分宁一茶客——黄庭坚
江西省修江北岸,“绿丛遍山野,户户有茶香”。产于此地的双井茶,条索纤细,身披白毫,看起来好像银须一样,色泽碧绿,茶味甘醇,因此又有 “白茶”、“龙须”、“云腴”、“风爪”、“雪芽”等美誉。然而双井茶最初时,罕为人知,它的声名大噪甚至成为朝廷贡茶,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功不可没。
黄庭坚的嗜茶一直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根据《宋稗类钞》的记载,当时的宰相富弼闻听黄庭坚才华横溢,诗文、书法样样精通,便很想与他会上一会。一日,机会终于来了,两人得以相见并相识。或许是受到黄庭坚其貌不扬的外表影响,宰相富弼在见到他之后对他并没有产生好感,两人最终不欢而散。然而,这位宰相偏偏喜欢对人评头论足,于是还对人评价黄庭坚说:“我还以为是个如何了得的人物,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而已!”黄庭坚“分宁一茶客”的名号便山此而来。这本是宰相富弼对黄庭坚的诋毁之言,但今人看来,黄庭坚这一“分宁茶客”确实是颇为人称道的。
且不说其他的,光是黄庭坚以茶代酒:十年,就已经可以说是茶人间广为流传的千古佳话了。黄庭坚在四十岁时曾写过一篇名为《文愿文》的文章,目的是为了下决心戒酒戒肉。文章的_,段内容说:“今日对佛发大莆,愿从今日尽未来也,不复淫欲、饮酒、食肉。设复为之,当堕地狱,为一切众生代受头苦”。此后二十年里,黄庭坚基本上履行了自己在文章中所说的话,不仅自己以茶代酒,还先后多次规劝外甥洪驹父节制饮酒。
修江北岸的双井茶能够得到朝野士大夫和文人们的青昧,最终位于贡茶之列,被奉为极品,正是得益于这位“分宁”茶客孜孜不倦的努力。此外,黄庭坚一生醉心于吟茶颂茶,在他的笔下,摘茶、碾茶、煎水、品茶等所有与茶有关的事物都能成为一首首优美的诗词,他所作的数十首茶诗,不仅是借茶抒怀,字里行间更是分明渗透着黄庭坚所追求的高超茶艺和茶道精神。
1、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唐代:柳宗元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
译文:芳香的茶树丛掩隐在青翠的湘妃竹林里,叶上那滴滴神露凝聚着纯洁的光华。更有这山寺的得道高僧深知茶道,在清晨采回了这珍奇的细嫩茶芽。
晨雾紧贴着石涧奔湍的山泉蒸腾而上,采茶之处离山崖之顶也不过咫尺之差。盛茶的器具有圆有方,色泽绝非一般,茶叶品质如圭如璧,真是美玉无瑕。
我吩咐家人用华贵的茶具去煎这难得的奇茶,淡淡的余香弥漫到远处的人家。这纯和的茶香让我的灵魂得以净化,并以自然的本真荡去内心的昏邪。
它如同佛祖如来那甘露一般的斋饭,一下子熏香了毗耶城和整个天下。这香茶是蓬瀛仙客的友伴,谁不惊叹,恐怕更珍贵于天上神奇的仙酒流霞。
2、寒夜
南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译文: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3、汲江煎茶
北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译文:要用流动的活水和旺盛的火来烹煮,便亲到江边钓石汲取深处的清水。大瓢把映有月影的江水贮存入瓮,小杓将清流滤净装进瓶内。茶沫如雪白的乳花在煎处翻腾漂浮,沸声似松林间狂风在煮时震荡怒吼。清澈醇美使枯肠难以三碗为限,坐着倾听荒城里长更与短更相连。
4、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译文:永州的夏天又湿又热,困得使人像醉汉打盹,推开北窗,凭案酣睡长精神。中午醒来,只觉得大地死一般的寂静,隔着竹林,惟有山童捣制新茶时敲击茶臼的声音。
5、满庭芳·茶
宋代:黄庭坚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译文:北苑茶山春风浮动,茶饼形状万千,方的如圭器,圆的如璧玉,都十分珍贵。茶饼被研磨地粉碎,进奉御用,可谓有功社稷,可与凌烟阁中为国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并列。
这茶又能战胜酒醉风流,解除春天的睡衣,清神醒脑,排忧解愁。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茶盏绣着金边,纹色如鹧鸪鸟的羽毛。
司马相如虽有渴疾,一觞一咏,引来群贤宾客。相如起做灯前,酒兴文采,风姿挺秀。竭尽胸中万卷诗篇,文辞充沛,犹如三峡落水。相如酒醉,很晚才归家,文君并没入寝,两人相对,坐在小窗前面。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这是现代许多文艺青年在表达异地恋相思之情时常用到的诗句,它出自于《寄黄几复》,作者名为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今江西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黄庭坚儿时便聪慧无比,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有一次,黄庭坚的娘舅李常来他们家做客,他得知自己侄子聪颖,便有心考量他一番。于是李常随手从书柜里拿出一本书,问了黄庭坚一个典故,黄庭坚脱口而出,没有丝毫犹豫。
李常颇为惊奇,之后又问了许多问题,结果发现黄庭坚背会了书柜上所有的书。此事传出去之后,许多人都啧啧称奇,李常也认为自己的侄子非同凡人。 黄庭坚六岁的时候,便因景生情,提笔写出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知君。”这首诗主要歌颂了牧童的悠闲生活,并表达人应该淡泊名利,过悠闲自在的生活。俗话说,七岁看老,黄庭坚此时的想法影响了他的一生。
公元1067年,黄庭坚以22岁的年龄考上了进士,成为了汝州叶县县尉,并在之后参加了四京学官的考试,文章极其优秀,得到了主考官的赞扬,朝廷下令让其担任国子监教授。在此期间,黄庭坚学习到了更多创作手法,并经常提笔作文。一日,苏轼偶然间看到了黄庭坚的作品,十分诧异,视之为阳春白雪,并说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如此佳作了。
虽然黄庭坚跟苏轼后来并称“黄苏”,但此时的苏轼早已闻名,黄庭坚算是个晚辈,所以在得到苏轼的认可后,黄庭坚才逐渐声名鹊起。之后黄庭坚又屡次升官,公元1085年时,黄庭坚在德平镇为官,当时他很思念自己儿时好友黄几复,但迫于种种原因却无法相见,只能寄情感于诗词中,写下了开篇那首诗。
所以《寄黄几复》是一篇表达对友人思念之诗,但由于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所以后来才被现代人换了个用法。像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常见,就拿苏轼的“春宵一刻值千金”来说,现代人常用该诗句表达新婚之夜的美好,但实际上苏轼写这首诗却是想表达趁着春天大好光阴赶紧学习。
写完《寄黄几复》没几个月,黄庭坚便被召入京师,并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之后宋神宗去世,哲宗登基,继续重用黄庭坚,提拔其为起居舍人,主要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活动以及国家大事,属于皇帝的近臣,位高权重。
但不久后,黄庭坚的母亲去世,黄庭坚立刻抛弃高官厚禄,回家守孝,并在守孝时悲痛欲绝,险些因此丧命。 守孝期结束后,宋哲宗也被其孝心所感,加封黄庭坚为秘书丞,兼任国史编修官。后来黄庭坚因遭人诬陷,被贬戎州,但黄庭坚却丝毫不以为然,毕竟他本就不爱名利,如其儿时所作《牧童歌》一样,向往悠闲的生活。
公元1100年,宋徽宗登基,想重新启用黄庭坚,但黄庭坚却拒绝了,并跟宋徽宗请求做一名郡官,宋徽宗无奈,只能同意了他的请求。 但上任九天后,黄庭坚就被罢免了,当时他写了一首名为《荆南承天院记》的文章,被一些有心人曲解文意,说黄庭坚对民间发生的灾事感到十分喜悦。以黄庭坚的为人,这显然是不可能之事,无奈宋徽宗还真的相信了此事。
最后黄庭坚被送到宜州,软禁起来。没两年,朝廷又下令让黄庭坚去永州,但还未出发,黄庭坚便已客死宜州,时年60岁。 黄庭坚的仕途不顺畅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他本身对仕途就没什么追求,其二则是黄庭坚性格有些刚直,得罪了不少人。
但仕途做到宰相又如何,宋朝宰相众多,能比黄庭坚有名的屈指可数,黄庭坚最大的贡献还是在文学上。 他的诗词凸显了宋朝人另辟途径的文化创新精神,并促进了诗歌的文化功能发展,黄庭坚毕生都在强调四个字,那便是“因诗求道。
”大致理解便是要从诗词当中学到东西,存养心性,通过诗词来提高个人素质以及修养,去勘破宇宙的奥秘。此外,黄庭坚所作的诗词也被称为“黄庭坚体”,后世有无数人对其进行模仿。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
宋徽宗 《瑞鹤图》
“画者,文之极也。”大部分的中国画作品,也像诗词文章一样,是作者用以抒发胸臆、表达情思的媒介。撇开应制、习作、酬答等带有浓厚目的性的特例不说,中国画所传达的思想、意境值得细细品味,而不能只当做简单的画面来看。
“茶”在宋、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文人在画作中经常表现的题材。古画中的文人茶事,往往与传统文化的其它元素相配合,组成生动的场景,以表达画者心中的理想生活图景。画作中的茶,或在书斋内、庭院里,或在禅寺中、山水间;与茶一起的,往往还会有琴棋书画、白石清泉、文房雅玩,及松竹梅兰、梧桐仙鹤等被赋予君子意象的象征物。画家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或特定场景的需求,选取必要的素材入画。
宋·佚名《春游晚归图》
“茶”有其孤寂、自修的一面,好茶往往需要知音共赏。如果拿出一款好茶,换来的却是大碗吃茶、大口啃肉的场景,那就有焚琴煮鹤、糟践风雅的毛病了。故而,文名满天下的苏东坡,只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到来的时候,才会令侍妾朝云取出当时极难得的贡茶“密云龙”款待,其他人纵是权贵,亦无福享受。
这种“知音”的精神诉求反映到画作中,便成就了“客至”的场景:主人备茶、待佳客临门。明代文徵明的《品茶图》、唐伯虎的《事茗图》便是很典型的例子。以《事茗图》来看,画面左右两侧以巨石掩映,如山门般守护着桃花源般的美好景致。山水之间,双松树下,茅草屋里,一读书人端坐,隔间有童子在煮水备茶。屋外的小桥上一老者拄杖缓步而来,后紧随一抱琴童子。可以想见,一场有琴、有茶、有书的美好聚会即将拉开帷幕。
明·唐寅《事茗图》
然而,知音难觅,佳友难得,有时候与其空待嘉宾,倒不如遥想古人,通过画作来一场时空的“穿越”。据传南宋刘松年的《撵茶图》便是记录唐代书法家怀素展卷作书的情景。惟刘松年在画中植入了宋代点茶的画面,与怀素所处的年代并不相契。或许,这不仅仅是画家表达“古意”的方式,还是他们透过画作在与古人进行一场精神的约会吧。
以古人入画是托古追思的好方式,在宋明的古画中,茶仙卢仝是经常被描摹的对象。宋代被传为刘松年所作的《卢仝煮茶图》、元代钱选的《卢仝烹茶图》、赵原的《卢仝煮茶图》、明代杜堇的《卢仝茶歌诗意图》、丁云鹏的《玉川煮茶图》、陈洪绶的《玉川子像》等都是著名的画作。相比而言,茶圣陆羽却似乎没有卢仝那么受画家们偏爱。或许是卢仝的出身高贵,秉性高洁,茶痴成命,又死得冤屈而悲惨,其人格与经历让文人们心有戚戚而惺惺相惜吧。
南宋·刘松年《碾茶图》
以托古为题材的茶事画作中,最热闹的大概是《西园雅集图》系列了。北宋驸马都尉王诜邀请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米芾等多位翰苑名流到他的府邸宴游,并请著名画家李公麟到场摹绘,记录了现场诸人赋诗、作画、看书、讲经、拨阮等各色雅事。这幅名画为南宋刘松年、马远,元代钱选、赵孟頫,明代唐伯虎、仇英,清代石涛、丁观鹏,乃至近代蒋洽、张大千等数位画家描摹,以至于“西园雅集”成为了传统中国画的重要题材。然而,后世的画家们对西园雅集场景的描绘各个不同,带入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理解,从而使王诜的西园呈现出了不同的理想景观。可以说,后代画者对古画的每一次描摹,都成了画家的再创作,也是再一次的精神解读。
南宋·刘松年《西园雅集图》(局部)
明·周翰《西园雅集图》(局部)
当然,西园雅集之所以著名,主要还是因为与会的诸人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后世来看,都是真正的雅士,与那些“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或是附庸风雅之徒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同于茶会必须有“人”的情境,甚有“洁癖”的倪瓒延续他一贯的作画风格,在其写茶的画作中也并不见“人”,仿佛“人”是破坏画面空灵感的糟粕一般。一方远山、两间茅庐、几株枯柳便将“茶”的萧疏淡远意境写了出来,连喝茶的清客也不曾露面。如何知道这是一幅茶画?只能从题款“菊苗春点磨头茶”来想象一二了。
元·倪瓒《安处斋图》
读画与读诗一样,不可读得过“实”了。画家所画之物,不必于现实中偏找个一样的来对,不然那和画照片又有什么不同呢——当然,现当代很多所谓画家是画照片的。中国画讲究的是写“意”,此“意”何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必得淫浸于造化之间,师法自然,然又不脱于本心方可。这样一内一外的涵养,所得之“意”,诉诸笔端,自然是现实图景的升华、内心图景的外现,是“天”与“人”的契合。好比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如果硬拿着画作去比对富春江两岸的景色,或许找不到一处能完全对上的,然而熟悉两岸风景的人又很难说那画的不是富春江畔。也许,画作之妙就妙在其“似与不似之间”吧。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董仲舒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天”、这“道”,既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天地之间,又在这数千年中华民族的人心之中。虽则我们与宋明时期的画家们相去千百年,但那颗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图景的心是一样的。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说茶》一文中,茶文化有哪些 明末清初山阴史学家张岱,对茶甚有研究,他在《茶史序》一文中写了他对品茶的切身体会,同时他又是精于茶艺的行家,曾帮助茶农创制了受人欢迎的“兰香茶”,当时民间有“茶饮兰香”之传,是日铸茶中的精品。
古人对平水珠茶的评价一直很高。陆羽在《茶经》中说:“浙东以越州上。”宋代吴处厚的《青箱杂记》说:“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日铸茶芽纤白而长,味甘软而永,多啜宜人,无停滞酸噎之患。”宋代欧阳修的《归田录》说:“两浙之品,日铸第一。”宋高似孙在《剡录》中也说:“会稽茶以日铸名天下。”
旧时绍兴的茶馆,可称是综合性的民间文化场所,听说书、听莲花落,情趣尽在品茗之中,那情味,那浓郁的古越风采,使它成为绍兴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茶圣陆羽,以毕生精力撰写了《茶经》,这是一部全面论述茶的性状、功用、品质、产地、水质、采制、烹饮、茶具的“茶事大全”,全书三卷十章,文笔精简,仅7000余字,曾三易其稿,于唐大历八年完成。在三卷《茶经》中,说述到平水珠茶的有多处,且赞誉有加。
古今茶人浙江多,浙江茶人数绍兴。著名的园林专家、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祖籍绍兴,他也是爱茶崇茶,在长期从事茶事的经历中,他深深感受到茶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他在《说茶》一文中说:“饮茶,中国人称之为品茶,重在品字,这是真正的东方文化。”绍兴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模仿爱莲说写一篇关于爱茶说的文言文 亦瀹茶而非煎茶。
余少好攻杂艺,而性尤嗜茶,每阅《茶经》,未尝不三复求之,久之若有所悟。时正伺先君于维扬,因精茶所集也,乃购茶具依法煎之,然后知古人煎茶,为得茶之正味,后人之瀹茗,何异带皮食哀家梨者乎。
闲居多暇,撰为一编,用贻同嗜。 一择器 器之要者,以铫居首,然最难得佳者。
古人用石铫,今不可得,且亦不适用。盖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
今粤东白泥铫,小口瓮腹极佳。盖口不宜宽,恐泄茶味,北方砂铫,病正坐此,故以白泥铫为茶之上佐。
凡用新铫,以饭汁煮一二次,以去土气,愈久愈佳。次则风炉,京师之石灰木小炉,三角,如画上者,最佳。
然不可过巨,以烧炭足以供一铫之用者为合宜。次则茗盏,以质厚为良,厚则难冷,今江西有仿郎窑及青田窑者佳。
次茶匙,用以量水,瓷者不经久,以椰瓢为之,竹与铜皆不宜。次水罂,约受水二三升者,贮永置炉旁,备酌取,宜有盖。
次风扇,以蒲葵为佳,或羽扇,取其多风。
3. 茶经全文翻译的,谢谢 茶经全文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下设],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云:[木贾],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
2.[木并]榈:棕树。《说文》:“[木并]榈,棕也”。[木并]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4.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
5.[木贾]:读音jia。
6.[上艹下设]读音she,本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设],香草也”。
7.[上艹下舛]:读音chuan。
8.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著有《方言》等书。
9.郭弘农:即郭璞。晋时人。注释过《方言》、《尔雅》等字书。
10.艺而不实,艺,同“艺”,指种植技术。
11.叶卷上,叶舒次:叶片成卷状者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差。
12.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饮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说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16.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17.高丽:唐时周边小国之一,即今朝鲜。
18.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19.荠[上艹下尼]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上艹下尼],读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冫廖],痊愈。
4. 帮忙寻几段与茶有关的古文或古诗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 。《娇女诗》--- 左思
下面的题目自己去找内容
(一)札、传
1、刘琨《与兄子演书》
2、《陆羽传》
3、陆羽《陆文学自传》
4、苏轼《叶嘉传》
(二)记
1、《顾渚山记》
2、欧阳修《大明水记》
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4、唐庚《斗茶记(1)》
5、杨维祯《煮茶梦记》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
7、张潮《中泠泉记》
(三)序、跋
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经》序(1)
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4、蔡襄 进《茶录》序
5、陈师道《茶经》序(2)
6、黄 儒《品茶要录》序
7、李维贞《茶经》序(3)
8、鲁 彭《茶经》序(4)
9、陈文烛《茶经》序(5)
10、徐同气 《茶经》序(6)
11、曾元迈《茶经》序(7)
12、常 乐《茶经》序(8)
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
(四)赋
1、杜育《舛赋》
2、顾况《茶赋》(1)
3、吴淑《茶赋》(2)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五)颂、铭、檄
1、周履靖《茶得颂》
2、李贽《茶夹铭》
3、张岱《瓷壶铭》
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
5、张岱《斗茶檄》
(六)表、启
1、韩 《为田神玉谢茶表》
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4、丁谓《进新茶表》
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
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实秋《喝茶》 (2)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2)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2)
18、何为 《佳茗似佳人》
19、苏烈 《茶香》(2)
20、杨羽仪 《水乡茶居》
21、王景山 《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 《茶缘》(2)
23、陈学昭 《夜雨沉思》
24、陈学昭 《龙井随想》
(八)小 说
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5. 关于茶的一个古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头两句:送茶军将的扣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
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 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
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尝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树而开花。
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
以下四句,说象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在最后那个感叹句里,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两段,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诗中虽然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自己和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划入野人群中。
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襟。卢仝一生爱茶成癖。
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欲,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风云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
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说明他内心平静。
读完全诗,才会见到他内心炽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谓煎茶时的滚沸声。
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
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象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在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
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出”。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畅,愈进愈美。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紧处。看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
心中郁积,发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 *** 。 饮茶的 *** 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
这,虽也容或有之,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明确的思想。
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
卢仝自拟为暂被谪落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何时才能够得到苏息的机会! 这首诗写得挥洒自如,宛然毫不费力,从构思、语言、描绘到夸饰,都恰到好处,能于酣畅中求严紧,有节制,卢仝那种特有的别致的风格,获得完美的表现。
6. 神农百草 中国饮茶的历史悠久,并且可以找到证据显示,世界上很多地方饮茶的习俗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唐代陆羽的《茶经》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都最终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因此,神农时期也许就是饮茶的发源时间。
饮茶发源的地点,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说法各异。陆羽的《茶经》认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制成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作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作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尝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在开始采制以后,有1 000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 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长时间,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树起源的时间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 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六七千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 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1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 觉得不错的话。就给分。 不满意的话。说下
7. 为什么说《茶经》是世界茶叶“奇书” 茶叶类著作中以陆羽的《茶经》为最早。
陆羽(733〜804年),复州竟陵 (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
厚本为弃儿,后为僧人收养,因不堪师傅虐待, 离开了寺院,并一度作为伶工,后隐居。上元初(公元前760年)又至苕溪 (今浙江湖州)隐居。
在湖州的顾渚山,陆羽与皎然、朱放等人论茶。 顾渚山 在浙江湖州,此地是个著名的产茶区。
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陆羽还 著有《顾渚山记》一卷◦当年陆羽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陆羽 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
后来陆龟蒙在此 开设茶园,深受前辈的影响,著有《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 后又一本茶叶专著。 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 三卷传世。
《茶经》分三卷十门:一之源、工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 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全书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种茶事经验和 自己的体会,也讲述了包括茶的起源、种类、特性、制法、烹煎、茶具、水的 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叶的典故和药用价值等,是世界第一部 关于茶叶的专著。
《茶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茶经》系统地记载了我国 古代有关茶事活动的历史,从而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同时它还从 植物学和古农学的角度,记录了茶树的植物形态、命名、生态环境、种植方 法以及自古以来种茶的加工、制作和饮用方法等,表明我国是茶叶的故乡。
第 二,《茶经》对饮茶功效的探讨,为茶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书 中把饮茶的作用概括为几个可以理解和验效的方面,即饮茶有解热渴、驱凝 闷、缓脑疼、明眼目、息烦劳、舒关节、荡昏寐等功效。
同时《茶经》中还具 体提出,饮茶能“醒酒”,“令人不眠”,长期饮茶能“有力悦志”,“增益 思考”,“轻身换骨”(减肥);茶叶还被列入医药处方,主治“瘘疮”, “小儿惊厥”等症。 第三,《茶经》总结并推广了迄唐代中期我国先进的造茶 工艺,书中把造茶法归结为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并提出了 造茶质量的鉴别方法“别”,使得造茶有了完整的概念和统一的规范便于推 广。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在《茶经•二之具》和《茶经•三之造》中。 第 四,《茶经》记载了一整套茶的煮饮方法,被后人称为“煎茶法”。
正如唐代 皮日休在“茶经序”中所言:“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沦蔬而 啜者无异也。”陆羽的煎茶法是饮茶史上的一次飞跃,这种煎茶法至今仍然流 传于闽越一带的功夫茶和日本的茶道之中。
《茶经》的问世对于茶业和茶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茶经》的问世还促进了中国各民族之间以及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往。
《茶经》的 流传极广,版本也有很多。除收入到中国的一些古典丛书外,还被译成外文流 传至日本、英国等国,所以说《茶经》是世界茶叶“奇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64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艺华夏文化之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