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常识

怎样理解茶兴于唐盛于宋(茶的历史起源与文化是什么?)

品茶 2023-04-28 23:19:20

怎样理解茶兴于唐盛于宋

唐代,社会步入盛世发展,茶叶正式奠定食用功能,并兴起,成为了中国的举国之饮,出现茶事经典《茶经》,茶文化得到大肆流行,而宋代由于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茶事之盛并不在广度和数量,而更加精细,“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至此茶文化得到全面兴盛。

兴于唐的茶文化

隋朝建立并完成一统之后,虽然历时不长,但隋炀帝时期修凿的永济渠和通济渠贯通了南北的运河,对于南北经济的交流互通带来了极大的促进,而对于茶业和茶文化的向北普及传播也多有积极意义。

然而,这样的硕果,隋朝并没有得到多少,反倒是随后的唐朝因此受益匪浅。

到了唐代,人们对茶叶的使用方法从药用转向了食用。杨晔的《膳夫经手录》记载:“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从中可以看出,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食用的一种食物,不单单是作为炼丹修仙的药物。

唐代以后尤其是唐代中期开始,随着社会步入盛世发展,茶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

唐代天宝年间封演在其所著《封氏闻见记》中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甚;穷日尽夜,殆成风谷,始自中地,流于塞外”。意思说,古人虽然也喝茶,但并没有今人那么酷爱,无论昼夜,时人已然离不开茶饮。

而且,茶叶原本作为中土之人的习俗,渐渐远播塞外之地,成为了中国的举国之饮。

虽然造成茶事在唐代的广泛流行的有利条件和原因有很多,但我们无法否定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助推作用。这个人便是被后世称为“茶圣”的陆羽,他所著的茶事经典《茶经》,是一部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且最为全面的介绍古代茶事的专著,后世誉其为茶叶百科全书。

客观的说,“茶圣陆羽”之所以能写出《茶经》,主要源于这一时期茶业得到了大发展这样的现实基础。然而,其人其著作又反过来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了唐代茶业的进一步兴盛。正如《新唐书.陆羽传》所说:“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北宋梅尧臣在《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中也曾如是评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可以说是后人对陆羽一生在茶事推广上所做贡献的较为公允的评价。

实际上,除了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盛以及《茶经》的推波助澜等因素外,唐代茶叶之所以大发展,还离不开另外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佛道两教的兴盛发展。佛教坐禅,僧人都要一壶茶相伴,到处煮茶,相效成俗,直接推动了这一时期茶事的进一步发展。

据统计,在《全唐诗》所汇集的诗文中,其中提及在寺院与僧道一起饮茶的诗句,竟占到总数的百分之十以上,可见当时僧道对于饮茶的嗜好,更见其对社会上饮茶之风的巨大推动作用。

盛于宋的茶文化

想必大家均听过“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这句话,宋元时期茶事之盛,并不在广度和数量,而在于精细上,在于饮茶的细微讲究之上。这一点,我们从这一时期关于茶事的著作数量以及时人饮茶风尚上可以得到佐证。

说到宋朝茶业,就不得不提及“建茶”,可以说建安茶业在当时全国的制茶技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团凤饼为宋朝时最著名也是最上品的茶品。用刻有龙、凤特殊图案的棬模压制贡茶茶饼。

既然皇帝喜欢白茶,那就无法阻挡它成为宋朝时期最上品的茶叶之一了。建安北苑宫焙于政和二年添造白茶,从此时开始至南宋末年为北苑贡茶排列第三名。宋徽宗对于茶叶有猎奇之心,因为他的喜欢,每年小品种的贡茶都会推陈出新,而且他本人也热衷于此,说他在位期间,贡茶共添38款新贡茶,并且一直沿用至南宋末年。

“北苑贡茶”始于唐盛于宋,历经了五代闽、宋、元、明四个朝代,持续御贡458年。

历代朝廷都在建安北苑(今建瓯)建立“龙焙”(供皇帝享用),并遣使臣督造贡茶,名冠天下。包括官焙、私焙在内,全市各乡镇均有产茶。

据统计,在现存的文献典籍中成书于这一时期茶书多达25种,其中重点介绍建茶的书目竟占14种,超过一半以上。

诸如蔡襄《茶录》二卷、黄儒《品茶要录》一卷、吕惠鲫《建安茶记》、刘异《北苑拾遗》一卷、赵佶《大观茶论》等均为此类。茶书著作是茶事兴盛和茶文化发展的结晶,体现了宋代茶业之繁盛景象。

点茶是两宋时期最为流行的饮茶方式,点茶初始为从民间流传开来的斗茶,当时无论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骚人墨客,还是浮浪哥儿、市井细民,无不以斗茶为能事,尤其是文人士大夫,更是乐此不疲。

文艺青年宋徽宗更是痴迷于斗茶不能自拨,甚至在他的二十篇的茶业专著中用了最大篇幅来介绍如何点茶。

另一方面,宋人有“斗茶”之风尚。这一时期的人们极为讲究茶道,“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上自皇帝,下至权贵文人,无不好此。大文豪苏东坡曾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也说明了这一点。所谓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叫斗茗、茗战,可多人共斗或者两人捉对“厮杀”,三局两胜。

斗茶各方各自取所藏好茶,然后轮流烹煮,主要比拼茶沫多寡以及茶汤的色泽等等,由观斗之人品评来分出高下。只有精于茶事,才能“俗亦雅尚”,并对茶具和烹茶技术极为的讲究。

斗茶所需要的茶具更是门类众多,从风炉、汤瓶、茶碾、茶磨,到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不一而足,而且想要斗好茶,每个环节和器具都是需要极为考究的。可见,宋代时期茶道文化的鼎盛。

茶的历史起源与文化是什么?

茶在历史上起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有效利用茶的国家,中国茶文化是在隋朝末期唐朝初期开始逐渐形成的,在当时,人们对茶和水的选择、烹饪方式和饮茶的环境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氛围庄重、环境雅致同时礼节严格的茶文化。

隋唐时期,随着饮茶的兴盛,使得茶叶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开始高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茶,饮茶方式也逐渐丰富了起来。

在唐朝中期大约公元780年时,唐朝的陆羽著成了《茶经》一书,书中详细的阐述了茶学、茶艺和茶道思想,为后世茶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发展

1、魏晋

茶,发乎于神农氏,但是在秦时代,茶更多的只是王公贵族的专属。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盛行,饮茶逐渐在佛家中流行起来。但由于当时战争不断,在生存这个大问题面前,人们没有太多功夫去研究茶叶。

2、唐朝

唐朝国泰民安,茶叶慢慢走向了社会大众,以陆羽为主的一些文人骚客开始深入研究其茶叶,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道”,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内容多样、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在唐朝时期初步形成了。

3、宋朝

茶文化在宋朝发展到了一个高潮,民间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宫廷里也设立了专门的茶事机关,民间更是斗茶风起。日本盛行的茶道,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传播过去的。可惜在宋朝之后,茶文化开始衰落,依然没有盛唐、南宋时期的鼎盛状态。

1.茶兴于哪个朝代,盛行于哪个朝代?

中国茶道酝酿于隋朝之前,形成于唐代,鼎盛于宋明。陆羽创立了中国茶道。千余年来,茶叶文学久盛不衰,不断有佳作问世;茶学专著有百余部,可谓著作大备。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结晶。中国茶道深深植根于华夏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重视饮茶艺能,还重视饮茶时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和茶人心态;它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中国茶文化自汉代输入日本,中国茶道唐宋时期就已在日本扎下根来。日本人民的聪慧之处在于富有创意地学习中国茶道,并融入日本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不仅毗邻的亚洲诸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借鉴了中国茶道,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习俗。从某种意义讲,中国茶道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瑰宝。

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时是南宋还是北宋我觉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明代进一步普及”.
从唐朝开始,我国随着茶叶产量的增多,饮茶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唐太宗在位时,饮茶的普及开始与佛教有着紧密的关联.当时的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可以提神醒脑,驱除困倦,有利清心修行.于是在当时,一些名山大川的禅宗丛林都开始种植茶树.人们见情僧人饮茶修行,以此仿效,逐渐成风俗.唐朝饮茶之风由此而开始盛行,茶圣陆羽就是唐朝人
宋代是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贡茶工艺的发展及皇室和上层社会的嗜茶成风,使饮茶之风更为盛行.与唐代饼茶不同,宋代贡茶——龙凤团茶是由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而成.采制技术也更为精致讲究.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一书,对茶的产制、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也推动了饮茶风气的盛行.茶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宋徽宗做作《文会图》是公认的描绘茶宴的佳作.
宋代的文人们将琴棋书画融进茶事之中,大大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宋代茶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许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都乐此不疲,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佳作.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团饼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叶生产上有许多发明创造,绿茶生产上改进了蒸青技术并产生了炒青技术 .花茶的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花都可以用来窨制花茶.此外还出现了乌龙茶和红茶.
明代“文士茶”也颇具特色,尤以吴中四杰为最.四杰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都是怀才不遇的大文人,多才多艺又嗜茶,开创了“文士茶”的新局面.他们更加强调品茶时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氛围的营造,使品茶成为一种契合自然、回归自然的高雅活动.这在他们的传世佳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到了晚明,文士们对品饮之境的追求又有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全身心地融入品茶活动中,并更进一步达到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茶道之说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这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散茶被钦定为贡茶,简便自然的饮用方法广受人们喜爱.明代茶学兴起,茶著极多,促进了散茶外形与内质的改善与提高.散形叶茶中的许多名品,也渐显雏形.如龙井、碧螺春等.
茶馆,古称茶肆、茶坊、茶楼.萌发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对此有所描绘,明清茶楼发展得更为典型,尤以清代茶馆最为鼎盛,遍布城乡,数不胜数.并且逐渐发展出来各具当地地方特色的茶饮习惯和文娱活动的茶馆文化形态.茶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所.茶饮已融入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风的方方面面.茶文化由茶宴、茶会、茶道向茶馆的发展,反映了茶事活动由贵族化、文人化走向大众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并且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形态和生活方式.足见人们对饮茶的喜爱.
在明清时期发展起来并成熟的“工夫茶饮”至今仍是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
工夫茶是适应茶叶撮泡的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品茶技艺.大约明代形成于浙江一带的都市里,扩展到闽、粤等地,在清代转移到闽南、潮汕一带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茶”名称享有盛誉,已成为今天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之一.
清初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中记述了工夫茶艺:工夫茶讲究茶具的艺术美,冲泡过程的程式美,品茶时的意境美,此外还追求环境美、音乐美.明清的茶人已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形成了工夫茶的鼎盛时期.

茶对宋代人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喝过茶。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朝,普及于明清之时。目前,学界已有不少研究者着眼于茶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其中,茶诗、茶词受到更多的关注,已论及唐至清近百人的茶诗,茶诗的审美趣味,茶词的作品内容、艺术分析等。宋代的歌唱家们依附酒楼茶肆而生存,演出趣味与市民的爱好紧密相连,而话本作为说唱文学的文本,也渗透进了市民的茶文化,带有独特的茶文化韵味。

宋代饮茶之风兴于全国,茶已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层面,形成了宋代独一无二的茶文化。宋代茶文化的兴盛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志:宋代贡茶;宋代茶著;宋代茶艺;宋代茶坊。

(一)宋代贡茶
在宋朝,北苑贡茶盛极一时。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中记载:贡品多的时候,连茶的颜色都有四十种以上。四万七千一百片有奇”。贡茶“岁分十纲,惟白茶与胜雪,自惊蛰前兴役,浃日乃成。飞骑疾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另外还列有贡茶名称以及贡茶形制图,如:万寿龙芽、御寿玉芽、龙园胜雪、乙夜清贡、承平雅玩等。茶名高雅清丽、形制秀美精致,可见北苑贡茶方兴日盛。从这些品目众多的贡茶里,我们可以发现,宋代人是很喜欢喝茶的。

(二)宋代茶著
几乎是与贡茶的发展同步,茶著的撰写在宋代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现已知的茶著有30余种,虽大多失传,但是有几部重要的茶著完整地保存下来,为宋代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蔡襄在任福建转运使督造北苑贡茶之时,为向仁宗推荐北苑贡茶特作《茶录》一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宋人品茶的技艺。陶毂作随笔集《清异录》六卷,其中“茗荈门”被后人单独辑为茶书,题名《荈茗录》,多为后代茶书引用。

(三)宋代茶艺
茶艺就是品茗艺术的简称。品茗艺术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演变才逐渐成熟定型。茶艺最早萌芽于晋代,形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发展于明清,发达于当代。
宋代茶艺主要可分为点茶、斗茶、茶百戏等。宋徽宗赵信在《大观茶论》中就对点茶作了精彩的论述:“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谓之静面点。”

(四)宋代茶坊
宋代的茶坊也叫茶肆、茶楼。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茶馆业出现繁荣兴盛的局面,成为我国茶馆业史上的一个高峰。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专列“茶肆”一节,记述当时杭州茶肆的盛况:“夜市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家子弟、诸司下直等人聚会,习学乐器、上教曲传之类,谓之‘挂牌儿’。”“更有张卖面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鬼茶坊,大街车儿茶肆,皆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

各式各样的茶馆兴起代表了宋代饮茶之风的风靡,可见茶与茶馆已经成为宋人日常生活中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34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