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这个取于福建方言中“茶”的发音的英文单词,如同瓷器china,总是被直接与中国联系在一起。威士忌太浓烈刺激,东方人的表达,是偏茶性的质地。茶,是同竹一般的君子,清淡之中的真味,禅机一动,以草木之质却能匡扶正气。
关于茶的全部譬喻,在汉语中搭建起一整套象征体系,一盏茶的色香味气以及热度之中,表意复杂:关于味觉的发展到烂熟的审美,仅仅是它的第一重台阶:西方人喝红茶加糖加奶的习惯,在东方人对汤色、香气、水头、韵味的繁复讲究面前,初级得像幼稚园的小朋友。
贾宝玉因为喊着要“喝一大海茶”,而在妙玉面前变成了俗人。在赵州和尚那个著名的佛案“吃茶去”中,茶更深入到了语言所不能抵达的禅机深处,指心见性。
【武夷茶的浪漫符号学】
茶是东方人的语言。这是一个比喻,因为茶携带来的是平和、清简、内向的智慧等等意象。就如同在《茶之书》中,冈仓天心要以茶为自由,向西方世界言说一种东方美学。然而,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在这重显现的比喻之下,还隐藏着另一层含义:独属于茶的语言——在一缕茶的内部,也同样存在着一种蕴含了极大信息量的“语言”。
这一点,是我们在武夷山,反反复复地喝茶,听茶人说茶,去茶山看茶之后,才顿然体会到的。这种寂静地贯穿于茶叶漫长的生长及复杂的制作过程中的“语言”,拥有除声音之外,几乎全部的表达方式,活色生香。像莫尔斯电码一样,它有自己的一套编码与解码的规矩,只有最熟悉茶的人,才能从那长短不一的电波中,听出茶叶们波澜起伏的“心事”。
一棵茶树在其生长过程中,如同写日记般,不断地将身旁环境里全部的生态信息,通过一种我们所无法理解的方式,编织进自己的身体里,一一形成自己最独特和复杂的气味、韵味、口味。茶叶,像是一个很早便懂得了自己命运的“思乡者”,要顽固地记录关于自己家乡的一切,要把这一切记录于自己的身体与生命。
依照这种逻辑,为什么不可以想象一棵茶树,其实也记录了它身旁短暂开放过的一朵野百合的香气,甚至,某一天曾在它身上停留过的金斑喙凤蝶的翅膀所扇动起的空气的味道,甚至的甚至,湿冷的黑夜的味道、白噪音般的毒日头的味道、时间的味道……
于是,在这般壮阔之中,一种在自然的天性中所存在的“善”与感动,出现了。它使我们对着一泡武夷茶时,心中有了几分珍重。
于是,在一株茶树向一泡茶叶进化道路的两端,茶这种植物对大自然信息的努力的编码保存,茶人对于携带着丰富信息的茶叶小心翼翼的解码制作,共同构成了一门关于武夷岩茶浪漫而令人有所动容的符号学——这是武夷茶的语言。这语言关乎天地人。到武夷山来的人,喝武夷茶的人,不可以不放低一颗心,好好的听一听。
【只在此山中,读懂武夷茶】
在这种浪漫的符号学中,武夷茶与武夷山互为注脚,形成了奇妙而迷人的互文。从茶到山,从山到茶,不断奔走、循环往复,于是才有了爱茶人在武夷山的乐趣。在武夷山,茶的踪迹,和山水的走向,和人文的脉络几乎重合。茶因山水而来,更因三花并蒂、三教同山而生出诸多不同的香气。
如果你对茶毫无兴趣,你在武夷山的游山玩水,将损失不止一半的精神享受;如果你从未到过武夷山,你对于你手中的那杯武夷茶,也将损失不止一半的理解。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大山自古就是高僧文人们出世冥想、修身养性之地,武夷山也不例外,儒释道在这里三教并存,更是朱熹理学的形成、发展的重要场所。名山、名寺、名僧、名流、名茶交相辉映,正好印证了刘禹锡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岩骨花香是对武夷岩茶最常见的一种描述。不太喝茶的人,往往在这种表述面前疑窦丛生,认为其过于高玄。然而,想象一口茶中拥有岩石的味道,毕竟比想象一杯红酒中拥有岩石的味道来得容易。在武夷山,茶人们喜欢在一杯茶喝完后,将被子扣在鼻上,狠狠、深深地闻一下杯底香。熟练的茶人,可以根据杯底的熟香,悉数辨认出这株茶树的山场。
山场——撇开专业的解释,比较通俗的理解便是茶树的生长环境。什么样的土壤?是处于潮湿的山谷底部,还是在日照比较充足的山头?其周边有什么样的植物?对于岩茶来说,最好的山场莫过于三坑两涧。
在武夷山内通往慧苑寺的小路上,水仙、肉桂、大红袍,一片片茶园只有巴掌大小,飞瀑涧石就在它们左右,野百合挂在山壁之上,红色的刺莓生长于草丛之间,雨气与云气纠缠,茶农们冒雨采茶。喝茶、进山,进山、喝茶,在武夷山,对茶对自然不断地对比“阅读”,直到某一刻,你的嗅觉将老枞水仙的杯底香,与山涧之中蓬勃绽放的野百合香、低幽曲折的寒兰香、被曝晒后的丹霞“烂石”遭逢冰凉雨水之际崩裂出的矿物香,种种种种,豁然打通——你才能顿悟到“岩谷花香”四字,并在同时明白了,为何武夷岩茶会被茶人们捧为喝茶学堂中的“高等数学”。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
“喝茶人与岩茶的相遇必然会是比较晚的,一来是因为岩茶口味重,二来,岩茶的内涵太丰富。一个人喝茶喝到第十年,可能才会慢慢喜欢上岩茶,但是只要喜欢上了,要想再喝回去其他茶,就难了。”
岩茶像是个终结版,深奥、难懂,但同时,喝茶的人在“破解”它时,也充满了探索、发现、印证的惊喜与愉悦——这种回报超越了单纯的口舌满足,而关乎想象力,关乎人与天地间正气的投契。一杯茶在我们面前展开了整个武夷山,它是武夷山与我们的对话——在武夷山,我们的语言就是茶,只有茶。
武夷文化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区域之一,历史上留下了众多的文化故事和传说,包括:
1、文昌祠传说:文昌祠是武夷山城市信仰文化的代表。传说武夷山曾有一位文士,因为声名显赫,有很多人慕名来拜访,但是他从不出门,因此人们便自己在家里祀奉他,并称之为文昌帝君。
2、九曲溪传说:九曲溪是武夷山特有的自然风光之一。据传说,古时候曾有一位村民因走失在山中,险些出不去,却在不知不觉中搭上了九曲溪的木筏,顺利离开了山中。
3、武夷神童传说:据传,隋朝时期,一位名叫史君的童子独自前往武夷山学习,由于勤奋好学、聪明才智,很快便成为学识渊博、声名远扬的神童。
4、冷泉传说:武夷山有一个著名的冷泉,据说这个泉水通往地底深处,可以直接通往江南。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女子因为河水被迫剪长发,躲进了山中,喝了冷泉的泉水后,她的头发竟然重新生长了。
5、武夷山茶与道教文化的关系:武夷山的茶文化和道教文化息息相关,据说唐代道士张子和在武夷山修炼之时,常常以武夷山的特产茶叶为食,经常向茶叶的神灵王娘圣母祈福,并创造了茶道与道教的融合之美。
6、茶文化:武夷山是著名的茶叶产区,茶文化在当地深厚流传。相传唐代时,有一位名叫薛仁寿的医生,他发现当地人都喝茶,而这些人长寿且身体健康。于是他将当地茶叶带回去,创制了“武夷神仙茶”的传说。
7、九嶷山神话:传说九嶷山是玉皇大帝绝境之地,只有修炼深刻的仙人才可达到。其中有一位名叫封号的仙人,他的神功绝世,后人将其神话化,称之为“九嶷山神”。
8、岩画文化:武夷山保留了大量的岩画,这些岩画记录了当地人的生活、信仰以及祖先崇拜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云龙洞”。传说唐代时,武夷山有一条神龙,它飞来飞去,最后钻入山中。后来当地人在山里发现了一条相似的岩洞,据说是龙钻进去而形成的,洞内以及岩壁上刻着各种绘画,被称为“云龙洞岩画”。
9、仙洞文化:武夷山有众多老洞、怪洞和仙洞,象山仙洞、九婴祥符洞、玉女洞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景点。相传吕洞宾、何仙姑等古代仙人曾在这些洞中修炼,留下了许多神话和传说。
以上是几个比较著名的武夷文化故事,这些故事虽然不一定真实,但却在武夷山的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传承了中华文化千百年的精神,为人们所传唱。
灼灼闽粤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武夷茶香
武夷山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湿润,水源充足,适宜茶树的生长。自唐代以来,武夷岩茶便享誉海内外。武夷山茶名品很多,最名贵的除“大红袍”外,还有“铁观音”、“铁罗汉”、“半天妖”“白鸡冠”、“白牡丹”、“醉海棠”……
御茶园里话兴亡
武夷山于唐初开始种茶,到宋代开始贡茶,元朝大德六年(1302)才创建了御茶园。初建时规模宏大,园内前有仁风门,中有拜发殿、清神堂,四周有思敬、焙芳、宜寂和浮光四亭,还有碧云桥、通仙井等,盛极一时。武夷所产岩茶,味醇色艳,气味芬芳,甘浓耐品。其叶绿如宝石,叶缘、叶尖红似朱砂,俗称“绿叶红镶边”,久藏不坏,又颇具药效,能提神、醒酒、止痢、解暑并助消化,为世间珍品,故岁岁进贡。直至明嘉靖年间,才因本山“茶枯”,御茶园遂告荒废。山茶的主要产地也移到了北山坑至慧苑坑一带。
当地民间对御茶园的兴废另有说法,传言在元朝时,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顺道游玩后,品过石乳(茶叶前称),觉得清香纯正,喉润舌甘,是山中珍品,就雇请山人采摘数十斤石乳焙制后带回京城,献给忽必烈皇帝。忽必烈细品后,也觉得果然味压“旗枪”,超出“龙井”,便下旨“山山种植,岁岁进贡”。
当时,平章高兴之子久住为邵武路总管,他亲往武夷山选辟石乳种植园,又亲自设计兴建焙局,建起仁风门、拜发殿、清神堂等,四周配上亭台,使各处建筑浑然一体。面积虽小,却堪与御花园媲美,因此人称“御茶园”。
御茶园很受重视,每年惊蛰,历任崇安县官都要带着牲醴亲往祭祀山神,在喊山台上举行喊山仪式,祈求石乳丰收。石乳名气越来越大,各处大小官吏都来索求,朝廷更是连年苛求不已,入贡的石乳从20斤猛增到千余斤,龙团从五十饼增到五千饼,御茶园已无法满足这种越来越大的需求,茶农们被迫结伙起来造反,他们毁坏茶园,砍掉茶树,刺杀赃官,火烧御茶园,使守园官兵惶惶不可终日。到明嘉靖三十六年,建宁太守借口本山“茶枯”,改在延平府监制贡茶,御茶园遂告荒废。
仙人赐茶种茶洞
茶洞是一块岩间谷地,面积约六七亩,四周被七座巍巍大峰紧紧包围,只在西边留一岩隙作为通道。人在洞中,如陷井底。茶洞景色幽绝,洞里非午不见阳光,天光幽微,竹树滴翠,连四周岩壁,流泉和砂地也映得碧透。人入洞中,顿觉肌骨透凉,暑热全消。徐霞客在论及茶洞的“峥嵘深锁”时说:“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明岩更为奇矫也。”
茶洞又名玉华洞、升仙洞、幽微碧玉洞,因洞里所产之茶“甲于武夷”,故名。清李卷曾题诗曰:“乳花香泛清虚味,旗枪浮绿压醍醐”。今洞里仍有老茶一片。
相传茶洞是武夷山第一棵茶树生长的地方。那时,九曲溪畔有一位以采药为生的张老头,他心地善良,热情助人。有一年,武夷山中疾病流行,张老头家存的药用完了,附近山里的草药也采尽了,仍有许多病人危急待治,张老头便去深山采药。他冒险攀藤上去采几株治高烧的新鲜吊兰,刚采完,因头晕眼花,摔下来昏了过去。武夷仙人将老人背到一个石洞里,给他喝了一杯浓浆,并告诉他说:“这乃仙露茶也,它能治病、提神、解暑、止痢。我这园里培有一株仙茶,赠送与你,待茶树长大时,你将枝叶剪下插种土里,即成茶林。”张老头喝下茶,伤痛全消。他用草药和茶叶治好了村民的病,又遵仙人之嘱,带领村民开垦石洞坡地,用插枝法繁殖茶树。几年后,宽敞的石洞就成了一片茶园。从这里剪下的茶枝,又在九曲溪畔插种成林,成为名茶。后人就在武夷第一株茶树生长处的岩壁上刻下“茶洞”二字,以记仙人赐茶之恩。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为此写下“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之句。
茶洞之幽奇几如世外,故历代都有人在洞里隐居,并先后构筑了许多屋舍,今已尽废,仅余清代董茂勋的留云书屋旧址。幽居茶洞中,几与尘世绝,其中的恬静安适,别有情趣。明谢肇淛有《茶洞》诗曰:“小屋编茅竹结亭,藤床瓦鼎黑磁瓶。山中一夜清明雨,收却先春一片青”。
武夷茶香出“三坑”
在武夷山北,有三条著名的“坑”:即慧苑坑、牛栏坑和马子坑,它们都是由西南流向东北的山涧横切岩层而形成。沿涧一带,岩高壑深,如高墙深巷,有独特的岩壑之胜。山北的名胜古迹,主要分布在这三条坑沿线。三条坑的峡口,都向东开,如三道向阳门户,沿坑的峰岩幽壑,生长着品类各异的岩茶,无论是在崎岖的山坡、峭壁的半腰还是幽涧的两旁,崖穴的深处,抑或是巉岩上、磐石下,到处可见层层叠叠的茶园,满目苍翠,风送茶香。三条坑以盛产武夷岩茶而著称。明代张于垒在《武夷山记》里写道:“山皆纯石,不宜禾黍;遇有寸肤,则种茶荈。村落上下,隐见无闻,从高望之,如点绿苔;冷风所至,嫩香扑鼻,不独足供饮啖,为山灵一种清供也。”
慧苑岩在水帘洞西边、章堂涧和流香涧汇流处,前向玉柱峰,后倚师陀岩,因有慧苑寺而名。这里林木繁茂,一片葱茏,是武夷岩茶的产地中枢。深涧两侧,茶丛茂密,满园油绿。这一带过去曾有珍贵名丛八百余株,品质几近于“大红袍”的铁罗汉、白鸡冠,以及白牡丹、醉海棠就生长在这里,许多名丛还有神异的传说。
“白鸡冠”是本地良种,相传明朝就已出产。当时有一知府举家来游武夷宫,其子忽病,腹胀如牛,百医无效。寺僧奉“白鸡冠”茶汤饮其子,竟愈,知府以为乃“白鸡冠”之功效,遂奏请皇上,敕命寺僧看守,年给银百两、米40石,采制贡茶。
慧苑岩一带,风景亦优美。章堂涧为武夷山最长的山涧,从章堂岩蜿蜒流来,汇合了流香涧、流云涧和水帘洞之水,横贯山北。沿涧有美丽不让九曲的奇岩峭石、巨穴深壑和流泉飞瀑,涧两边茶园弥山绘谷、吐绿飘香,如此通幽曲径,构成一幅涉目成赏的山水长廊。慧苑岩下的慧苑寺故址,白墙藏锁于松竹绿荫深处,章堂涧从南墙下流过,涧上横跨有小桥,其清幽景致亦令人称绝。
三花峰在天心岩南面,峰形奇异,三叉并立,从马头岭峰顶陡坡西望,三峰突起,亭亭插天,形如三朵含苞待放的荷花。石上绿树丛生,野花遍地,奇美绝伦。但若从九龙窠峡口北望,则见不到“三花”奇姿,它们显得既扁又平,且重叠于岭上其它巨石中,毫无特出之处。这正是“直看成岭侧成峰,四面看山山不同”。
在三花峰第三个绝顶上,生长着武夷茶名丛“半天妖”。在这半天绝顶上,面积不过两丈见方,黑岩之中,只有砂土一堆,“半天妖”却在此生长得非常旺盛。传说它是由鸟儿衔去的茶籽繁殖而成的。茶农们采茶时,只好沿峰间狭隙攀爬而上,须借助梯子才能采到。
“茶树王国”九龙窠
九龙窠在天心岩西南,是个幽奇深邃的峡谷,有九座石骨嶙峋的岩峰,形如腾游的九龙,蟠绕两旁。谷中奇岩怪石,各自盘踞,形成无数大大小小的沟壑。壑中奔流着岩流汇成的山涧,滋润着两岸的茶园。这里是武夷岩茶的王国,遍布着一层层的茶园,更值得称道的,是那无数珍奇的名丛,一丛丛,一簇簇,或立岩凹,或踞山巅,或伏崖下,或倚水边,各呈异彩,美如盆景。其中最为著名者,就是人称“茶中之王”的“大红袍”。
据《武夷山历代茶名考》记载,“大红袍”名丛始见于清代,原属于永乐禅寺所有。大红袍叶片长圆形,厚而肥润,叶色浓绿,但幼叶却是紫红色,故早春时,幼芽勃发,便满树艳红。“大红袍”本是武夷山土生土长的菜茶,只因九龙窠地形独特,环境优异,日照少,温度、湿度变化小,适宜茶树生长。“大红袍”所在的峭壁上,有岩泉终年渗润,随水又有苔藓类有机物流出,土壤特别肥沃,故茶叶长得特别肥厚。茶农们对它的照料亦十分精心,每年定时给它施肥、除草、松土,采制时必选最好的技师操作,所用器具亦是特制的。
“茶中之王”为何命名为“大红袍”呢?
相传在唐朝初年,有个闽南秀才进京赶考,途经武夷山时,病倒于天心庙。知客僧用武夷九龙窠所产岩茶治好了他的病。秀才此去中了状元,被招为驸马,就回天心庙还愿,他特意请庙里方丈陪他到九龙窠拜祭了那三株曾救过他的命的岩茶。老方丈对他说,这茶种本是武夷神鸟从蓬莱仙岛衔来,丢在九龙窠岩壁上长成。每年阳春,庙里打响钟鼓,召来山猴子,用山果招引它们爬上峭壁摘下茶叶,焙制后施赠给山里病人,冲泡三五片即能治愈。山里人皆叫它“茶王”。秀才听后,就请老方丈精心特制了一盒,带回京城进贡皇上。恰巧此时皇后终日腹胀肚疼,久治无效。状元乃献上茶叶,皇后饮茶后,果然积疾全消。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由他带去九龙窠以示皇上驾临赏茶。消息传开,崇安上下震动,九龙窠里礼炮震天,火烛通明,烤得半山腰的三株茶树卷起了叶子。状元忙命樵夫爬上峭壁,用大红袍盖住了茶树。说来也怪,待烟消火灭揭开红袍时,那三株茶树竟奇迹般地变得满树通红。后人就叫它们“大红袍”。
也有人说,古时武夷山曾闹过大旱灾,山北慧婉村的勤婆婆用仅有的一碗树叶汤救了一老道,老道赠她一根精美的手杖,种在院子里长成了神茶,救治了因饥饿而食观音土腹胀的乡民。后来这棵神茶被抢进了皇宫,在皇上举行的隆重的赏茶会上,神茶长成巨树,压死了皇上。老道士施法用大红道袍裹着茶树飞回了武夷山,让它在九龙窠宝地落足生根。翠绿的茶树经红袍一裹,变得通红,人们就叫它“大红袍”。
袁枚品茶得三昧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不仅好诗,也好山水和茶。乾隆五十一年(1786),袁枚来访武夷。因早闻武夷岩茶盛名,故一到武夷,便急欲一品为快。袁为名士,在几天的游山玩水中,所到之处,和尚道士都争相奉茶,袁亦一饮再饮,但皆皱眉。袁枚来自西子湖畔,惯饮家乡“龙井”清茗,喝不惯武夷岩茶的浓苦。几天过去,袁枚饱赏了武夷山水的奇丽,却始终没品出武夷岩茶的佳味,深以为憾。临走前一天,他为此专程拜访了武夷宫道长。
袁枚问道长,“茶圣陆羽为什么没有提到武夷岩茶?”道长已年逾古稀,俨若神仙中人。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示袁枚,只见上面有宋文学家范仲淹《斗茶歌》中的几句:“年来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袁枚早已读过此诗,但回想连日来所饮之茶,觉得歌中“不如仙人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之句未免过实。道长说:“据蔡襄考证,陆羽没有来过武夷。蔡襄著的《茶录》,对武夷岩茶言之甚详,不知先生过目否?”道长见袁枚仍不语,知非言语所能说服,乃说:“先生如果嗜茶,不妨试一试老朽饮用之茶,如何?”
袁枚忙起身道谢。少顷,童子用精制茶盘和遇林窑所产黑磁茶具奉来茶,袁枚依道长所示,一一按程序品茶,果觉心旷神怡,香甘神清,与连日所饮大不相同。他连饮五杯,才连声说:“好茶!好茶!”谢过道长,又接饮三壶。
袁枚在武夷宫又住了三天,与道长饮茶论道,而后才依依惜别。后来,他在《随园食单》里记下武夷茶韵说:“所用茶具,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饮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芳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令人释躁解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不同之致。”又进而断言:“赏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指“白鸡冠”茶)
制茶师祖杨太白
武夷岩茶驰名天下,历史悠久。谁是第一位制茶人?
相传正是杨太白。杨太白因家乡遭了大水,孤身一人逃难到了武夷山,帮人做零活过日。他年轻力壮,勤快诚恳,很得山人喜欢。那时,武夷山满山遍野长着茶树,山人不知这是宝,只知它的叶提神解暑、止痢、助消化。所以每到谷雨前后,妇孺们都要去采些茶叶回来做成茶药备用。
有一年,杨太白随村人上山采茶,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下午,只剩他一个人了。他坐下休息时竟睡着了。等醒来时,太阳已落山,茶叶已被晒得又蔫又软了。他忙用手去抄,茶叶已粘连一起,抄不开了,却飘出阵阵清香。他抓了几片塞进嘴里嚼起来,觉得越嚼越香,口中生津,劳累顿消。回家做饭,茶叶又被灶火烤干了许多,阵阵茶香飘出屋外。村人循香来到杨太白家,见茶叶烤成这样,都说太白疯了,这茶叶没药性了。按老规矩,采回的茶叶要趁青捣烂揉成团保存起来,因不经晒烤,这样的青茶药有一股冲鼻的青草味和苦涩味,且易霉变。而杨太白的茶一年下来仍不霉变,用水冲饮,仍很香,甘味、生津且能治病。人们纷纷来跟杨太白讨茶,有的还吃上了瘾。
此后,杨太白经过多年的尝试,发明了晾干、炒青、烘、焙、分级等一整套的制茶工艺,制出了许多名茶。人们从八方来求教,武夷山茶从此出了名。杨太白被武夷山茶农奉为制茶师祖,他的制茶工艺,也流传下来。每年清明节前后,茶农们采茶制茶前都要先祭祀杨太白,说如果不祭,茶叶就会减产,制出的茶质量也不会好。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92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陈德华:茶中有工夫
下一篇: 陈德华:茶叶界的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