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常识

无味之味浅谈日本茶道与古器物收藏

品茶 2023-04-29 14:21:40

无味之味浅谈日本茶道与古器物收藏

吉德恩:生活中最寻常的事物,小到如瓶子、杯子、勺子等,因被大量生产而变得不被重视,这种对平庸事物默认式的接受,正逐渐成为当今人类本性的一部分。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对此缺乏察觉与警醒。

说起来也是奇怪,当下十分为国人钟意的日本古器物,乃是同样为我们熟知的日本茶圣千利休对唐物的一次“反/动”,从对唐物的纯粹膜拜,而转变成和物的侘寂美学的。由古朝鲜工匠做出来的乐茶碗当属此类的模范。肇于宋,而尚于日本的天目茶碗,也是一例佳证。我们初看天目,总觉得粗粝,釉又厚,握在手中不但沉,也看不清楚汤色。所以自宋之后,在国内就逐渐失传。但正是由此天目茶盏,日本开始了从“唐物万能”而生出了“和物审美”的自信。

日本近代的民艺学大家柳宗悦对千利休还颇有微词,对于时人夸赞他是“千利休”,极为愤懑。他认为千利休迎合当时的大名,建造黄金茶室,对茶器名物的推崇,已经背离了“道”。这样的评价是不是会让我们很奇怪?

初接触日本茶器,很容易被他们的精巧所折服,被他们的器物仍然潜藏着唐宋的风韵而五体投地。但致巧则容易流于炫技。这点也是我们这些喜欢日本古器物的人,不可不查的。

日本的花道、茶道、香道等等,流传有序,并极富生命力。那么,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这样的“道”?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印度东传而来的佛教就是一个好例子,假设没有古代中国对印度原始佛教的理解与再造,可以想象小乘佛教留给我们更多的,只能是吴哥窟那样的历史建筑品。大乘佛教的著作浩如烟海,佛理千万,更是结合古代中国的文人精神,造出了新的“佛之道”:禅。

道家也是古代中国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品。

日本的枯山水也是如此。古代中国的寺庙珈蓝,很少在“小”里面下功夫。取得一块形神俱佳之地,其上的建筑就很少需要再进行“二次”布置。

所以说,我们似乎自古到今就是一个比较随性的民族,不屑于小技,而喜欢在“理学大道”上钻研学问,故此,没有产生出日本那样根基与器物之上的“道”,也就无须奇怪了。

清朝由上而下的审美,则是对唐物精神的一次毁灭。也幸亏日本当时已经传衍出他们的和物美学。

当然也蛮可惜,日本当下的年轻人已经不怎么顾惜家族传承的器物,这当然可以视为我们国内茶道、古器物爱好者的福音,但我深为忧虑的是,我们还没有做好再次传承的准备。

第一,当然是技艺的断代。我接触过一些所谓大师的作品,大多数还少了那么一点精神气。无关乎技矣。

第二,还是审美的断代。近现代的战争、文/革,毁掉了太多物质遗存,除了博物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接触到古器物、古建筑的风雅。

第三,古器物的收藏,大多还仅停留在炫富、炫技的阶段,并没有形成对日常生活规范的指引,所以看到赵忠祥、和珅(王刚)家里的布置陈设,总感觉完完全全是在糟蹋那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那样的收藏,和收藏贵金属没什么两样。

我也不认为日本当下对茶器具还能有什么发展或者突破,这并非什么批评之词,而是我觉得日本茶器具历经江户与明治时代,已经到达了顶峰。明治之后,弃儒灭佛,在西方美式的生活指引下,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什么了不得发展,能够修修补补就不错了。

反观国内,我也认为尚未到合适的时机,甚至于这样的时机会不会到来,我认为也是未知数。毕竟断代过于久远,另外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还是过于仓促不定,在此情况下,能够对审美有足够的从容认知已经是奢望了。

为什么日本茶道能流传这么久?而中国茶道却很少人说?

中国人饮茶,一直是——好好喝茶,不求道。

近来接连推送了几篇关于“恩施玉露”的文,便有些熟人邀我去看茶道表演,据说是从日本远渡而来,高端的不得了。我摆摆手,道一句:“俗人不谈雅事。”作罢。

“道”之一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很高的字眼,如天道,人道,地道。这个字代表的是万事万物的终极规律与真理,所以不同于日本“茶道”、“剑道”等,国人几乎没有把一门技艺做到极致就冠以“道”名的。一直以来,中国茶都有着自己的风骨。

我们祖先喝茶的心路历程,远古时代是当药用,夏商周是当菜来吃,而到了东西汉才有了文化的概念,赋予它日常饮料的功能。到了三国两晋,提出“以茶代酒”的观念,茶和酒一样,成为平起平坐的两种饮品。自宋以来,还有“茶之为用无异米盐”的说法,元曲中也经常说:“清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一直以来,茶就是国人的生活用品,并没有那诸多的器皿要求、动作规范之类。记得曾有幸了解日本茶道学习,发现连持工具的高度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不禁有些咋舌。这般仪式化的流程,着实不是国人的茶文化。我想喝茶的时机,一是渴了,二是没那么忙,心情也刚好,于是就愿意坐下来优哉游哉的给自己冲上一壶茶,慢慢冲,慢慢喝,这是一种安静自在的状态。没人陪的时候就一个人喝,自自在在想干点儿啥就干点啥,有人陪的时候就一起喝,想聊点儿啥就聊点儿啥,没啥好聊的就安静喝茶。如果说非要扯到“道”,那中国人的茶道,一定是根植于生活,才是正道。

品茶

当然,你也可以说日本自唐宋时期将茶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度,并发扬光大。但就当时所留下的文字记载来看,茶文化绝不仅仅只是打茶时的手势和斟茶时沸水的高度那般简单的仪式。比如茶文化一度风靡的宋时,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斗茶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提到宋代茶艺,就不得不说一位皇帝,宋徽宗。这位被称为“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帝皇精于茶艺,曾多次为臣下点茶,蔡京《太清楼侍宴记》记其“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据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还下诏北苑官焙制造、上供了大量名称优雅的贡茶,如玉清庆云、瑞云翔龙、浴雪呈祥等。

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为“瘦金体”,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

选错专业入错行,是一件十分悲催的事。这一点,宋徽宗肯定深有同感。赵佶是书画双绝,本应去北大文学系当个教授,却稀里糊涂做了皇帝。让文艺青年来治理国家,注定凶多吉少。

选错专业入错行

但政绩的灰暗,反倒显出了别的方面。宋徽宗对中国茶事的贡献极大,不仅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为历代茶人所引用;还对当时风靡的“斗茶”活动,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记录“斗茶”活动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内容包括:一斗汤色,二斗水痕的茶品;举与茶有关的故事及吟诗作赋来斗茶令;以及最重要的茶百戏和茶的口感。

古人斗茶流程图

古人斗茶场景

茶百戏

茶百戏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宋代“文青”更有三宝,喝茶写词很烦恼。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清异录·茗荈·茶百戏》载:“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另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点茶需要“击拂”,即是用工具把茶汤打出均匀细密的泡沫。宋人斗茶,就是以这个泡沫的颜色定胜负,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为下。分茶是“点茶”技艺的升级版,就是不仅要在茶汤表面打出泡沫,还要使泡沫形成抽象的“物象”,要求“纤巧如画”。不同于日本茶道,即使是这样精巧的分茶手艺,遍观宋诗,宋人也并不追求器具之华美精致。“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多美!就用“紫泥”两个字,就把建盏的风貌写了出来。遗憾的是,自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

张世卿墓点茶图

壁画中的点茶图

古代文人分茶图

现代茶百戏于2009年在武夷山初步恢复,并列入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否与古代一致,已不得而知。

武夷山现代茶百戏

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基于当时蒸青的制茶工艺,衍生出的茶文化远播日本流传至今,并成为日本国技之一;但我们却渐因炒青技术的日臻成熟,逐渐失去了基于蒸青绿茶而大行其道的斗茶盛景。如今,仍旧保留唐宋遗风制茶工艺的,也仅剩下恩施玉露茶等寥寥几种。对比之下,倒是教人唏嘘。但即便古人技艺已是出神入化,于中国人来说,不论斗茶与否,最终喝茶还是要落到口感上,现如今只有形似而无神似的形式化喝茶,反而显得画蛇添足了些。

恩施玉露茶

茶通六艺,也正是因其易上手难精求,难免沦于附庸风雅。但如果只是喜爱饮茶,那就饮茶好了,一泡清汤,随你牛饮也好,细酌也罢,喝到肚里一样舒心快意。也许因穿越漫长时间而带上古人一贯的真切心意,朴拙认真,但茶到底不过是茶,不会掠夺你的生活,也不会赠予你更多。

在我看来,侃侃而谈茶道之人,都是想要卖茶给你罢了;

中国人饮茶,一向是好好喝茶罢了。

本帖为“楚地拾遗”原创,更多精彩请关注“楚地拾遗”官方微信哟~

文|筱离

图&编辑| 璇子

茶禅一味与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

而中国寺院的喝茶、茶汤礼的盛行,是禅学与之结合的现实前提;日常生活中饮茶习惯的普及、普遍,是禅学选择茶文化、引茶文化入于禅修实践的社会基础;茶道的盛行、士大夫阶层对茶礼的重视,茶宴、茶会、斗茶等的风行,是唐宋时代禅、茶结合的时代趋势;南禅一枝独秀的现实,以及“平常心是道”等禅修生活化、日常化的宗风的倡导,是禅、茶之融合的信仰要素。
茶禅文化可以用之于怡情养性,但其终极的目标是关乎于精神的解脱,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内涵。而中国唐宋时代的禅茶文化,特别是“茶禅一味”之理趣在传入日本後,真正成为事实上的日本茶道之魂,一直保持至今,并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界倡导茶禅文化之借鉴,以及衡量其意趣内涵的坐标。

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历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 形式美和内在美 的艺术高度。日本茶道是禅宗日本化以后孕育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茶道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了艺术、宗教、哲学体现了日本人的独特的审美意识。
茶自唐代传入东瀛,日本茶道受中国禅宗的影响而创设。 公元1259年,昭明到中国天目山径山寺拜师学佛,学成归国时,将茶具、茶叶及饮茶方式和方法带回日本,广为传播。东山文化时期,禅师村田珠光创造了一种在四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草庵点茶的方式,把 清淡、简朴的审美观点 应用到茶礼仪之中。16世纪经日 本茶道大家千利休 进一步完善, 把宜人的自然融入庭院的设计之中,用寥寥数石、一朵茶花、一颗小草这种最简朴的方式将大自然浓缩于一个小茶室中,让人们直觉地感受、理解自然。千利休的草庵式茶室的外观和内部的构造都力求表现“不对称”美:自然、朴素、色彩淡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那份宁静与肃穆的气息。

讲日本茶道,自然要提到茶室。茶室的简述单纯及茶室里的器具均模仿禅院,所用的建筑材料也意在给人 以清贫或回归自然 的印象。每一个细节的设置,每一种材料的选择,茶人们 以艺术家的匠心,像制作工艺品一样,求精致而寓深意,显现出茶人对艺术追求的理想 。在整个茶的仪式中,崇尚的是平等,茶仪式是追求艺术氛围的。除了铁壶中的水沸声以外,没有任何声响,茶室的色彩是柔和的,即使在白天,室内也是幽暗的。客人们会精心地挑选那些颜色不亮艳的服装,这一切都构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让茶人在其中充分享受古朴与纯真。茶仪式同时又是崇拜自然的, 茶 的主人怀着虔诚的心,在这幅水墨画中勾勒出生动的线条,让人感觉似乎可以呼吸到大自然的气息。
饮茶不仅是一种诗意的消遣,还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个体的人可以是艺术品的鉴赏者,更可以是艺术品本身;所有的兴趣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真正的生机在于去完成而不在于完成 。掌握了生活艺术的人便可以享受这种自然之美, 世俗的生活可以发现美的极致 ,这些审美理想可在茶道中讨诸现实。

茶道是基于崇拜日常生活里俗事之美的一种仪式。品茶,可以超越自我的局限,使人以达观顺从的态度看待人生命运,在一种纯朴、平和、冥想中超凡脱俗。在茶道中可以体会到这种 人茶合一 艺术境界,由此也可以窥探出日本人亲近自然的一种审美情趣。

日本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集日本式建筑、庭园、工艺等为一体,体现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茶道的开山者村田珠光提出了“ 谨敬清寂 ”四谛,将佛教中禅的思想引入茶道,为茶道找到了理论依据。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 把茶道提高到艺术境界,改了一个字——“和敬清寂”,自此 成为400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并将其立为茶道的根本精神。 千利休创造了日本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日本茶道是一种以饮茶为手段的礼仪规范,其基本特色是恬静和朴素,在百忙中挤出片刻闲暇,以达到“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
“和”是指和谐,是说自然万物要处于一种调和的状态 。和谐能更好地表达那种支配着茶道进行过程中的精神。茶室的气氛,就是要在周围创造出这种和谐的“和”,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的和谐,体会到一种特有的意境之美。

“敬”指的是心灵诚实 、尊敬长辈、爱护朋友和晚辈以及主客之间、茶客之间互敬互爱。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

“清”是构成茶道精神的又一要素 ,可以说是日本人心灵的独特贡献。在茶道中,要求 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清静静,心也要清净 ,不能有杂念,用纯洁无垢的心情来进行茶事。茶道经典《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
作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 “寂”是指“静寂”,“闲寂”, 即当茶人完成了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 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就应运而生了。

“和敬清寂”可以说是茶道思想的精辟概括和总结,从这四个字中我们可以初窥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从中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茶道的精神不变,简单的仪式、朴素的摆设、幽静的空间,茶事是在这样的扭转中展开的。在茶事进行时,茶人会心生一种美的“空寂”与“幽玄”,置身于这种境界,会对这种意境之美有更深切的体味。

茶禅一味的宗教之美
遣唐僧的来往加强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茶及饮茶方法才传到日本。公元805年遣唐留学僧最澄回到日本,带回了茶种并种植在京都比睿山延历寺的北侧,这里便形成了 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 。茶道的本质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受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因此,日本茶道美学体现应该是禅学,日本茶道即是美的宗教。由僧侣引进的日本茶道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使茶与禅融会贯通,达到“茶禅一味”之境界。

在茶道大师千利休之前创立“草庵茶汤”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参禅而受禅旨印可。村田珠光从日本高僧一休宗纯那里得到中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一张墨迹,这一墨迹是与“茶禅一味”有密切关系的茶道界的宝物,后来成为茶与禅结合的最初标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中”的道理。
“茶道是由茶到心,又由心至茶的人生之路。”茶道里“禅”的内涵,在于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规则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繁复而熟练的茶道礼法是为了使人超然物外,浓如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们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时光来领悟。

在茶道的历史上,有不少重名的人,为求心之道花费一生的时间。茶道正是在建立与世隔绝的基础上的,所以它很自然地把追求一种独特的精神境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即所谓的求道性。人们通过发现闲寂,幽雅之中的美,掌握“茶禅一味”的理念,识茶道本身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努力追求的“茶心”,乃求道之心与娱乐之心的重合、感悟。将“茶禅一味”的精神贯彻于饮茶中,把当时流行的禅院的茶礼仪、奈良庶民茶、贵族书院茶揉成一体,给其中注入禅的精神,并根据此精神,对茶室和茶具进行改良,使茶进入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异彩。
丰臣秀吉统治时期,对黄金充满了崇拜,丰臣秀吉本人对黄金的兴趣也很高。当时日本流行喝茶,丰臣秀吉为了炫耀自己的金子,特意推出 “黄金茶”: 所有的茶具全用金子,还特意刻上皇室专用的菊花图纹,在宽敞的四铺席半黄金茶室里,挂中国石画,摆高贵的古铜花瓶,插大白菊,展名贵金银茶具,开轰动茶界的北野大茶会。来饮茶的人,看着金光闪闪的茶室,晃得两眼冒金星。丰臣秀吉志得意满,心想“黄金茶”一定会成为日本的最新时尚。
同丰臣秀吉正相反,千利休的 “空寂茶” 处处充满了穷酸的味道。千利休提倡茶道应当 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装饰,追求至简至素 的情趣。首先将原来“书院式”的茶室建筑改为“草庵式”,一切使用自然材料,原木结构,草葺人字型屋顶,屋内外均为土墙,竹窗框,白窗纸,一宇草庵,两铺席,展示“枯淡”的茶道精神。但仍有其独特的审美追求:“草庵式”茶室使用多种材料,不同的质感给茶室丰富的变化,墙壁上抹土,再抹一层厚厚的混合稻草和泥土的涂料,多是灰色、茶褐色。茶具用色同样沉静,茶叶罐、茶壶、形状不均匀的粗陶茶碗,古朴简素。在壁龛里挂上意境淡雅的水墨画或书法。茶几上摆上精巧的竹花瓶,插上一朵小花或花蕾,在用手指在花蕾上轻轻点上一滴露珠,整个茶室象一阕小诗。

茶室外同样压韵。茶室前的庭园叫露地,在前庭置石,植松、竹,缀苔藓。置石一般为奇数,七至十五块,为求自然,以“撒豆法”置石,以不引人注目为美。日本人认为 “松无古今之色” 即无色是纯洁的象征,青竹是“ 清寂” 的表现,在松竹间的踏脚石、点景石底部、石灯笼周围缀满苔藓酿造一种“ 枯淡 ”的氛围。

茶人进入茶室前,先经过露地走到石制洗手钵前,舀水净手净口,以“净身净心”然后进入茶室,按照严格的茶道规范动作喝茶。茶人在静静的茶室,悠悠的茶香中得到净化,体会禅宗思想的空寂幽玄。

渐渐的 千利休的“空寂茶”,被日本人称为“天下第一” 。这引起了丰臣秀吉的嫉妒,这个靠武力发达的黄金男,下令让千利休自杀。千利休的“草庵式”茶室,目前保存下来的仅有妙喜庵待庵。古代的月亮照在茶室的花蕾上,千利休的名字永远散发着淡淡的茶香。

茶道在日本人的艺术生命里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是在茶事中加入种种艺术性的作法而形成的一门艺术学问,因此,茶道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艺术特征,对于提高人的情操和精神修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茶道是体现日本社会传统文化的综合性的古老艺术,展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美意识,通过研究茶道,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茶道作为日本独树一帜文化结晶,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南阳-古雅月整理

日本茶道4种美

日本茶道4种美

大家对日本茶道知识与茶道文化知道多少呢?日本的茶道是起源于我国茶道的,以下是我整理的日本茶道4种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一的美。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简素之美

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素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种简素。

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

这两种简素,都体现了日本禅学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绿树木而无花草,茶室中的挂画,也多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毫无精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入目难忘。进入茶庭和茶室,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世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规地行走尘路,便不易迷失本我,会走得更逍遥自在。比如在茶席中聚会的开始前或结束后,禁忌高谈阔论地炫耀财富和摆弄学问之谈。不论是茶师还是茶客,茶前茶后的交流,大多是轻语温句的情趣之事。脱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时,求得此一刻的清净俗念之愿。

静寂之美

沉稳、安静、平和,面对日常中的“我”内省内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开始和完了,时常都是在一种无言的静寂中展落。从茶师到茶客到茶具到挂轴到茶花,均以静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静中品味动美。窗外的风声雨声鸟声,室内的水沸滚动声和茶师手中竹刷的轻动做声,众静皆一动过程中的寂美,是红尘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觉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静之美,却非常重要。

日本茶道源于径山茶宴

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日本茶道收到中国茶道许多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对于日本寺院茶影响最大的,一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二是以兼具山园风味与禅林高韵而闻名中外的“径山茶宴”。

径山是什么什么地方呢?径山处于我们现在的浙江省的余杭市,隶属天目山脉。这里山峦叠障,流水潺潺,古木参天。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僧人法钦偶遇此山,爱其秀丽奇拔,留恋不已,后在此创建寺院。唐太宗诏至阙下,赐他为“国一禅师”。

法钦特别喜欢在寺庙里种植茶树,用茶树数株,采以供佛,不久茶林便蔓延山谷,鲜芳殊异。径山寺自此香火不绝,僧侣上千,并以山明、水秀、茶佳闻名于世,享有“三千楼阁五峰岩”之称。宋政和七年(1117),徽宗赐寺名为“径山能仁禅寺”。

南宋开禧年间(1205一1207),宁宗亲笔赐额“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后改为“径山香林禅寺”。清高宗乾隆时,又定名为“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因此,自宋代起,径山寺遂有“江南禅林之冠”的誉称。

径山是著名茶区,宋代时名茶就成为馈人礼品,寺院里饮茶之风颇盛。僧侣们常在雄丽的殿宇楼阁之下,聚会研经,并汲山中清泉,煎水烹茗。每年春季寺内经常举行茶宴,招待高贵的宾客,自然也要举行茶宴。

径山茶宴,有一套固定和较为讲究的仪式。佛徒们围坐在一起,按照程序和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渝茶、叙谊。先由住持法师亲自调彻香茗佛茶,以表敬意。尔后命近侍一一奉献给赴宴者品饮,这便是献茶。

僧客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色,接着才是启口“啧喷”尝味。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评品茶香、茶色,称赞主人品行。然后,说佛谈经,谈事叙谊。“径山茶宴”时既有鉴评各种优质茶叶的“斗茶”竞争游戏,还有把粉末茶用开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

元明清各代都有景慕径山风光、寺中品饮高致的人到径山游览进香。如明代王洪、王徽、王澎、王沂等,曾在径山松源楼聚会品茗,并作联句:“登高喜雨坐僧楼,共语茶林意更幽。万丈龙潭飞瀑倒,五峰鹤树片云收。碑含御制侵苔碧,径起昙花拂暑秋。还拟凌霄好风月,海门东望大江流。”山堂夜坐,汲泉渝茗,芳香四溢,意畅心清,这也是对“径山茶宴”的.生动写照。

南宋时,日本佛教高僧大启禅师和圣一禅师,皆曾于公元1235年前后来径山结庐憩息,研究佛学,并将径山茶的碾饮之法(“末茶”)和茶具(“天目碗”)传到日本。公元1259年(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南浦昭明和尚来中国,拜径山虚堂和尚为师。

“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具一式,带到崇福寺。”(据《续视听草》与《本朝高僧传》)《类聚名物考》记载得更明确:“南浦昭明到余杭径山寺浊虚堂传其法而归,时文永四年。”“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人。”正是南浦昭明把“径山茶宴”的做法和精神带去,才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的“茶道”。

日本茶道历史发展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侘(わび)”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侘茶”,“侘”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唐物占有热时期中衍生的道德观念。自镰仓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特别是茶具、艺术品,为日本茶会增辉。但也因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茶会,轻视倭物。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日本茶道的礼仪

日本茶道发扬并深化了唐宋时“茶宴”、“斗茶”之文化涵养精神,形成了具浓郁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示了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深层内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响。按照茶道传统,宾客应邀入茶室时,由主人跪坐门前表示欢迎,从推门、跪坐、鞠躬,以至寒喧都有规定礼仪。

参加茶事的客人根据身份的不同,所坐的位置也不同。正客须坐于主人上手(即左边)。这时主人即去“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及字画、鲜花等装饰。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在风炉上煮水期间,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这时众宾客则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园中闲步。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这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再重新进入茶室,茶道仪式才正式开始。

沏茶时主人要先将各种茶具用茶巾(茶巾的折叠方法也有特别规定)擦拭后,用茶勺从茶罐中取二三勺茶末,置于茶碗中,然后注入沸水,再用茶筅搅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汤泛起泡沫为止。

客人饮茶时口中要发出“啧啧”的赞声,表示对主人“好茶”的称誉。待正客饮茶后,余下宾客才能一一依次传饮,饮完后将茶碗递回给主人。客人饮茶也可分为“轮饮”或“单饮”。即客人轮流品一碗茶,或单独饮一碗茶。茶道礼法不仅是饮茶,主要还在于欣赏以茶碗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装饰、茶室前的茶园环境及主客间的心灵交流。

整个茶会,主客的行、立、坐、送、接茶碗、饮茶、观看茶具,以至于擦碗、放置物件和说话,都有特定礼仪。一次茶道仪式的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左右内。结束后,主人须再次在茶室格子门外跪送宾客,同时接受宾客的临别赞颂。

日本茶道强调通过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强调宾主间有一种高尚精神、典雅仪式和双方间的融洽关系。日本茶道的礼法分为三种:炭礼法、浓茶礼和淡茶礼法。

炭礼法:炭礼法即为烧沏茶水的地炉或者茶炉准备炭的程序。无论是初座还是后座都分别设有初炭礼法和后炭礼法。它包括准备烧炭工具、打扫地炉、调整火候、除炭灰、添炭、占香等。

浓茶礼法和淡茶礼法:浓茶礼法和淡茶礼法是主人制茶、客人品茶的一整套的程序章法。一般情况下,主人先将少许呈粉末状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后加点水,用特制的竹筅把茶末搅成糊状,再加水至碗四分之三即可。喝时用右手拿起茶碗,放至左手撑上,再把茶碗从对面向身前转,经细品、慢啜后奉还主人。

每次茶道举行时,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动格子门外跪迎宾客,头一位进茶室的必须是来宾中的一位首席宾客(称为正客),其他客人则随后人室。

来宾人室后,宾主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58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