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姓简介
“利”字拼音:lì,“利”属于常用字,“利”字部首是:刂,构造是:禾刂,繁体字和笔画为:利:7;利的五行属性是火
利姓全国人口约 14 万,属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370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
利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利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利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利氏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春秋晚期至战国的李利贞,接着是利九。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楚霸王项羽的大将有利几、博士利永贞、中山贤相利乾,后又有得道真人利真,西汉时期有长沙承相利苍,唐朝时期有高僧利涉,宋朝时期有文士利申、金溪县丞利元吉、学者利鸾孙等。
据钦州利明学世家族谱记载:利氏最早南移繁衍的祖先是利刘兴、利本坚两位,利刘兴从河南开封府祥符县迁至安徽省开基,部份迁居国外。利本坚,字孔固,原住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利本坚是明朝著名的爱民好官,先后出任江西赣县主薄及四川省安岳县丞,明朝时期到广东韶州任教,期满移居南雄城南珠机理定居。利本坚淑配陈氏生下三男,长子利大川,次子利朝纲,三子利维卿。
利大川从南雄迁居平林开基,生下利桂荣。利荣生利高辉、利高煌。利高辉生利维基、利维堂。利维基生利锦,利维堂生利镛。利镛生利祖安。利祖安生利棰英。利棰英生利福明、利福坚。利福坚生利思仁、利思义、利思礼、利思志。
利朝纲从南雄迁居江西省龙南,生下利廷用。利廷用生利继禄。利继禄生利世昌。利世昌生利成六、利成十、利成广、利成立。利成广迁居四川省,部分子孙侨居国外。
利维卿从南雄迁居东莞县开基,生下利应瑞,字梦伧,又生利应祥。利应瑞生利良材,字柚,又生利颜材,字梓。利良材生利寅宾,字名杨,号天宝。利寅宾生利益夫,字伯谦,又生利顺夫,字伯巽。利益夫生利廷凤,字鸣时,号芝。利廷凤生利于南。七代单传至第八世利袭(世美),字世哓,妣谢氏,是已亥科举人,官授南海巡检,为国家为民族而躯名垂千古,公婆墓地葬在东莞县常平镇桥沥村马桥狮山。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的利氏家族,是利世美的后裔。
利世美(利袭)生下四子,长子利秀野、二子利兰野、三子利芸野、四子利蕙野。利秀野住莞城,明朝末年间其后代利松友、利竹友、利梅友三人迁居柴金临江镇及福建省莆田县开基。利兰野住城西油榨尾,利芸野迁居惠州博罗岭坑开基,利蕙野迁居海南及国外。
利兰野生利文杰,居广东莞城油榨尾。利文杰生利受祖、利受宁二子,迁居广东高要县金利村。利受宁生利德华。利德华生利帝保。利帝保生利观养、利观禄,后迁高明墨编村。利观禄生利史明,利观养老生四子:长子利康长(利明学),字昌教,号圣山;次子利康义;三子利史勋(利史江),四子利史富(利明臣)。
利康长于明朝末年间到广西灵山任教儒,其品德纯正,志在四方,深知地理,目睹钦灵一带是理想开基之地,故选择灵山陆屋东郊胜塘村建居,从广东墨编村迁此开基,于是利康长便成了广西钦州地区利姓的始祖。利康长娶三房生八子,原配陆氏,续娶施氏,再娶杨氏。施氏太婆坟地名宝鸭塘,墓有对联一首:“壹墓开基绵八子,双峰毓秀萌千孙。”
利康长之长子利显全,利显全生一子,迁居广西钦州青塘金利村,其子孙现遍及当地四十多个自然村。利康长之二子利显洪、三子利显秀,子孙布及广西各地。利康长之四子利显彰的后代,迁往南宁、桂林、梧州等地。利康长之五子利显胜、六子利显后,迁往广东。利康长之七子利显良,迁往山东历城、山西大同及山东烟台等地。利康长之八子为利显斌。目前,利康长的后裔子孙估计不少于五万人。
北宋初年,江西利氏一支南迁到南雄保昌定居。在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这支利氏族人迁至今东莞常平大沥,垦荒种养,大沥遂为广东利氏发祥地。南宋时期,这支利氏族人繁衍至博罗、南海一带。元初,繁衍至紫金、河源等地。上述四川安岳县令利本坚即为紫金人。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市灵山县、北海市合浦县、南宁市、贵港市、陆川县,广东省的河源县、东莞市、惠州市、阳江市阳东县、南粤县、从化县、广州市花都区、博罗县、新会县、英德县、湛江市,河南省的洛阳市、虞城县、唐河县,江西省的兴国县、萍乡市,安徽省的无为县、南陵县,海南省,四川省的南充市南部县,湖北省的来凤县,台湾省的屏东县等地,均有利氏族人分布。
利姓起源(来源)
利姓主要源自:芈姓、姬姓。
利姓起源一
源于高阳氏,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祖先,以祖字为氏。上古商代时,有位王族叫理利贞,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曾路经一棵李树下以李子充饥,后来就改姓为李利贞。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李聃,被后人尊为道家创始人,就是老子。老子后代中,有的为纪念远祖中的王族李利贞,取利字为姓,切代相传。所以,李姓、理姓、利姓的远祖是同一人。利姓产生较晚,是老子李聃的后代中形成的。
利姓起源二
出自芈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公子受封于利邑(今四川省广元县境),其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利。
利姓起源三
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食采于利邑,其后人以利孙为氏,后改为单姓利氏。
利姓起源四
出自北方鲜卑族有叱利氏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后遂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利氏。
利姓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利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秦朝时期,秦始皇设置有利氏一官位,亦称栗氏、历氏,专职负责监造金属器具,其中负责冶炼浇铸的工官专称“窏氏”,负责兵器制造的工官则专称“利氏”,负责民用器物制造的则专称“栗氏”。
利姓起源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利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利氏部落叱利氏,亦称叱李氏、叱列氏、叱黎氏、叱伏列氏,即中国北方古高车族十二姓之中的泣伏利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叱利氏后改为利氏”。实际上,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后大举推进的汉化改革过程中,叱利氏在汉化时先改为汉字单姓利氏,后另有族人改为李氏,其实是同宗同源。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利姓起源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颜扎氏,称燕札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颜盏部,以姓为氏,满语为Yanja Hala,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颜(民姓)氏、阎(官姓)氏、张氏、锡氏、利氏等。
该支利氏鼻祖为颜扎·珠尔杭阿,满洲正黄旗人,清乾隆年间从征甘肃,在镇压回民起义的过程中立功颇伟,因功被乾隆大帝赐号为“锡利巴图鲁”,累官至御前侍卫、正白旗护军统领、镶蓝旗满洲副都统,赐骑都尉世职。在颜扎·珠尔杭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者,先称锡利氏,后以谐音汉字省文简改为单姓利氏、锡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利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
利姓起源八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达斡尔族莫尔登氏,亦称孟尔丁氏、孟尔的音氏、墨尔丹氏、莫塔哈利氏,世居黑龙江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地方,是达斡尔族的老姓之一。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di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莫尔登氏多冠汉姓为利氏、孟氏、莫氏、苍氏等。
达斡尔族、满族利氏读音皆作lì(ㄌㄧˋ)。
利姓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利姓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利姓源流
一、利lì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原,山东之鱼台、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南康,湖南之芷江,广东之高要,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此当以祖辈名为氏,系出理姓。或云出自李氏。
2、郑樵注云:“或言楚公子食采於利,后以为氏。利,今之葭萌也。”利,春秋楚邑,其地在今湖北之利川县。此以邑为氏,系出芈姓。
3、又据《河南官氏志》注云:“叱利氏改为利。望出河南。”汉代有利乾;宋代有利申;又有利元吉,金溪县丞;明代有利济川,任府同知;又有利宾,官御史;又有利本坚,英德人,安丘县丞;清代有利纬,任崇义县典史。
利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利姓用字只有1个读音lì,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利姓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口,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利姓利笔画有7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利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比较匀称!
3、利姓五行属火,利姓吉凶寓意为吉,利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利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生辰八字起名”。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利仓:西汉时期名丞相,现今发现的马王堆湿尸就是他的夫人。
利几:汉代武将,先是项羽部将,后来为刘邦带兵。
利元吉:宋朝学者,字文伯,盯江人。是宋代著名儒者陆九渊的高才生,学问独到,陆九渊的儿子后来想拜他为师,利元吉谢曰不敢当。中国古文化的要领,常出于师徒口耳相传。举进士而当官,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显著。晚年以教书为乐。
利本坚:明朝英德(今广东省)人。由监生任赣县主簿,调四川安岳县令。为官公正,爱民节用。为众论所推许。
当今姓利的明星:利智、利帅、利希慎、利孝和等。
厉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0.0018%=2,160,000人。
【厉】 LI 一、 姓氏起源 1、 源于西周,以谥号为姓。
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
齐厉公的直庶子孙以谥号为姓,遂成厉氏。
2、 以封国名为姓氏。
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厉国(在三胡北省随县西北厉山),春秋时,改名为随国。
原厉国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厉姓的一支。
3、 孙姓改为厉姓。
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追改宗室孙秀(因为孙皓所恶而奔魏)姓厉。
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一支成为厉姓。
4、 李姓改为厉姓。
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太平公主合谋叛乱,事败被诛。
李隆基执政后,追改李晋族人为厉姓,不准其恢复李氏。
二、 郡望堂号【郡望】南阳郡:秦代置,相当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范阳郡:三国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将涿郡改为范阳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堂号】 "半树堂":宋朝厉元吉,号"半树",做乌程尉,后回家隐居。
元朝访问宋朝旧臣,元吉跑到湖里、海里,去藏,到了白头才回家,坚决不做侵略者的官。
三、 历史名人厉仲方:字约甫,原名仲祥,宋朝时东阳(现磐安)人,师事叶适,素留意于事功之学。
他文武双全,在朝廷的武学考试中获得第一名。
他任领卫官,出知安丰军,进召授左领卫中郎将,镇守建康,并在安丰种桑垦地,军实甚众。
他又发明了一种战车,上面有射箭的机关,很适合实战,后来被部队使用,大败金兵。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清朝时钱塘人。
康熙举人,乾隆初召试鸿博,不遇,遂潜心看书著书。
所见宋人集最多,而又求之诗话说部山经地志,著有《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东城杂记》、《湖船录》等,皆博洽详瞻,诗幽新隽妙,自成一家。
词亦冷峭独绝,有《樊榭山房文集》。
补1:厉氏之先,系出姜姓。
相传姜尚助武王克商,封于齐。
传六世厉公即住,子孙遂以所谥之"厉"为氏。
永康厉氏,郡望南阳。
可分郭段厉氏和道坦厉氏2支。
郭段厉氏 据《郭段厉氏宗谱》,始祖厉子安约在北宋淳化年间(990~994)从东阳绍塔厉迁此。
郭段厉 属芝英镇。
据《永康县地名志》载:"原名麻塘头,村民姓郭,后来郭姓他迁,厉姓迁入,改称郭断厉(取郭断厉接之意),后演为郭段厉"。
据光绪《永康县志》载:"郭段厉宗祠,祀子安。
"迄至1993年末全村有382人。
道坦厉氏 据《坦川厉氏宗谱》,又说南宋宝 年间兴行1003厉觉,字苍峰,由吴宁迁居五云代石访溪,至厉仁永,约在元延 年间(1314~1320)从五云代石访溪迁此。
道坦 属舟山镇。
始祖为厉仁永,约于元延 年间从缙云迁此。
1993年末全村人口798人。
海曲厉氏,在今山东日照一带约有人口几十万, 海曲厉始祖厉胜、远祖应该是从北宋年间迁移到南方后有在明洪武年间迁移到山东的!堂号应该是《孝和堂》,族谱《海曲厉氏族谱》!南京六合也有一支厉氏家族!不只是出自那个堂口的! 一,源于西周,以谥号为姓。
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
齐厉公的直庶子孙以谥号为姓,遂成厉氏。
这一支是姜太公之后。
二,以封国名为姓氏。
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厉国(在湖北省随县西北厉山),春秋时,改名为随国。
原厉国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厉姓的一支。
三, 孙姓改为厉姓。
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追改宗室孙秀(因为孙皓所恶而奔魏)姓厉。
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一支成为厉姓。
四,李姓改为厉姓。
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太平公主合谋叛乱,事败被诛。
李隆基执政后,追改李晋族人为厉姓,不准其恢复李氏。
从厉姓的分布来看,山东、浙江一带居多,辽宁、江苏也有,湖北的随州不知道有没有。
我们衡阳的厉姓应该是属于散落在外的一支,像其他散落在全国各地、繁衍生息的厉姓氏族一样。
我的先祖是属于四种厉姓起源的哪一支?他是何年何代来到衡阳的?史料已经失传,无从考究,只是小时候听族内的老辈人传说过,先祖是躲灾避难来到衡阳这个地方的,我的先祖带领他的十个彪悍的儿子,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衡阳这个地方落地生根,繁衍了整个氏族,建立了厉家村。
从资料上看,衡阳厉姓应该与浙江舟山一带的厉姓不是同支,因为辈分排行对不上号。
在浙江舟山一带的厉姓的辈分是按一首百字诗排行的。
得姓自齐始 家声著景阳 鹜州分派远 甬上衍流长 鸣鹤锺奇胜 迁莺卜允臧 先猷诚可念 后嗣益宜昌 农田时勤业 儒林日漱芳 敦伦思秩叙 报本奉承尝 勋名垂竹帛 行谊表圭璋 保世须诒款 延庥定发祥 云乃皆蔚起 谱牒纪辉煌 这里面没有我们衡阳厉姓的“万选文章,硕彦英俊”,所以可以推断,我的先人应该不是出于这一支。
浙江舟山一带的厉姓的“百字行诗”的头四句,可解释为: “厉”家的姓字,起源于(鲁)齐之国(山东),厉家人的名声,在景阳地方上是很著名的。
厉姓分派在鹜州(金华)以及“衍流长”于“甬上”(宁波),这一支应该是姜子牙的后人。
从地域来看,衡阳距湖北最近,衡阳厉姓有可能始于厉国,但我也没有找到史料记载。
衡阳的厉姓也有可能是三国孙秀或是唐代新兴王李晋的后人,都有可能,这两支的厉姓氏族是叛逆的,是被欺压的,是受到歧视的,显然,他们的命运是艰难的。
我个人推断我们衡阳厉姓,应该是海曲厉氏的一支。
据载,“海曲厉氏,在今天的山东日照,有二十多万人口,远祖从北宋年间迁到到南方以后,又在明洪武年间迁到山东的日照,海曲的厉祖厉胜”。
我的先祖或许就是在海曲厉姓北迁的时候留下来的,或许在北迁的路上分离出来的。
而且我推断“海曲厉氏”应该是唐新兴王李晋的被唐玄宗强迫改为厉姓的后人。
由于受到歧视,四处颠簸流离,才有举族迁移的举措。
由此推断,衡阳的厉姓,应该是海曲厉姓的一支,是李晋的后裔。
一、厉姓姓氏源流,一直以来,厉姓来源有四种说法 1、以谥得氏:东汉应劭(公元约153-196年)《风俗通·姓氏篇》中言:“厉氏,齐厉公之后,汉有魏郡太守义阳侯厉温”。
2、胙土得氏: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言:“厉国在义阳随县北之厉乡,其后以国为氏。
” 3、孙姓所改:晋陈寿《三国志·吴志》 “孙皓以孙秀奔魏改姓”。
4、李姓所改:唐宗室李晋获罪,子孙改姓。
以上四种说法中,以谥得氏说法已被大多数厉氏宗谱所接受。
本人举我国厉姓宗谱中编撰较早的东阳宗谱为例:该地第一次修谱于北宋哲宗绍圣三年,即公元1096年,当时距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和苏洵(公元1009年—1066年)分别创欧苏谱谍体系未远,此后至今近1000年,已连续修谱二十余届,每届均撰谱序列于谱前。
历届谱序中除了介绍修谱缘由,历代名人外,对厉氏世系源流也作了许多描述。
谱序中记载,东阳始迁祖厉文才曾说过:“吾齐厉公之后也”。
而且在东阳宗谱中,上至周初姜尚,中经汉朝厉温,下至当代,世系排列均很详细,兹将姜尚至唐朝始迁祖厉文才世系排列如下: 姜子牙——姜永昌——姜叔买——姜仕隆——姜度常——姜无忌(齐厉公)——厉诰——都墨子——用不乌——不夫——用夫——雷夫,义夫;自义夫——赞——然——芝——则——象祖——理用——熙——种——冯——济——楚——贵——奉——不寒——井——厉温——愍,倬兄弟,由倬——于定——禁——宛——文——望——申——毅——泽卿——诩-—中立——雷甫——庆——衍——世甫——惟贤——铸——霸——雍——稽——文才。
至于胙土得氏法,指的是周初,武王在大封诸侯时,采纳大臣建议,封上古三皇五帝后裔为诸侯,其中有封炎帝神农氏后代于厉国,即现在湖北省随州市厉山镇。
《史记·帝皇本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郑玄云:“厉山,神农所起,亦曰烈山。
”皇甫谧曰:“厉山,今随之厉乡是也。
”厉国于鲁昭公元年(即公元前538年)为楚国所灭(详见左传),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
在东阳谱序中,也提到这种姓氏来源,但最后仍是采用以谥得氏说法,没有解释具体原因。
我推测第二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相比,由于厉国历史记载甚少,没有名人,也没有准确的历史纪年,故此只能记到齐厉公名下。
但是历史上有无义阳侯厉温,是很值得怀疑的。
唐朝林宝《元和姓纂》云:“厉氏,齐厉公之后,汉有魏郡太守义阳侯厉温,见功臣表。
”实际上据汉刘向《汉书·功臣表》所载,西汉一朝封义阳侯的人有很多,最为相似的是匈奴降汉大将乌厉温敦。
而范晔《后汉书》中,没有功臣表篇目,也没有厉温其人。
现在再来说说郡望,郡望是指世居在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它的同姓族人的意思。
所以从郡望判断姓氏来源也应是一种途径。
厉氏郡望有二,即一为范阳,一为义阳。
范阳郡望说,据明凌迪知《氏族博考》一书中说,“范阳者,未得所考”。
义阳郡望说,则同厉氏的胙土得氏说法是很相近的。
因为厉国所在地,“随之厉乡”,秦汉时属南阳郡,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从南阳郡分析出来置义阳郡,一直到隋朝为州县制度代替(详见拙文《义阳厉氏溯源》),才没有义阳郡建置。
此外,另有南阳郡望一说,意义应同义阳郡望。
但既然各地厉氏宗谱都认可源出齐厉公之说,那我们姑且认为,齐厉公姜无忌(公元前824-816年在位)的后代中有辗转迁徙至义阳郡,并在此繁衍,形成当地的世家大族,后代子孙遂以义阳作为郡望。
本人先前撰文,曾说东阳和永康厉姓郡望为南阳。
实际上,东阳宗谱第七届修谱谱序(公元1322年厉元本撰)解释义阳郡望由来时指出:“当汉光武时,井公之子讳温为义阳侯,奉诏平蛮,论者以为功不在伏波(指马援)下,郡以义阳名。
”这里,我们撇开史实不说,就郡望讲,东阳厉氏属义阳是无疑了。
至于厉氏的后两种来源,虽见诸史书,尚未见于各地宗谱,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二、厉姓姓氏分布: 厉氏为稀姓,北宋钱塘无名氏所辑《百家姓》,厉姓排在第二百四十七位。
唯其稀姓,反而较易统计厉姓在全国聚居分布状况,现录如下,未尽请见谅。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永康,磐安;宁波市慈溪,余姚,鄞县,象山;舟山市秀山;丽水市缙云,青田;温州市永嘉,乐清, 苍南;台州市临海,天台。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镇江市丹阳;淮安市涟水;徐州市区利国镇; 河南省:南阳市;信阳市狮河,罗山;开封市通许; 湖南省:衡阳市。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
山东省:日照市、诸城市、胶南市、莒县、莒南县。
河北省:三河市。
天津:蓟县。
总体上,仿照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划分,我们可以将全国厉姓分为三个体系:即中原体系,东南体系,山东体系; 山东厉姓加上京津、东北各地厉姓由于大部分自山东日照厉姓繁衍播迁,虽然始祖目前仅追溯到明洪武年间,但由于人口众多,有几十万人口,俨然自成体系。
江浙一带厉姓,大部分应自浙江省东阳市繁衍播迁。
这在各地宗谱中应可看出。
如舟山秀山厉姓宗谱,从其行辈排列,就一目了然;其余如慈溪厉姓唐末从东阳迁居;余姚厉姓北宋年间从东阳迁居,鄞县厉氏复从余姚迁居,均在东阳宗谱中有记载;《丹阳厉姓宗谱》记载厉姓南宋初迁自余姚,也说明江浙两省厉姓的一脉相承。
至于中原厉姓,从目前分布来看,基本上没有超出原秦汉时代南阳郡范围(湖南省衡阳市列外),即现在的河南、湖北两省范围。
由于现在没有更多的资料,但可推测,尽管历经几千年世事沧桑,中原厉姓仍然顽强延续着炎帝余脉。
至于三个体系厉姓之间的关系,据东阳厉姓宗谱记载,西晋永嘉年间,厉雷甫公为避五王之乱,自河南新野迁至金华洞下,越五世,惟贤公迁至东阳岘山,遂居此地; 至于山东体系的厉姓,由于海曲厉氏宗谱中记载明洪武年间迁至江苏东海,则源自东阳,或源自河南,两种可能性兼而有之,目前没有更多资料,容有心人将来详解。
三、厉姓历代名人 1、炎帝厉姓神农氏:《史记·帝皇本记》云:姜姓,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礼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 2、姜尚:神农之后也,辅周灭商有功,封之于齐(今山东临淄),后人尊称为太公望。
3、齐厉公:即姜无忌,姜尚六世孙。
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氏,即厉氏 4、厉温:汉魏郡太守,是厉氏中见之于典籍最早者。
但历史上是否有此人,值得怀疑。
5、厉文才: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进士。
任道州刺史,以功擢升容州刺史兼岭南都督。
上任不久,即拜表归辞东阳乡里,唐太宗李世民赋诗《赠容州都督刺史厉文才致仕诗》送行,东阳厉氏宗谱尊其为始迁之祖。
6、厉玄:宗谱上作厉元。
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官至侍御史,厉文才五世孙,唐诗人,《全唐诗》录其诗7首。
与诗人周贺、姚合、贾岛、顾非熊相善,常以诗酬和(详见全唐诗)。
长子厉自南,次子厉图南,侄厉休皆进士。
厉图南与诗人李频善,李频曾作诗《喜友人厉图南及第》《送厉图南往荆州觐伯》二首(见全唐诗)。
厉休孙厉瑁,迁居慈溪,为慈溪厉氏始祖。
7、厉汪:南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进士,为厉文才十九世孙,曾任永嘉县主簿,又升乐清县知县,官至西外宗正丞。
孙厉文翁,宋光宗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封开国侯,为第四届东阳宗谱谱序作者。
8、厉仲祥: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右科进士第一,为厉文才二十世孙,官至两淮安抚使,宋史有传。
此外,还有五代后梁时画家厉归真,精地理之术者厉伯韶,厉周卿,清文学家厉鹗,清画家厉志等等。
东阳宗谱中称厉氏“人才蔚起,仕籍蝉联,显宦愈盛”,有唐一代,东阳厉氏出进士5人;有宋一代,进士22人,确实值得厉氏子孙自豪了。
注1:厉玄诗7首,分别为:《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相和歌辞》《从军行》《寄婺州温郎中(时刺睦州)《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元日观朝》 2、姚合诗《和厉玄侍御题户部李相公庐山西林草堂》、《陕下厉玄侍御宅五题》;马戴诗《宿裴氏溪居怀厉玄先辈》;贾岛诗《酬厉玄》;周贺诗《赠厉玄侍御》。
希望采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baijiaxing/28646.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