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中国现代茶艺学初探(一)

茶百科 2023-11-25 18:36:02

中国现代茶艺学初探(一)

中国人饮从什么时候开始?传说是神农时代,目前有史考证为西汉,但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不争的事实。

一部《茶经》问世,将药用与饮用的茶提到了至高的精神领域,饮茶不仅解渴保健,更可“三饮便得道”。

中国茶饮早在唐代就已达到“艺”和“道”的境界了。北宋陈师道为陆羽《茶经》所作序记中有“夫茶之为艺下矣”。陈师道虽对陆羽作出了善意的批评,但可以证实唐代的“茶之艺”是存在的。明代张源《茶录》“茶道”条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综观张源先生的前后文连贯性,此时的“茶道”指“泡茶之道”即“泡茶之艺”。

茶艺源于中国同样是不可否认的,“茶艺”是“茶”字与“艺”字的组合。并非什么人的发明创造。“茶艺”须有特定的环境,同时要有择茶、备器、选水、定汤、冲泡等流程。故此所谓茶艺,即习茶与品茶的艺术,茶艺的定义应该是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将“茶艺”涵括整个茶学我个人认为是荒谬的(因目前广义茶艺论已经影响了一大批年青群体,故此用语稍显激烈)。

近十几年来,茶业界已被“茶艺”一词炒得沸沸扬扬,各种书刊层出不穷,各类“茶艺大师”横空出世。什么“茶艺”一词是台湾人发明的,广义茶艺论广为传播,象我辈这类茶盲倍受误导。稍看一点中国传统著作或多动一下脑筋就明白了“茶艺”的起源和“茶艺”的定义了。(但将“茶艺”用于商业经营,并开设“场馆”即“茶艺馆”,近二十年来应该是从台湾开始)。

理顺“茶艺”之源,就回到了现实时代,中国的煎茶艺、点茶艺早已失传,明代的泡茶艺也继承得不完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社会的文明与科技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如何将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的“茶艺”用于当今的时代,是历史茶人与当今爱茶人交给我辈茶人一个艰巨的任务,作为二十一世纪有热血的茶人应该义无反顾地挑起这副重担,将伟大的中国茶德借“茶艺”为载体,润泽世界,让世界朝着富裕、健康、和平、发展的轨道上前进。故此,我在此提起大嗓门并用足中气奋勇疾呼,建立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的代表最先进文化的“中国现代茶艺学”势在必行了,恳望一切有志于献生于“中国现代茶艺学’’的志士仁人们,打开心扉,以博大的心胸以求实、求真、求美、求善的心态,点起“中国现代茶艺学”的圣火,让她根在中国,燃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让 “真善美”的平和之光充满整个世界。

所谓现代茶艺,是根据现代人的需求,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在挖掘中国传统茶艺精华的基础上,不违反中国的茶理,不违背“茶艺”的流程,在符合“茶艺”定义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的“茶艺”。

现代茶艺的定义仍然是:泡好一杯(壶)茶及品好一杯(盏)的艺术。泡好一杯(壶)茶的艺术,着重点在于泡茶人(茶艺师)的技艺,看泡茶人整个流程是否达到了“艺’’的境界,且能否将品茶人带到“艺”的境界。如若达不到“艺”的境界就不能叫“茶艺”,充其量只能叫“茶技”了。

“艺”即艺术,艺术是某种技能熟悉到一种程度与天地共鸣所留下来的轨迹符号,引导人进入美的境界。茶艺即通过茶艺师的表演,让品茗者(或观众)通过茶艺师的肢体语言的流畅与和谐进入美的境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沟通,忘记一切烦恼,并在茶艺师的语言和情感诱导下品到好茶的真味,体悟茶的艺境。

现代茶艺所达到的境界对于茶艺的流程是苛刻的,故构成现代茶艺整个要素应是精益求精的。

现代茶艺的要素可暂定为八大要素:即环境、精茶、洁具、好水、好火、定汤、茶艺师、品茶人。前六大要素称为硬件要素,后二大要素称为软件要素。

环境:首先要确定场所,然后是布景,灯光、音乐等。整体要和谐,一般应崇尚自然,但根据现代商务需求也可豪华。

精茶:应选好茶,一般指中国十大名茶中的上品,或地方名茶的上品,没有灵性的普通茶类不宜选用。

洁具: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器具,在符合卫生标准的情况,应该求美、求精。求与茶性的谐调。

好水: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一般用市面上的矿泉水或山泉水即可,也可以用自来水自行养水(注:养水即将自来水倒入小瓦缸并用木棒沿顺时针方向搅动,放入阳光下晒三小时以上,待水沉淀,上面2/3的水可用泡茶)。当然,有条件最好用山泉水。

好火:又称活火,精炭尤佳,为了安全,随手泡使用相对广泛些,主要是掌握好温度。

定汤:本属于好水范围,但因不同的茶,水温不一样,故定汤显得重要,首先不管泡什么茶,水一定要烧熟(100度),然后,根据不同的茶确定温度,确定适合泡各种茶的水温称定汤。主要靠主泡师用方法掌握。

茶艺师:茶艺师是整个茶艺活动中的灵魂,茶艺师要具备选茶识茶并了解茶性的能力,了解针对不同茶配不同器具的能力。有品水,定汤的技术,在此基础应具有平稳的心态,谦和微笑的面孔。亲和熟练的讲解能力,用流畅的线条和优美旋律沏出一杯(壶)真茗并将品茗人带入艺境。

茶艺师除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泡茶技艺,最需要的是注重人格的修炼和道德的修养,应符合茶的精神。

品茶人:首先,应该是个爱茶人,或准备爱茶的人。如果对茶毫无兴趣,被别人强迫而来,心静不下来,会干扰他人,破坏整个茶艺场能。故此品茶人应出于“自愿来品茶”的原则。

通过茶艺课的学习,谈谈茶叶的基本成分和功效,结合市场的茶产品,谈谈茶产品多样化发展趋势

茶叶属(Tea) 茶组(Camellia sect thea.L)下又分三个种:

蒙顶茶
茶种(中国种)、普洱种、蛋白桑茶种,茶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稍后,《茶经》也采用了“茶”字,在此之前,文古曾制作过 “茶”是用“荼”表示。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种药材泡制的“凉茶”等,在中国文学中亦称雷芽。有些国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叶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
以历史分类
中国现代名茶有数百种之多。根据历史分析,有下列四种情况:
有一部分属传统名茶,如蒙顶茶、湄潭翠芽、兰馨雀舌、蒙洱茶、西湖龙井、英山云雾茶、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恩施玉露、大红袍、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屯溪珍眉、老竹大方、桂平西山茶、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福鼎白毫银针、白牡丹、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闽北水仙、武夷岩茶、祁门红茶、武当道茶、古丈毛尖、英德红茶、粤东山龙茶等。
另一部分是后期恢复的历史名茶,也就是说历史上曾有过这类名茶,后来未能持续生产或已失传的,经过研究创新,恢复原有的茶名,如茗洲“金玉香茗"、蒙顶甘露、蒙顶黄芽、黄山金毫、湄潭翠片、泾渭茯茶、渠江皇家薄片、渠江薄片、渠江茶、休宁松罗、涌溪火青、敬亭绿雪、九华毛峰、曾侯银剑、汉家刘氏茶、龟山岩绿、仙人掌茶、天池茗毫、贵定云雾、青城雪芽、阳羡雪芽、鹿苑毛尖、霍山黄芽、顾渚紫笋、径山茶、雁荡毛峰、日铸雪芽、金奖惠明、金华举岩、粤梅香、顺生茶叶、东阳东白等等。
还有大部分是属于新创名茶,如黎平香绿茶、雨亭岭大洪山茶,兰馨金尖、石阡苔茶、婺源茗眉、蒙洱月芽、蒙洱太空茶、南京雨花茶、云雾毛尖、雪峰禅茶、无锡毫茶、茅山青峰、金坛雀舌、天柱剑毫、寒冰天露、岳西翠兰、齐山翠眉、红山龙、望府银毫、临海蟠毫、千岛玉叶、遂昌银猴、都匀毛尖、高桥银峰、金水翠峰、永川秀芽、上饶白眉、湄潭翠芽、安化松针、遵义毛峰、文君绿茶、峨眉毛峰、雪芽、雪青、仙台大白、早白尖红茶、黄金桂、 秦巴雾毫、汉水银梭、八仙云雾、南糯白毫、午子仙毫、宏和升铁观音、泉城红、泉城绿等等。
第四种就是天然营养保健茶,如可以吃的蛋白桑叶茶。
制作工艺分类
(中国七大茶系)
绿茶:
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代表茶有:蒙顶甘露、日照绿茶、六安瓜片、龙井茶、湄潭翠芽、碧螺春、蒙洱茶、信阳毛尖、紫阳毛尖茶。
黄茶:
微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m)霍山黄芽蒙洱银针、蒙顶黄芽
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青茶:
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叶。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但是安溪铁观音的新贵感德、长坑、祥华铁观音的最新清香制法是没有 “绿叶红镶边”的特征。特别是感德下村(霞云村、霞春村等)更是该做法的典型代表。代表茶有:铁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茶。
红茶:
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m)祁门红茶、荔枝红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工夫红茶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一带,以潮汕的工夫茶为主。
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是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性温热
黑茶:
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m)普洱茶六堡茶湖南黑茶(渠江薄片金茶)
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 压制成砖。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黑茶主要品种要包括“陕西咸阳茯砖茶”、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边茶”等。
白茶:
轻度发酵的茶(发酵度为20~30m)白毫银针、白牡丹,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白茶白毫显露。比较出名的出自福建北部和宁波的白毫银针,还有白牡丹。
其他:
台湾种植的茶树品种,另有武夷茶、红心大口、黄心大口、红心乌龙、黄心乌龙、水仙、软枝红心、台茶十四号(白文)、台茶十五号、台茶十六号、台茶十七号(白鹭)、淡水青心、佛手、乌枝、梅占等品种但面积较小,且不普遍。茶叶的分类——按焙火程度来分类
  成茶精制过程中的焙火是改变茶汤品质的重要步骤,正确的焙火可以有效提高茶汤品质。
以季节分类
1.春茶----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安溪县饮香茶叶合作社的铁观音,是乌龙茶春茶的代表,其外形、汤色都可谓是“一绝”。(又如六安瓜片、山龙红茶)
2.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茶叶夏季天气炎热,

茶树品种
茶树新的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等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色泽不一,而且滋味较为苦涩。(如普洱茶、枫树茶)
3.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二季生长、新梢芽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和香气显得比较平和。(如铁观音、粤梅香)
4.冬茶----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气浓烈。(如冻顶乌龙)
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称为再加茶,其主要包括花茶、紧压茶,液体茶、速溶茶及药用茶等。
药茶——将药物与茶叶配伍,制成药茶,以发挥和加强药物的功效,利于药物的溶解,增加香气,调和药味。这种茶的种类很多,如“午时茶”、“姜茶散”、“益寿茶”、“减肥茶”、“蒲凉支茶”等。
花茶——这是一种比较稀有的茶叶花色品种。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种产品,在我国很受喜欢。一般是用绿茶做茶坯,少数也有用红茶或乌龙茶做茶坯的。它根据茶叶容易吸附异味的特点,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花品种有茉莉花、桂花、珠兰等好几种,以茉莉花最多。从世界上来看,以红茶的数量最大,其次是绿茶,最少的是白茶。

3茶文化编辑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渊源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吴理真
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
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年。史料中有“蒙山在雅州,凡蜀茶尽出此”的记载。公元前53年,僧人甘露普慧禅师吴理,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土地上,移植种下七株茶树。吴理真种植的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作“仙茶”,而他是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人称为“茶祖”。
相传蒙顶茶开山祖师“吴理真”所创“天风十二品”茶艺,用于祭祀女娲使蒙顶山独享天外风雨润泽的。历经两千年的风雨,演变成著名的蒙顶茶艺。讲的是如何泡茶、闻香、送茶、饮茶的奥妙。它包括玉壶蓄清泉、甘露润仙茶、饮客凤点头等12道程序,表演者通常需要沐浴焚香后在山顶表演。茗烟与仙雾渐融渐逝,神思共天,且合且离,可谓将茶艺的雅致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1]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而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饮茶始于中国
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
乌龙茶是中国茶的代表,是一种半发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汤是其特色。
最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特色的当数乌龙茶,因为乌龙茶的品尝比较讲究,冲泡也颇费工夫,因而人们称它为“功夫茶”。
历史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作酒及饮料几个阶段:以下让我们来切身体验一下茶叶历史的变迁。
茶叶的传说:传说在三皇五帝时代,神农(其所当的时间大约在伏羲黄帝之间)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效用
茶--中草药和蔬菜
茶叶的发现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茶--饮料(茶文化的形成/兴盛)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许多著名的诗词歌赋出现于那个时代。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这一时期。同时,烹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茶叶的健康价值。茶,成为了和谐与温馨的象征。
茶叶的品饮和食用的变迁
1、是“煮”
2、是“泡”
3、是“烹”
4、是“淹”
5、是“煎”

4历史编辑
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我国。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沙俄来访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3年中国茶工、汉家刘氏茶坊29代传人,将我国的种茶技术传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1900年刘茶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尼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主要价值编辑
随着科学的发展,到了19世纪初,茶叶的成分才逐渐明确起来。经过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
有机化学成分主要有:茶多酚类、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果胶素、有机酸、脂多糖、糖类、酶类、色素等。而铁观音所含的有机化学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多种氨基酸等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茶类。无机矿物元素主要有:钾、钙、镁、钴、铁、铝、钠、锌、铜、氮、磷、氟、碘、硒等。铁观音所含的无机矿物元素,如锰、铁、氟、钾、钠等均高于其他茶类。[2]
成份及功能
1.儿茶素类:
俗称茶单宁,是茶叶特有成份,具有苦、涩味及收敛性。在茶汤中可与咖啡因结合而缓和咖啡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具抗氧化、抗突然异变、抗肿瘤、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压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产物过敏等功效。
2.咖啡因:
带有苦味,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红茶茶汤中,与多无酚类结合成为复合物;茶汤冷后形成乳化现象。茶中特有的儿茶素类及其氧化缩和物可使除中咖啡因的兴奋作用减缓而持续,故喝茶可使长途开车的人保持头脑清醒及较有耐力。
3.矿物质:
茶中含有丰富的钾、钙、镁、锰等11种矿物质。茶汤中阳离子含量较多而阴离子较少,属于碱性食品。可帮助体液维持碱性,保持健康。
①钾:促进血钠排除。血钠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多饮茶可防止高血压。
②氟:具有防止蛀牙的功效。
③锰:具有抗氧化及防止老化之功效,增强免疫功能,并有助于钙的利用。因不溶于热水,可磨成茶粉食用。
4.维生素:
②B群维生素及维生素C:为水溶性,可由饮茶中获取。
5.其他机能成份:
①黄酮醇类具增强微血管壁消除口臭功效。
②皂素抗癌、抗炎症功效。
③胺基酪酸于制茶过程中强迫茶叶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称佳叶龙茶可以防高血压。
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药与茶疗
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
由于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药”(见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国题写的“茶药”)一词;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可见,茶就是药,并为药书(古称本草)所收载。
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且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
茶至少有以下功效:
(1)少睡 (2)安神 (3)明目 (4)清头目 (5)止渴生津 (6)清热 (7)消暑 (8)解毒 (9)消食 (10)醒酒 (11)去减肥(12)下气 (13)利水 (14)通便 (15)治痢 (16)去痰 (17)祛风解表 (18)坚齿 (19)治心痛 (20)疗疮治瘘 (21)疗饥 (22)益气力 (23)延年益寿(24)杀菌治脚气
茶的其它功效不成系统者,尚有如下数条:《格物粗谈》称:“烧烟可辟蚊:建兰生丸斑,冷茶和香油洒叶上”。《救生苦海》称:“口烂,茶根代茶煎饮”。《本草纲目》:治“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
抗癌:科学家发现,用壶煮制的茶水更有利于健康。与简单的在盛有沸水的杯子里泡茶相比,煮茶水的方法可以释放出更多的抗癌化学物质。
预防疾病:红茶的抗菌力强,用红茶漱口可防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研究表明:红茶功效不逊于绿茶且更有益于心脏。
中医说茶
中医认为,茶叶上可清头目,中可消食滞,下可利小便,是天然的保健饮品。然而,茶叶的产地和品种不同,其药理作用也不一样。产于安徽者曰松萝,主要作用“化食”;产于浙江绍兴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于福建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于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于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可见茶叶入药有很大的学问。
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茶叶也有寒热温凉性味的差别,因此,四季饮茶也要有所区别。
春天,属温,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万物复苏。人们经过漫长的冬季,“内热积贮”,因此应注意驱寒御邪,扶阳固气。此时宜饮花茶。因为花茶香气浓烈,香而不浮,爽而不浊,具有理气、开郁、祛秽、和中的作用,促进机体阳气的生发,并能振奋精神,消除春困。
夏天,属热,赤日炎炎,气候闷热,出汗甚多,造成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因此必须补充大量水分。此时宜喝绿茶。因为绿茶性味苦寒,清鲜爽口,具有清暑解热、生津止渴和消食利导等作用。
秋天,属凉,有萧杀之象,空气渐渐干燥,人们感觉皮肤、鼻腔、咽喉干燥不适,这叫“秋燥”。此时宜喝青茶,色泽绿润,内质馥郁,不寒不热。秋凉饮之,可以润肤、除燥、生津、润肺、清热、凉血。
冬天,属寒,天寒地冻,寒气袭人,人的机体处于收引状态,新陈代谢迟缓,容易罹患“寒病”。此时宜饮红茶。这种茶,叶红、汤红,醇厚干温,滋养阳气,增热添暖,可以加奶、加糖,芳香不收,还可以去油腻、舒肠胃。
相克
茶+肉类=茶利尿,容易便秘。
茶+药=影响药物吸收。
茶+水果=影响水果的营养吸收。
1、吃狗肉后忌喝茶
狗肉中富含蛋白质,而茶叶中鞣酸较多,如食狗肉后立即饮茶,会使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为鞣酸蛋白。这种物质有收敛作用,能减弱肠蠕动,产生便秘,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滞肠内被动吸收,而不利于健康。
2、茶和白糖:
茶叶味苦性寒,人们饮茶的目的就是借助茶叶的苦味刺激消化腺,促使消化液分泌,以增强消化机能。再就是利用茶的寒凉之性,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如茶中加糖,就会抑制这种功能。但古籍中也有茶叶配白糖疗疾的偏方,作为食疗可以,若平时饮茶则不宜配糖。
3、茶与鸡蛋:
茶水煮鸡蛋,茶的浓度很高,浓茶中含有较多的单宁酸,单宁酸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鸡蛋为高蛋白食物,所以不宜用茶水煮鸡蛋食用。
4、茶与羊肉:
虽然时常吃一些羊肉对身体大有裨益,但在吃羊肉喝茶时,羊肉中丰富的蛋白质能同茶叶中的鞣酸“联姻”,生成一种叫探酸蛋白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对肠道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的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容易发生便秘。吃完羊肉后也不宜马上喝茶,应等2—3小时再饮茶。
5.茶与药:
茶叶中的鞣酸可与某些药物(如硫酸亚铁片、构檬酸铁铵、黄连素等)起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影响药物吸收。
如果用茶水服用镇静药(如苯巴比妥、安定等),则茶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等兴奋剂就会使药物的镇静作用抵消或减弱。
6、茶与酒:
不少人酒后都爱饮茶,想达到润燥解酒、消积化食、通调水道的功效,但这对肾脏是不利的。
因为酒后饮茶,茶碱产生利尿作用,这时酒精转化的乙醛尚未完全分解,即因茶碱的利尿作用而进入肾脏,乙醛对肾脏有较大的刺激性,从而易对肾脏功能造成损害。于是肾寒、阳痿、小便频浊,睾丸坠痛等症状接踵而至。
妙用
茶水可以去垢涤腻,所以洗过头发之后,再用茶水洗涤,可以使头发乌黑柔软,富有光泽。而且茶水不含化学剂,不会伤到头发和皮肤。

新手学泡茶的基本常识6

1. 新手学泡茶要注意哪些方面 泡茶的方法有哪些
有些新手学泡茶往往无法将茶之韵味完全冲泡出来,令茶的滋味有些单薄。因此,这些新手学泡茶都会有个疑问,那就是泡茶的方法到底有哪些,泡茶的步骤又是怎样的。下面,就来看看不同的泡茶的方法。

1、毛茶法泡茶。

所谓毛茶法就是在茶之中加入干果,直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3373663接以熟水点泡,饮茶食果。茶人自制茶,自采果,别具佳趣。

2、点花茶法泡茶。

将梅花、桂花、茉莉花等多种花茶直接和末茶放到碗中,热茶水气蒸腾,使茶汤催花绽放,既观花开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午味同时享用,美不胜收。

3、煮茶法泡茶。

将茶直接放到釜中熟煮,这种泡茶的方法是在我国的唐代之前非常流行且普遍的。用这种方法煮茶,要先将茶饼给碾碎,然后开始煮水。将经过多方挑选的品质上架的水放入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继续烧煮,让茶和水能进一步地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的时候盛出来的沫饽浇到烹茶的水与茶上,这个就需要按照当时人数的多少来确定。茶汤煮好,就要均匀地斟茶,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4、点茶法泡茶。

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但茶末和水依然需要交融一体。水冲放茶碗中,需要用茶筅来拼命地用力打击,这时水 *** 融,浙起沫饽。茶的优劣,以饽沫的出现快不快,水纹露出是慢还是快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较为晚露而且不散的才是最好的。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茶后,茶盏之中胶着不干的就被称为“咬盏”。

5、大众泡茶法。 这种方法从清代到现代都为民间广泛使用,自然为人熟知。不过,中国各个地方的泡茶的方法都有所区别。由于现代茶类的品种很多,红茶、绿茶、花茶,冲泡方法皆不尽相同。

大众泡茶法,也叫以釜煮茶汤,汤熟后以瓢分茶,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分时沫饽要均。宋代用点茶法,可以一碗接着一碗慢慢地点;也可以用大汤钵,大茶筅,一次点就,然后分茶,分茶准则同于唐代。明清以后,直接冲泡为多,壶成为泡茶的用具。自泡自吃的小壶虽然不大,但起码能够斟四、五碗的茶壶。所以,这种壶叫作“茶娘式”,而茶杯也因为茶壶之名而称为“茶子”。

如果你也喜欢泡茶,倒是可以每一种泡茶的方法都尝试一遍。
2. 求泡茶的详细步骤,跟视频
中国十大名茶冲泡方法(有图哦) 泡茶工具茶壶、公道杯,小直口杯、祁门红茶、法兰西玫瑰、电水壶一个、基本功夫茶具一套(包括茶海一个、竹节茶道六件套一个、陶瓷储茶罐一个)。

如下图所示:1-3.温杯:用开水温茶具,使茶具均匀受热。4-6.投茶:取5g左右茶叶放入FH-204一屋窑茶壶中。

7-8.洗茶:洗茶重在一个“快”字,不求将茶味泡出,只需让茶叶均匀受热,唤醒茶香即可。9-11.泡茶:倒掉洗茶的水,放入准备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1333332623933好的玫瑰花,倒入8分满开水,盖上壶盖泡2-3min。

12-16.出汤:将泡好的茶汤倒入公道杯中,然后将茶汤分到小直口杯中。闻茶香,品茶味,祁门红茶有天然的果香,加上法兰西玫瑰的花香,香味清新迷人,口感甘醇馥郁。

【泡茶工具】紫砂壶一个、冻顶乌龙春池0014、电水壶一个、基本功夫茶具一套(包括茶海一个、茶道六件套一个、陶瓷储茶罐一个)。如下图所示:1-3.温杯:用沸水温茶具,使茶具均匀受热。

4-7.洗茶:取5g左右茶叶放入紫砂壶中,加入沸水,洗茶重在一个“快”字,不求将茶味泡出,只需让茶叶均匀受热,唤醒茶香即可。8-11.泡茶:洗茶后,采用高冲的方式将沸水倒入茶壶中。

盖上壶盖,期间,不断的用开水淋浴茶壶,以3次为佳,内外高温才能使浓郁的茶香完全的散发出来。12-15.出汤:将泡好的茶汤倒入公道杯中,要低倒,快速。

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分到小口杯里,浓郁的茶香即可即弥漫在空气中。【泡茶工具】紫砂壶一个、大红袍(这里以特级为例)、电水壶一个、基本功夫茶具一套(包括茶海一个、竹节茶道六件套一个、紫砂壶一个、陶瓷储茶罐一个)如下图所示:1-3.温杯:用沸水温茶具,使茶具均匀受热。

4-7.洗茶:用茶匙取适量茶叶放入紫砂壶,洗茶讲究一个“快”字,只要把茶叶的香味唤醒可,无需泡出茶味。8-11.泡茶:弃去洗茶之水,倾入沸水,盖上壶盖泡4~5min,期间要用沸水从浇注壶身,以3次为佳,高温之下才能使浓郁的茶香充分散发出来。

12-15.出汤:将泡好的茶汤倒入公道杯中,低倒,快速,防止茶香飘逸。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分到小口杯里,即可品茶香,观茶形。

【泡茶工具】透明玻璃杯一个、太平猴魁、电水壶一个、基本功夫茶具一套(包括茶海一个、竹节茶道六件套一个、陶瓷储茶罐一个)如下图所示:1-2.温杯:使用80℃左右的开水温玻璃杯。取适量茶叶(7-8片)放入玻璃杯中,根部朝下,赏茶形。

3-6.洗茶:将80℃左右的开水沿着杯壁倒入茶杯中,快速洗茶。7-9.泡茶:先加入杯子容量1/3的开水,1~2min后再加满水。

【泡茶工具】陶瓷盖碗一个、黄山毛峰(这里以特级为例)、电水壶一个、基本功夫茶具一套(包括茶海一个、竹节茶道六件套一个、陶瓷储茶罐一个)。如下图所示:1-3.温杯:用75~85℃的开水,冲淋陶瓷盖碗,使其充分均匀受热。

4-6.投茶:上投、中投、下投法皆可,我们以下投法示意,用茶匙取3~5g茶叶放入盖碗。7-14.泡茶:先加入适量的75~85℃的开水,以覆盖茶叶为佳,盖上杯盖。

1~2min后,再沿杯壁加满开水,即可品茗香了。【泡茶工具】直口玻璃杯一个、六安瓜片、电水壶一个、基本功夫茶具一套(包括茶海一个、竹节茶道六件套一个、陶瓷储茶罐一个)。

如下图所示:1-4、烧水,凉温大概到75-85度,用烧开的水沿着杯沿四壁倒入,温杯。用茶匙取3g茶叶放入玻璃杯。

5-7.泡茶,上、中、下皆可,我们这里选择下投法,倒入适量温开水,以覆盖茶叶为佳。8-11.轻轻摇动茶杯,使茶叶完全吸附水份,散发香味,搁置3分钟左右。

12-15.沿着杯壁加满水冲泡,观茶型,闻茶香,品茶汤。【泡茶工具】洁净的阔口透明玻璃杯一个、西湖龙井茶(这里以特级特香为例)、电水壶一个、基本功夫茶具一套(包括茶海一个、茶道六件套一个、陶瓷储茶罐一个)如下图所示:一、用电水壶把水烧开至100摄氏度,备用;二、西湖龙井冲泡用水的选择:纯净水或山泉三、龙井的泡法有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

我们选择下投法。如下图所示:1.用刚烧的开水温杯,2-4.用茶匙从茶叶罐里取适量茶叶(一般一次放5-7g,根据个人口味而定)放入玻璃杯中。

5-6.待开水凉至85度左右,高提水壶,冲入适量的水,已覆盖所有茶叶为佳。 ▲悬壶高冲▲7-10.摇香30秒左右,手捧玻璃杯,朝一个方向轻轻摇动玻璃杯,让茶叶湿润均匀受热。

11-16. 再用悬壶高冲法注入开水至九分满。(我们采用凤凰三点头的方式),35秒后,即可饮用。

四、品饮杯中茶水喝到一半时,就可以续水了,冲泡的时间,是要随冲泡次数而增加。【泡茶小知识】品龙井茶的讲究:水温方面,则应用约75摄氏度到85摄氏度的水。

千万不要用100摄氏度沸腾中的水,因为龙井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茶,所以茶叶本身十分嫩。如果用太热的水去冲泡,就会把茶叶滚坏,而且还会把苦涩的味道一并冲泡出来,影响口感。

那么怎样控制水温呢?我们当然不会拿支温度计去量,所以最好的是先把沸水倒进一个「公道杯」,然后再倒进茶盅冲泡,这样就可轻易控制了水温。还有一点要记紧的,就是要高冲,低倒。

因为「高冲」时可增加水柱接触。
3. 茶叶冲泡的基础知识有哪些
茶文化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说在神农时茶的药用价值就被挖掘出来,随着发展,茶的药用价值变成日常生活的饮品,茶叶分很多种,不同茶叶有着不同的营养价值,茶叶的冲泡有很多讲究,最基本的常识就是茶叶不宜用沸水泡,还有一些泡茶的基础知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茶叶冲泡的基础知识有哪些。

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

一.绿茶

用80℃~85℃水冲泡,现泡现饮。绿茶属于不发酵茶,比较常见的有西湖龙井、碧螺春等。这类茶比较细嫩,不适合用刚煮沸的水泡,以80℃~85℃为宜,茶与水的比例以1:50为佳,冲泡时间为2~3分钟,最好现泡现饮。如果冲泡温度过高或时间过久,多酚类物质就会被破坏,茶汤不但会变黄,其中的芳香物质也会挥发散失。冲泡绿茶最好用瓷杯。冲泡时先用1/4水把茶叶润一润,过20秒或半分钟再冲水饮用,泡绿茶一般不盖盖子,否则茶汤会发黄。

二.乌龙茶

用沸水多次冲泡。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如铁观音、大红袍等。泡乌龙茶最好用专业的紫砂壶或盖碗杯,并且一定要用100℃的沸水,乌龙茶的投叶量比较大,基本上是所用壶或盖碗的一半或更多,泡后加盖。泡乌龙茶时边上要有个煮水壶,水开了马上冲,第一泡要倒掉,用倒掉的水可以把所有的杯子润一下,然后再倒入开水冲泡饮用。乌龙茶可冲泡多次,品质好的可冲泡7~8次,每次冲泡的时间由短到长,以2~5分钟为宜。

三.黑茶

先洗茶,再沸水冲泡。黑茶是后发酵茶,在储存中仍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自然的陈化,在一定时间内,还有越陈越香的特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黑茶,冲泡时也要用100℃的沸水。第一次冲泡黑茶,要用10~20秒钟快速洗茶,即先把茶叶放入杯中,倒入开水,过一会儿把水倒掉,再倒入开水,盖上杯盖。这样不仅滤去了茶叶的杂质,而且使泡出的茶汤更香醇。后续冲泡时间常为2~3分钟。普洱茶一般用专业的茶具来泡,紫砂壶、盖碗杯都可以,投放量一般是绿茶的2倍。

四.红茶

先用热水烫杯,再沸水冲泡。红茶是全发酵茶,常见的有高档工夫红条茶和红碎茶。与绿茶不同的是,高水温浸泡能够促进其中有益成分溶出。因而泡红茶最好用刚煮沸的水,用水量与绿茶相当,冲泡时间以3~5分钟为佳,高档工夫红条茶可冲泡3~4次,红碎茶则可冲泡1~2次。红茶最好用玻璃杯来冲泡,这样能欣赏到茶叶在水中的翻滚舒展。具体方法可使用中投法,先在杯中倒入大约1/10的热水烫杯,再投入3~5克茶叶,然后再沿玻璃杯壁倒水进行冲泡。泡红茶要盖上盖子,这样茶香会更浓郁。
4. 泡茶小知识,一杯茶要放多少
泡一壶好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投茶量。投茶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茶叶,根据茶叶大小,茶叶种类,还有个人口味,投茶量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大部分的茶叶来说,投茶量的标准相差不大。一般而言,标准的投茶量是1克的茶叶搭配50克的水。现在的很多茶艺师也就是用的这个标准。(紧压茶,乌龙茶,一般则是会用到大概1:30的茶水比例。)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每次喝茶都精确到茶水比为1:50,但是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根据泡茶的容器大小来估算大概要放多少干茶。

在没有硬指数的情况下,茶友们也不妨试试用体积投茶的方法来决定投茶量。以平时所用的紫砂壶为例,各个茶叶的投茶量标准如下(仅供参考):

绿茶(黄茶):1/5~1/6壶(叶大而松散则1/3壶)

不过要记住两点,一是不要用太烫的水,二是不能盖上盖子,否则茶汤易被闷坏。

青茶(乌龙茶):清香形1/4壶,浓香形1/3~1/2壶

乌龙茶的种类特别多,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外形大致分为条形和球形。

条形的投茶量差不多占紫砂壶容量的1/5~1/3,球形乌龙则盖过壶底部大半就可以了。

红茶:投茶量是l/4壶

不过红茶有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两种,常见的小叶种红茶为祁门红茶,而云南红茶则是大叶种茶,大叶种的茶叶叶片相对来说比较大,占的体积也大。所以为了使口感不会太淡,泡茶的时候,投茶量要比小叶种红茶多一些。

白茶:投茶量是1/3壶

散装的茶叶可以适当加大投茶量,茶饼的话就减少投茶量。相对来说,白茶是比较容易泡的茶了。

黑茶:投茶量是l/4壶

黑茶多以被制成紧压茶,有些紧压茶压得比较紧,相对来说“密度”会比较较大,所以可以适当减少投茶量,进行口味的调整。

还有一点比较特殊的是,对紧压茶人们有有一个说法——“三年以下开盖泡,三年以上扣盖泡”。有这个讲究是因为年份较短的紧压茶发酵度不高,盖上盖子会像绿茶一样容易把茶汤闷坏,而三年以上的紧压茶经过后期自我发酵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当然对于泡茶的投茶量,茶友们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心情来改变投茶的量。这里无法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的泡茶技巧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相信只要多加练习,我们都可以泡出适合自己的好茶。
5. 泡茶的过程(步骤)
1、烧水。以矿泉水为佳。

2、洗杯。把所有的杯子用镊子清洗。(把将热开水倒入大杯中将小杯放入大杯浸泡,有条件可以用煮杯炉煮5分钟)

3、放茶。将约7--8克茶放入大杯(茶盏)

4、洗茶。将热水倒入茶盏,用盖子扶去飘起的碎茶沫,再盖回。盖回时盖子稍向内偏,以看到有1--2毫米缝为佳。将水倒出。

5、用倒出的茶水冲洗小杯。

6、泡茶。将热开水倒入茶盏。3秒后倒出,为第一泡。前3泡时间相同,后稍加长。
6. 茶艺的基础知识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建议参考:/view/8263?fr=ala0_1_1
7. 茶艺基础知识
【茶艺和茶艺背景的基本含义】

1.茶艺

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茶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8. 了解茶叶基本知识
编者序 茶香满溢的生活

特此鸣谢

本书内容导航

导读篇

第一章 茶叶的起源与历史

一、中国茶叶源流

二、中国人饮茶的历史

三、茶的外传与茶文化的交流

第二章 认识中国茶

一、认识茶树

二、茶叶的分类

三、茶叶的形状

四、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五、中国现代茶区分类

第三章 茶道文化

一、茶道是什么

二、各族茶俗文化

第四章 新手学泡茶 第四章

一、怎样才能沏一杯好茶

二、茶叶品评专业术语

第五章 茶叶的储藏与饮用

一、茶叶储藏的“五忌”

二、茶叶的最佳储藏方法

三、茶叶的成分

四、科学饮茶与禁忌

第六章 茶叶的购买与茶具 第六章

一、如何购买茶

二、茶庄老字号

三、中华茶具,历久弥新

四、四大茶具泡茶方法

茶叶篇

第七章 清新醇和:绿茶篇

第八章 绿装素裹:白茶篇

第九章 金镶玉美:黄茶篇

第十章 浓郁悠长:青茶篇

第十一章 醇厚隽永:红茶篇

第十二章 悠悠古道:黑茶篇

第十三章 巧夺天工:造型花茶

附录一 中国茶叶基本茶类

附录二 中国茶叶区域分布图.
9. 泡茶的步骤是什么
1、备具候用:按正确顺序摆放好茶具。主要有:紫砂水平壶、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等。

2、恭请上坐:请客人依次坐下。

3、焚香静气:焚点檀香,营造肃穆详和气氛

4、活煮甘泉:泡茶以山水为上,用活火煮至初沸。

5、孔雀开屏:向客人介绍冲泡的茶具。

6、叶嘉酬宾:请客人观赏茶叶,并向客人介绍此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特点。

7、孟臣沐淋:用沸水冲淋水平壶,提高壶温。

8、高山流水:即温杯洁具,把紫砂壶里的水倒入品茗杯中,动作舒缓起伏,保持水 流不断。

9、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拨入紫砂壶内。

10、百丈飞瀑:用高长而细的水流使茶叶翻滚,达到温润和清洗茶叶的目的。

11、玉液移壶:把紫砂壶中的初泡茶汤倒入公道杯中。

12、分盛甘露:再把公道杯中的茶汤均匀分到闻香杯。

13、凤凰三点头:采用三起三落的手法向紫砂壶注水至满。

14、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壶口的泡沫。

15、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壶体,洗净壶表,同时达到内外加温的目的。

16、内外养身:将闻香杯中的茶汤浇淋在紫砂壶表,起到养壶的作用,同时可保持壶表的温度。

17、游山玩水:用紫砂壶在茶船边沿旋转一圈后,移至茶巾上吸干壶底水。

18、自有公道:把泡好的茶倒入公道杯。

19、关公巡城: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快速巡回均匀分到闻香杯至七分满。

20、韩信点兵:将最后的茶汤用点斟的手式均匀地分到闻香杯中。

21、若琛听泉:把品茗杯中的水倒入茶船。

22、乾坤倒转:将品茗杯倒扣到闻香杯上。

23、翻江倒海:将品茗杯及闻香杯倒置,使闻香杯中的茶汤倒入品茗杯中,然后放在茶托上。

24、敬奉香茗:双手拿起茶托,齐眉奉给客人,向客人行注目礼。然后重复若琛听泉至敬奉香茗程序,最后一杯留给自己。

25、空谷幽兰:示意客人用左手旋转拿出闻香杯热闻茶香,双手搓闻茶底香。

26、三龙护鼎:示意客人用拇指和食指扶杯,中指托杯底拿品茗杯。

27、鉴赏汤色:请客人观赏茶汤的颜色及光泽。

28、初品奇茗:在观汤色、闻汤面香后,开始品茶味。

29、二探兰芷:即冲泡第二道茶。

30、再品甘露:主要让客人细品茶汤滋味。

31、三斟石乳:即冲泡第三道茶。

32、领略茶韵:边介绍边让客人体会乌龙茶的真韵。

33、自斟漫饮:让客人体会亲自冲泡茶的乐趣。

34、敬奉茶点:根据客人需要奉上茶点,增添茶趣。

35、游龙戏水:即鉴赏叶底,把泡开的茶叶放入白瓷碗中,让客人观赏乌龙茶“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

36、尽杯谢茶:宾主起立,共干杯中茶,相互祝福、道别。

在补充一个,上面一个是比较注重礼仪,解释的也到位,这个比较简洁

1.点香——焚香通灵

2.涤器——仙子沐浴

3.凉水——玉壶含烟

4.赏茶——碧螺亮相

5.注水——雨涨秋池

6.投茶——飞雪沉江

7.观色——春染碧水

8.闻香——绿云飘香

9.品茶——初尝玉液

10.再品——再啜琼浆

11.三品——三品醒醐

12.回味——神游三山
10. 我想学一点茶叶的知识
茶属双子叶植物,约30属,5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4属,397种,主产长江以南各地,其中茶属Camellia和树属Schima等均极富经济价值。

乔木或灌木;叶互生,单叶,革质,无托叶;花常两性,稀单性,单生或数朵聚生,腋生或顶生;萼片5-7,覆瓦状排列;花瓣通常5,稀4至多数,覆瓦状排列;雄蕊极多数,稀少数,分离或多少合生;子房上位,稀下位,2-10室,每室有胚珠2至多颗;果为一蒴果,或不开裂而核果状。我们一般所说的茶叶就是指用茶树的叶子加工而成,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的一种饮品!茶叶的分类中国现代名茶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46435有数百种之多,根据其历史分析,有下列三种情况:有一部分属传统名茶,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恩施玉露、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屯溪珍眉、老竹大方、祁门红茶、庐山云雾、蒙洱茶、桂平西山茶、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政和白毫银针、白牡丹、珍再享、闽北水仙、武夷岩茶、武当道茶、凤凰水仙、古丈毛尖等。

另一部分是恢复历史名茶,也就是说历史上曾有过这类名茶,后来未能持续生产或已失传的,经过研究创新,恢复原有的茶名。如渠江薄片、休宁松罗、涌溪火青、敬亭绿雪、九华毛峰、曾侯银剑茶、汉家刘氏茶、龟山岩绿、蒙顶甘露、仙人掌茶、天池茗毫、贵定云雾、青城雪芽、蒙顶黄芽、阳羡雪芽、鹿苑毛尖、霍山黄芽、顾渚紫笋、径山茶、雁荡毛峰、日铸雪芽、金奖惠明、金华举岩、东阳东白等等。

还有大部分是属于新创名茶,如婺源茗眉、蒙洱月芽、蒙洱太空茶、南京雨花茶、云雾毛尖茶、无锡毫茶、茅山青峰、天柱剑毫、岳西翠兰、齐山翠眉、望府银毫、临海蟠毫、千岛玉叶、遂昌银猴、都匀毛尖、高桥银峰、金水翠峰、永川秀芽、上饶白眉、湄江翠片、安化松针、遵义毛峰、文君绿茶、峨眉毛峰、雪芽、雪青、仙台大白、早白尖红茶、黄金桂、秦巴雾毫、汉水银梭、八仙云雾、南糯白毫、午子仙毫等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69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