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姓简介
“廖”字拼音:liào,“廖”属于非常用字,“廖”字部首是:广,构造是:广习习人彡,繁体字和笔画为:廖:14;廖的五行属性是火
廖姓全国人口约 490 多万,属最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60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
廖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廖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现代廖姓的人口近490万,排在全国第66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廖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490万,增长了18倍之多,廖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自宋朝至今1000多年中,廖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廖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江苏省、安徽省西南部、湖北省东南部、贵州省东部等地区,廖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9%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1.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3%,居住了大约66%的廖姓人群。
在海南省、贵州省西部、云南省东北部和西北部、湖北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南部、青海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河南省东南部等地区;廖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3%一0.69%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6%,居住了大约26%的廖姓人群。
廖姓起源(来源)
廖姓主要源自:己姓、姬姓、偃姓、张姓。
1.出自己姓,是以封地名命名的姓氏。古帝顓頊(姓己)有個後裔叫叔安,因封在廖國(又寫作寥,在河南唐河縣西),又稱廖叔安。
2.出自姬姓,召伯廖是周武王的同姓宗室召公奭后裔、春秋時周惠王的卿士,封於召國,召伯廖后人取其“廖”字為姓。
3.出自偃姓,尧、舜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朝时受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春秋时建英、立等小国。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子孙以国为氏。”楚穆王四年灭英、立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5.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据《廖氏大宗谱》所载,元代福建人张元子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6.出自赐姓或其他少数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灣原住民七姓,其一为廖;仫佬族、瑶族、水族、苗族等族均有廖姓。
廖姓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时移治平舆。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东汉移治今宁晋西南。
廖姓堂号
武威堂:是流傳最廣、人口最多的廖氏堂號,其後裔從唐代起幾百年間聲勢顯赫。
清武堂:福建詔安官陂張廖家族自創之堂號,據《廖氏大族譜》載:“明初時,張元子入贅廖家”,為福建詔安官陂張廖家族之源。族人為了報恩便從張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頭一字,合而「清武堂」,張廖家族之廖姓又稱為「雙廖」,傳統之廖姓稱為「單廖」。
承祜堂:福建詔安官陂張廖家族張廖天與後代所建
崇遠堂:福建詔安官陂張廖家族廖朝孔後代所建
福安堂
福成堂
馨德堂
紫桂堂
知本堂
本思堂
五桂堂
武城堂
慕維堂
中鄉堂
汝南堂
世綵堂
廖姓源流
一、廖liào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甘肃之永登,湖北之监利,江西之宜丰、金溪,广西之田林、灌阳,云南之泸水、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蒙、壮、苗、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亦作‘飂’,并力救切;今呼为‘料’。《风俗通》:古有廖叔安,《左传》作‘飂’,盖其后也。今衡山南剑多廖氏。或言:周文王子伯廖之后。”(按:《中国姓氏辞典》引《尚友录》作:“古有廖叔安,春秋伯飂其后也,今衡闽中多此姓。”与郑樵所说有别,兹录以备考。)望出巨鹿。东汉有廖扶;三国时蜀有廖化,并州剌吏;南唐有廖澄,大理评事;明代有廖道南。
廖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廖姓用字只有1个读音liào,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廖姓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口,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廖姓廖笔画有14画,笔画数较多,写起来比较麻烦,如果名字中的笔画太少,会很不协调,如果名字中笔画太多,写起来会很麻烦。
3、廖姓五行属火,廖姓吉凶寓意为吉,廖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廖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生辰八字起名”。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廖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42位。
在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6位。
廖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五百一十六万九千余(2007年),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2%左右。
先秦时期,廖氏族人活动、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河北一带。
两汉、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已多廖氏族人居住。
隋、唐以后,南方成为廖氏族人分布的主要地区。
这种变化的出现,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背景相联系的。
春秋时期的楚人灭蓼,晋朝时期“五胡乱华”,宋朝时期的“靖康之变”,元朝时期蒙古贵族对汉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大规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等等,对廖氏族人迁徙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廖氏族人徙居海外起于何时,史无明文记载,但至迟在清朝前中期已经有一些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
以入台垦殖来说,尽管要冒很大的风险,早在康熙年间,福建漳州府诏安县的一些廖氏族人已经进入台湾。
到了乾隆年间,清政府废止了渡台的禁令,迁徙到台湾的福建人和广东人就更多了。
与此同时,一些人便向邻近的东南亚各国寻求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廖氏族人流向海外,当以这一时期为多。
通过先人艰苦创业,后人继承发展,以至事业有成。
廖氏族人在海外的分布,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有为数众多的廖氏族人生活和居住。
其他如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地的廖氏华侨、华裔也不少。
海外廖氏华人的祖先多数是从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江西、湖南等省移民的,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江西廖氏始祖崇德公、福建顺昌廖刚公、福建安溪廖俨公的后代。
海外廖氏宗亲团结齐心,慎终追远,光大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先辈遗留下来的精华,在他们中得以代代薪火相传。
【寻根之旅】廖姓渊源
寻根溯祖
一、 主要来源
1、 出自叔安。叔安系帝颛顼后代,夏朝是被封在 国为侯,他的子孙以国为姓。 与廖音同,古书中也作?、 或廖。据说叔安传37世到春秋时 伯高把“ ”字改为“廖”字而成为廖姓。
2、 出自伯廖。伯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周朝建立后,武王封他为为伯爵。后代以伯廖的名为姓,即廖姓。
3、 出自皋陶。皋陶为帝颛顼后代,东夷族首领,偃姓。他的后代封于 ,子孙以国为姓,即廖姓。皋陶后代受封的古 国,故址在今河南固始县,县东有 城岗。
4、 出自召伯廖。召伯廖系周文王后裔,其先人是文王之子召公奭。召伯廖是春秋时周惠王的卿士,后人取其“廖”字为姓。
二、 缪、颜、廖姓一脉同源。三姓皆出自颛顼和周文王,有共同的血缘关系。今福建部分地区和浙江平阳、苍南等县,仍有不少“缪颜廖宗祠”,说明三姓宗亲关系世代相传,一直保留到现在。除此之外,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缪、颜两姓因为弃官隐于洛阳山谷,改姓廖,留形表示不忘本源。直到商朝灭亡后,其中一部分人才恢复了原来的缪姓和颜姓。而另一部分则仍然保留廖姓,成为后来部分廖姓人的祖先。
三、 赐姓、借姓与合姓。赐姓,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赐高山族七个姓,分别为:卫、金、钱、廖、王、潘、黎。台湾高山族中的廖姓即由赐姓而来。借姓,在苗族、壮族、土家族、瑶族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汉姓中都有廖姓。合姓,台湾有张廖姓,又称“双廖”,起源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系元朝末年张姓与廖姓之合。
迁徙流布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河北一带。两汉、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后,南方成为廖姓分布的主要地区。春秋时期的楚人灭 ,晋朝时期的“五胡乱华”,宋朝时期的“靖康之变”,元朝时期蒙古贵族对汉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大规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等等,对廖姓迁徙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廖姓的大量南迁是从晋代开始的,脉络清晰的大范围迁徙有五次。
1、西晋末年廖从宪由河南洛阳迁居浙江松阳县。廖从宪乃西晋左卫镇国大将军廖子璋之子,由洛阳迁居浙江永嘉郡松阳县顺义乡诚信里,这是对廖姓后来的发展繁衍影响最大的一次迁徙。
2、唐贞观年间廖崇德由浙江松阳徙居江西虔化。廖崇德系廖子璋12世孙,由科举中明经登第,任虔化县令,后由松阳举族迁居虔化(即今江西宁都县)。崇德因而成为宁都廖氏的开基始祖,宁都也成为廖氏发祥地之一。
3、宋代廖实蕃迁居福建上杭。廖花,字实蕃,系廖崇德后代。宋时由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迁到福建上杭县郭坊,郭坊即今上杭县兰溪镇。实蕃是福建上杭、永定廖姓的始祖,通常简称福建“杭永始祖”。其后裔中出了不少名人,名垂史册的廖姓杰出人物廖仲恺的先祖廖德源就是花公的第八世孙。
4、宋末元初廖仲远移居广东梅州。廖仲远系杭永始祖花公实蕃的5世孙。1276年,文天祥在福建等地招募义军,准备收复江西,仲远在此时加入文天祥的队伍,后图复江西兵败,廖仲远由福建退守广东梅州,便在梅州住下来,成为梅州廖氏的开基始祖。
5、宋代廖监元迁居广西宾阳县。廖监元是狄青属下将领,仁宗皇v年间,广西侬智高起兵反宋,狄青率3万大军征讨,在归仁辅(今广西南宁市郊)击破侬智高军。廖监元随后领军征剿景岩一带的侬智高残部,事平之后留任寨官,并在宾阳定居。其后裔是广西廖姓人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支。
目前,廖姓在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五省的人数最多,分布也最密集。在海外的廖姓人则以东南亚最为集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都有为数众多的廖姓人生活、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地也有不少廖姓华侨。
郡望堂号
一、郡望
汝南:西汉置郡,治所在上蔡,东汉移治平舆,辖区大部分在今河南东南部汝水流域。
钜鹿:秦置,郡治巨鹿,到东汉是治所移至廮陶,在今河北省的宁晋县西南。
武威、清河、太原:隋唐时期,廖子璋的后裔奇可有三子:长子延邦、次子延龄、三子延春,他们分别担任武威、清河、太原太守,并且皆封郡公。故武威、清河、太原也是廖姓郡望。
二、堂号
汝南堂: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发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号,是廖姓最古老的堂号。
武威堂:唐贞观年间,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的廖氏堂号。
世彩堂:廖刚是宋朝一位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93岁,曾祖父享年88岁,他们都看过自己的第五代孙子。廖家累世奉养白发老人,所以廖刚把自己的厅堂命名为“世彩堂”。后世许多廖姓宗族都喜欢用“世彩堂”作为堂号。
1、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时期吴越国刘氏一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唐朝末期至五代时期,吴越大豪钱镠创建了吴越国,他成为开国第一任君主。由于钱镠的“镠”与“廖”为同旁字,为了令辖下皆避自己的名讳,钱镠便下诏将吴越国中所有的刘氏族人皆改为廖氏,世代相传至今。
2、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皇室,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率二十万大军伐漠北,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的后裔、蒙古王子孛尔只斤·也先土干率妻子及其部族众人归降,明成祖大喜,特赐其汉姓为廖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廖昌永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宋、元、明这三个朝代,大约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廖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慢,江西当时为廖姓第一大省,约占廖姓总人口的43.4%。
当时廖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这四省,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又集中了总人口的13%。
现代廖姓的人口近490万,排在全国第60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廖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490万,增长了18倍之多,廖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在海南省、贵州省西部、云南省东北部和西北部、湖北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南部、青海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河南省东南部等地区;廖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3%一0.69%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6%,居住了大约26%的廖姓人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廖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baijiaxing/28607.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