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自我,就能够跟着茶;学会做人,是为茶人。
唯有打开所有的“口”,才能够接收到完整的信息,而人所体验到的一切感受,都是自己的变化,物只是提供了参照,古人画了三个口,以及一个照镜子的人,来表述这种原理,即所谓“品鉴”。
品鉴茶的意思是:人是不可能喝懂茶的,但能够跟着茶,把自己喝懂。
以茶为鉴,可以清身,正情,和气,化欲,离妄,明心。
以物为鉴,必先尽物之性,方可不为物困,即所谓格物。
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
老子云: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通俗讲就是: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
于茶人而言,品鉴,依旧是第一课。
品鉴有三要:离相,分品,対鉴。
古人把天下万物的秘密都藏在了字里。
二十况水乳交融,则名“洽”。
五品四鉴,加一汇,共得二十一字:
即所谓,茶有二十一况,清丰透敛雅致潜盈安变攸活柔沉滑沁和劲濡空洽,兼具,则可名“活茶”。
清而不丰则薄,丰而不清则浊,透而不敛则艳,敛而不透则晦。
雅而不致则突,致而不雅则俗,潜而不盈则寡,盈而不潜则浮。
安而不变则呆,变而不安则魅,攸而不活则滞,活而不攸则肆。
柔而不沉则蓬,沉而不柔则利,滑而不沁则腻,沁而不滑则泞。
和而不劲则疲,劲而不和则莽,濡而不空则淤,空而不濡则虚。
二十况水乳交融,则名“洽”。故称二十一况。不洽则散,虽有风姿卓绝,艳色迷人,终究俗物,不能登大雅之堂。
若二十一况皆明,则不再为茶所困。如此,茶可以清心。
喝完普洱之后再回头来喝绿茶,只让很多人感觉绿茶淡而无味,又不耐泡,而且口感的丰富程度完全没法跟普洱茶相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喝茶的最终归宿就一定是普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普洱茶也就是最近一二十年来,内地比较火热,其实最早的时间普洱茶在除云南以外的市场,特别是像我们安徽这样的省份,基本上就没有多少人喝,甚至很多人不认识。
老茶客常说“普洱是喝茶人的终结,是茶人的最后一站”,为什么呢
哪怕他是一个喝了30年50年的老茶客,对普洱茶的认知可能还不是很深刻,甚至有很多人确实没有去喝。所以说喝茶人最终的归宿是普洱茶,而普洱茶是人生的最后一站,这个话有点片面,有点夸张。对于特别喜欢喝普洱茶的人来说,也许是如此,但是茶有千样,百茶百性,每个人喝茶的习惯和他所喜欢的茶叶完全不同,所以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去喝普洱茶。
比如说,我们在安徽地区很多朋友交流,他们都只习惯喝绿茶,他们的一生中也只能接受绿茶。那么你能说他们最终也会回归到普洱茶的怀抱吗?普洱茶会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吗?肯定不能这么说的。说这句话只能是针对特定的人群,也就是说喜欢和喝普洱的人。
老茶客常说“普洱是喝茶人的终结,是茶人的最后一站”,为什么呢
而且喝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茶叶并不是越贵越好,而是适合自己的就好。一个乡下的老茶农,他可能一生喝的都是很多精致喝茶人口中所说的口粮茶或者是老树叶子,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爱茶,并不妨碍他们喝茶。你让他们去喝一芽一叶特别鲜嫩的小芽头,反而他们觉得一点都不好喝。同样的理论也可以套用在喝普洱茶这件事情上。
每个人的喝茶习惯和喝茶体验是不同的,他们接触到的茶叶也不一样。所以说普洱是茶叶的终点站,是人生喝茶的最后一站,这句话是具有一定片面性的,也只能适用于某一部分人,而不能将所有喝茶的人都囊括进去。大家说对不对?
拿起手中的杯,拿起生活的理想,放下杯中的酒,放下心中的烦忧。有人说,人生往往是怕什么,就来什么,所以当你看淡得失、无谓成败的时候,反倒顺风顺水、遇难成祥。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失去也是一种收获,人生难得有一份平常心。
行走于尘世间,凡尘中纷纷扰扰,生活中平凡的东西也承载着我们的 情感 ,所以才有古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才有“诗酒趁年华”。
古人提起酒要不就是愁绪满杯,要不就是慷慨激昂,而茶却是一番雅趣,一定是山间树下悠闲的品饮的。
茶与酒的情意与境界显然是不同的,酒是催情剂,在情绪激化时,高谈阔论,诗人甚至可以即席写下诗篇。茶是清凉贴,在心平气和下,低头细语,谈话更有意境。
浊酒一杯忘却红尘事,清茶一壶静闻天下道,正所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霸业一壶茶”。
江湖有酒,凡尘有茶,酒为忘忧,茶为涤烦子。喝酒和喝茶都只有两个动作,拿起、放下。顷刻,拿起杯子,一杯又一杯喝下去,酒水越来越烈,茶水越来越淡,说来也奇妙,茶和酒啊,也算殊途同归,茶酒下肚,扰人的事便逐渐沉淀下来。
拿起手中的杯,拿起生活的理想,放下杯中的酒,放下心中的烦忧。有人说,人生往往是怕什么,就来什么,所以当你看淡得失、无谓成败的时候,反倒顺风顺水、遇难成祥。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失去也是一种收获,人生难得有一份平常心。
给自己一段时光,独坐在阳光穿透的窗边,泡一杯清茶,不去想那些岁月里的苦涩,只管一杯茶入口的苦尽甘来,口中的茶苦,舌根的茶甘,生活也是这般,苦着苦着就会在最深处甘甜。
茶与酒虽然都是闲适的饮品,相映成趣。其实,两者在本质上还是不同的,酒使人激情,使人亢奋,使人幻想。茶使人清醒,使人沉思,使人真实。茶是那么透明、润泽。使人得到了与禅类似的透,甚至顿悟。酒到了很多时候跟豪情相映,而茶却是跟禅相通,所谓茶禅一味正是如此。
“茶为水中君子,酒为水中小人”茶酒非一家,茶可多饮,酒宜少酌。茶酒本一家,茶使人清明,酒使人昏沉,都是闲暇之余的享受。
我们一直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中虽说没有酒,但酒在也出现在任何时候,尤其是热闹的社交。
茶情酒意,均是杯中之物,一杯酒无意,搅得天翻地覆慨而抗,一杯茶情浓,天地真味皆淋漓尽致。不过说到底,茶酒本无意,就看饮者意。
茶是一种可以到达人类内心世界的饮品。茶道是茶人升华心灵的必由之路。
自古以来,人类就以各种方式探究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产生了艺术、信仰、哲学等多种精神文明成果。茶道与此密切相关。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品茶来实现,“茶以载道”。茶道离不开茶的媒介作用;二是在美感和幸福中实现。茶道不是枯燥的苦行僧,而是轻松愉快的体验。
从古到今,有多少人爱茶,从回甘体验到品茶,再到生活体验:从滋味到品味,到真味,他们都通过茶事活动追寻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感悟真谛的心灵之路。茶道是艺术、实践和礼仪的结合,也是一种宝贵的生活体验。茶道体验包括三个层次:
滋味
滋味,即习悟茶之美妙。当茶叶遇水变成茶汤时,人们通过味蕾所获得的各种口感与味道,便是茶的滋味。滋味是茶的物质属性。
茶的味道丰富多样,不失真实性,层次适当,口味丰富,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味觉来自舌头上的味蕾。一个成年人大约有8000个味蕾。舌根的味蕾对苦味最敏感,舌尖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喝茶人最幸福的事就是喝一杯他期待的好茶,这不仅能补充水分,还能满足他说话的欲望。所谓好茶,是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茶,而舒爽与回甘的口感滋味的是产生精神愉悦的生理基础。
我国有各种茶。不同的产地、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工艺、不同的贮藏条件和不同的泡茶方法,都会使茶汤五颜六色、苦涩或甜、涩或鲜、滞或滑、鲜或涩、醇或滑。仔细味道茶的味道,感受每一次冲泡的变化。这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品味
品味,即升华品茗内涵,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获得的文化素养与生活品位的提升。品味是茶的人文属性。
品味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品茶的行为。品茶,既是欣赏,也是评判,需仔细体会,慢慢品尝。二是指品茶的修养。品茶不同于饮茶,饮茶侧重生理上的快适,而品茶则包含了精神上的追求。品茶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清闲的时光与淡泊的心态。听着舒缓的音乐,看着赏心悦目的茶汤,品尝茶的苦涩与甘甜,观察茶叶的起伏,本身就是美的感受与体验。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月九日诗僧皎然与陆羽在山中寺院品茶,秋高气爽,东丽菊花盛开。有多少人喜欢喝酒?有多少人能在一杯茶中品味生命的精华,品味生命的味道?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缺少的是欣赏美景的人。人们缺乏欣赏美景的理由是缺乏洞察力、品味和心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53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