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据文献记载,鉴真太师是最早向日本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人,后来日本高僧最澄、空海法师来中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佛时,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最澄、空海法师将中国茶籽种于日本近江台麓山地区,并向本国传播了中国饮茶习俗,最后建立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
谈起茶道、茶文化,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日本这个国家,日本茶道似乎已经成了日本文化的代名词之一了。 但是追溯到茶文化的历史我就就会知道,日本的茶道其实是由中国的茶文化传播过去的。
日本茶道的源流,应上溯至8世纪上半叶。那时日本从中国引进茶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国贵族书院式的茶道模式。
早在唐代的时候,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长安城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的茶道开始向外处传播。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在他回国的行李中,就有中国的茶籽,最澄禅师将茶籽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莅临滋贺县梵释寺,僧人们献上清茶一杯。天皇饮后龙心大悦,开始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
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中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荣西禅师晚年著《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将茶誉为“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经过四五个世纪的吸收消化,到了16世纪,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书院式的茶道,发展为草庵式的茶道,从茶室建筑、装饰和摆设,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样式和吃茶礼仪,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俗称“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禅一昧”的说法,茶道也因此成为修炼精神和交际礼法之道。
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
历经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今天中国的茶道正是泡茶道的延续。 如今的日本,却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中国千年前宋代点茶道的仪式,如此精妙神奇的茶道在中土大地已经无处寻觅,难怪会有人认为日本是茶道的故乡了。
草庵式茶室里里外外,与茶道的“空寂”的精神,以及“和敬清寂”的理想是完全协调一致的。正如南坊宗启的茶道书《南坊录》所说的:“一宇草庵二铺席,充满了空寂”。 如今日本茶道流派纷呈,最著名的是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不少茶室的内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茶道的精神本质不变,仍然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本人将茶道完全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一是作为礼仪教育,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茶道是日本中小学生课余学习的重要科目,就像我国许多家庭将自己的小孩课余送去学习钢琴或其他乐器一样,起到了修身养性的作用。此外姑娘出嫁前,还要经过特别的茶道程序训练,以作为主妇有条不紊地操持家务的基本训练之一。
二是作为心理辅导的重要一课,是白领阶层缓解压力、寻找心理平衡、消除身心疲劳的好方式。这类茶道活动,尤以年轻职业女性居多,她们在节假日或上茶道教室,或去庵堂参加茶道仪式,以达到清爽精神、净化心灵和交谊的目的。日本各寺庙也都开有坐禅班,周末总是爆满。白领阶层的高级管理人员还利用举行茶道这种形式,进行社交活动和公关活动。
三是茶道作为一门文化学科的分科,列入了大学教程。
千利休还把源自中国佛教禅学思想的“和敬清寂”看作是茶道的真谛。 关于“和”,道元禅僧曾有过类似的说法。据说他在宋代学成归国时,有人问他在中国学到了什么,他答道:“慈心之外,别无他物。”不用说,道元所说的“慈心”,即温和之心,也就是指“和”的精神。在茶道之中则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和客人与客人之间的和睦。 “敬”则指互相有礼有节、尊敬谦恭真诚地交往。
“清”即清洁、整齐。构成茶道精神的这一要素,可说是日本人心灵的独特贡献。凡是观赏过茶道表演的人都知道,日本的茶室茶院和茶具是相当清洁的,可说是一尘不染的。当然,“清”亦指饮茶者要心灵清白。
“寂”指茶事中恬静的气氛和茶人们庄重的表情。人们在茶室中不需言语.只需通过茶壶烧水的咕噜声和弥满整个房间的茶香,就能进行精神方面的交流,产生共鸣。
今天日本的茶道,作为艺术,已与书画、园林、建筑、饮食艺术融为一体,千利休力主茶道之精华不在其形式而在其内涵,就其宏观意义而言,几乎回到了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原点。但由于日本茶道作为艺术是以修行方式代代相传的,所以统一规范的形式和严格的格式成为必须,这点,在中国的茶道中极为少见。
在日本茶道中,茶室中书画的风格及摆放,茶室的建筑及 庭院的布局,一应茶具的选用和摆放,饮食的烹制,甚至每次"茶事"进行的时间,每项内容的时间,每个动作的幅度,来客交谈的"台词",每块榻榻米走几步, 一碗茶喝几口,甚至客人洗手时先洗哪只手,都是规定动作。
留给茶师们的发挥余地只有选茗、蓄水、备具、烹煎、品饮。用"写意"形容相当格式化的日本茶道艺 术显然已不再妥当,日本茶道是一种需花时间的严格修炼,并不容修炼人随心所欲,任性写意,作"风歌笑孔丘"的狂人之态。
可以说茶道所要求的规范正是日本人至今的行为规范。
首先,中国并没有独特的茶文化。
我家乡福建的茶文化与云南、绍兴或中国北方平原的茶文化是天壤之别。
如果我们把中国所有的茶文化都归为一个整体,和日本相比,据我了解,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的茶文化更注重程序和仪式,而中国的茶文化更注重实际的味道。
日本传统茶道的重点在于准备过程本身,设备被小心地摆放在它们的位置上,程序被精确地执行。重点是准备工作,这个过程是反映禅宗哲学的艺术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茶道中,体验更多的是将茶送至最佳状态以供消费。茶叶经过挑选、冲泡、过滤,最终目的是提供终极的饮茶体验。以饮茶者为中心,茶师尽其所能地制作出最好的茶,让人们品尝到最好的茶。
当我们想到日本茶文化,就会想到日本的茶道,但这并不是每天都要喝的茶。最常见的茶是来自实际的茶叶在日本是sencha(煎茶)在日本。这种茶是在阳光下种植的,而麻茶则是在树荫下种植的。有各种各样的煎茶,比如添加了烤大麦的煎茶,以增加额外的味道。说到中国茶的品种,比如乌龙茶,你可以有生长在海拔300、600、1200、1400、1600、2200米的乌龙茶;越高越好,越贵。然后你可以用茶叶的不同部分进行分批处理。
最好的乌龙茶是每棵树的顶端的两片叶子。大多数市面上出售的乌龙茶不仅仅是上面的两片叶子。顶部两个叶子柔软的小叶子和乌龙茶最好的质量给你一个想法,一个300米的价格乌龙茶是大约20美元一包300克和75美元一包150克1600米种植乌龙茶(你需要约5 - 7克的叶子一大杯450毫升)。这里的报价不是最好的两叶品种,而且是台湾的价格,所以你可以在其他地方看到更高的价格。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对韩国和日本的茶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韩国 的茶文化也对日本茶文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高丽、朝鲜时期的茶礼、茶具对日本茶道 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当代,韩、日的茶文化对中国茶文化亦发生良好的影响。下面就中韩日茶文化比较做一介绍。
(一)茶文化总体比较
茶文化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是比较广泛的,它固然以茶道为核心,但茶道毕竟只 是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茶文化至少还要包括茶文学、茶艺术、茶馆文化、民俗茶文 化等。
在日本茶文化中,茶文化与茶道几乎是同义语,茶文学、茶艺术等全部汇聚在茶道 之中,故有日本学者称日本茶道是“综合文化体系”。
在韩国茶文化中,茶道(茶礼)是主流,与日本相近。但韩国的茶文学发达于日 本,象崔致远、李行、权近、李奎报、李崇仁、郑梦周、李樯、崔怡、金正喜等人撰写 许多汉文茶诗和茶文,而日本仅有空海、嵯峨天皇等人撰写有少量茶诗文,影响较小。
在中国茶文化中,举凡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如茶道、茶文学、茶艺术、茶馆文化、 民俗茶文化均很发达。中国的茶馆兴于宋,普及于明清;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地方和少数民族茶俗文化;自唐代至今,有关茶事内容的绘画、书法绵延不 绝;而茶文学更是蔚为大观,各种文学体裁如诗、词、曲、赋、铭、联、小说、戏剧等应有尽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柳宗元、杜牧、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这些中国的一流诗人均撰有茶诗茶词佳作, 《水浒传》、 《金瓶梅》、 《红楼梦》、 《老残游记》等古典小说对饮茶、茶道、茶馆、茶文化有精彩描述。在中国茶文化中,茶道与茶文学是双峰并峙,民俗茶文化是异彩纷呈,茶馆则是中国茶文化中的独特风景。
论日本、韩国茶文化可以用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来代替,但论中国茶文化,只谈茶 道(茶艺)是不够的,至少不能忽略茶文学。
(二)儒,道,释对茶文化影响比较
东亚三国都属于儒家文化圈、佛教文化圈,儒、道、释在三国茶文化中发挥着或轻或重的影响。
在中国茶文化中,就儒道释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而言,道家第一,儒家第二,佛教第三。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儒家在社会人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文化艺术领 域,老庄道家影响更大。道家崇尚无为、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的纯朴、率真。 表现在茶文化中,不象日本、韩国那样注重茶道的礼仪和形式。中国茶道崇尚自然、简 朴,不拘礼法形式,任运自在,无拘无束,率性而为。
在韩国茶文化中,儒道释在其中的影响以儒家为第一,佛教第二,道家第三。固然 在茶文化的传播中,新罗、高丽的佛教徒发挥重要作用,但在韩国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 中,儒家,特别是以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宋明道学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朱子家礼被普 遍接受,故而韩国的茶道又称茶礼,儒家礼仪起主导作用,佛道次之。
在日本茶文化中,儒道释对茶文化的影响以佛教特别是禅宗为第一,道家第二,儒 家第三。日本茶文化的传播者,主要是佛教徒,如最澄、空海、永忠、荣西、明惠上 人、南浦绍明,希玄道元、清拙正澄、村田珠光、隐元隆琦等。日本茶道以“禅茶一 味”为宗旨,借茶道悟禅道。
在韩国茶文化中起较为重要作用、在日本茶文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禅佛教,在中国茶文化中影响较小。中韩日茶文化以受主要影响来说,中国茶文化主于道,韩国主于儒,日本主于佛,主于道,道法自然,故中国茶道注重茶的品饮艺术,即重茶艺;主于儒,儒尚礼仪,故韩国茶道注重礼仪,主于佛,故日本茶道归宗于禅。
(三)茶道的比较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下面从茶道精神和茶艺两方面对中韩日茶道进行比较。
1、茶道精神的比较
韩国的茶道精神是以新罗统一初期的高僧元晓大师的和静思想为源头,中经高丽时 期的文人李行、权近、郑梦周、李崇仁之发展,尤其以李奎报集大成。最后在朝鲜李朝 时期高僧西山大师、丁若镛、崔怡、金正喜、草衣禅师那里得到完整的体现。元晓的和 静思想是韩国茶道精神的根源,李奎报把高丽时期的茶道精神归结为清和、清虚和禅茶一味。最后由草衣禅师集韩国茶道精神之大成,倡导“中正”精神。总的来说,韩国的 茶道精神即敬、礼、和、静、清、玄、禅、中正,其中融合了儒道释的思想,而敬、 礼、和、清、中正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
中国的茶道精神源于陆羽《茶经》 “俭”的思想和释皎然的“全真”思想,中经裴 汶、赵佶,至朱权而集大成。中国茶道精神可概括为清、和、静、真、俭、淡,老庄道家的思想成分重一些。
日本茶道的精神源于“禅茶一味”,以“一期一会”和“和、敬、清、寂”为根 本。 “一期一会”是佛教“无常”思想的体现,而“清、寂”有着浓厚的佛教意味。日本的茶道精神可归结为禅。
韩国茶道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故重敬、礼、和、中正;日本茶道受佛教影响最 大,故重禅茶一味和清、寂;中国茶道受道家影响最大,故重清、真,返朴归真,任运自然。
2、茶艺的比较
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中华茶艺先后形成了煎茶茶艺、点茶茶艺和泡茶茶艺三类形势,三者都传到了韩国和日本。煎茶茶艺在平安时期传入日本,在新罗统一时期传入韩 国,但煎茶茶艺在中韩日三国都已绝迹。点茶茶艺在高丽前期就传入韩国,在镰仓时期 传入日本,是韩国茶艺、日本抹茶道茶艺的基本形式。泡茶茶艺在朝鲜李朝前期传入韩 国,在江户时期传入日本,也成为韩国茶艺、日本煎茶道茶艺的基本形式。自明代中期 以来,中国仅流行包括壶泡法茶艺、撮泡茶艺和工夫茶艺在内的泡茶茶艺,煎茶、点茶 茶艺消亡。但煎茶、点茶茶艺的某些方面仍保留在韩国。
以上就是对中韩日茶文化比较介绍,希望对你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东亚三国 的茶文化难解难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韩日组成的东方茶文化圈中,韩国的茶 文化处于中介的地位,是会通中日茶文化的结合点。要想比较中韩茶文化,离不开拿日 本作参照,故而在此以比较中韩茶文化为主,兼及日本茶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47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