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姓简介
“文”字拼音:wén,“文”属于常用字,“文”字部首是:文,构造是:文,繁体字和笔画为:文:4;文的五行属性是水
文姓全国人口约 180 多万,属最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122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
文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文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当代文姓的人口已达17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全国第一百零九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文姓人口由16万激增到170万,增长了10倍,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如今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西、四川、广东四省区,大约占文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重庆、海南,四省市又占了25%。湖南为当代文姓第一文大省,居住了文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湘桂粤、川鄂两块文姓聚集区。在600年间,文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向南和向西是流动的主流。文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琼、湘渝、贵州大部、福建西端,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有的达到2.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4.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9%的文姓人群。在福建中部、江西东部、湖北西北、安徽西南、河南南部、山西西南、陕宁大部、甘肃东南、云川大部、贵州西端、黑吉东部交界处、新疆西北,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0.3%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5%的文姓人群。
今日文氏族人以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和四川为多,这五省文氏约占全国文氏人口的75%以上,其中湖南、广东两省就占全国文氏人口的38%左右。
文姓起源(来源)
文姓主要源自:姬姓、姚姓、敬姓、姜姓、妫姓。
文姓起源
文姓起源一
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据《风俗通义》等有关资料所载,商朝末年,居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胁,就找借口杀了周人(姬姓)的领袖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位后,励精图治,深得国人拥戴,被商纣王封为西伯。因西伯声望太高,纣王又找借口将西伯囚禁,后释放。西伯归周后,以贤臣姜尚为辅佐,先后吞并了虞、芮、黎(今山西长治西南)、崇(今河南嵩县北)等国,并建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水以西)作为国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实力超过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后,其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灭商大业,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水以东),追谥西伯为周文王。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这便是文姓的得姓始祖。
文姓起源二
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据《姓氏考略》等所载,西周初年建立的卫国(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初建都于朝歌,又迁都于楚丘,后又迁都帝丘,前209年,为秦所灭),至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有个将军叫孙文子,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称文氏。
文姓起源三
出自姚姓和妫姓。为舜帝后裔妫满之裔孙。南宋《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姚姓:《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姚氏。舜帝一系主支,历经姚——妫——陈——田——陈,多次变迁,并分脉出许多支姓。《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在论及自己的族系时说:“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简要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变迁的历程。据《左传》记载,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以为氏姓,姓妫氏。舜崩,传禹天下,舜子均商为封国。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国,以奉帝舜祀。春秋时期,陈国有一公子名妫完,乃妫满第十代孙,因宫廷之变后于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逃到了齐国。公子完感谢齐桓公姜小白赐田地邑城之德,遂指田改姓为田氏。此后公子完第十代孙田和“田代齐姜”于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被周王室册命为齐侯。公子完逝世后,齐王曾赐其谥号为“敬”,史称田敬仲完。《通志?氏族略》:田氏既陈氏。陈厉公子完,字敬仲,陈宣公杀其太子寇,敬仲惧祸奔齐,遂匿其氏为田。陈田声近陈故也,又齐襄王之后,本田氏,后改法氏。法,姓也,齐襄王法章之后,本田姓,齐灭于秦,子孙不敢称田姓,故以法为氏。敬,姓也.公子完子孙有姓:陈﹑田﹑法﹑敬等四种。
①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战国时,齐国(今属山东)有贵族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号称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后来齐国贵族田甲叛乱,孟尝君逃到魏国(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国,死后谥号文子。其后人也有以“文”为氏的。
②出自敬姓避讳改姓。《史宋?文彦博传》指出,“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五代后晋时,文彦博的曾祖父敬时为避晋高祖石敬瑭之名讳,将敬字拆开,一分为二。凡是姓敬的,要么改姓文,要么姓苟.约在公元947年后晋为后汉所灭,敬氏不存在避讳之嫌了,苟氏、文氏的有些后代相继回复为敬氏,有些则没有复回原姓。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赵匡胤成为宋太祖。由于赵匡胤的爷爷名叫“赵敬”,如此一来敬氏又犯了帝讳,文彦博祖父文铳(号挺之)只好再次改为文氏或苟氏。
文姓起源四
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在今河南许昌市),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春秋时,许国受郑楚所迫,经四次迁都,前576年迁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前553年迁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前529年复迁叶,前524年迁白羽(今河南西峡),前506年迁至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战国初年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子孙四散。除有以原国名“许”为氏外,还有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之字为氏,就是文姓.
文姓起源五
改姓或小数民族文姓。①蒙古族文氏,源于蒙古族乞颜部分支鄂依罗特氏部落,元朝时期随军驻扎于云南、广西地区。
至元末明初,明军沐国公沐英、黔国公沐晟攻克云贵高原,沐英领兵镇守云南,沐晟镇守贵州,该家族分别改汉字姓为文氏、印氏、余氏、铁氏、金氏等,慌伪称汉族以避灾祸,后划入沐晟镇下,分迁至贵州长顺一带,世代称文氏至今。锡伯族温都尔氏改姓文。
②土家、黎、壮、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文姓。
文姓起源六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范燮,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士会)之子,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称其为“范文子”,简称“文子”、“范叔”,是晋国范氏家族首领的继承人。
这在史籍《晋语》中韦昭注:“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文姓起源七
同前三,源于姚姓和妫姓,具体出自战国时期齐威王田因齐之孙田文,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战国时期,田氏齐国有个贵族叫田文,就是那位“一鸣惊人”的齐威王田因齐的孙子,封号为孟尝君,食邑在薛(今山东滕州东南部)。
文姓起源八
同前三,源于姚姓和妫姓,具体出自春秋时期陈厉公妫佗之后裔,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敬君,原陈厉公之子仲,谥为敬,其支孙以谥号为氏。”
源流九:源于满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喜塔拉氏,满语拼音为Sitara Hala,汉字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该姓氏与瓜尔佳氏同属“阔雅里满洲”。另外,在朝鲜史籍《龙飞御天歌》中记载有哈兰都达鲁花赤姓“奚滩”,乃明朝时期的女真望族,曾一度改汉字姓为刘氏,因此有学者认为喜塔喇氏即其演变而来。喜塔喇氏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长白山盖吉(今长白山周围地区)、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文氏、管氏、赵氏、图氏、祝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⑵满族文都氏,亦称温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以部为氏,满语拼音为Wendu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一带,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外兴安岭东段、黑龙江下游 、海参崴周围、乌苏里江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改汉字汉姓为孔氏、温氏、都氏、文氏、闻氏。
⑶满族文车亨氏,亦称温彻亨氏、稳赤亨氏,满语拼音为Wenceheng Hala,汉字义“神鼓”。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叶赫(今吉林梨树)等地,后多改汉字姓为温氏、文氏。
⑷满族文达氏,满语拼音为Wend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改汉字为文氏、达等。
⑸满族文德氏,满语拼音为Wende Hala,汉字义“尚未”,世居塔克什(今黑龙江口南岸原塔克题音屯),后多改汉字姓为文氏。
⑹满族文札氏,满语拼音为Wenja Hala,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改汉字为文氏。
⑺满族宁古塔氏,源出清六祖世居地,以地为氏,满语拼音为Ningguta Hala,汉字义“六”,所冠汉姓为宁氏、刘氏、艾氏、文氏等,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绥芬河流域)、珲春(今吉林珲春)、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佟吉(今吉林敦化南部)等地。该支文氏始祖为宁古塔·文泰,满洲镶红旗人,世居讷殷,从征噶尔丹时阵亡,追赠世袭云骑尉,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汉语之谐音汉字为姓氏,世代称文氏至今。
文姓起源十
源于锡伯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温都尔氏,世居绥芬河上游)、瓦尔喀一带,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外兴安岭东段、黑龙江下游 、海参崴周围、乌苏里江等地,后有改汉字单姓为文氏。
文姓起源十一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文学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文学掾,亦称文学史,是汉高祖刘邦设置的一种官位。
文姓起源十二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黎族、壮族、布依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文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姓文氏,世代相传至今。
文姓部分始祖
周文王、孙文子(孙林父)、许文叔(姜经初、甫父乙、许信公)、范文子(范燮、士燮、范叔)、田文子(田文、孟尝君)。。文--西伯追谥周文王,庶孙以号文氏昌。
《史记》上有个“桐叶封弟”的故事:“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后更名晋。成王与叔虞同为姬昌(周文王)孙,姬发子。姬昌崩,姬发兴国,谥父曰“文”。叔虞六代孙、即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为雁门文之发祥。时在西周,距今三千年。
《文族宗谱》中记载:河南南阳的唐河县、社旗县文姓是在明朝初期由山西洪桐县迁居到河南唐河县。
文姓郡望
燕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郡,秦、西汉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南)。相当于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东汉移治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
文姓家谱
1929年文暖玉修有《文氏宗谱》。
文天祥所撰 永和文氏宗谱:序:以一家视一族,则一家亲;以一族视四海。则一族亲;溥而视之四海,皆同胞之亲也。所以涣涣华夏巍巍文姓,高山流水天下一家是也.
文姓堂号
文姓的堂号有许多如六义堂,雁门堂,信国堂、正气堂等,其中多与国信公文天祥公有关,实则因为后人崇敬和缅怀天祥公.
六义堂
六义堂,为今湖南衡山,江西部份地区等文氏堂号。这里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此堂号的来源。在宋景定五年,文天祥莅永新固塘省族,闻族叔正道公(字公行,号蓬山)六个儿子俱中了举人,于是为其寝堂题写“六义堂”匾名,并赋诗赞之;吾爱张子厚,西铭识性情。四海皆兄弟,矧我有同姓。吾宗蓬山翁,屏居乐闲静。三峰笔格横,一水冰壶莹。才华众所推,声名日以盛。六子俱名经,择师必端正。岿然六义堂,昕夕事吟咏。经以雅颂风,纬以赋比兴。埙唱而篪和,金声而玉振。讲论俱精详,初匪隔壁听。儿孙立阶庭,兰玉辉相映。谈笑既雍容,衣冠犹伊静。雕盘错珍馐,芳樽酌佳酝。座客皆簪缨,劝酬总名胜。我为宗族来,升堂展家庆。因参谱系源,获睹文章印。心怀报主恩,无从接先进。忧国忘其家,老身况多病。朝野日疮痍,国是靡有定。临别泪纵横,闻风时问讯。
信国堂、正气堂
信国堂、正气堂:宋代文天祥为左丞相,封信国侯,进屯潮阳,元将张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气歌就义》。此后文姓后人分别以信国堂、正气堂为各宗祠堂号.今浙江省温州江记岛有一“宋文信国公祠”,两侧有对联: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成一舟,中间门庭大书:天地正气.广东潮汕地区,广西部份地区文姓多以正气堂为堂号。
雁门堂
大约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时,在周文王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是为雁门文之发祥。其后人以其邑地名为堂号,今江西,湖南等部份地区文姓人以此为堂号,
化蜀堂
此堂号多为安徽省舒城以及四川省部份地区文氏所用,皆因文氏蜀地基祖文翁(前156~前101),名党,舒城县春秋乡枫香树村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他成功地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石室”,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所以,其后人取其义,谓文氏堂号化蜀堂。
文姓源流
一、文wé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侗、壮、水、苗、黎、土家、布依、傈僳、仡佬、锡伯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风俗通》云:‘周文王支孙以谥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太岳后有文氏。”太岳乃炎帝之后,则此当系出姜姓。
3、又注:“一云当出卫将军文子之后。”《中国姓氏大全》亦称:“周代卫国将军文子的后代。”文子,疑指孙文子,卫大夫,历定、献、殇三朝。
4、郑樵又注:“宋潞公(潞国公,文彦博之封)家本敬氏,避国讳改为文字(按:《宋史·文彦博传》载;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载:“宋文彦博本姓敬氏,曾大父避晋祖讳更姓文氏,至汉复姓敬;宋避翼祖讳复改文氏。”(按:《万姓统谱》“苟”姓(注)云:一派出自敬氏,避晋讳去“文”为“苟”字;《世谱》云:敬氏避晋讳亦改为“恭”字。是敬氏所改。不独文氏,或为苟,或为“恭”。)(5)清代高丽族亦有文姓,世居嘉山堡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6、或为清代满族姓文扎氏、喜塔喇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7、锡伯族之文氏,则由温都尔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文”而得。望出雁门。春秋时越有文种,为大夫;汉代有文渐,资县人;南宋有文天祥,爱国民族英雄。
文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文姓用字只有1个读音wén,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文姓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口,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文姓中文字笔画只有4画,笔画较少,适合的汉字较多,会比笔画多的姓氏更容易取名字。
3、文姓五行属水,文姓吉凶寓意为吉,文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文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生辰八字起名”。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文姓主要源自五个出处:1、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2、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3、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4、出自(女为)姓,为(女为)满之裔孙,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5、出自敬姓避讳改姓。
文姓历史名人及介绍
文种:春秋时楚国人在越国任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他自杀。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6年任南宋右丞相被派往元军中谈判,后被扣留。脱险后,南下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联合抗元。1278年被俘,作《过零丁洋》以明志。后被押送至元大都,几经威逼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遇害。
文彦博:北宋宰相,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他前后任事约50年之久,名闻四夷,后被封为潞国公。
排在407
001赵 002钱 003孙 004李 005周 006吴 007郑 008王 009冯 010陈 011褚 012卫 013蒋 014沈 015韩 016杨 017朱 018秦 019尤 020许 021何 022吕 023施 024张 025孔 026曹 027严 028华 029金 030魏 031陶 032姜 033戚 034谢 035邹 036喻 037柏 038水 039窦 040章 041云 042苏 043潘 044葛 045奚 046范 047彭 048郎 049鲁 050韦 051昌 052马 053苗 054凤 055花 056方 057俞 058任 059袁 060柳 061酆 062鲍 063史 064唐 065费 066廉 067岑 068薛 069雷 070贺 071倪 072汤 072滕 074殷 075罗 076毕 077郝 078邬 079安 080常 081乐 082于 083时 084傅 085皮 086卞 087齐 088康 089伍 090余 091元 092卜 093顾 094孟 095平 096黄 097和 098穆 099萧 100尹 101姚 102邵 103湛 104汪 105祁 106毛 107禹 108狄 109米 110贝 111明 112臧 113计 114伏 115成 116戴 117谈 118宋 119茅 120庞 121熊 122纪 123舒 124屈 125项 126祝 127董 128梁 129杜 130阮 131蓝 132闵 133席 134季 135麻 136强 137贾 138路 139娄 140危 141江 142童 143颜 144郭 145梅 146盛 147林 148刁 149钟 150徐 151邱 152骆 153高 154夏 155蔡 156田 157樊 158胡 159凌 160霍 161虞 162万 163支 164柯 165昝 166管 167卢 168莫 169柯 170房 171裘 172缪 173干 174解 175应 176宗 177丁 178宣 179贲 180邓 181郁 182单 183杭 184洪 185包 186诸 187左 188石 189崔 190吉 191钮 192龚 193程 194嵇 195邢 196滑 197裴 198陆 199荣 200翁 201荀 202羊 203于 204惠 205甄 206曲 207家 208封 209芮 210羿 211储 212靳 213汲 214邴 215糜 216松 217井 218段 219富 220巫 221乌 222焦 223巴 224弓 225牧 226隗 227山 228谷 229车 230侯 231宓 232蓬 233全 234郗 235班 236仰 237秋 238仲 239伊 240宫 241宁 242仇 243栾 244暴 245甘 246钭 247历 248戎 248祖 250武 251符 252刘 253景 254詹 255束 256龙 257叶 258幸 259司 260韶 261郜 262黎 263蓟 264溥 265印 266宿 267白 268怀 269蒲 270邰 271从 272鄂 273索 274咸 275籍 276赖 277卓 278蔺 279屠 280蒙 281池 281乔 283阳 284郁 285胥 286能 287苍 288双 289闻 290莘 291党 292翟 293谭 294贡 295劳 296逄 297姬 298申 299扶 300堵 301冉 302宰 303郦 304雍 305却 306璩 307桑 308桂 309濮 310牛 311寿 312通 313边 314扈 315燕 316冀 317浦 318尚 319农 320温 321别 322庄 323晏 324柴 325瞿 326阎 327充 328慕 329连 330茹 331习 332宦 333艾 334鱼 335容 336向 337古 338易 339慎 340戈 341廖 342庾 343终 344暨 345居 346衡 347步 348都 349耿 350满 351弘 352匡 353国 354文 355寇 356广 357禄 358阙 359东 360欧 361殳 362沃 363利 364蔚 365越 366夔 367隆 368师 369巩 370厍 371聂 372晁 373勾 374敖 375融 376冷 377訾 378辛 379阚 380那 381简 382饶 383空 384曾 385毋 386沙 387乜 388养 389鞠 390须 391丰 392巢 393关 394蒯 395相 396查 397后 398荆 399红 400游 401竺 402权 403逮 404盍 405益 406桓 407公 408万俟 409司马 410上官
绝对有啦 文姓最早形成在西周,周文王的支庶子孙中,用他的谥号为姓氏的,称为文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有文姓族人播迁到江淮一带。春秋末年,楚国郢(现在的湖北江陵西北)人文种,在越国任大夫, 同范蠡越王勾践,曾献计到吴行贿,得免亡国,后被授以国政,群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唐代 以后,文姓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并称盛于山西和江南。文姓最著名人物是文天祥,文天祥号文山。 吉州庐陵(现在的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文学家,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保卫南 宋都城临安(现在的浙江杭州),第二年任右丞相。临安失守后,他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 抗元,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迭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大义凛然,在大都狱中所写《正气 歌》,表现了宁死不降的气志,为世人所传诵。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文姓在中国最 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居于第 100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baijiaxing/28630.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