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要满,茶要浅”是有关斟酒倒茶的礼仪要求,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酒要满,茶要浅的习俗礼仪呢?
倒酒要满是古时候的规矩,古时很多人通过酒中下毒,满酒大家碰杯的时候就可相互掺入对方的酒,以示酒中无毒。
“酒要满”是指在宴席上,主人为客人斟酒时,倒至满溢,以显示待客的诚挚。很多地方还有头三杯全满全干,不醉不归的习俗。
酒为阳刚之物,让人情绪激动,正好烘托宴席气氛,所谓无酒不席。酒要满,合情合理,适量饮用,无可非议。尽情畅饮之时,都要把握分寸,量力而行,不可强行劝酒或逞强。
人们总结出的酒道中有“敬”“欢”“宜”三大原则,即饮酒过程中表现出足够的敬意,双方都很高兴,同时要适可而止,满酒或劝酒都要以这些酒道为底线。
“茶要浅”是相对于“酒要满”而言的。其实浅与满是相对的,例如在民间有“茶要七分满”或“倒茶只倒七分满,流得三分是人情”的说法。因为古人以为茶斟得太满是对客人的不敬,类同让客人牛饮,有骂人之嫌。
从情理上而言,“茶要浅”的礼仪可能是出于以下两种情况考虑:茶倒得少了,显示不出主人足够的诚意;倒得满了就容易溢出来,客人喝茶不便,主人也尴尬,这是最大的失敬。
按照中国传统的中庸观念,中中为正,中上为善,人们就以不太偏也不太倚的七分为斟茶标准。
当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
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
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浅茶正好适应慢节奏,似乎有细水长流、来日方长之意,而茶道讲究廉、美、和、敬。与酒道的敬、欢、宜相得益彰。
七分满的“浅”茶习俗与此互为表里,显示了我国茶文化崇尚淡雅的鲜明特色。
总之,待客以酒茶,一满一浅,酒要满,茶要浅虽有形式上的差异,但都体现了社会交际中以礼敬人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酒要满,茶要浅。深深浅浅都是人生的悲欢。
喝完茶准备走时规矩
喝完茶准备走时规矩,甘冽的茶轻轻的押一口,唇齿间展开的不单单是茶与水的味道,还有人生的感悟在里面,茶香清冽,挡不住岁月悠悠,下面和大家分享喝完茶准备走时规矩。
喝完茶准备走时规矩1 1、喝茶者可以在喝完最后一杯茶马上转身就走人吗?
不可以。应该等候泡茶者将茶杯及其他茶具归位、还原茶席的面貌(别让茶席蓬头垢脸就与客人说再见),正式道别后,喝茶者才告辞。这时喝茶者可谢谢泡茶者也谢谢其他喝茶者才离开。一些较正式茶会,泡茶者会让喝茶者欣赏泡过的茶底,喝一杯清水才算结束,喝茶者要致力配合与享用后再作告别。
2、喝茶者可以边喝茶边吸烟吗?
不可以。茶席是禁烟区,吸烟要到吸烟区。况且,喝茶活动需要安排一段完整的时间空出来,专心地做,不适宜边喝茶边做其他什么。故此即使旁边有吸烟区,也不要来去离座吸烟。
3、喝茶者可以伸手去泡茶者的“领域”拿壶拿茶海倒茶吗?
不可以。不止泡茶者与喝茶者有各自的“领域”,喝茶者与喝茶者间也有各自“领域”,手不要越过界去取拿茶具或茶,轮到你了就会传给你。对泡茶者要给予信任,相信他已安排好了什么时候要喝什么时候不要喝。
4、喝茶者可以歪着身子斜躺在椅背,看泡茶者泡茶以及接受他奉茶吗?
不可以。斜躺姿势在家里可谓舒服、轻松,在公众场所这样做却带有傲慢、轻视之意,没有把泡茶者“放在眼里”,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喝茶时虽不至于要正襟危坐,但端正坐姿不可少,可脚踏实地、手掌轻松搁膝盖上。
5、泡茶者奉茶给喝茶者,喝茶者可以继续聊天不理他吗?
不可以。原则上泡茶、品茗活动进行时,“不讲话”才能安心、专心欣赏和享用这个“茶道作品”,故此规定不可聊天。在一些“聚会式”茶会时可轻声聊天,但奉茶者端茶过来时,喝茶者要暂停聊天接受奉茶,并向他表示谢谢才对。
6、喝茶者拿茶杯时手指要翘上来做“兰花指”样或任何名堂的手势吗?
不必要有任何名堂。任何手指都不要翘上来,翘上来难看,而且无意义。拿茶杯要持得稳,别使茶汤溅出,别烫到手就可以了。拇指与食指夹着杯沿,中指托着杯底是不错的手势,但不必把它当作教条来执行,不托着杯底行吗?也是可以的。
7、开会时,奉茶者端茶给与会者时,与会者可以不理他吗?
不可以。与会者不要只顾着与人寒暄,或发表讲话,要百忙中停一下与他点头也好,微笑也好,以示感激。不要觉得他在骚扰开会,采用“来一位奉一位”的奉茶法是对与会者的尊敬,有些会议在来宾未抵达前就把所有的茶摆在桌上,那是不正确的。
8、喝茶前要不要把茶汤吹凉?
不必要。茶汤热时就让它放在桌上降温,过一会再喝。不错,茶汤温度要适口才能扎实地感受到它的味道,但不必操之过急,匆匆忙忙拿上来“吹”显得有点贪心,安心等一等就好了。有人还要教大家如何如何“吹”,俨然有一套“技术”的样子,殊不知这是引向“浮躁”的歪路了。
9、喝茶要有“干杯”仪式吗?
不要。茶性适合细品,而不宜狂欢,茶自有的丰富风味可以让它独立存在做自己、散发自己的魅力,不必“以茶代酒”,喜欢酒的人请“哪里凉快哪里去”。
10、泡茶者端茶过来时,喝茶者要不要用手指头在桌面上敲桌?
不必要。有说此动作代表礼貌,是谢谢泡茶者。个人认为这种“谢谢”太粗率,倒不如正正经经欠身或直接说出来有诚意。一些人还绘声绘色说这是古代对皇帝的手势,代表叩头,还说要用哪个手指头,要敲几下云云。个人认为这种“叩头”是无稽之谈,不适合加诸在当代人生活。当代人要用当代的思考,找出当代人要的方式。
11、喝茶该不该把茶喝光?
应该。小壶茶的汤量并不多,喝完它一点困难都没有。觉得茶汤过浓喝不下去,可恳请泡茶者加一点水,再把它喝完。喝到最后杯底沉淀有细碎茶末怎么办?茶汤里有些茶末没关系,它不妨碍茶的滋味与人体健康,可喝完。有人每一杯茶都只喝一半,另一半拿去倒掉,或喝剩一口留在杯里,这是对茶与人都缺乏起码尊重的举止,不应该。
12、喝茶时要不要发出声音?
不要规定要不要发出声音。本来已经有点声音的就让它有,本来没有声音的不必改成有声音,不必各说各话。不要以“有没有发出声音”、“声音要有多大”来判断喝茶者的专不专业、会不会喝茶、有没有礼貌或者茶的味道好不好。要有效喝茶,喝茶时就要集中精神,可闭上眼睛,含着一口茶咬嚼,打开全身每一个细胞去感受它的香味。喝茶的动作、声音不一定要怎样,实实在在的即可。
喝完茶准备走时规矩2 1、“茶七,饭八,酒满盅”
在我国的饮茶文化中有“酒满敬客,茶满欺客”之语。“茶七”指的是,主人给客人倒茶时,茶杯以满到七分为宜。这是因为酒凉,客人接过去不会烫手,而茶是热的,如果太满,客人可能会被烫伤,还有可能因烫导致茶杯落地,给客人造成难堪。所以给人倒茶倒七分,留下三分作人情。
2、壶嘴别冲人
放置茶壶时茶嘴不能正对他人。茶嘴对着某人,就表示这个人是不受欢迎的人,有赶人离开的意思。这种说法源于旧时的“辞行酒(茶)”,旧时当有人要远行时,大家以敬酒或敬茶的方式为其送别,把壶嘴冲着将要离开的那个人,故此壶嘴冲人有了此人将要离开的意思。
3、先老后小,座次讲究
在人较多的场合,喝茶的顺序也有讲究。在第一次斟茶时,需要按照“先老后小”“先尊后卑”的顺序来倒茶,到第二遍的时候,则可以不按此顺序了。说完了喝茶的顺序,再来说一说座次的顺序。长辈或客人一般坐在泡茶人的左侧,斟茶时按照从左往右的方向进行。
4、喝茶时别皱眉
去别人家做客喝茶时,不能皱眉。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茶水入口烫而皱眉,但喝茶时皱眉通常传递出一种不满的信息,表示对茶水的不满,对主人家的嫌弃。
5、新客要换新茶
喝茶过程中,如果中途有新的朋友加入,那么就要重新泡茶,新泡好的茶要先请新来的朋友品尝。
6、酒后不宜饮茶
酒后喝浓茶易引发肾病。饮酒后,酒中的乙醇进入体内,经肝脏转换为乙醛,乙醛再转换为乙酸。茶中的茶碱有利尿的作用,从而促进尚未分解的乙醛过早的进入肾脏,乙醛对肾脏有刺激作用进而对肾脏造成影响。
7、勿再三请茶
朋友来家中做客,不可因好意再三劝其喝茶。我国旧时有以再三请茶作为送客之语的说法,再三劝人喝茶,表示已经没有交流话题,客人应当告辞。虽然这种说法在当今的大多数地方已经消失,但还有许多年长的'老人遵循这种做法,因而劝人喝茶要谨慎。
8、即时添茶换水
与客人喝茶时,要注意客人杯中的茶品情况。当客人的茶已喝去半杯时,应立刻给客人添上,使茶汤的温度前后大体一致。如果客人杯中有茶渣,应替客人重新换杯。茶水已无茶色,是对客人不尊重的一种表现。
9、茶盅不要碰茶盘
请人喝茶时一般将茶盅,茶盘双手奉上,客人饮茶后,要将茶盅轻轻放下,不能将茶盅放在茶盘上摩擦或发出很大声响。将茶盅放在茶盘上,弄出很大声音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表现,同时这也是一种挑衅行为。
10、头道茶不能喝
头道茶往往具有“醒茶”的作用,头道茶中含有杂质不宜饮用且第一泡的茶汤并未达到最佳状态,因而头道茶一般要倒掉,让客人喝头道茶也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喝完茶准备走时规矩3茶艺,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饮茶习惯在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唐朝中叶,一位早年出家后来又还俗的和尚——陆羽,总结前人与当时的经验,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关茶叶的著作——「茶经」后,饮茶风气很快吹遍中国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嗜茶。
而在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更首次将中国的茶输入欧洲,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在英国贵族社会中,「饮茶」已成为一种时尚风范。在中国,「茶」因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两种发音方式,在北方发音为CHA,在南方发音为TEE;因此由中国北方输入茶的国家,如土耳其的发音是HAY,俄国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中国南方经海线输入茶的国家,其发音则不相同,如西班的发音是TE,德国的是TEE,而英国则是TEA。
刚经过阳光曝晒的茶叶茶叶是摘取茶树嫩叶制造而成的,因为制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种类和名称。制法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发酵」,发酵的结果,茶叶会从原来的碧绿色逐渐变红,发酵愈多,颜色愈红;而香气也会因发酵的多寡,从叶香变为花香、熟果香或麦芽糖香。不发酵茶称为绿茶,泡出来的茶汤是碧绿或绿中带黄色,具有新鲜蔬菜的香气,例如龙井、碧螺春等;全发酵茶称为红茶,泡出来的茶汤是朱红色的,具有麦芽糖的香气;而半发酵的茶,也就是乌龙茶。乌龙茶是中国的特点。
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地是中国台湾省。乌龙茶又可分为轻发酵、中发酵及重发酵叁类,轻发酵如包种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汤色金黄为其特色;中发酵如铁观音、水仙、冻顶等,汤色为褐色,饮来老成持重,较偏重「喉韵」;而重发酵如白毫乌龙,汤色呈橘红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壶功夫茶,须注意水质、水温、茶量与茶具等要素;「水质」必须选用清新的软水(含矿物质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温」随不同茶叶的冲泡而有所不同,对大部分的茶种而言,以接近100℃冲泡为宜;但绿茶类及轻发酵茶类则不宜过高,通常不宜超过90℃;「茶量」的摆置亦因不同的茶种而异,从茶壶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叁均有可能。泡后约一分钟倒出饮用,但因茶而异,再次冲泡时间则须相对延长;至于「茶具」,以紫砂陶壶最佳,茶壶大小配以适宜的茶杯,杯内以白色较佳,以便于判辨汤色。
朋友你好,故意跳过你不给你倒茶,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其实也没必要反击什么的,你完全可以装作不在意的样子,拿起茶壶自己倒,如果他就是想给你难堪的话不是就达不到目的了,反而让别人看到他的无礼。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饭局上总保持沉默的那个人是会给人一种高冷傲慢的感觉也许那个人也这样误解了你所以给你难堪。我觉得以后遇到这种场合,你可以试着跟大家交流交流,也许就不会给别人留下高冷的印象了。
17℃的春光就应该浪掷在大自然中。杭州的春光及其短暂,稍纵即逝,何不趁着明媚春光在户外布台茶席,“偷得浮生半日闲”约上三两好友,户外品茗?
在很多人印象里,户外布席特别麻烦,其实不然。今天我们就给大家整理篇实用贴:掌握6个点,即可布出一台美美哒又实用的户外茶席。
户外茶会,选址有讲究。美景衬托茶席,喝茶更有感觉。户外选址几个建议:
◈ 1.户外草坪
最好后面有植物、花朵做背景,这样整体取景效果非常好;
尽量选取表面平整的草坪,一来茶席上的茶具放置时会更稳、安全,二来整体的平衡感会更好。
不足:必须天晴时才好布席。
◈ 2.亭子
户外的亭子也是个不错的布席点,而亭子最初的功能,便是请人们停下脚步,或休息,或观赏,或仅仅是坐在里面凝神发呆。
亭子是所有中国古典单体建筑中,唯一没有墙的一类建筑形式,既是观景的场所,也是风景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建筑美感。同时,和茶的包容气质很吻合。
优点:不受天气限制,同时亭内场地与视角都开阔,容易聚集喝茶的氛围。
◈ 1.防潮垫
第一,防硌。由于在户外时找到一块很平整的地方不太容易,所以布席会有一定限制,而使用防潮垫,情况会改善很多;
第二,保暖。春天乍暖还寒时候,如果直接坐在茶席边上,仅靠茶席布的隔热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在身体与地面之间如有一层防潮垫相隔,保暖效果较好。
第三,防潮。在户外一般夜间地面很潮,而防潮垫是防水的,可起到隔潮的作用。
建议点:淘宝搜索“户外防潮垫”既可,规格选择2米*2米,价格一般在百元之内,可重复使用。
◈ 2.茶席布
(1)大茶席布
用大茶席布遮盖防潮垫,做底色衬托。因为在户外,可以选择深色的茶席,一来比较百搭,二来耐脏。
如果有特别需要表达的茶会主题,可以选择相应的颜色。
(2)桌旗
除了大茶席,还需要桌旗来调色,可选择纯亮色点的桌旗,形成颜色反差。同时拍照取景也很漂亮。比如绿色+白色搭配,其他可自行搭配,切记太花、太繁复,不然拍出的照片感觉会乱糟糟。
◈ 1.自带热水
有些地方无法生火,只能选择自带热水。建议买个3L左右的保温壶,确保保温效果良好。
不足:温度难以维持,对于一些水温要求比较高的茶,无法泡出最好的口感。
◈ 2.现场烧水
(1)选择户外汽罐+烧水壶。
烧水壶建议买专业的户外烧水壶、汽炉,这样煮水快捷。淘宝搜索“户外烧水壶”,容量大小选择1.5L左右即可。
有些人会直接用固体酒精做燃料,这样速度会比较慢。也有人直接选择液体酒精,则不太安全。建议直接买灌装的汽罐,相对便捷又安全。同时自带打火功能,比较迷你,收纳又方便。
不足:有些景区内不准使用明火,须提前了解相关准则。
(2)风炉
“风炉煮水烹茶”确实很赞,拍照也美。但是一阵套搬到户外,着实吃力,同时又容易被磕着碰着,难以全身心投入喝茶。
户外喝茶,最重要的是心情。不愿受太多茶具搭配等影响干扰,一套便携式茶具套组就非常方便。
◈ 便携随行装:
泡茶器:充分利用泡茶器内胆空间,将杯与壶归整为一体,卡位精准。
品茗杯:采用高温青瓷,瓷质细腻,感受不一样的手感体验。
泡茶器内胆:采用青瓷滤网,轻松实现茶水分离。
棉麻旅行包:配备棉麻便携旅行布包,可轻松携带,实用又方便。
一壶三杯,适合一人独饮、两人对品或三人互饮。将繁杂的泡茶过程简单化,外出或旅行时泡茶方便快捷。
春天,在户外可选择相对水温要求比较低的茶,如绿茶、白茶、红茶等。
◈ 1.西湖龙井
品上一杯西湖龙井,缱绻在江南的无限春光中。
◈ 2.蜡梅红茶
以蜡梅花入茶,有祛热生津,开胃散郁效果,红茶性暖,配以蜡梅清香冷韵,微微的花香让茶显得更加迷人生动!
茶席上其他的小配件:
1.水盂 便于盛装茶席上的废茶水;
2.茶巾
3.杯垫
4.茶盒、茶针
配备以上,完美!
户外茶会很多人会选择穿茶人服,即为了拍美美哒照片,操作起来又方便舒适。关于选择服装,以下两点小建议,让你的户外品茶幸福指数提升一个level。
▲ 1.服装与茶席颜色反差大些,与外景颜色相近。这样拍出的照片会比较漂亮。如红色、米白色等等,都会很显肤色。
▲ 2.款式宜宽松,以裤裙、灯笼裤最为适宜。方便盘腿坐,坐姿舒服,又雅致,同时行动方便。
“茶可以这样玩”——城市游走的公益户外茶会,邀您一同发现杭州的时节之美。
循着古人的足迹,四时幽赏——春寻花、夏观雨、秋拾桂、冬烹雪,给心灵一次休憩的机会,哪怕只是一杯茶的时间。所谓诗意生活,就是在喧闹浮躁的现世中,寻一份心灵的自由。
你问我人间花开几许?
来“四时幽赏”茶会喝一杯茶吧,
我们慢慢说给你听……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问山读城”
191阅读
搜索
手工布艺茶席教程
90平米小三室装修软件
茶席制作讲解
自制茶盘盖布教程
135平方装修价格简装
茶席布最佳尺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53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所谓茶人
下一篇: 茶道真经:说说茶艺六要素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