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诗人爱饮茶,不光是因为以上提到的这些原因,还有原因就是他们爱茶本身。 他们的饮茶生活的场景也不止以上几种,他们还会一边品着清茶,一边对之加以赞美。 北宋诗人爱饮茶是因为他们发自肺腑地欣赏茶的某些品质,他们把茶拟人化,从茶的身 上看到了人的品质。当诗人手捧茶叶,或是细品香茗的时候,看着翠绿清新的茶叶,体味着清爽宜人的 味道,心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联想到茶的某些品质,想到人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精神和 品质,不禁又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了一一这就是北宋时人饮茶生活的第三种场景。
诗人苏轼就曾经作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3他把一杯好的茶叶比作一个美人,
可见苏轼对好茶的喜爱之情。这句话到现在也成为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甚至有人还把 它作为了茶馆的门联,或是茶叶的宣传广告,可见大家对这句话都是极有同感的。
诗人作为现实主体的自我,还在品味茶中观照人生,使茶成为某种情趣的衬托和主 体思想及情感的载体。如欧阳修的《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宝云 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 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色味。
这首诗先是描述了双井茶的生长环境,它的样子和它的生活习性,写的是双井茶本 身:双井茶生长在西江水旁的山石上,而它生长的形状就像是凤爪一样,还在早春时节, 双井茶就先于其他植物生长起来了,而且它的神温虽然经过了一个冬天也没有发生改 变。它不仅样子好看,而且味道也清香,就连富贵人家饮用的时候也会对它赞不绝口。 接着诗人由茶的品质想到了人的品质,并由此抒发感慨:世人都喜欢喜新厌旧,有了新 的东西就忘记了旧的东西,这是一种世俗心理的表现。他认为君子应该有持久的德行, 不应随波逐流,就像双井茶一样,即使被碾成了团,也依然不改当初的色香和味,做人 应该就这样,德行持久。在这首诗中,作者不仅表现了对双井茶常德不改的赞美也表达 了对争新弃旧的世俗心理的讽刺。通过这首茶诗我们看到了一个德行高尚的君子形象, 也看出了诗人高尚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值得我们学习。
从这类诗歌中,我们看到了诗人饮茶生活的第三种场景一一以茶喻人,一边喝茶, 一边从茶的身上看到了人的品质,通过咏茶而咏人。
放一小撮瘦细的茶叶在白瓷杯中,一股滚烫的开水冲下去,茶叶在滚水中上下翻腾、盘旋,然后慢慢绽开细嫩的叶片,水也渐渐的有了微微的绿意,
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令人仿佛嗅到山野的气息,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苏轼就是杯中被滚水反复冲泡的茶叶。
译文:
你没见到武夷溪边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争新买宠各出巧意,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贡茶。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只知满足皇上口体欲望,是多么卑鄙恶劣!可惜洛阳留守钱惟演是忠孝世家,也为邀宠进贡牡丹花!
原文:
《咏茶》
宋代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扩展资料:
诗人由古时的奸臣,诗人想到了近时的奸臣;诗人想到了近时戕害百姓的各种贡品。诗便进一步引申上述的感叹,举现实来证明,先说了武夷茶,又说了洛阳牡丹花。这段对统治者的鞭挞与第一、二段意旨相同,但由于说的是眼前事,所以批判得很有分寸。
诗指责奸臣而不指责皇帝,是诗家为尊者讳的传统。就像杜甫《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写安史之乱而为玄宗开释;李白《巴陵送贾舍人》“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写才士被贬,反说皇帝大度。
苏轼在这里用的也是这种“春秋笔法”,很显然,他不仅反对佞臣媚上,对皇帝接受佞臣的进贡,开上行下效之风,使百姓蒙受苦难,他也是十分不满的。这一段,如奇军突起,忽然完全撇开诗所吟咏的荔枝,杂取眼前事,随手挥洒,开拓广泛,且写得波折分明,令人应接不暇。
而诗人胸中郁勃之气,一泻而出,出没开阖,极似杜诗。全诗有叙有议,不为题囿,带有诗史的性质,因此清方东树等的赞誉。
司马温公与东坡讨论茶与墨的异同。司马温公说:“茶的颜色愈白愈好,墨的颜色愈黑愈好。茶,要新鲜的好;墨,要陈旧的好。”
在司马温公看来,茶与墨有相反的品性。
苏东坡说:“茶墨都有香味,此其德同也;茶与墨都坚实,此其操同也。这好比是贤人与君子,黑白与美丑,虽然外表不同,但他们的品性与操守都是相同的。”
司马温公说茶与墨之异,苏东坡说茶与墨之同,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特别是苏东坡,把贤人君子之德行、操守与茶、墨的品性作比,恰到好处,发人联想。修辞学家认为这是比喻的变式,是互喻的一种。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41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非饮食因素与胃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下一篇: 好吃不过家乡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