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姓简介
“昌”字拼音:chāng,“昌”属于常用字,“昌”字部首是:日,构造是:日日,繁体字和笔画为:昌:8;昌的五行属性是金
昌姓全国人口约 27 万,属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276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
昌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昌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昌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五十一位门阀。
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娲汤娥的后裔,汤娥又称嫦娥,嫦与昌古时为同音通用字,嫦娥与常仪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简称“月族”,即“女族”。日族称王为“炎帝”;月族称王为“黄帝”。汤娥是以女子称王,因而称“姬皇”,其后裔男子称王者为“黄帝”,因月族奉月为母,后来有月族男子为王,于是改为奉月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称母亲为“阿爸”;称父亲为“阿玛”。也就是称月亮为父亲;称太阳为母亲.但月族的太阳,是第二个太阳,所以,次日称“昌”,居地为“晋”,即“亚日”,以区别真正的太阳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黄帝族。《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昌姓被蜀山氏继承,世与黄帝族联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门阀,其居地称“晋阳”,“晋陵”,“晋城”。
当今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河南省信阳、登封市、伊川县、洛阳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山东省平度市;重庆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南昌市;湖南益阳、桃江县;江苏省南通市、无锡市、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城古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台湾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
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汉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海望(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1)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昌家屯有昌氏300余户。
(2)江西省萍乡县荷尧镇青云村严鹰山(古称茂田)。
(3)江西省万安县枧头乡南洲大队富田村有昌氏五六十户约300人。
(4)江西省泰和县万和镇桑院大队昌家村有昌氏80余户,约400人。村长昌庆炽。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新安坪田高车村,有昌氏百余户。昌氏族人在该村的历史近千年,明洪武年间,该村属吉安府庐陵县淳化乡德政里七十八都。
(6)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欧里镇下麻田村有昌氏族人大约600人、昌坊村有1000余人。昌坊村村长昌梅生。此地修有昌氏宗祠。是当地旅游村,首富村。
(7)湖北省仙桃市大昌湾、小昌湾(现已成为市区)、昌家榨、彭场镇、邓李湾、下查埠、沙咀等地有始祖友谅公支下数千人。潜江市城关、造台村、东门口、积玉口千余人同为友谅公后裔。
(8)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狮子脑、牛头山都有昌氏族人的祖居村落。武汉市现在共有昌氏1267人,这不包括其配偶。如果加上其配偶人数,大约有1700余人。
(9)湖北省孝昌县有始祖万隆公支下世系数十人。
(10)湖南省桃江县花果山乡有昌氏群居。
(11)湖南张家界人,我们这里有400多昌氏族人。
(12)广西省桂平市金田镇安众村现有昌氏族人约1500人。
(13)广西桂林全州县昌郑大队昌家村有400多人。
(14)陕西省汉中市城古县沙河营镇西湾村现有昌姓108人。
(15)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金郝庄镇昌庄村有昌姓人约200人。
(16)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东王屋有昌姓人大约200人。
(17)山东省泰安市肥城石横村及济南市齐河等几个村都有昌氏群居.总共大约有1000多人姓昌.
(18)江苏宿迁城区有几十家昌姓,据说他们是由山东迁徙至江苏的。
(19)江苏宝应县有昌氏族人祖居地。
(20)江苏南京市迈苯桥街和蒋王庙街聚居有昌氏族人.
(21)四川省邻水县九峰乡金坪村昌家槽现住有昌姓族人。
(22)丰都县、广安县有昌氏族人祖居村落。
(23)四川省岳池县境内居有昌氏家族约5000人。
(24)在重庆忠县双桂镇赶场村有个叫昌家沟的地方,那里都是姓昌的;以及其他几个村均有昌姓
(25)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柘镇东昌村、北昌村、西昌村、昌宅村等地有共有昌氏族人约10000人左右。巢湖市市内也有不少昌姓人家散居。(昌勇、昌献双提供)
(26)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有昌氏群居。
(27)河南省洛阳市有昌氏族人1000多人,始祖大概是从湖南迁徙来洛阳的,老兄弟3个分开了。老大在洛阳伊川,老大那里是昌邑村,大都是姓昌,最少有800人以上。老二好像在洛阳新店,我们是老三的后代在洛阳郊区徐家村,现在已经划归老城了。
(28)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乍岖乡有昌氏族人约500人,具体来源仍待考究。
(29)河南省信阳市吴店镇有昌氏数百人群居。
(30)河南省西华县西夏乡奉先寺有昌姓人家约200人。
(31)海南省文昌县昌宿公社有数百户昌氏族人。
(32)海南省屯昌县南吕镇后岭村昌氏始祖:奇善公于康熙年间由福建蒲田迁至海南。到2005年的现在,已有439年的历史历经十七代,已发展有400余人。
(33)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的“七步场村”原名七普昌,意思就是姓七、普、昌的三个姓氏组成的村,现在姓昌的约六十多户,加上周围的昌姓有1000多人,我也是昌氏后裔。(昌春伟)
昌姓起源(来源)
昌姓主要源自:妊姓、芈姓。
昌姓起源一
源于有熊氏,出自远古黄帝之子昌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玄嚣、昌意、龙苗。公元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西陵氏女,号嫘祖于四川若水(今四川雅安地区)生第二个儿子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后来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成为古代著名的领导中华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一,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高阳氏。颛顼帝(zhuān xū)(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高阳氏一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昌姓起源二
源于妊姓,出自远古黄帝之子任,属于传承先祖之姓。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为四母所生,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嬽、依。据史籍《姓氏考略》中的记载,认为妊姓的后代中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
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记述,中国的昌氏族人要数岭南地区最多,就是今两广地区,当为五代战乱时期迁徙而致。
昌姓起源三
源于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汉朝时期宕昌羌民族,属于以部族称号为氏。羌族昌氏,源出南北朝时期号称“宕昌羌”的民族。按史籍《魏书》记载:宕昌羌,其先祖为蚩尤之后三苗的后裔,西周时与庸、蜀、微、卢等八国跟从周武王灭殷商。汉朝时期分为先零、烧当等羌部落群体,世为汉朝边患。羌民族古时所据地域东接中华,西通西域,南北数千里,按姓氏各组为部落,酋帅皆有地分,不相统摄,宕昌羌即其中之一。宕昌羌在当时被俗称土著,居有屋宇,其屋以织牦牛尾及羖羊毛覆之。部落中国无法令,无徭赋。惟有在战伐之时乃相屯聚,无战事时各事生业,不相往来。宕昌羌皆穿着皮裘褐衣,以牧养牦牛、黄牛、猪等以供食用。部落家族之内,父子、伯叔、兄弟中凡有死亡者,即可以继母、世叔母及嫂、弟妇等为妻。宕昌羌没有文字,按草木荣落记其岁时。各家族之间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农历1月,宕昌羌的酋长梁瑾慈率族归附于北魏王朝,并遣使贡方物(地方特产)。其后,一般史籍中不再见记宕昌羌。实际上,宕昌羌后来汇合了牦牛、白马、参狼、且昌、山羌、保羌等诸部落重新组建,地“东西千里,南北八百里”,以甘肃陇南宕昌县一带为政治、经济的中心。在宕昌羌民族中,在唐朝时期即有以民族称谓为姓氏者,为昌氏、宕氏。大唐王朝在开元盛世之时,唐玄宗李隆基还以其民族本称设有宕州,下辖怀道、良恭、和戎,福津县地,隶属于秦州总管府。到了唐玄宗第三子唐肃宗李亨执政的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宕州陷于吐蕃王朝,直至五代时期。到宋朝时期,宕昌羌被吐蕃民族统治,被汉史称作“蕃族”,史家多称其为“木家人”。北宋末年,有一位著名的吐蕃鲁黎族大首领木令征(木琳沁)统治着岷、宕二州,他就是宕昌羌的首领。到明朝时期,官方称他们为“木家十六族”。元、明以降,宕昌羌人被官方称作“西蕃”。
满清王被推翻后,民国政府按其生活习性改称其为藏族,仍称为“木家”,普遍居住在宕昌地区的三乡、四沟、三十五村寨范围内,形成今日“木家藏族”的民族风情。至今,其服饰、舞蹈、婚嫁、丧葬等均有独特浓郁的民族特色,神秘而古朴,颇具社会、历史研究价值。
昌姓起源四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西域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蒲昌海,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蒲昌海,就是今天著名的新疆罗布泊,在汉武帝后元元年以前归属酒泉郡管辖,南北朝时期为回纥民族的主要活动地区。到唐朝时期有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十来个小国的总称,其国王均以昭武为姓,人种主要是粟特人及其后裔,史籍《新唐书》中以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为昭武九姓。后在大食人(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下,部分国人向东方迁徙,寻求唐王朝的保护,唐王朝收容并在蒲昌海地区为其建立有移民聚落。后来,居于蒲昌海的昭武九姓族人按汉族习俗,指地名为汉姓,产生了蒲氏、昌氏等汉姓。昭武九姓在历史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原,而中国的丝绸、建筑、冶金技术及其“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昭武九姓族人无疑是重要的媒介。昭武九姓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古粟特文字带入突厥汗国、回鹘汗国后,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新疆和平解放时,王震上将率人民解放军入疆,在镇压叛乱、建立军垦建制之时,即有大量昌氏族人予以积极协助。今新疆军垦建设兵团中,仍有大批的昌氏族人分布。
昌姓起源五
源于有熊氏,出自黄帝的臣子昌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昌寓的后世子孙以先祖名字为昌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昌姓起源六
源于芈姓,出自汉朝时期长沙太傅由章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由章氏,源出战国时期楚国芈姓,历为书记,即掌管文书札记的小官,因称“由章”。据史籍《汉书·儒林瑕丘江公传》、《宋祁笔记》、《风俗通·义姓氏篇》的记载:汉朝时期,有位长沙太傅,复姓由章,名昌,字曼君,后称“由章阳夏公”。由章昌,是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的第六个儿子(一说第十个儿子)刘发于公元前155年成为长沙王后,即出任长沙王的太傅。在由章昌的教导下,长沙王以孝著称,时常运大米至长安,并带回京都之土筑“望母台”,在位二十七年,逝世后谥为“定王”。
在由章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后分衍为单姓昌氏、曼氏,世代相传至今。
昌姓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昌姓堂号
双芝堂:湖北省仙桃堂号来历:“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时,金人内犯,永守义不屈。宋祖特赐状元,后迁太常寺丞。其时祠内产芝二根,此后世以双芝名其堂者也。”
茂荫堂:江西省萍乡、湖南醴陵、贵州广顺堂号。
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
敦伦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阳,湖北省江夏等地。
昌姓源流
一、昌chā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度、昌乐,山西之长治,陕西之韩城,江西之崇仁,湖北之芷江,福建之清流,广东之新会,云南之马关、泸水等地有分布。汉族、景颇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一并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风俗通》云:‘黄帝子昌意之后’。今岭南多昌族。望出汝南、东海。”此以古人名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任姓后亦有昌姓。”
昌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昌姓用字只有1个读音chāng,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昌姓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口,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昌姓昌笔画有8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昌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比较匀称!
3、昌姓五行属金,昌姓吉凶寓意为吉,昌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昌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生辰八字起名”。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百家姓前100个姓:赵 、钱 、孙 、李 、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吕、 施 、张、孔、 曹 、严 、华、金、 魏 、陶、 姜、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和 、穆、 萧、 尹。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中文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扩展资料: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百家姓》中的姓氏,并不是按照这些姓的人口数量排列的。
“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淑正妃孙氏,以及吴越国的邻国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著作,里面详细记载了各种姓氏的来源,对于保存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了巨大的作用,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百家姓
百家姓姓氏查询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宣丁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加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姜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江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仲孙 太叔申屠
公孙乐正 轩辕令狐 钟离闾丘 长孙慕容 鲜于宇文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阎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姓氏起源查询 辜姓祖源,系出自姬―子―林―梅―林―辜一脉相承,这是2002年9月出版的由汉阳辜家贵、辜克服等人编纂,台北辜振甫题签的《中华辜氏源流总汇》一书所提出的结论。该祖源稽考指出:辜姓出自黄帝后裔,黄帝居姬水,因以姓姬;黄帝传至32代裔孙比干,比干姓子;比干因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其子坚逃入长林山避祸(一说其妻逃入长林石室中生下遗腹子),后武王嘉比千忠练而赐其子姓林;林姓始祖林坚后裔经周、秦、汉、晋传衍,有一位叫林禄的,南渡入闽为晋安太守,其12世裔孙林效诚入赘梅家,改姓梅;梅效诚之子复归林姓;效诚之孙林正于唐贞观八年登进士,授江西观察使,为官绩显而被诬害,唐太宗为其 *** 褒贤,嘉其辛苦之德,“于是以上古下辛两字合为一义,赐姓辜焉”。辜姓受赐迄今1300多年,传衍五十几代,群居在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十四个省份和港澳、台,散布在祖国各地以及东南顶、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该姓总祠堂定为《嘉德祠》,总堂号为《晋安堂》,以缅怀、崇尚辜正和林禄二位先人。
你都知道哪些姓氏,写一写。 李、王、刘、陈、赵、黄、周、吴、徐、孙
怎么找出更多的姓氏名单 上面不是有个 “ 动感歌词” 嘛,下边有出现 “歌词” 这个字眼,点击之后找到 “ 搜索歌词 ” 搜索到相应的歌词后,再点击 “歌词” 找到 “ 复制到剪切板” 就可以了。你再怎么做系统都不会没有了。
查姓氏怎么读 5分 查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97位。一是出自姜氏,炎帝后裔。春秋齐国齐顷公儿子被封于“楂”,后代以封邑作为姓氏,成为“楂姓”,后来去掉“木”字边旁,成为“查姓”。二是出自芈姓。春秋楚国公族大夫封在查邑,后代以邑地名为姓氏。西汉时主要分布在临淄郡,即今山东省临淄区一带。 查(Zhā)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氏,为炎帝的后裔,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公族,以邑名为氏。齐国的君主齐顷公的儿子被封于楂,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的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楂姓,后来将木字旁省去了,于是遂成为查姓。 查 2、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春秋的时候,有楚国的公族大夫被封在查邑,他的后代便以查作为姓氏。 3、出自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诸侯被分封于(今湖北省南漳西)。由于其封地的名称也写作查,他也被认为是查的封主。以后,他的后代也以封邑的名称为氏,称查姓。 4、出自古今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查姓。如在清代满族中,居住在沈阳一带的人就有人以查为姓。另外在满洲八旗中,原以沙拉为姓的人后来也改姓查。至于其他民族,如当代的彝、傣、土家、哈尼、蒙古族等,也都有人以查为姓。 得姓始祖:齐顷公。查氏出自姜姓,发祥于山东地区,是以邑为姓的姓氏。查,原是一个地名。根据《姓苑》记载,春秋时期,齐顷公的儿子食采于楂邑,他的后代子孙以邑为姓,称为楂氏,因为古代楂、查相通,后来就简称查氏。根据《万姓统谱》上记载,查氏望族出于齐郡,即今天山东省临淄一带,传至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徽,文徽的孙子查道如,将家族迁往海陵,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泰县一带,繁衍成当时的名门望族。望族居于海陵郡,即现在的江苏泰县。查氏后人奉齐顷公为查姓的得姓始祖。
百家姓查询姓“混”? 百家姓里面没这个姓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曲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台 丛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佟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却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庚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殴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 游 竺 权逯 盖益 桓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 督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拓跋 夹谷 宰父 谷梁 晋 楚 闫 法 汝 鄢 涂 钦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海 羊舌 微生
岳 帅 缑 亢 况 有 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宫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百家姓里有姓“查”的吗? 我查过了,百家姓里是有这个姓的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这个姓是海宁大姓,武侠小说家金庸就是姓查的。
百家姓姓氏查询尉姓起源 读yù时,则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复姓尉迟,是由这一复姓简化而来的.
尉姓历史上以太原、荥阳、河南为郡望.
历史名人有:春秋时人尉止、尉翩,战国时军事家尉缭,北魏定州刺史尉古真等.
周王室成员大夫尉止为子产、子虫乔所杀,其子尉翩宋国.战国时,尉翩后人尉缭.尉氏人,治商鞅之学,有贤名,著书《尉缭子》二十五篇.尉缭的后代皆尉氏.见《通志?氏族略》.
尉古真,代人也.道武之在贺兰部,贺染干遣侯引乙突等将肆逆.古真知之,密以驰告.染干疑古真泄其谋,乃执拷之,以两车轴押其头,伤其一目.不服,乃免之.后从平中原,以功赐爵束州侯.明元初,为鸿飞将军,镇大洛.卒于定州刺史.子亿万袭.
尉姓最早始于夏代,在周朝时发迹成名.
百家姓姓氏查询代姓家谱里排辈查询尉姓起源 春秋时代郑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baijiaxing/28108.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