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中国茶道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
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
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如果仅用杯子喝茶,而杯托、杯盖都放在茶桌上,这种手法称为“唯我独尊”。
对茶的认识上,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栽之,人育之的灵芽。对于茶,天地有涵栽之功而人有培育之功,人的功劳最大。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
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
“直心是道场”诗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
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
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
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
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一共有四个派系,雅士茶道,世俗茶道,禅宗茶道和贵族茶道。
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自在艺术观赏,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和茶有不解之缘,能够说没有古代的文人便无中国茶道。
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茶是雅物也是俗物,茶叶进入家庭便有世俗茶道。
禅宗茶道声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得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声发于长宗禅茶道。
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贵族茶道由贡演化而来,贵族茶道的茶人是达官贵人、富商大甲。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的韵味。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是中国茶文化萌生发展的历史。世界上有很多人喝茶,但是最懂茶文化的民族,还是中华民族,毕竟,这里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茶文化的故乡,这里还住着许多喝茶、爱茶、懂茶的人。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中国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在古代中国,茶就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到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中国茶文化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它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过,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它只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茶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中国茶文化从无到有,从萌生到发展,几经演变,这段历程,本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财富,值得我们去了解。
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最早利用茶的,便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传说中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不惜以身犯险,亲身验证各种草木的药性,“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上古传说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是透过这些传说和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茶的药理作用。
当然,这时候的茶更多的是用于药用价值,还不是一种日常引用的饮料。日常生活中时常饮茶的习惯,应该来源于巴蜀人。在古代,巴蜀地区多“烟瘴”,容易让人郁积瘴气,患上热毒。巴蜀人后来发现,茶有清热解毒、除瘴气的功效,所以他们常常喝茶,久服成习,以至于将茶当做一种日常饮料。《竺国游记》当中就曾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秦人入蜀以后,茶逐渐被带向全国,人们对于茶越来越重视,“茶”(cha)音正式诞生。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萌芽
饮茶是茶文化诞生的基础,没有日常饮茶的实践活动,茶文化也不可能诞生。不过,关于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一直没有定论,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古籍记载,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茶,西汉已有饮茶之事的记载,东汉华佗《食经》就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记
可以看出,连名医华佗也已经注意到茶的“意思”,人们不再拘泥于茶的药理作用,有一部分人平时也喜欢饮茶。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萌芽。
确立
魏晋以后,随着文人饮茶日益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不断问世,茶不再仅是一种饮料,它开始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载体,起着一定的精神和社会作用。
在晋朝,茶被赋予了重要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当时门阀世族已经形成,他们把持朝政,富可敌国,争相炫富,不论是官员还是士子,都以浮夸斗富为荣。针对这种情况,陆纳、桓温等有识之士提出“养廉”、“朴素”的价值倡导,并以茶代酒,表明自己的心志。
南齐武皇帝不喜奢侈浪费,他留下遗诏,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不准铺张浪费,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就可以了。武皇帝还说,“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不论是陆纳、桓温等人以茶倡导“养廉”、“节俭”,还是南齐武皇帝以“茶”作为祭品,都说明茶不再仅是一种清热解毒、提神解渴的饮料,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它都已经进入了精神和文化领域,寄托着人们的思想。
随着佛教兴起,道教兴盛,饮茶又与宗教活动联系起来。道家认为,茶可以帮助修炼“内丹”,升清降浊,达到长生不老;在佛家看来,茶可以帮助禅定入静。姑且不论茶是否真的有这些功效,佛道两家客观上确实促进了茶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到隋朝时,饮茶不再只是上层社会的事情,由于茶的成本并不算高,下层百姓也可以饮茶,社会中形成全民饮茶的习惯。同时,这时的饮茶也不仅是局限于茶的药理作用,这也就代表着到这时,中国茶文化已经正式确立。
发扬至今
当然,隋朝时全民饮茶,大多数人还是奔着茶对于身体的益处去的。直到780年,陆羽著《茶经》,中国茶道文化终于发扬光大。《茶经》中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它还探讨了饮茶艺术,并将儒、道、佛三教的文化精神内涵融入饮茶当中。
在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茶书大量问世,比如《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文人们崇尚饮茶,大量关于茶的文学作品也纷纷诞生,仅古诗词一项,总数就在2000首以上。我们熟悉的杜甫、白居易、范仲淹等人都是品茶行家,他们客观上也带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此后,中国茶文化经历了宋代的“宫廷化”、“文人化”,元代的“简约化”,到明清时,茶文化已经十分繁荣。直到现在,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对于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是英国茶文化、韩国茶文化,还是日本的茶道,都起源于中国。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不仅是茶的从无到有,也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精神文化的发展,它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结晶,这才是中华茶文化最珍贵的地方。
茶道入门知识
茶道入门知识,传统的茶道礼序过程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也都会有区别,而普及性大众茶礼则相对简约。很多人对茶道很感兴趣,但是并不知道茶道知识,以下分享茶道入门知识
茶道入门知识1 茶道礼序
中国六大类茶叶的品种数以百计、千计,都能以相应的茶道礼序来表现。
用途和用意
每种茶具在茶道中都具有不同的用途和用意,需要认真学习。
手法
手势对于泡茶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之间的手势都略有差异。
准备茶具
准备和摆放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
清洗
主要是清洗茶具、温润器皿。
泡茶步骤
泡茶的`步骤分为置茶、润泡、正泡、分杯、品茶。
茶道入门知识2茶道入门茶道基本知识
1、选茶
茶叶的品质特征表现在外形和内质两方面。
A.外形:条索、色泽、整碎度、净度。
B .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2、择水
(1)水于茶的重要性
明代张源《茶录》:“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
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2)水的种类
古代:天水、地水,天水优于地水。
天水:雪水、雨水,雪水优于雨水。
地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山水即泉水,应取清、冽、甘、轻、洁、寒、活者烹茶。
江水即地表水,宜“取去人远者”。
井水即地下水,古人云:“脉暗而性滞,味咸而色浊,有妨茗气”。
(3)现代择水
自来水:
①水缸养水:自来水放入陶瓷缸内,放置一昼夜,让氯气挥发殆尽,再煮水泡茶。
②自来水龙头出口处接上离子交换净水器,使自来水通过树脂层,将氯气及钙、镁等矿物质离子除去,成为去离子水,然后用于泡茶。
桶装水:
纯净水,最能反映茶的真实面貌;矿泉水,需要寻找与之匹配的茶品。
(4)煮水技巧:一沸、二沸、三沸
煮水:水要急火猛烧,待水煮到纯熟即可,切勿文火慢煮,久沸再用。
煮水的“老”、“嫩”与矿物质离子的变化。过嫩时钙镁离子在煮沸过程中没沉淀,会影响茶汤滋味。久沸的水,碳酸盐分解时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散失殆尽,会减弱茶汤的鲜爽度;水中微量硝酸盐在高温下会被还原成亚硝酸盐,水经长时间煮沸,水分不断蒸发,亚硝酸盐浓度不断提高,不利于人体健康,故隔夜开水不宜次日复烧饮用。
3、备器
茶具的选择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要看场合,东西的多少和档次都依据场合确定,一般说来,休闲品茗所用茶具简要随意,待客茶具选用可鉴赏或档次较高的。二要看人数,人数小,器皿容量要小,人数多,器皿容量稍大。三要看茶叶,所泡茶叶不同,鉴赏重点不一。如品杯,乌龙茶品杯宜小,普洱品杯宜大;材质,绿茶宜玻璃,普洱宜紫砂等等。
茶具是为泡茶服务的,首先讲究实用、便利,其次才追求美观。
4、雅室
明代徐渭《徐文长秘集》:“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
①音乐:宜中国传统器乐,如古琴、古筝、箫、笛等。也适当用现代东方音乐、西方轻音乐或大自然之声。总之,选择氛围轻松、情趣高雅的曲子较为适宜。
②服饰:泡茶与品茶人服饰以中式传统服饰为宜。
③插花:宋代将焚香、挂画、插花、点茶合称为“生活四艺”。
插花的艺术品质是“清”、“远”,追求恬适简约、超凡脱俗的纯真之情。茶花的插作手法以单纯、简约和朴实为主。尚单数叶。
④熏香:浓香的茶需要焚较重的香品;幽香的茶,焚较淡的香品。
⑤茶挂:有了插花,就以不挂花轴为好,茶挂多以书法字轴为主,挂单副为时尚,悬挂位置以正位为原则。
5、冲泡
冲泡程序:备器、煮水、备茶、温壶、置茶、冲泡、奉茶、收具。
泡茶三要素:投茶量、水温与时间。
6、品尝
一观色、二闻香、三品味(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三看:外形、色泽、叶底
三闻:干茶、出汤、杯底
三品:火工、滋味、韵味
三回味:口腔、舌本、喉底
茶道入门知识3 茶道基本知识
人们学习茶道,要完全掌握个中道理,得花长久时间。从简单茶礼开始,从基础礼规到基本常识,学习过程简约而富有趣味。既可加深体认中国优秀文化,又可培养出耐性、宽容心和基本茶性知觉;生活中,学习和参悟茶道机理,会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提高情商水平,增强体能体质,好处实在多不胜数
茶道活动较为静态,如经过气息调养练习,比如太极拳、太极推手、调息入静等,再来学习茶道会比较轻松自然,韵律、姿势易于接受和调整。
第一课认识中国茶
茶对人体健康有益,每日饮用3杯,既可帮助消化,亦可排清体内过多油脂,茶道所指泡茶规范,是为发挥各自茶性优点,抑制不足之处,礼序之中遵循“和俭敬美”基本要义,而中国茶叶六大类数以百计、千计品种规格,均可以相应茶道礼序来表现。
第二课认识与应用泡茶工具
近代的茶具制作完备,既有创意又符合传统。要学习茶道,首先就要了解各种茶具及其功能。茶道过程实践性很强,初学者可亲身使用茶具泡茶,体验各种情趣和奥妙所在。
第三课基本手势
传统茶道礼序过程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会有区别,而普及性大众茶礼则相对简约。老师会逐一演示泡茶基本手势及过程。由于能直接参与冲泡过程,初学者更能领略茶道乐趣。
煮水器
专为煮水而设
1、水注 :盛茶作烹煮
2、茗炉 :烹茶
备茶器 :包括储存茶叶及置茶器具
3、茶罐 :储存茶叶
4、茶则 :取茶并可量度分量
5、茶匙 :将茶叶扫放入茶壶内
泡茶器 :泡茶过程中的主要器皿
6、泥壶 :盛载初次冲泡茶汤,容量须符合饮用人数
7、茶盏 :盛载正泡茶汤,容量以4人为限
盛茶器 :完整盛茶器,能增添品茗气氛,是待客高尚礼节
8、公道 壶 :盛载剩余茶水,令茶汤更加均匀,不至浸泡过久而苦涩
9、茶杯及茶 托:前者用来饮茶汤,后者则用来垫托茶杯
洗涤器 :清洗茶具用品
10、水盂 :储放废茶叶
11、涤方 :俗称“茶巾”,用来揩抹泡茶时溅溢茶水
备器及涤器
在煮水器中煮滚一壶热水。然后注入盖杯中,再将盖杯水注入公道壶、茶杯内,最后再倒进茶海,这步骤称为温润器皿,即清洗器皿意思。
置茶
将茶叶倒在茶则上,再利用茶匙逐少将茶叶放入盖杯内。
盖杯
学员应以右手中指、无名指及尾指指头,放在盖杯前面杯边上,大拇指指头则放在盖杯后面杯边上,而食指指头则轻按杯盖,这样就不会被烫伤。
茶壶
以拇指、中指、无名指及尾指指头钳着壶杯,再以食指指头轻按茶壶顶部,就是正确拿壶方法。
正泡
将沸水注入盖杯内,然后盖上杯盖,待数分钟。
倒茶入公道壶
将盖杯内茶汤注入茶海,再将公道壶茶汤注入茶海,这第一泡茶成为“温润泡”,不作饮用。
分杯
重新在盖杯中注入沸水,再将盖杯茶汤注入公道壶,然后以顺时针方向将茶平均倒入各个茶杯内。
奉茶及品茶
完成以上五步骤后,便可开始品茶。品茶要先观颜色,再闻茶香,然后才细细品尝
茶道宗旨:体现“禅”神,追求“空寂”境界
中日本茶道世代相传,数百年长盛不衰。而茶道连同能乐、俳句、水墨画、庭园艺术等,又无不受到禅文化的渗润,并形成“空寂”与“闲寂”的美学思想,今天仍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在日本,茶道组织遍及全国,研习茶道的人据说有四五百万人之多,其中9 0%以上都是女性。有位日本友人对我说,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56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禅茶一味|简单风景寻常茶话
下一篇: 禅茶︳世无净土唯有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