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及其文化,发源于寺院。
我国僧道,早在魏晋甚至更早,就已经把茶,作为有助于修行修炼的常用饮料了。
魏晋南北朝时,僧道已有尚茶之风。《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修行,“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
到了唐代,寺院更是盛行饮茶助修。茶圣陆羽《茶经》记载了“煎茶法”,即源于丛林。《封氏闻见录》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提倡学禅饮茶,以致民间转相仿效,成为饮茶风俗。《五灯会元》更载有禅寺“饭后三碗荼”的“和尚家风”。
宋朝的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手书“茶禅一味”真诀,成为日本“国宝”。
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形成了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的倡茶风尚。此后,传播到日本及世界多国。
日本茶书《山上宗二记》上指出,“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茶禅同一味》阐述:“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茶的自然属性被赋予人文的理想之中,成为“修身养性,开慧益智”的正信之道。
僧人饮茶,不仅得享“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三德,而且祛肺痢、保健康、护齿明目、解渴生津,增长善根,因此是修道的最好辅助。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禅茶逐步形成了自由的文化特色: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茶文化的基础,是“苦、静、凡、放”;禅茶的最终目的,在于明心见性。
禅茶更多的,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
在品“苦”味的同时,品味烦苦人生,参破“苦”谛;在品“静”味的同时,品味遇事静坐静虑,保持平淡心态;在品“凡”味的同时,品味从平凡小事中感悟大道。
禅与茶,象征着渊源流长的的中华民族美德,和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宝贵财富。
1、禅茶常见的有以下两种解释,一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与饮用的茶;二是指对茶的体认和感悟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也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
2、如上所知,禅茶肯定不是具体指的一种茶叶,而是通过此茶品来清心,以茶来释浊。茶与佛的渊源可谓由来已久。到如今,我们每每拜佛之时,除了焚香之外,还需备有茶叶。有人说,茶有八德,具体为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已成为茶文化的一部分,传播到世界各地。
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在唐代以前叫观音院,元代由朝廷赐额柏林禅寺,延续至今。她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佛教圣地,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史称“古佛道场”、“畿内名刹”。同时,也是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公案诞生的地方、赵州禅茶文化的源头,被国际禅茶文化界尊为“禅茶一味”的故乡。
唐朝时,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寺院的管理者之一)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
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一句“吃茶去”,一碗“赵州茶”,代表着赵州禅师的禅心。
禅的修证,在于体验和实证。语言表达无法与体验相比。参禅和吃茶一样,是冷是暖,是苦是甜,禅的滋味,别人说出的,终究不是自己的体悟。所以,万语与千言,不如“吃茶去”三字。
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开启了“茶禅一味”的先河,禅茶之道深深融入中国乃至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至今在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一些茶馆还悬挂着“吃茶去”的书法,供奉着赵州禅师的画像。
说到禅,人们就会想到青灯古佛、远离世事、读经打坐的佛门修持。
禅是梵文“禅那”的省音译,意译为“思维修”、“静思虑”,是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禅不完全是生活,但禅里有生活,生活中有禅。”
而茶则是禅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生活禅”概念的提出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和尚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实与升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中国的茶文化的精神可以用‘雅'字体现。‘正清和雅'四个字,四种气大致可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63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禅茶︳朦胧雨色小径花开
下一篇: 茶道养生:浅谈健康与茶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