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1184-1968年),字起孟,号知堂,晚号苦茶庵老人。绍兴人,鲁迅之弟,17岁时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后东渡日本,入私立法政大学。归国后,任绍兴教育会会长。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后兼女师大、燕京大学教授。曾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任《新潮》月刊编辑主任,与郑振铎等发起文学研究会。创办《语丝》杂志,主编《骆驼草》等。
周氏在1927年以后,从新文学潮流中退了出来,退隐于苦茶斋,采"乐生主义"态度,沉湎于饮茶与古玩,追求闲情逸致,大作起游戏之作来。初称为打油诗,自言不等同旧诗,而是变了样的诗,有自创一体、自立门户之意,后来取名为杂体诗。1934年五十岁生日时,他写了两首以喝茶为趣味的自寿诗,题目就叫作《偶作打油诗二首》:
其一云:
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
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
老去无端玩骨董,闲来随分种胡麻。
旁人若问其中意,请到寒斋吃苦茶。
其二云:
半是儒家半释家,光头更不着袈裟。
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天涯洞里蛇。
徒羡低头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
谈狐说鬼寻常事,只欠工夫吃讲茶。
此诗文字诙谐,重在趣味,冷中有热,寄沉痛于幽闲,反映其听谈鬼、学画蛇、玩骨董,种胡麻。品苦茶的生活。语不避俗,间有禅意,如"中年意趣窗前草"一句有禅宗语录中"黄花草木,无非般若"意。末句"请到寒斋吃苦茶"则用一洋典,周作人在1965年12月致辞香港鲍耀明的信中对此句有所说明:"打油诗本来不足深究,只是末句本来有个典故,而中国人大抵不懂得,因为这是出在漱石(日本知名作家)之《猫》里面,恐怕在卷下吧,苦沙弥得到从巢鸭风俗院里的"天道公平"来信,大为佩服,其尾一句,则为"御茶ごきめがれ"此即是请到寒斋吃苦茶的原典也。"
这两首诗初刊于林语堂主编的以"幽默与闲适"为宗旨的《人间世》,林氏为诗取名题为《五十自寿》。当时得到他的一些朋友的激赏,和者源源而来。钱玄同步其韵有两首,其一云:"但乐无家不出家,不归佛法没袈裟。推翻桐选驱鬼,打倒纲伦斩毒蛇。读史敢言无舜禹,谈音尚欲析遮麻。寒宵凛冽怀三友,蜜桔酥糖普洱茶".反映了这位当年的健将对破除旧文化的勇敢无畏以及治史研音开拓精神的怀恋。又如沈尹默步其韵诗两首,最后一联云:"等是闲言休更说,且来上寿一杯茶";"知堂究是难知者,苦雨无端又苦茶。"蔡元培也作两首步其韵,最后两联云:"园地仍归君自己,可能亲掇雨前茶;""春秋自有太平世,且咬馍馍且品茶。"林语堂步其韵的一诗最后一联云:"别来但喜君无恙,徒恨不能共话茶。"沈兼士的诗最后一联云:"眼前一例君须记,茶苦原来即苦茶。"刘半农唱和了四首,最后一联分别云:"最是安闲临睡顷,一支烟卷一枝茶";"有时回到乡间云,白粥油条胜早茶";"书匠生涯喝白水,每年招考吃回茶";"铁观音好无缘喝,且喝便宜龙井茶".后来胡适、王礼锡等也步韵和其诗。
? ? ? 言及周作人的散文,大家都说平和、冲淡,又说清涩、舒徐。说到淡,我是很同意的,就拿《故乡的野菜》一篇来说吧!这么一个怀乡忆旧的题目,不用说文人才子,即便是初通文墨的中学生,恐怕人人都要大大抒情、深许为眷恋的。 可是读了周作人的文章,感觉真就只是一个“淡”字,他也只像是随意地说了说他的故乡的野菜。 文章的一开头,他就让我感到‘失望’和奇怪了——“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说的真是平淡,平淡得有了凉意,这么言谈故乡的,他倒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个人。虽然如要写我自己的故乡,我是仍不免于俗,要大大抒情的,可是对周作人这么说,我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首先有一点,《红楼梦》里薛宝钗一句诗说的好——“愁多焉得玉无痕”,平淡点反而显得清净,清清净净地说话能让人别见到一种真诚。其次,他的叙述笔底有料,笔法有致,虽是闲谈,却韵味悠然,气足神丰。读他的文章,我会隐隐地有种遐想,一茶一饭,旧屋老树,寻常巷陌,都是深有况味的,而这种况味连着的是一种对人生深远的思索。
? ? ? 说到为文的平和、冲淡,我认为它不只是写作技巧,而是切实的周作人的风格。就比如说在《故乡的野菜》里他说他对故乡的情感比较平淡,这不是“欲扬先抑”,也没有“背面傅粉”,通篇文章读来,它都是平和、冲淡的。至于什么是平和、冲淡呢?我想就是不温不火,不狂躁,不低徊,没有锋芒,也不显柔婉。依中国哲学的观点,平和、冲淡的境界是很高的,儒家强调中和,道家讲究冲虚,唯能如此,不着任何色调,才能与时俱新,不减魅力。周作人的散文成就,历来得到众多的推崇,当就是由于他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笔力,还有他平和、冲淡的写作风格吧。
? ? ? 周作人众多的小品文,都是从生活琐事、小情小物谈起,其中还有不少是关于小吃和点心的,这类文章有《关于苦茶》、《喝茶》、《再论吃茶》、《北京的茶食》、《谈酒》、《南北的点心》等等。在大多数文章里,他总还是平和、冲淡地娓娓叙谈,总之喝茶就是喝茶,吃点心就是吃点心,也并不见有何深意、隐意的。但他为何喜谈吃喝,不离日用呢?在《北京的茶食》里,他似乎略动了些感情,讲了几句性情之话——“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还有,他在《喝茶》里有还有一段说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茶食’。”他这种追求闲适、宽裕的生活态度,我是很赞赏的,而且他的这种追求本身也很有点“风格”。他的趣意所在,离日用不远,不是为了场面和派头,也不是为单纯的口腹之颐,可以说为的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 ? ? 周作人的散文还有一个特点是清涩,闲适的文字中虽有些些小小的愉悦之情,却无不隐透着生活的苦涩之味。冲淡、平和的叙说,有近于对生活进行白描,然而生命之苦痛,生活之烦闷,是自然而然的,只要不加掩饰它就要表露出来。在《苦雨》中,虽然作者是一再讲述在雨季,在狭小的天地里他有种种的自得,然而给人的感受却总有种难言的寂寞和凄苦。读周作人的散文,知道他是在收敛的,却很难于说清他把那些被收敛了的安放在了何处。
? ? ? 我想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平和、冲淡的风格,收敛自我而自然表露生活的姿态,让他的文章富有深度和意味的吧!同是做小品文的名家,林语堂的风格就极为不同,他习惯于表露自我,有时候近似于表演,他显得太自得了、太超脱了,反而给人于不真实的感受。平和而得厚重,枯涩而显遒劲,周作人的散文有大学问家的风范。
? ? ? 进入三四十年代,周作人闲谈式的散文少了,却试验出了一种“文抄公体”的散文,也即精心挑选他惬意的古文,连缀上自己简明、朴实的评点,形成一种散文样式。关于这种文体,历来毁誉不一。我觉得这是他前期闲谈式散文的发展与升华,也是对为文之道的突破与创新。既然前期的散文是平和、冲淡的,已自少了渲染和肆求,那么到后来话越说越少,理越讲越隐,情越化越淡,也是自然而然的。“文抄公体”虽然引人之话多,讲己之话少,然而却有作者的不写之写。周作人的散文是“言志”的,虽然引用的是古人文章,自我的情志却已明白地体现出来了,已经达到了“言志”的目的,少说甚至不说自己的话又有何不可呢?得鱼忘筌,读者当不必念念于兹的。其实这类文章引述的古文,与作者连缀的简明、朴实的白话文,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兼有两种文体之美,而总的风格则如郁达夫所说“一变为苦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了。”
? ? ? 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作家,周作人等一代人的散文创作是完全“另起炉灶”的,他们开辟和打造了白话散文写作的传统。作为这一时期的散文大家,周作人的功绩尤为显著,他最早引入了西方“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三四十年代,他又积极从中国古文中寻方问道,丰富了散文创作的民族文化特性,在新与旧的交融下,卓然成家,把散文创造推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像周作人这样,既是白话散文创作的肇始者,又同时与时代一起把白话散文推向了成熟,既是传统的反叛者,又一定意义上回归和继承了传统,这种情况实属罕见,极为难得。包括周作人在内的五四时期的作家们,既有对传统文化良好的基础和素养,又受到了外来先进文化和思想的熏陶与激荡,时代滋养了他们,也呼唤着他们,终于让他们在现代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作出了杰出的成就。
? ? ? 以上所谈,只是对周作人散文的一种较为个体化的赏析,并且所述所谈也并不遍及周作人的所有散文创作。综观来说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是分时期的,有着多种的风格。从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到后来提倡“言志”的小品文,他的思想和风格有着变化。就文风、文体来看,也有“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更加积极,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代表他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的乃是后来言志的小品文。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周作人言志的小品文。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27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山东名优茶
下一篇: 江西名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