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百家姓

夏姓的来源,夏姓的人口分布,夏姓名人,夏姓百家姓排名

国学梦 2023-06-08 22:22:27

夏姓的来源,夏姓的人口分布,夏姓名人,夏姓百家姓排名

夏姓简介

“夏”字拼音:xià,“夏”属于常用字,“夏”字部首是:夂,构造是:丆目夂,繁体字和笔画为:夏:10;夏的五行属性是火

夏姓全国人口约 470 多万,属最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65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

夏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夏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468万,为全国第55位大姓,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468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5.4%,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朝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东强劲的回迁,东南地区虽然仍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经比顶峰时期减少了40%。

夏姓起源(来源)

夏姓主要源自:妫姓。

出于夏朝后裔,是姒姓主要分支之一。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後人為夏氏。武王克殷,建立周朝,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國(今河南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公子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食邑,尊为侯爵,称为夏侯(复姓),其許多後裔,簡以夏为姓。

出自妫姓,是舜的后代,春秋时期,陈国陈宣公幼子公子夏,其孙以夏字命氏,称夏徵舒,后代遂为夏姓。

孔子弟子子夏的後裔。

各少數民族,如回族、满族、土家、蒙古族等族亦有夏姓。

夏姓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夏姓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这是夏姓人使用最广泛的堂号。

明德堂:是根据《左氏春秋》传曰“美哉禹公,明德远矣”而得名。

惜阴堂:乃由“禹治天下勤劳,爱惜寸阴”而得名。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秘书堂: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职为堂名,称“秘书堂”。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参知政事夏竦即为夏光庭(夏远)九世孙。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夏姓源流

一、xià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鲜、蒙、回、彝、藏、水、壮、苗、土家、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夏氏,亦曰夏后氏,姒姓,颛帝之后也。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使鲧治之,九载不成功,殛鲧于羽山,用其子禹为司空。治水有大功,舜以天下授之,是为夏后氏。今陕州夏县,禹之所都也。”《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出自姒姓。夏禹裔孙东楼公封为杞侯,至简公为楚所灭。弟佗奔鲁,鲁悼公以其夏禹之后,给以采地,为侯,因以为氏。后去鲁之沛。分沛之谯,遂为郡人。”又,《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夏后氏后,周封夏后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

2、郑樵又注:“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夏舒以王父(字)为氏,是为陈(之)夏氏。”此当以王父字为氏,系出妫姓。(按:陈宣公之子少西,《中国姓氏大全》引作“陈宣公庶子子西”;《姓氏考略》、《姓氏词典》并引作“陈宣公庶子孑西”;夏舒,《姓氏考略》、《中国姓氏大全》并作“徵舒”;《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姓氏辞词》则并作“征舒”。

3、为蒙古族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齐噜台姓名曰夏贵。”

4、或为夏侯氏所改。《姓氏词典》据《安化夏氏谱·叙》注云:“系夏侯氏所改。湖南安化夏氏,其先出于夏侯。”《中国姓氏大全》亦载:“(夏)为夏侯氏所改。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

5、回族之夏姓,则源于“摄思廉夏”。元皇庆间(1312——1313年)开才龙人不鲁罕丁到晋江清净寺主持寺务几达60年之久,享有124岁高龄,主持寺务时人们称他“摄思廉夏”,“摄思廉”即“伊斯兰”之别译;夏,汉意为长老、掌教之意。后不鲁罕丁即以夏为姓。其子夏敕,后裔有夏彦高、夏东升、夏日禹等。汉代有夏宽,武帝时阳城内史;南朝宋有夏赤松,会稽人,善弈;宋代有夏圭。

夏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夏姓用字只有1个读音xià,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夏姓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口,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夏姓夏笔画有10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夏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比较匀称!

3、夏姓五行属火,夏姓吉凶寓意为吉,夏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夏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生辰八字起名”。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夏姓

有关姓氏“夏”的起源及历史???

  一、姓氏源流
  夏(Xià)姓原出有四:
  1、出自姒姓,大禹之后。据《史记·夏本纪》所载,夏朝传至帝桀时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是为河南夏姓。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有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又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谱》等资料所载,鲁悼公封夏禹后裔佗(本姒姓)为侯,并赐采邑,佗为纪念先祖,以夏为氏,后迁居沛地之谯郡(今安徽省亳州),是为安徽夏姓。
  3、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据《史记·陈杞世家》所载,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得姓始祖:夏启。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早期繁衍于中原一带,并向西、向北扩展。夏征舒后裔夏齿、夏区夫均仕陈国(今河南一带)大夫,夏御寇仕齐国(今山东东部)大夫。秦汉时,江西、江苏、浙江等南方地区有夏姓迁入。如西汉有夏侯婴为江苏人,夏黄公为浙江人,东汉有夏方为江西人。夏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浙江夏姓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姓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姓发展史上最大望族。这一时期,北方夏姓因战乱动荡流离,相对南方,发展低迷。唐时政清民和,夏姓处于一个萌生勃发时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宋代以后,荣载史册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参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夏诚,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南宋有画家夏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有画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画家夏昶,今江苏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树夏姓分迁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清代名人有小说家夏敬渠,江苏人;史学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闽、粤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后辗转新加坡等地者。总之,宋元明清时期,夏姓支脉延伸更广,且以江南一带为繁衍望地。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九。
  三、历史名人
  夏 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 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 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 圭: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 迪:元代著名画家,善山水竹石,尤精于绘松。
  夏 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 言:江西省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
  夏 寅: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
  夏 燮: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 衍:浙江杭州人,著名剧作家。曾与鲁迅等人筹建“左联”;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致力于电影事业发展。
  夏无且:秦代始皇侍医,曾“以药囊捉荆轲”(荆轲为燕太子丹所派,行刺始皇),而被载《史记》之“刺客传”。
  夏黄公:鄞(今浙江省宁波)人,西汉隐士。曾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
  夏执中: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原吉: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夏崇之:湘阴人,明成华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曾向皇上陈述时务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识。
  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
  夏敬渠:江苏省江阴人,清代小说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学。著有小说《野叟曝言》。
  夏丐尊: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学家,作品甚丰,有《生活与文学》、《平屋杂文》等,又有译著《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
  夏明翰:湖南省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临刑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载入史籍。如秦代夏无且,是秦始皇的侍医;西汉阴城内史夏宽,东汉夏馥,字子治,与张俭、范滂齐名,泰山都尉、学者夏恭、晋代孝子夏统,皆系会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人物。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
  2、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会稽堂”、“平水堂”、“务本堂”、“源远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遗爱堂”、“鹤来堂”等。
  ============================================================
  【夏姓宗祠通用对联】
  〖夏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会稽世泽;
  大臣家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夏姓的郡望“会稽”,借郡望表述对夏禹的崇拜。下联典指并歌颂了夏姓的远祖夏原吉历事明代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主管财政二十七年,“为政能得大礼,有古大臣风”。
  名列四皓;
  望并三宗。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隐士夏黄公,字少通,鄞人。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隐居夏里,故号夏黄公。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夏馥,字子治,圉人。桓帝时初举直言,不就。名为中官所惮。
  名联四皓;
  望并三宗。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末汉初鄞县人夏黄公,避秦末战乱,与东园公、绮里季、角(Lù 音路)里先生一起隐居在商山,称“商山四皓”。下联典指东汉圉人夏馥,字子治,桓帝初年举直言,他不去。虽然不与当时的官员打交道,但名声却为专权的宦官所惧怕,与范滂、张俭等人同被诬告,不得已逃奔他乡,改变姓名,为人佣工。
  真宰相器;
  有大臣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大臣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律历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历官光禄寺丞、礼部郎中、邓州知州、知制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仁宗时任宰相,封英国公。善于结交。著有《文庄集》等。下联典指明代湖广湘阴人夏原吉,字维喆,洪武年间入太学,太祖用为户部主事,成祖时官尚书。永乐年间,赴苏、松治水,疏浚吴淞江等,卓有成效。后因上谏而下狱,仁宗即位后复官,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二十七年,从没出过差错。有《夏忠靖集》。
  涂山启瑞;
  梁国授徒。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相传禹娶涂山氏,嗣受舜禅,国号夏,后裔遂以夏为氏。下联典指汉·夏恭习韩诗,以《易》学教授生徒千余人。
  赋传流水;
  源溯涂山。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夏姓宗祠“平水堂”联。全联典出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典故。
  一人有庆;
  万寿无疆。
  ——宋·夏执中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代节度使夏执中书献孝宗联。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
  -----------------------------------------------------------------
  〖夏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夏卿一个竹;
  西凉十锭金。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画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崇文陈五事;
  正夫贵三惜。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成化进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人。官吏部主事,条上时务五呈,会诏陈利弊,又书陈五事,时论皆韪之。官至太仆少卿。下联典指明代学者夏寅,字正夫,松江华亭人。正统进士,累官浙江参政。尝言:“君子有三可惜;此身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败坏人格),三可惜。”时以为名言。
  云覆瑶坛净;
  苔生丹灶闲。
  ——唐·夏方庆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联句。夏方庆,贞元中进士。
  -----------------------------------------------------------------
  〖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五经开国文臣首
  七世同居孝友家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九江人夏勤,字伯宗,传樊氏《公羊春秋》学,历官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安帝时官至司徒,以才干见称。
  泉流东海千层浪;
  日照南山万树荣。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夏日寿庆联,可作夏姓寿庆联。
  野叟曝言留名远;
  江山佳胜惠世长。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小说家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崇信程朱理学,有小说《野叟曝言》。下联典指南宋画家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宁宗时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尤擅山水。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
  节义清廉羡中执;
  文章台阁爱英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节度使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下联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
  〖夏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盘簇五辛,家迎万福;
  觞称九酝,户纳千祥。
  ——夏承焘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一代词宗”夏承焘(1900-1986)教授撰书的春联。
  【中国人民解放军夏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夏伯勋少将
  夏伯勋(1917-——),又名夏伯俶,湖南省澧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军团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红一方面军军师直属队俱乐部主任。参加了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长征和山城堡战斗。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抗大俱乐部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疆航空队飞行训练班学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教员,第2大队政治指导员,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第1大队2中队中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第6航空学校训练处处长、副校长兼飞行大队大队长,空军混成旅10团团长,第3驱逐旅副旅长,空军第3师副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师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4师副师长。
  回国后,历任空4师师长,空16师师长,空1军副军长,福州军区空军指挥所主任,空8军军长,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夏耀堂少将
  夏耀堂(1908-1972),湖北省石首县人。1930年入县列宁中学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9师27团军需股长。有一次红3军攻打一个寨子,因缺粮,夏耀堂率一个排打“洞子”弄粮食。寨子数攻不下,夏耀堂率先攀上峭壁,凿开洞口,往洞里熏辣椒烟,迫敌弃洞而逃。后任9师经理处粮秣科长,1934年任红2军团6师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供给主任,1939年任独1旅供给部部长。深入敌占区筹粮,开展生产活动,用羊、羊毛、土产到敌占区与商人换购布匹,办商店,开发边区贸易;办工厂、挖煤、熬盐、办运输,使部队生活得到改善,独1旅有“富1旅”之称。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任西北野战军1纵供给部部长,后任1兵团后勤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兰州军区后勤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病休,1972年12月25日逝世,终年64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夏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夏继明少将
  夏继明(1931-——),山东省荣成县(今市)和镇千军石村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作战等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电台台长、解放军军校教授、教研室主任,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训练部副部长、部长、副院长等职。
  1955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baijiaxing/28285.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篇中文姓氏的文章,据文献记载,最开始收集了411个姓氏、后补充道568个,包含单姓444个,复姓124个。该文章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整齐的排列,每一句都押韵,并非按人口多少排列,尽管百家姓内容没有文理,但是对于中国的姓氏文化的认识有很大作用,所以才会流传成百上千年。《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