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常识

禅茶一味|幽幽竹意冉冉茶香

品茶 2023-04-29 11:10:39

禅茶一味|幽幽竹意冉冉茶香

西边雨,夏日竹,蝉噪添幽意,竹影更斑驳。最宜人的夏日午后,阳光通透,竹意幽幽,置身于竹风里,一洗凡尘之惑,乍醒尘心之浊,远望之空翠,艳而不妖媚,近看之凝碧,悠悠避尘嚣。置心于竹韵里,信步其间,流连忘返,听风轻声过耳,不恋世间缤纷色,斑驳竹影煮茶,顿忘喧嚣争逐苦。

竹之幽幽,不争世间颜色,任风流,凭尘舞,凝碧而自生趣,高直自悠然。食无肉,不过一时寡淡,反悟人间滋味之真性,居无竹,却至了然失趣,陷入纸醉金迷里不拔。竹意清,如人性直,不以曲外迁就,不为风雨低头,品茶赏竹,人生一趣,茶冉冉生韵,竹幽幽生禅,人生千百事,件件皆纠缠,不如竹林里,流连不愿返。

茶香珍贵,虽窗明凡净,默坐焚香,非心静时不能品,竹意难得,待风和雨霁,山空水碧,独释怀时才生趣。

禅茶一味香

我讳疾忌医,牙疼了许久也不想去看医生,怕他们把我有自愈能力的这血肉之躯当机器修理,把牙给我拔掉或者装上螺丝钉或者堵塞上一些填充物切断了血液循环便没了一切味道,我的后半生便永远失去了我的牙,我的牙提前从我生命中离去。由于吃药,爱喝茶水的习惯也按下了“暂停”键,恐怕影响药效此时也不敢喝了。

离京好久了,进了办公室,友人给了一盒茶叶让我品尝,我看了看口中不言心里暖融融的,到了只能关心别人和“苦其心志”的年龄,偶尔被别人关心和虚寒还是有些酸酸的不可道来的滋味。



经常出差在外难免候机和候车,也经常见到精致的小茶屋一两位娟秀的姑娘在甜甜的推荐着茶叶希望客人能够购买,自己也被推荐多次。有一次,在一个高铁站一位茶姑给我推销茶叶,讲这茶生长的环境在哪里哪里雨前雨后的经过多少工序的道炒制多么好多么好,殷殷切切的,真的很希望你能多买些。

“姑娘,这茶能有多好呢?再好,也不就是一些树叶吗?纵然生长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之巅或者生长在清泉淙淙的川溪之边它依旧是树叶,再好也要结合好的人生心态和旷达的胸襟,才能品出茶的滋味树叶的滋味和淡淡清水的滋味,用攀缘心猎奇心倾轧心高低贵贱心,是难以品鉴这大自然馈赠的味道的。”我娓娓连蒙带谝的道来胡诌了一通,其实我是嫌贵买不起强词夺理而已。

卖茶姑娘讲:“看你这人说的好像是大白话,却挺有味道的。”浅浅一笑。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其实和柴米油盐酱醋一样是寻常百姓家日常生计的必需品,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本来没什么也没那么神奇只是被文人墨客附庸风雅之后被名利客极力炒作之后,似乎成为包治百病的良药,其实回归本质它依旧是那一片叶子。

无论怎么说,这么多年代沉淀这一种叫“茶”的植物被赋予一种精神元素后其特质倒也与中国人的性情相契合,其含蓄沉静内敛耐力强,尤其是中国的文人阶层用山泉水调和了这一盏清汤、滴进去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这盏清汤便融进些别样的情趣。士人的家国情结晨昏砥砺自己要修炼高尚的情操和高洁的人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看世事的洞达,茶顺理成章地成为清雅曲高士人的偏爱。



《茶酒论》记载道:“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取芽,呼之名草,号之曰茶”称茶为“素紫天子”,地位不可谓不高。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荐孟谏议寄新茶》对茶也是推崇备至:“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被描绘的泠泠丁丁煞有灵气。


与茶有关的故事和传说总是那么唯美与雅致。上古时,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而也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因为口口相传逐渐人们又把“查”叫成“茶”,这听起来有些附会。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只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受,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茶圣陆羽的《茶经》记载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氏因其悲悯苍生的情怀被后人尊崇为“中华茶祖”。


也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茶便入了寻常百姓家。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平民化了成了日常云为一日不可或缺。



茶与禅的融合似乎是鬼斧神工的绝配,较为有名的便是禅宗“吃茶去”这句话头,本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参话头顿悟,认为“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蕴含着不可说的明心见性玄机。

前人也有这样阐述禅茶一味的:“遇水舍已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文字般若句句中的。



至于酒可能除了豪爽海量借酒消愁使酒骂座乃至发酒疯败家亡国外,酒的名誉不如茶之雅,至于佛家对酒更是列为五戒之内。

酒的传说与故事,在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的记载里更是不可枚举,只是较多的与败身亡家搅作一团乱麻般缠缠缚缚。《战国策魏策》记载道:“昔者,帝女令仪作酒而美,进之高,高饮而甘之,仪秋,绝旨酒:‘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大禹一语成谶,因酒而丧国的故事恰恰发生在他的儿子夏启建立的夏王朝,中国第一个的末代皇帝夏桀身上。夏桀宠爱妹喜,沉溺美酒。他派人开凿的池渠,流的不是水全是美酒。面积之大可以泛舟,称“酒池”。酿酒过滤的糟粕堆积如山,连绵长达十多公里,称为“糟丘”。他还是“仿生之饮”的发明者和倡导者,让众人在酒池两岸俯首就饮,如牛饮河水一般,称为”牛饮“。终日烂醉如泥政治腐败, 社会 动荡,最后被商汤取代。商汤也没有矜持多久好了伤疤忘了疼,不肖子孙商纣暴虐肆酒掀起了我国 历史 上第一个饮酒高潮。“悬肉为林,盛酒为池”,一时俯首牛饮的,多达三千多人,男男女女一丝不挂地在酒池肉林中间相逐作乐。最终导致天怒人怒众叛亲离民不堪命。周武王大旗飘扬昭告天下会盟牧野大战,纣王穷途末路登上鹿台蹈火而死,因酒亡国遗笑千年。



后世的亡国之君、以及亡身亡家贬谪流放的雅士官吏,至于常人凡饮酒者无不做了悔青肠子的事,“破家散宅,广做邪淫”甚至为酒伤身比比皆是,其背后无不有酒的作祟酒的影子。


无独有偶,那个叶利钦总统去访问美国的时候,离开的前一天,美国总统克林顿宴请他时,叶利钦喝了很多酒。按计划,他回莫斯科的途中将于与另一国家的总理进行会谈,但当飞机抵达时,他的头脑还没有清醒。陪同官员见事不妙,经过一番讨论,决定让副总理代表他去。当副总理下机后,叶利钦掉下了眼泪,对陪同官员羞愧地说:“你们这么做,让我在全世界面前丢尽了脸!”叶利钦不知悔改还抱怨属下,不是掉了脸的问题而是败坏了国家,也把俄罗斯弄得酒气熏天,萎靡不振。



释迦牟尼佛在《善生经》中如是说:“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天下好话佛说尽,只是终生愚痴难调难伏,依旧沉沦颠倒。

茶这枚树叶,酒这碗烈水,一浓一淡时浓时淡演绎了多少的人生况味。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当下得真趣,禅茶一味香。”禅茶一味当如是。

诗词中的禅茶一味

诗词,是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它形式各异,博采众长,体现着先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有奢华富丽的词藻,又可以浸润在普通的一茶一饭中,千百年来,诗词以独特的韵律和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诗词更是从各个维度全方位的展示了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接下来,我将就从禅文化和茶文化角度,浅薄的谈一谈我对诗词的理解。
(1) 禅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关于茶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先后有先秦说、西汉说和三国说,根据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考证,“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更是将茶文化的起源追溯到了远古时期,可见中国人饮茶的历史之悠久。

虽然中国的佛教文化的起源无法和茶文化一样追溯至远古,但自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到东汉末年,已经从民间渗透到了皇权宗室,东晋南北朝时期,通过官方大力的发展,江南江北的佛寺都多如牛毛,大家所熟悉的梁武帝萧衍四次出家的故事,以及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然扼腕叹息,但也足以窥见当时佛教的兴盛。

同样,茶以文化的面貌出现,也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朝古诗中难以寻觅到茶的踪迹,而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 “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可见当时,茶见于诗词,而不是“"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之类的谚语或者“苦荼久食,益思意”的药物功效,说明饮茶文化已经逐渐推广至上层社会的文人雅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娇女诗》中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生动的描写了两位小女儿调皮可爱,玩耍回来后口渴难耐,焦急的对嘴吹炉火,盼望早点煮好可以泡茶解渴,侧面体现了饮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受到各年龄层的热爱。

而茶文化和禅文化的结合,根据记载,也始于两晋,《晋书·艺术传》记载: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 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记载,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茶无论是物质层面、体系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陆羽的《茶经》到现在仍旧被奉为经典,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更有甚者,古代多数名茶同佛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君山银针,“云雾茶”黄山毛峰等等,古时候均由僧人种植,即便是茶圣陆羽本人,孩童时代也成长在竞陵龙盖寺,由住持抚养,可见禅/茶文化历史渊源之深厚。
(2) 禅与茶的关联与诗词表现

佛教禅师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交友时以茶为媒广结善缘”,这就是佛教禅师提倡茶道的原因之一。禅道和茶道归根到底,在于“正”“清”“和”“雅”四个字。

a. “正”

禅茶中的“正”指的是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扩展到茶道,就是泡茶时,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心无杂念,才能体会到茶中的色、香、味。

唐诗人元稹,曾写过一首与茶有关的宝塔诗,从茶的本性,对茶的喜爱以及茶的功能三个层面,体现了茶的正念,也通过“慕诗客,爱僧家”,点出了茶和禅的关联。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b. “清”

“清”,可以理解为清醒、清淡、清廉,禅道文化中可以理解为清净和清心寡欲。三国时期,就有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的典故,茶相比于酒的浓烈,本自就带有清新和清醒的功效,蔡襄《圣泉》中的“清甘本无滓,渴饮得真味。”说的是茶性清洁;《北斋雨后》中的“小庭幽圃绝清佳”“留客临轩试越茶”说的是饮茶环境的清幽。
除了清净的环境外,从茶具到内心都要清明节净。两晋北朝时,也有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黄老之道与清淡之风盛行。思想观念带动着生活方式的转遍,逐渐以好茶为风气。陆游的《晚秋杂兴十二首》,更是道出了清茶与清性的关联:

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愧谈生涯。

聊将横浦红丝碨,自作蒙山紫笋茶。
c. “和”

所谓“和”是儒、道、释三家思想共同的哲学理念,禅宗更是强调明心见性,内心和对立的观念调和、化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谐的观念在诗词中也是比比皆是,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内心的平和;有曹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友爱和谐;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人和自然的和谐,而白居易的诗词《食后》更是把和谐平静之禅的心情,和饮茶做了紧密的关联: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d. “雅”

唐代茶诗中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中,也体现了禅茶文化中的雅,首先文人雅客相约饮茶,是雅之一,以茶为题,联句吟诗,是雅之二,诗句中体现的“流华”“素瓷”“芳气““闲轩”等等让人心旷神怡的描述,是雅之三。诗词,正是体现禅茶雅文化的最好的方式。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崿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陆士修



(3) 诗词中的禅茶一味

禅与茶的“正”“清”“和”“雅”是禅茶一味的本质和精髓,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悟茶。

古人在诗词的表现形式中,不仅仅只是吟咏其中的某个片面,对于禅茶一味的整体理解和阐述的诗词,也比比皆是。

比如说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表面上看去只是白居易闲来无事,以煎水煮茶为乐,并且爱屋及乌,把这个饮茶爱好传递给友人,在我看来,无论是“坐酌”还是“看煎”不仅体现了作者云淡风轻的心情,更传递了他心如明镜,看破红尘的隐喻,禅茶一味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共通,在诗词中也有极为深刻的体现。

另一首典型的诗歌是宋代朱敦儒 -《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

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

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作者对生活的解读上升到了“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旗亭问酒,萧寺寻茶”,逢人见事不起爱憎心,身心和大自然合一,更是体现了闲云野鹤无欲无求,“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超凡境界。

钱起 -《与赵莒茶宴》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钱起的这首诗,“尘心洗尽兴难尽”,也体现了洗净红尘杂念,但茶性更浓,直到夕阳西下才尽兴而散,无论是从竹林、蝉等峻洁高志意象的刻画,还是对于心态的描写,都巧妙的体现了人们试图在山水的清幽中拂去心灵的尘土,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从上可见,禅茶一味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禅道和茶道上,更是在文人雅客切实的体会中,通过诗词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诗词即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是茶道、禅道亦或是诗词,都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以上仅仅是粗略的简述,如有理解不正确的地方,请老师包涵。

禅茶一味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禅茶一味意思解释是禅意与茶意在精神层面的结合互通。

中国是世界茶叶发源地,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质,受到了宗教体系的青睐。而与宗教的相结合,反过来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无形当中提高了茶的地位。

茶与宗教这两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终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禅茶:

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53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