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金骏眉发明人创始人

品茶 2023-12-03 06:02:19

金骏眉发明人创始人。他的父亲是一位茶农,从小耳濡目染,对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看来,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他创创立了一个品牌,名字叫茶小白。这个品牌的定位是年轻人喜欢的轻茶饮,主要针对的消费群体是95后、00后。在他的带领下,茶小白已经成为国国内一线的轻茶饮品牌。而且,他还在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目前已经拥有了上千家门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

宋绍熙二年,朱熹定居在了建阳,三年之后,他在建阳的考亭建起了书院及居所。朱子在此居住了九年之后去世,这个地方也就成为了后世纪念朱熹的主要地点之一。

2012年,我来到了考亭书院,经过了历史的浩劫,眼前所见是一片破烂。然而写此文之时,已距我当年的所见有了三年多时间,不知今日是否已经恢复了昔日辉煌。我把当时寻访所记的过程抄录在这里:

朱子雕像

车进建阳市从城北西行见到一大型天主教堂,再前行20米右转见到第一个路口再转向西两公里多是一个小岔口,为同方向走左边较宽小路前行500米,即在路边看到考亭书院石牌坊。刚到牌坊即接国图李先生来电,谈有关补选中华再造善本目录的事情,我告诉他自己正在建阳欣赏考亭书院的石牌坊,李先生说自己也曾来此处看过,他告诉我这个牌坊原来在山上,是后来移下来的。

看来牌坊所立之处不是原址,但至少还是原物,所选之处也很讲风水:背山面水。沿牌坊石阶而上,台阶都是用水泥浇铸的,走到一半有铁丝拉着围布拦住去路,钻过围布而上,却看到整个考亭书院的大殿破烂到仅剩骨架。这让我大为意外,如此著名的书院竟破败到如此程度。进殿内观之,里面的彩绘倒是很漂亮,藻顶的花饰跟故宫养心殿的完全相同,可惜的是漏了顶,地上遍地是垃圾,破败程度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在台阶旁立着一块新刻的石碑,是建设考亭书院文公祠的功绩碑,落款是2006年10月。碑的背面刻着十余位捐资兴建此殿的名录,然而2006年的复建到今天为何能破烂到如此程度,让我想不明白。

院中也坐着一位

五夫里是朱熹在福建的家乡,至今仍有他的故居在那里,其具体地点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镇府前村。这一程的寻访是以武夷山市为中心,这个城市虽然不大,却有北京直飞的航班。到达武夷山的时间已是晚上,我从机场打的进市时,只在停车场内看到了稀稀拉拉的几辆出租车,看惯机场侯车区熙熙攘攘,眼前的情形让我有些不适应。乘上了一辆出租车,而后跟司机聊天,他说这个机场航班少,乘客也少,所以没有几辆出租车会等候在这里。司机的这几句话提醒了我,于是与之商谈,接下来的几天我包下他的出租车,跑几个地方。我的这个要求让司机欣然答应,他说当地的景点很分散,包车也是游客来到武夷山常有的方式。

前夜劳顿,使得第二天起得有些晚,来不及吃早饭,立即登车,请司机把我送到第一个寻访点,那就是朱子的家乡五夫里紫阳楼。出城向南上宁上高速,一路上司机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茶叶,他告诉我安溪铁观音已改变了传统的炒制方法,现在这种茶已属于绿茶类,这是我没有听说过的旧闻。他说铁观音每年可收四季,其中秋茶最佳,又说金骏眉仅是采茶尖的两个嫩芽,所以产量极低。

南行42公里,转上溪南高速,按照我地图上的标法应总称为京台高速。中国的很多条高速都是一段段建成者,每一段都有单独的名称,但建成之后又重新起一个总名称,起名者没有考虑到这对行车带来的混乱。司机黄师傅告诉我,武夷岩茶自上而下的排列方式是金骏眉-正山小种-银骏眉,因为金骏眉只采单芽。我向他请教是不是在福建每个山头所出之茶都有独特名称,他说并非如此,除产地的区别外,加工工艺也很重要,并坚持让我回来时到他家去品这几种茶之间的微妙区别。

朱子故居入口

在京台高速行二十余公里,在五夫站下道,东行三公里,即是五夫镇,在镇西的一片缓坡上即为朱熹的故居——紫阳楼。旧居面积不大,占地约两亩,此片旧居与整个五夫镇不相连,八百多年过去了,仍未能并入镇中,可见朱夫子当年选择清静之地的先见之明。楼门口坐着一位中年妇女,收60元的门票,这个价格和这个旧居的面积比起来实在不能相称。妇女解释说这个钱不算门票,掏钱是表明游客对朱子旧居的捐助,这句话让我又有些内疚:才捐了区区60元,就算对朱熹做贡献了。看来一件事以不同的说法来解释感觉到的结果却有别霄壤。

院中的紫阳楼

理学正宗的门票价格

我感觉这片旧居里外全新,很有可能是近来刚刚复建者,里面陈设着几块断碑和残砖,细看一遍全与朱子不相关,不明白摆此何意。问门口妇女,其正色地跟我说:“你给我20元,我给你当导游兼讲解。”看来要知道这些残碑烂砖的来龙去脉是要付出额外的代价,我觉得这跟捐给朱子故居没关系,更何况我看到她已将我先前付的60元很坦然地装进了自己兜里,怀疑这60元钱也跟朱子无关。导游的事情我是不想聘她,但我看这几间旧房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除了这些跟朱子有关的旧物还有什么?她向门外一指,告诉我院外边那片树林是朱子种的。这个问话没有付导游费,却依然得到了答案,让我很有占便宜的感觉。

正堂

出院到北边的树木里,找到了那棵虬枝盘曲的古樟,它活了八百多岁依然昌茂异常。我抚摸着古樟的树皮,也算间接地接触到了朱子的手泽,宛然间觉得他手扶着古樟慈祥地向我微笑,这种感觉完全不像梦幻,之后的多少天,眼前时时闪现出这个画面。我隐约地看到他的脸上显现出不悲不喜之色,只是不知道他想与我说什么。古樟的四周还有红豆树和香楠,都是较为稀见的树种,按资料说这些树也是朱子在世时所手植者,然从树龄上看我觉得比那棵古樟要少很多代,也许真是那些原树的后代,它毕竟是朱子所植树的后代,我依然向它们投去了敬慕的眼光。

故居旁,朱子手植树

进五夫镇去找朱子的其他遗迹,古镇保护得很完好,只是主街搞了一些乡镇门面房,其余的老街老房完全是多少代前的产物,尤其很多土墙让我觉得从未目睹过。这种墙的材质是黄土与卵石,二者相伴和泥而垒成墙,从工艺角度上说,这应当是现代混凝土搅拌技术的前身,当然我这个说法有点儿像有些国人喜欢将任何事都说成是自己老祖宗的发明相类似,比如西方有了飞机,某些国人就说是老祖宗发明的,因为老祖宗在1000年前就绑上翅膀像风筝一样能离地数米。

五夫镇古街

在弯弯曲曲的小巷内打听朱子墓所在,首先找到的是朱子社仓。宋乾道四年,建宁地区发生大面积的饥荒,朱熹跟当地的一些乡贤,在五夫里共同建立了社仓。他建立社仓的消息被张栻听到了,于是张给他写了封信,劝他不要这样做:“闻兄在乡里因岁之歉,请于官得米而储之。春散秋偿。所取之息,不过以备耗失而已。一乡之人赖焉。此固未害也。然或者,妄有散青苗之讥。兄闻之作,而曰王介甫所行独有散青苗一事是耳,奋然作《社仓记》以述此意。某以为此则过矣。夫介甫⋯⋯强贷而规取其利⋯⋯其与元晦今日社会之意,义利相异者,固亦晓然。”

朱子社仓介绍牌

社仓旁的门牌号

这件事张栻是误会了,他把建立社仓之事认同于王安石所推行的青苗法,其实关于社仓建立的用途,朱子在《五夫里社仓记》中写中得很明确,这个社仓就是为了救饥荒将要饿死的人,因此陈荣捷先生认为朱子所建的社仓“是为地方救济之新纪元”。然而我未曾想到,这个社仓遗址今日依然能够得见,虽然我仅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角落,但反而让我觉得这位伟大的朱子不单纯是在思想方面做出了那么多贡献,他对于百姓的饥苦仍然是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

社仓外观

边问边向小巷深处行进,所问的老者与年轻人均能详告,可见他们对先贤之熟悉。在小街上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贞节牌坊,牌坊为砖雕,雕刻精美,贞女姓曹,未见介绍其事迹。牌坊左侧的山墙上写着毛主席语录,贞节牌坊诠释着理学,而语录批判着对妇女的禁锢,三者在一起真可谓奇妙的时空转换,按照顾颉刚先生的说法,这叫作层累式的历史。牌坊确是古物,能保留如此完好而未被砸毁真是奇迹。

精美的砖雕

想象着朱子等大儒在这里走来走去

在牌坊旁找到了朱子巷,巷极窄,不足一米宽,两侧无门户,均为土制混凝土墙,行人相向而行,需侧身才不会蹭到墙上的土。墙角立着块古碑,刻着“朱子巷”三个字,说明的确是朱子当年往往返返之路径。我想象着朱子当年在这条小径上不知与多少位大儒见面打过招呼,神往着大儒相见互相问候的场景。

在另一条小街上找到了兴贤书院,却大门紧闭,仅能从外观上看到书院昔日的辉煌。然从砖雕的精美程度上讲,真比不上那个贞节牌坊。

朱子巷

在街边的小溪上有几位妇女沿用着千年的洗衣手法,洗衣的小溪水沿着街边的水槽流入整条街内,随着街巷弯曲前行,冲刷着每家的污物,如此合理而巧妙的设计不知是否也是朱子所发明者。在街角的横跨路上用一些石碑做成了过街小桥,在另一条丁字口上还见到了一个土地庙佛龛。佛龛很小,不足一平方米,建筑的材料跟后墙的房屋完全相同,里面端坐着土地爷和土地娘娘。塑像很小,不超过二拃高,然而在街角的转弯处墙上插着很多香,这种燃香形式不知代表何意。

千年不变的洗衣方式

出镇重上高速行四十余公里在建阳站下,沿途山色苍翠,跟北方的当下景色反差太大,在出镇的路上看到墙上的标语写着“农民要致富,种烟是条路”。沿途上景色是山坡上种茶,平地上种烟,朱子故里种烟似乎与理学精神相违背。黄师傅称种烟当年就能有收益,而种茶需要五年才能采摘,所以种茶要比种烟来得慢。沿途的山上一排排茶树修剪得像一条条毛毛虫列队,听黄师傅的口吻种茶的人要比种烟的人有钱,并且告诉我在阳坡上种的茶质量都不高,而山阴和山间里的茶最好,日晒少雾气大,这种环境产出的茶质量最高,又提醒我宾馆里的袋泡茶是最垃圾的,他们称之为“扫地茶”,又说是扫地的就不错了,还有一些是茶叶加工厂浸泡之后再把茶叶凉干打碎装袋者。

按照黄师傅规划的路线,从五夫镇驶出之后,前往去寻找游酢墓,从游酢墓返回后,又驶回了长坪镇,继续沿路西行三十余公里。司机开车飞快,我时时担心横穿马路的人行与动物,多次劝诫他将车速慢下来,他声称自己是老司机,对此很有经验,并且沿路手机QQ声不断。他边开车边回着消息,解释说在谈茶叶生意。既然如此,我也只好帮着他盯着车前的路况,想一想,总不能耽误他的生意。

山路上下蜿蜒,旁边的麻阳溪清澈见底,沿途车行很少,看着这些人间美景,提心吊胆并快乐着。沿此路前行是去找朱熹墓,按说今日在五夫镇已找到了不少朱夫子的遗迹,但总觉得去祭拜他的墓才算最终结果。

朱熹墓在建阳市黄坑镇九峰村后塘自然村大林谷内,在九峰村的村东看到了朱熹墓的文物保护牌,是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然而保护牌后的碑亭却说明这并非朱子之墓,碑亭中立着一块道光年间所立汉白玉碑,上书宋徽国文公朱子墓道。而神道其实仅是一条能够行车的水泥路,两旁已无神兽与仲翁,也许是早已被砸烂。

半亩方堂

沿此路前行50米又看到一块福建省1986年所立的朱熹墓保护铭牌,然而旁边仍未见墓,仅是一小型停车场,并且旁边有公厕,专为名人墓设立公厕似乎不多见,我觉得应该是好事,总比在先贤墓前随地大小便要恭敬许多。厕所的对面是一条上山的小路,沿此前行百十余米,在路旁见到一泓池水,池子很小,不足十平米,用鹅卵石砌就,而池的下方又紧接着砌了一个半平米大小的连通池,看上去有点像葫芦形,朱熹曾有名句:“半亩方塘一堑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觉得这个池子应当是此句的隐喻,然而为什么建成葫芦形,却让我未得其真谛。

其实,这首诗的名称是《观书有感二首》,不知为何今天的人们只愿意念叨前一首。对于这首诗,陈荣捷先生称:“学者每单举首绝,便指定方塘在某某处,而不知朱子只观书有感,往日推移,今则自在而已。”看来我有必要将这两首中的另外一首录在这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按照陈先生的这个说法,在朱熹墓前建的这个方塘也是误会了,朱子所言,只是他的一个比喻词,而非实有塘。但朱熹的这首诗倒确实能称得上流芳千古,钱穆先生在《理学六家诗钞》序言中称:“晦翁诗淡雅醇古,上规选体,跨越宋唐,卓然不伦,以诗人标准言之,晦翁亦为巨擘。”看来,伟大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能显现出伟大的一面。

朱子与夫人刘氏墓碑

朱熹墓全景

过此小塘,继续向前,大约爬坡三十余米,就看到了朱子与其夫人刘氏合葬墓。此墓也是用鹅卵石贴满,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墓都离麻阳溪不远,河中有大量的鹅卵石,也许当地建墓以如此制式就因为就地取材便利吧。

然而朱子墓与此前所访两墓游酢墓与蔡元定墓不同的地方是,墓丘呈谷仓状,即墓周圈是竖直的,而顶为圆盖,游酢墓与蔡元定墓整个墓丘是半圆形的。墓的四周种了一些杂树,然无百年以上树龄者,黄师傅在旁边的一棵小树上摘下几个嫩芽,告诉我这就是茶树。其所采的顶尖就是金骏眉,我闻了闻,没有嗅出特别的味道。

到朱熹墓即为此趟西行的最后一站,我站在墓旁恭恭敬敬地向朱子三鞠躬,之后上车原路返回,沿809县道返回长坪镇,在镇中十字路口左转驶上205省道。本来跟司机商量的行车路径已结束,应该再将我送回建阳市,我原计划从建阳乘火车到上饶,再打的前往铅山去看鹅湖书院。想到鹅湖,不知当年朱子、陆子等大儒所见的鹅,与我今天所见所食之物是否为同一品种,当然鹅湖书院是否有鹅,其实我亦并不能确认。

鹅湖书院外观

黄师傅告诉我由此地返回建阳太过绕路,其要走205省道可直接回武夷山市。我看天色尚早,就问他是否愿意跑到江西,其称此段路自己很熟,于是乎更改计划乘车直奔铅山。为了打破旅途的沉寂,黄师傅主动和我说起了自己的家事,他称自己一儿一女,自己还想再生两个孩子,然而老婆不愿意,并且让他陪着去医院做绝育手术,他的回应是一个耳光。我问他为什么要生那么多孩子,他解释说不想当穷人呀,穷人、穷人说的是人穷而不是钱穷,家里人多了,就不是人穷了,没钱了,只要人多还可以去挣,如果没人挣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沿途的里程牌不断地换着名称,因为很多道路都是国道与省道、省道与县道的重合,只得靠地图,行驶很是费力。205省道很窄,仅能迎面错车,两面是山沟,道路沿山而建,很少有20米以上的直行道,然司机车速丝毫不减,我建议他把速度降下来,他说自己开车慢了就会发困,那也只好任其飞驰,而我也丝毫不敢闭眼,一路上揪着心。本此趟行程还想前往书坊乡,去看一些刻版遗址,然而司机称此路难行,时间也来不及,只好作罢。

书院中的石牌坊

一路上在爬坡,两边的青山越发高大险峻,感觉爬到了武夷山的顶峰,至此才看到进入江西省界的界牌,原来福建、江西两省是以武夷山最高峰作为省界分界线。至此后,车一路曲折下行,司机说此路到晚上必有大雾,因为江西到福建的高速还未修通,所以只能走这条路。我安慰他只要把我送到了,立即让他回返,尽量不要赶夜路。下行半小时总算驶出大山,在山脚下江西境内的福银高速已修通,立即驶上高速北行三十余公里在铅山站下。因为铅山火车站已取消,若乘火车来此只能到上饶然后再返回几十公里才能到铅山,如此算来乘车前往虽然爬越险峻大山,但却少绕了几十公里的路程,而最高兴的是节约了一天的时间。

可能是福银高速刚修通之故,在路上开车从进站到出站未遇到任何一辆车,这种情形真是稀奇。车在高速上飞奔,司机晃来晃去,他解释说上面没车不知道怎么开,反而走不直了。在铅山南站下高速,出高速口不足一公里即是驶上山坡之路,在路口警察挥手让停入路边饭店的停车场,我与司机均不知犯了什么错。司机将车里各种证件搜集齐全,担心是外省车警察会刁难,等他把各种证件递给警察时,这位警察却说没事,他不是在查车,只是一会儿有领导的车通过,让我们的车在这里等候。于是只好站在饭店门口恭迎着领导,等了约二十分钟,好在过路的车不多,仅不足十辆车等候,等领导车过去后,我等之车才鱼贯而入。

2012年3月26日所见到的考亭书院大殿

前行约三公里,在山凹一片平地内远远地就看到了鹅湖书院,此书院也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理学史上极其重要之地。当年朱子跟陆九韶、陆九渊兄弟约在此处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学术论战,从而使该书院流芳千古。虽然这场论辩没能分出正负,但它却对中国学术史影响深远,陈荣捷在《朱子》一书中总结称:“鹅湖对抗,实是中国学术史上一大不幸之事。朱子事前已先有成见,指象山之学为禅,而象山兄弟赴会沿途即正面攻击。以后虽稍微和缓,然鸿沟已成。鹅湖后再会,只得一次,总共相见不出两星期,无缘澄清学术之冲突。于是朱陆两门对垒,遂历数百年之久。”

虽然如此,这场争辩并没有影响朱子和陆子之间的私人交往,而后他们的通信依然相互尊重,这样的交情让人神往。来到了这处著名书院的门前,我对书院的第一大印象就是停车场巨大,感觉这里至少能停下几百辆车,在那个时代,虽然他们也会乘车出行,但似乎用不到这么大的停车场地。

考亭书院的石牌坊

购票入内,正门的两侧戳着红牌,上写“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光临指导,祝各位领导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两牌子与门楣上“顿化育才”“斯文宗主”等牌匾交相辉映,估计这是刚才车上的领导光临指导之后还未来得及撤下。而院内的“斯文宗主”石牌坊确是古物,牌坊的背面写着“继往开来”。整个书院面积不大,与其如雷贯耳的地位不相称,从占地面积上讲不到湖南岳麓书院的几分之一,然而院墙四周的广玉兰吐蕊绽放,给这个严肃之地增添了几分妩媚。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591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