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茶文化”兴盛的重要时期,并实现了从药用转向食用,再到全民饮茶的转变,因此,唐代的茶文化并非仅局限于社会的某一阶段,具有全民性、普及性特点,是契合社会各个阶层的,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同时,随着《茶经》一书的出现,标志着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唐代喝的茶是“蒸青绿茶”。这种茶是通过先蒸,蒸完了以后杀青,然后再把它捣烂之后压成饼。因为茶易湿、易串味、易稀释,所以“蒸青绿茶”采取这种做法。
陆羽在《茶经》介绍了唐代的煮茶方法。先把茶烤一下,将茶的香气激发出来;然后敲碎,通过茶碾碾碎,再过箩筛器,筛成细粉。
唐代的分茶:“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茶汤表面的茶沫是精华,所以在分茶的时候,既要把每一碗的茶量分均匀了,而且还要把茶沫尽量给它分匀,所以《茶经》里说“令沫饽均”,要给大家都分匀了,这才是分茶的高手。
《茶经》里有“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唐朝的时候,用的是茶粉,我们以前叫沫茶。日本人所说的抹茶,其实就是沫茶。
到了唐朝,人们对茶叶的使用方法从药用转向了食用。杨晔的《膳夫经手录》记载:“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从中可以看出,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食用的一种食物,不单单是作为炼丹修仙的药物。
由此饮茶由最初的药用,发展为可食用的茶粥,再到唐朝陆羽时的煮茶、沫茶,等等各具特色的保健汤饮,蔚为大观。这体现出唐朝人们物质的丰富,茶叶在人们生活中普及,成为“比屋之饮”,不再只是粗俗的“解渴之饮”,它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人“不得一日无茶也”。
在饮茶方面的讲究,也体现出盛唐的气魄——文明礼仪之邦,尚礼尚文。
茶文化东传日本演变为抹茶,更是体现了大唐文化的辐射力。
其次,唐代的茶文化,上至皇帝统治阶层,王公贵族,僧人禅寺,文人墨客,下至最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茶叶进行饮用,普通群众饮价格低廉的粗茶,达官贵族等饮用细茶与茶之名品。
不同身份的人也以茶进行着不同的“仪式”,文人墨客撰写茶诗,寺院僧侣以茶参禅,皇家以茶礼佛等;唐代茶的流行最大程度满足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需求”。
者更体现了,茶文化的全民普及性,以及社会的繁荣,精神文明的丰富。
唐初,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结婚,并向西藏介绍了茶。
藏族人的饮食以肉和奶制品为基础,茶是他们缺乏维生素的最佳饮料。很快茶需求量很大。但是那里的高海拔和恶劣的气候使茶叶很难生长。而内陆市场需要大量优秀的藏族马匹,以不断扩大的军队。
随着茶叶产量的飙升和马匹市场的发展,内陆茶叶商人开始通过艰难的路线将茶叶运输到西藏,并将其换回藏族小马。这被称为“以马换茶”贸易,是“茶马之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圣陆羽所著的第一本茶书《茶经》的问世,标志着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陆羽对以前的粥茶并不认同,他认为烹茶时,用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
《茶经》中提到要将制好的茶饼碾成茶末,要把茶碾到什么程度呢?
其中有言: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碧粉缥尘非末也。此处可以看出,唐朝的人们对于特别细的茶末并不是很能够接受。
《茶经》中提倡的是煎茶法:倒水于茶釜中,将其置于火炉上,俟水再微沸(釜中之水如涌泉连珠),将准备好的茶末往釜心投下,然后用竹䇲搅动,俟沫饽涨满釜面,乃酌入碗中调之以盐,即可饮用。然而茶末经过这样一煮,会被煮烂,以致香气削减,失其原本的味道了。
晚唐时苏廙的《十六汤品》中有载一种名为“点茶法”的饮茶方式。
点茶法要求:先用茶瓶煮水,置茶末于茶盏中,再持瓶向盏中注沸水冲茶。这种方法特别注重点汤的技巧,强调水流的流通,水量要适度,落水点要准确,同时还要不停地击拂,这样才能生出宜人的沫饽。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激荡着许多璀璨夺目的文明浪花,有自然物质的延续、有精神文化的沉淀,也有以自然物质来反映人文情怀的文明祖先现象。中华先祖在很早以前就能将某一种自然现象、特殊物质作为其表达自身思想与情感的载体,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如图腾崇拜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神化解读,此文化标记已经融合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从而得以继续弘扬。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茶”这种自然物,从被人们认识、了解再到后来的改造,经历了一次文化上的洗礼,并逐渐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并成为人们精神的依托。早传说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就发现了茶这种自然物,但那时茶被称为“荼”,到后来的'史书中也都有关于茶的记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茶更是被赋予了特殊含义,以茶示俭、以茶示廉成为那个时期的饮茶习气。到了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着 《茶经》,陆羽也因为其不朽着作而名垂史册,这部着作共分十章,分别对茶叶的产地、特性、茶具以及饮茶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尤其是将茶叶的物质属性提升到了精神享受的高度,当然陆羽的这部巨着的诞生并非偶然,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因为陆羽所处的时代正值唐代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饮茶之风弥漫全国,于是也就有了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在饮茶之风盛行之际,在唐代社会的不同阶层和群体中都有了饮茶的现象,而且饮茶主要集中在文人雅士、宫廷人员、寺院僧侣、人民大众此几大社会群体中,并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圈,这几大茶文化圈共同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基本格局,这其中的宫廷茶文化比较具有代表性,因为其他的茶文化圈都与宫廷茶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此外,宫廷茶文化的形成,具备了上好的茶叶、上等的水质、精美的茶器、高超的茶艺等重要的条件和优势,这都为宫廷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陆羽在其着作 《茶经》中记载: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以南方的许多重要的产茶区就成为宫廷贡茶的来源地。剑南蒙顶茶、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金州茶芽等皆是贡品茶,而且唐中央政府还在义兴和顾渚专门设置了贡茶院作为朝廷的贡茶基地,这也充分反映了贡茶对于宫廷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宫廷所用茶具非常的精美考究,在对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宫廷御用茶器,其中有贮茶器、炙茶器、碾罗器、茶末容器、点茶器等,这些茶器对于茶叶的泡制以及茶艺工序的操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茶器的发现也反映了唐代宫廷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宫廷茶文化的讲究。宫廷茶器不仅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为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增色不少。在煮茶环节中,茶艺就显得尤为重要。 《茶经》中记载关于煮茶的技巧:“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泉涌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烹茶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特点就是精微,需要煮茶者仔细观察水的变化,及时准确地掌握水的火候,将每个步骤和环节发挥到恰到好处,茶艺人在此环节中必须技术高超,并且全神贯注。所以说这个煮茶环节已经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而是一种集技术与欣赏于一身的审美享受,正所谓 “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在饮茶这个环节中,饮茶者需本着一种平和的心态,细细品味茶叶本身所带来的恬淡悠长,感受其韵味高雅,体味茶叶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在唐代宫廷的茶文化中,需要品味煮茶过程中 “精”的特点,在茶艺上要注重“美”的内涵,在品茶过程中要体味“静”的广博。宫廷茶文化的根源还应回归到“和”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宫廷茶文化是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通过茶文化的浸染和传播,体现了君臣之间的融洽,缓和了阶级对立,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雄浑和博大。
1、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2、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
3、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
扩展资料: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34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茶室布置需要准备哪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