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常识

禅茶︳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品茶 2023-04-29 12:34:10

禅茶︳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数十载,踏尽红尘路,俯仰天地,人情世故,最是难懂,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然而红尘陌上,来来往往,有缘则聚,无缘则散,何故相催?看来,也只有那历尽沧桑,才是懂得,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百年人世,时而刮风,时而下雨,种种的不如意,百转几回,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许多的事与人,当时混沌,看不清,心憔悴,最后已是无足轻重。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岁月深沉,讨好别人,不如懂得自己。

芸芸众生,渺如尘埃,皆是身不由己。他人之三言两句,无须疑妄自我。行过山,趟过水,日升日落,往后余生,得也开心,失也淡定,沉默安静,浅笑安然。昨日种种,以后回首,不过过眼云烟,不值得耿耿于怀。

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什么意思

宠辱不惊的意思是对于荣耀与屈辱无动于衷,去留无意是说对官位权势等的淡然的态度,去留:去是退隐,留是居官。

语出明朝陈继儒《幽窗小记》又名《醉古堂剑扫》,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

意思是说淡然地看待世事如云卷云舒般变幻,就像悠闲地看庭前的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做到荣辱的去留都让自己不惊。这句话是一种境界,表达了一种豁达淡泊的心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扩展资料

此句是《幽窗小记》中最著名的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幽窗小记》又名《醉古堂剑扫》作者是明朝的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

陈继儒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出自何处?

这句话出自于《幽窗小记》,又名《醉古堂剑扫》,辑录者是明朝的陈继儒,作者是明代洪应明。

原句应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句话原为一副对联,作者是明代的洪应明,由陈继儒收录在《幽窗小记》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扩展资料

陈继儒出生于1558年十一月七日(12月14日),自幼颖异,工于诗文、书画,书法师法苏轼、米芾,书风萧散秀雅,擅长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其山水多水墨云山,笔墨湿润松秀,颇具情趣。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嗜好弈棋,得同郡徐阶器重。

存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

长为诸生,与同郡引齐名,三吴名士争相与他结为师友。年二十九,焚儒衣冠,隐居小昆山之南,绝意科举仕进。

建庙祀二陆(陆机、陆云),乞取四方名花,广植堂前,言:“我贫,以此娱二先生。”因名“乞花场”。父亡后,他移居东佘山,在山上筑“东佘山居”,有顽仙庐、来仪堂、晚香堂、一拂轩等。

参考资料:-陈继儒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wenhua/55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