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百家姓

都姓的来源,都姓的人口分布,都姓名人,都姓百家姓排名

国学梦 2023-06-08 23:28:44

都姓的来源,都姓的人口分布,都姓名人,都姓百家姓排名

都姓简介

“都”字拼音:dū,“都”属于常用字,“都”字部首是:阝,构造是:耂日阝,繁体字和笔画为:都:16;都的五行属性是火

都姓全国人口约 16 万,属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351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

都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都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都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经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上的大动乱,都氏家族以河南省为中心,分别向南北各地播迁,到了宋、明之际,中国的大江南北都已经有了都氏子孙的踪迹。在过去的一二千年间,都氏一直是出了名的书香世家,出过许多学业有成就的人士。望族居黎阳郡(今河南浚县东北)。

如今,都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陕西、安徽、山东、四川等省为多。都姓人口在全国排名二百六十一位。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有15万都姓人口。主要分布在:

河南省的焦作市、商丘市、安阳市、南阳市新野县、洛阳市、沁阳市、伊川县,山东省的烟台市、青岛市、滨州市滨城区、牟平县、曹县、临清市、潍坊市安丘县、蒙阴县、德州市庆云县、夏津县,陕西省的宝鸡市、咸阳市、商洛市、礼泉县、山阳县,河北省的临漳县、定洲市、东光县、高唐县、晋县、衡水市阜城县、邯郸市、阜城县、邢台市,辽宁省的本溪市、抚顺市、大连市庄河市、沈阳市、丹东市、宽甸县、北票市,陕西省的延川县,吉林省的长春市,江苏省的常州市、南京市、宜兴市、苏州市,浙江省的海宁市、嘉兴市、湖州市长兴县,安徽省桐城市、蒙城县、利辛县、庐江县,香港特别行政区,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海伦市、伊春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四平市、集安市、松原县、梨树县,四川省的简阳市、眉山市,贵州省的瓮安县,北京市大兴区,甘肃省的庆阳市,青海省的西宁市,湖北省的孝感市,襄阳市,南漳县,山西省的晋城市,湖南省的岳阳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乌兰浩特市、满洲里市,广东省的广州市,台湾省等地。

都姓起源(来源)

都姓始祖公都子,战国时期齐国人,孟子学生,载有:孟子卷十一之五“孟季子问公都子”章中。

都姓起源一

据光绪二十三年都其琛四修家谱原文记载,都姓始祖公都子,战国时期齐国人,孟子学生,载有:孟子卷十一之五“孟季子问公都子”章中。

都姓起源二

出自公都氏。春秋的时候,楚国有公子田,受封于都邑(今地不详),所以称为公都氏,他的那一支子孙,有单姓都的,就成为都氏的一支。

都姓起源三

蒙古族后裔,元朝初期必里海出自成吉思汗黄金氏族,以其卓越的功勋,被封为中书省益都路宁海州(辖今牟平、乳山、文登、荣成一带)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长官——都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并具有世袭罔替特权。必里海是牟平(现山东烟台牟平区)都氏始祖。

韩国数万姓都的人,祖先是汉代的临蔡侯

先来说说《来自星星的你》剧情。男主角叫“都敏俊”,是一个外星人。他在地球上生活了400多年,因为有着不老的容颜,怕暴露身份,每隔几十年,这位帅哥就要换一次身份。医生、军人、银行家……几乎各行各业都尝试了一遍,光兵役就服了24次,在部队里度过了49年零7个月。

在电视剧中,现在的都敏俊以大学讲师的身份生活在首尔,因此也被称为“都教授”。

此外,韩国都姓知名人士还有组合EXO的成员都暻秀(D.O.)。

根据来自韩国的权威资料,目前,韩国姓都的人有数万人,在韩国250多个姓氏中排名第66位,不算大姓。

编成于1752年的朝鲜《星州都氏大同谱》的谱序跋文中提到,生活在朝鲜半岛上的都氏,其先祖为汉代的临蔡侯都稽。

都稽为汉武帝时期人物,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因为抓获南越相吕嘉被封为临蔡侯。汉成帝鸿嘉年间(公元前20年~前17年),都稽的后代都祖从长安去了高句丽,辅佐当时的高句丽君主。都祖于是成为韩国都氏源起第一人。

公元158年前后,都祖的后人都弥到百济(韩国西部)做官。之后,有一名叫都陈的人被当时的朝鲜政府封为星山府院君;另一名叫都顺的人,官至典理尙书。

这份跋文中还提到了韩国都氏的几位知名人物:都元兴是著名诗人,都兴持、都希庆功勋卓越,都夏以文章诗文名闻中华,都元结、都元亮为朝廷命官等等。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源自中华的韩国都氏发展到了数万人的规模。

都姓郡望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宋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宋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浚县属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浚县辖10乡1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小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年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末,浚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都姓堂号

黎阳堂:以望立堂。

鸿胪堂:宋朝的都贶,官至鸿胪卿,拜锌州转运,提辖四川四十五州,有很多显著美好的成绩。

余庆堂

植本堂:清 安徽桐城都其琛四修家谱,植本堂木刻活字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都姓源流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山东之平邑、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河南之义马、湖北之洪湖、安徽之贵池、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通鉴·胡注》云:“郑公子阏字子都,后以为氏。”此以字为氏,系出姬姓。

2、《姓氏词典》据《新纂氏族笺释》注云:“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田姓,系战国时齐公族大夫公都子的后代。”

3、为清代满族姓都佳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都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都姓用字只有1个读音dū,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都姓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口,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都姓都笔画有10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都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比较匀称!

3、都姓五行属火,都姓吉凶寓意为吉,都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都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生辰八字起名”。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都姓

各大姓氏都是怎么来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姓氏,姓氏代表你的家族传承,如果不是经历特殊情况,大家的姓氏是不会改变的。从最早的炎黄到今天,姓氏文化已经传承达5000年之久了。很多家族现在还保留家谱、族谱,上面有详细的姓氏起源,但也有很多家族族谱,在岁月的长河里消失不见。

姓氏的起源纷繁复杂,五花八门,有人以国为姓,有人以官职为姓,也有人以职业为姓,咱们就来看看当今中国的各大姓氏,都是怎样起源的吧!

1、李姓

李姓的“李”原本写作“理”,后改用李字。李姓得姓始祖是皋陶,皋陶与尧舜禹并称“上古四圣”之一,皋陶第一个创立了刑法,监狱就是此人发明的,皋陶在位时推行"五刑"、"五教",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因此“理姓”便是以官职为姓,后改“理姓”为“李姓”。关于为何要改李,说法很多,但不能确认真伪,因此不过多赘述。

2、王姓

王姓起源复杂,分支较多。一支出自姬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姬晋后被贬为庶民,因其是王子身份,当地人就称他们为“王家”,久而久之,就以王为姓了;第二支王姓出自子姓,始祖是比干,比干又叫王子比干,比干死后,一部分子孙开始弃用“子姓”改“王姓”;另有一支出自姚姓,舜帝后裔。其他的来源就比较杂了。

3、张姓

张姓得姓始祖为少昊,张姓的起源从字面意思就很容易看出来,正所谓“弓长张”,少昊的第五个儿子挥,是弓箭的发明者,所以后代以“张”为姓。

4、刘姓

刘姓是中国历史上登基做皇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号称“帝王专业户”,刘姓称帝者有1000多人。刘姓是尧帝之后,是“以国为姓”的典型,尧帝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后人便以刘为姓。

5、陈姓

陈姓与刘姓一样,也是以国为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舜帝的后人胡公满建立陈国,后陈国被楚国所灭,陈国的国人为了纪念,开始使用陈姓。

6、杨姓

咱们都知道,杨姓是隋朝的国姓。杨姓分支很多,最多的一支出自姬姓,得姓始祖为伯侨。本来历史上也有杨国的,春秋时晋献公灭掉了杨国,把他的二弟伯侨封到了杨地,伯侨的后人开始以杨为姓。

7、赵姓

咱们知道《百家姓》出自宋朝,而宋朝的国姓为赵,因此赵姓排在百家姓第一位。赵姓起源于嬴姓,得姓始祖为造父,造父是伯益的后裔,在西周周穆王是驾车高手。当年徐国反叛,形势危急,此时的周穆王不在京城,造父驾车飞奔,日行千里,及时将周穆王送回京城,发兵平叛了徐国。造父救国有功,周穆王把赵城封给了他,因此造父的族人便以赵为姓了。

8、黄姓

黄姓同样出自嬴姓,伯益之后,公元前2148年黄国建立,存世约1500年,后被楚国所灭,灭国后,子孙后代便以黄为姓了。

9、周姓

周姓主要有两大分支,一支为黄帝时期的大将周昌之后;另外一支则是姬昌之后,也就是出自姬姓,周朝灭亡后,姬姓部分后人开始以周为姓。

10、吴姓

吴姓同出自姬姓,黄帝之后。上古时期,“吴部落”逐渐形成,吴部落以骁勇善战,擅长狩猎而闻名,得姓始祖为吴权。吴姓其实得姓始祖太多了,包括还有“吴国”后裔以国为姓的。

11、徐姓

徐姓同样出自嬴姓,伯益之后,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于徐地,建立徐国,到了徐偃王时期,徐国成为东方第一大国,方圆百里,拥护的诸侯国达30多个,于是徐偃王起兵反周。此时主政的就是上面说的周穆王,周穆王发兵平叛,徐偃王躲进彭城(徐州),徐偃王的后代继续管理徐国。后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人为纪念,开始以国为姓。

12、孙姓

孙姓出自姬姓和芈姓,姬姓这支源自春秋初期卫武公之子惠孙,后人以祖先的名字为姓;出自芈姓的孙姓为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同样是先祖的名字。

13、胡姓

胡姓的起源同样繁杂,有出自妫姓、姬姓、官位的。胡姓有很大一支是何陈姓同祖,是陈国的创始人胡公满之后。

14、朱姓

朱姓是明朝国姓,源于朱襄氏,朱襄氏是炎帝系统中有影响的先帝之一,也是最早以朱名号,为朱姓中最为古老的一支。另有出自祁姓,尧帝嫡子丹朱之后。

15、高姓

高姓出自姜姓,为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得姓始祖为高一。还有一部分源自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他的后代也以高为姓。

先说这15大姓氏的起源,后面再聊。其实,很多姓氏的起源并非是唯一绝对的,大多数姓氏起源都比较复杂,有好多支。有些姓氏是古时候皇帝赐姓的,有些是躲避仇家而改姓的,有些是为了和皇家避讳而换姓的,还有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汉化之后的姓氏。

大家都看看自己家谱上的姓氏起源和这个一样吗?欢迎留言讨论,其他还没有说到的姓氏,或者不知道你的姓氏祖先是谁的,欢迎留言讨论。

百家姓姓氏来源

百家姓有姓由的么 由姓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相传是晋国外迁到秦国任宰相的由余的后代,姓氏即来源于他的名字。另一支出自同时的楚国,由两位名人的名字而来:其一是出身于公族的王孙由于,另一位是楚国大夫养由基,他们的后代都有人以由为姓。
由姓在历史上形成了长沙等郡望。历史名人有:汉代长沙太守由章、平原相由广国,明代隆庆进士由礼门、沁州知州由九峰等。当代分布较广泛,并在满、蒙古等民族中丁一定数量人口。

高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6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姜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7世孙文公吕赤,赤有爱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取祖名为氏,为高。高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六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蛋排挤,出齐奔燕。高止十世子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得姓始祖: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二、迁徙分布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省)。此时,德州(今河北省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三、历史名人
高 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

百家姓 姓有哪些you姓氏的 百家姓姓有you姓氏有尤、游、猷、由、由吾、由章、邮、有、酉等。

百家姓有姓可的吗? 中国有姓可的,只是分布较少而已。可姓有四个来源,第一个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庆父之后庆克,属于避难改姓为氏;第二个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古鲜卑族氏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第三个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拿可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第四个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蒙古巴克西纳尔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有名气的可姓名人:可中正,著名唐朝谏议大夫;可应培,上海中苏友好协会,著名画家;可秋冬,医生,创建昌吉市益民医院并担任院长。

百家姓中所有 汤 姓的由来 姓氏起源
汤氏系出子姓有二,其始祖均为成汤。
成汤,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14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于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得拥护,以至于周围的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
他本居于毫,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枣商朝,定都于毫。
由于他能够裁,死后被谥为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
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及,于是又改子姓为汤姓。
聚集地(迁徙分布)
因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的发祥地应该是今河南省境。商朝自商汤至纣王亡国,其国都先后有7次迁徙,即商汤时定都毫;至仲丁时,迁都于嚣;河禀甲时,迁都于相;祖乙初时,迁都于耿;后再迁都于邢;至盘庚,定都于殷,改国号殷,称为殷商;到武乙时,再迁都到朝歌,直到纣亡。
因此汤氏在商代就遍布于全国各地,但至秦汉之际,汤姓却主要以古时的中山河范阳两郡所辖之境为其繁衍中心。所以现在全国各地的汤姓人家,应该大多来自此地。汉文帝时,汤隆的玄孙汤得新自开封迁至晋陵,其子汤璋又徙居交趾。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汤姓将佐自光州固随从前往,在福建定居。宋代,汤氏主要分布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省。
宋时有秋浦人殷崇义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得名讳,改姓名为汤悦。明代,汤氏有迁入今广东、广西者。从清康熙时开始,广东汤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以后再尤台湾迁巴西、日本、毛里求斯、印尼、新加坡、泰国、帝汶、澳洲等地。
台湾的第七十一个大姓为汤。虽在全省各地均能找到汤姓人氏,但最为集中的则是在新竹、苗栗、南投、台南等地。台湾的汤氏,来自广东。自从清 *** 之后,汤氏先先人便从广东逐渐迁居台湾。最先移台的是广东人汤洪梅、汤简英,于清康熙六十年,移居下淡水港。在雍正九年和乾隆初年又有广东的汤姓入台开垦。
1、出自子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成汤为商朝开国君主,故又称商汤,其子孙有以名讳为氏,是为河南汤姓。
2、《万姓统谱》载,春秋时宋国有荡姓,后去草头成汤姓。
3、《史记?殷本纪》载,周初,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受封商旧都周围地区,建宋国(都今河南商丘南),其后人有以子为氏者。秦始皇焚书坑儒,子姓畏祸,遂改姓汤。
4、改姓及其他。宋代有汤悦,本姓殷,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汤。另满、侗、蒙、土等族均有汤姓。
得姓始祖
商汤。商汤是夏朝末年商部落首领,又称成汤,任夏朝方伯一职,专管征伐之事。时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商汤于是有意取而代之。他首先与另一强大部落有莘氏结盟,娶其族女为妻,任用贤人伊尹辅佐自己,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拥护,以致于周围诸多小国家也慕名归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后终于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建商朝,都亳(今河南商丘)。其子孙后代为纪念这位开国君主,遂以其名讳为氏,称汤姓,商汤由此被奉为汤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

百家姓有姓要的吗 要姓

yāo
姓氏
来源:《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里都有收载。
1.郑樵注云“吴人要离之后,望出鲁国。”以名为氏。
2.藏族也有此姓。
分布:今天津之武清、湖北之洪湖、辽宁之清源、河北之辛集、阜平、涉县、黄骅、鸡泽、河南之义马、山西之太原、太谷、榆次、阳泉、陕西之韩城、青海之天峻、山东之管陶等地有分布。
名人:
要兢,汉朝人。
要廷珍,唐朝人。要敬,元朝人。要绣,明朝人;成化中女为宪宗妃,拜光禄署正;要毅,明朝人,知县。
要离,春秋末年,吴国有个刺客叫要离。相传他由伍子胥推荐给吴国国君,谋刺住在卫国的吴公子庆忌。要离请吴王砍断他的右手,杀掉他的妻子儿女,假装和吴王有仇而跑出国境。他到卫国之后,又假意向庆忌说了些如何攻灭吴国的办法,为的是能得到庆忌信任。后来他果然骗取了信任。在一次与庆忌同舟渡江时,刺杀了庆忌,他也自刎而死。要离家族的人就以“要”作为姓氏。

百家姓里有姓可的吗 有
可姓有四个来源,第一个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庆父之后庆克,属于避难改姓为氏;第二个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古鲜卑族氏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第三个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拿可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第四个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蒙古巴克西纳尔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历代名人
可中正:(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谏议大夫。
可 懋:(生卒胆待考),著名宋朝大臣。
宋绍兴年间进士。
可应培:(生卒年待考),四川广元人。著名上海中苏友好协会,画家。
可华祥:(生卒年待考),四川苍溪人。
中铁建设集体工作,质量部部长。
可肖钰:(公元1942~今),四川雅安人。

百家姓里有没有姓由的 《百家姓》中没有收录由姓。
由姓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相传是晋国外迁到秦国任宰相的由余的后代,姓氏即来源于他的名字。另一支出自同时的楚国,由两位名人的名字而来:其一是出身于公族的王孙由于,另一位是楚国大夫养由基,他们的后代都有人以由为姓。
由姓在历史上形成了长沙等郡望。历史名人有:汉代长沙太守由章、平原相由广国,明代隆庆进士由礼门、沁州知州由九峰等。当代分布较广泛,并在、蒙古等民族中有一定数量人口。
山东由姓
据历史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的上卿由余,曾帮助秦穆公用机谋取了霸主地位,受到秦穆公的嘉奖。由余是有史记载由姓的最早始祖,他的后人分为两大姓,一姓由,一姓余。
山东由氏一族,原居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俗称小云南。明朝洪武年间迁民,由氏一族随迁民大军迁至山东省福山县谭家庄建立由家泊,后因当地缺水,又迁至蓬莱县、掖县等地(据悉,现两地均有由姓村庄和居民,如掖县的朱由村。而山西已找不到由姓居民),最后定居于山东省福山县岗嵛村(现划归烟台市)。清朝年间,由氏家族,由于人丁旺盛,又南迁至海阳县,成立了大由家和小由家村,经过几代的繁衍,小由家由姓超过了大由家,所以有“大由家不大,小由家不小”的说法。晚清和民国期间,由于生活所迫,曾一度出现: *** 梁山,下关东的现象。由姓和其他姓氏的族民,也有不少被迫离乡背井渡海或徒步下关东谋生的。据有书信往来和知情人透露,现居东北地区的由姓族民总数已远远多于居于岗嵛村的由姓族民。
现在在河北省临西县杨集村有不少由姓,占此村90%以上,我就是本村的。这个村子与山东交界,以前属于山东。
另获悉,现在山东省滨州市也有繁衍了几代的由姓族民。据传 *** 的特别助理 *** 就是滨州人氏。
岗嵛村的原住户是栾家和马家,后因由姓姓繁衍旺盛,由姓遂成了岗嵛的大姓。迁至岗嵛后,由氏老祖,将一口铁锅打成四块,分给四个儿子,设立了东、南、西、北四支,分别居住于岗嵛村的东南西北四方。
东支系由氏老祖的长子,繁衍较慢,现是岗嵛村辈分最高的一支,人丁不旺。现有的辈序有十个:有记载的是……邦、善、延、庆等。
南支系由氏老祖的第二子,繁衍较快,人支旺盛,曾一度参与决策由氏家族的大事,成了由氏家族的尊长。
南支从由氏老祖分支后的辈序共有20个:有记载的是……培、玉、之、其、相,后面还有十个辈序。
西支系由氏老祖的第三子,现有的辈序有十个:有记载的是……洪、克、守、业等。
北支系由氏老祖的第四子,现有的辈序有十个:有记载的是……秉、兆、宪、宝等。

百家姓有姓 由 的吗 《百家姓》中没有收录由姓。
由姓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相传是晋国外迁到秦国任宰相的由余的后代,姓氏即来源于他的名字。另一支出自同时的楚国,由两位名人的名字而来:其一是出身于公族的王孙由于,另一位是楚国大夫养由基,他们的后代都有人以由为姓。
由姓在历史上形成了长沙等郡望。历史名人有:汉代长沙太守由章、平原相由广国,明代隆庆进士由礼门、沁州知州由九峰等。当代分布较广泛,并在满、蒙古等民族中有一定数量人口。
山东由姓
据历史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的上卿由余,曾帮助秦穆公用机谋取了霸主地位,受到秦穆公的嘉奖。由余是有史记载由姓的最早始祖,他的后人分为两大姓,一姓由,一姓余。
山东由氏一族,原居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俗称小云南。明朝洪武年间迁民,由氏一族随迁民大军迁至山东省福山县谭家庄建立由家泊,后因当地缺水,又迁至蓬莱县、掖县等地(据悉,现两地均有由姓村庄和居民,如掖县的朱由村。而山西已找不到由姓居民),最后定居于山东省福山县岗嵛村(现划归烟台市)。清朝年间,由氏家族,由于人丁旺盛,又南迁至海阳县,成立了大由家和小由家村,经过几代的繁衍,小由家由姓超过了大由家,所以有“大由家不大,小由家不小”的说法。晚清和民国期间,由于生活所迫,曾一度出现: *** 梁山,下关东的现象。由姓和其他姓氏的族民,也有不少被迫离乡背井渡海或徒步下关东谋生的。据有书信往来和知情人透露,现居东北地区的由姓族民总数已远远多于居于岗嵛村的由姓族民。
现在在河北省临西县杨集村有不少由姓,占此村90%以上,我就是本村的。这个村子与山东交界,以前属于山东。
另获悉,现在山东省滨州市也有繁衍了几代的由姓族民。据传 *** 的特别助理 *** 就是滨州人氏。
岗嵛村的原住户是栾家和马家,后因由姓姓繁衍旺盛,由姓遂成了岗嵛的大姓。迁至岗嵛后,由氏老祖,将一口铁锅打成四块,分给四个儿子,设立了东、南、西、北四支,分别居住于岗嵛村的东南西北四方。
东支系由氏老祖的长子,繁衍较慢,现是岗嵛村辈分最高的一支,人丁不旺。现有的辈序有十个:有记载的是……邦、善、延、庆等。
南支系由氏老祖的第二子,繁衍较快,人支旺盛,曾一度参与决策由氏家族的大事,成了由氏家族的尊长。
南支从由氏老祖分支后的辈序共有20个:有记载的是……培、玉、之、其、相,后面还有十个辈序。
西支系由氏老祖的第三子,现有的辈序有十个:有记载的是……洪、克、守、业等。
北支系由氏老祖的第四子,现有的辈序有十个:有记载的是……秉、兆、宪、宝等。

姓氏的小故事 百家姓的由来

相传黄姓是伯益之后。伯益为禹所重用,他助禹治水有功,名重一时。周代有黄国(今河南潢川县西),是伯益后裔的封国。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消灭掉,其子孙以国为姓,称黄氏。据考证,黄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云梦县东南)。黄姓最早南迁到宁都黄石田坑。黄姓也是唐朝至五代迁入石城的15个开基大姓之一。黄姓氏宁都第三大姓,也是赣南客家大大姓。
--------------------------------------------------------------------------------

周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周人的祖先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沙县西南)。到商朝后期,游牧民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于是古公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当地百姓认为赧王是周家后代,因此称为周氏。另外,还有一些改姓周的,如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据赣南历代府县志记载,周姓从唐朝起历次大南迁都有移居赣南的。
--------------------------------------------------------------------------------

造夫从华山一带得到8匹千里马辣的车子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他。这时东南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镐京,发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在这次平叛中立了头功,周穆王就赐给他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赵姓氏唐朝至五代南迁到石城的15个开基大姓之一,也是赣南客家大姓之一。
--------------------------------------------------------------------------------

相传徐国是夏、商、周三代的诸侯。在周穆王时的徐君偃聪明仁爱,很得百姓拥护,国力日强。后来他在挖河时挖出一副红色的弓剑,以为这是天赐祥瑞,顿时产生代周为天子的野心。于是他自称徐偃王,率领36国联军向周都进攻。周穆王此时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得到消息后连夜动身,由造父动身,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回到周都,点起大军前去镇压。徐偃王没想到周穆王回来得这么快,眼见一场血战就要发生,他审时度势,不忍心让生灵涂炭,立即收兵,躲进彭城(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周穆王见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便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徐子孙的后代称徐氏,这就是徐姓的由来。宋末,徐鹤龄孙三郎的后代播迁赣南各县,成为赣南客家又一大姓。
--------------------------------------------------------------------------------

相传齐太公的六世外齐文公有儿子受封于高,人称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溪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友。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溪联同其他大臣一起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史称齐桓公。齐桓公为了表彰溪的功劳,便赐他以祖父之名“高”为姓。高氏后来世袭齐国上卿之职,成为春秋时齐国名重一时的权贵之族。高姓是唐至五代南迁到赣南的,也是早期的客家重要姓氏之一。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baijiaxing/28620.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篇中文姓氏的文章,据文献记载,最开始收集了411个姓氏、后补充道568个,包含单姓444个,复姓124个。该文章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整齐的排列,每一句都押韵,并非按人口多少排列,尽管百家姓内容没有文理,但是对于中国的姓氏文化的认识有很大作用,所以才会流传成百上千年。《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