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宗祠传统

河津杨家巷张氏先祖考略

网络 2023-06-14 22:47:54

(原标题:河津杨家巷张氏先祖考略)
河津市城区有个城中村——杨家巷,村中有一个人口众多的张氏家族。据张氏族人、80岁的张桂禄数十年考证,杨家巷张氏家族的老祖宗是张其昺,其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56岁时任河津县五品知县,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62岁时续修《河津县志》。据张其昺墓碑记载,他在河津为官十载,66岁卸任。十年间,他重教育、劝农桑、修水利,政绩突出,深受子民拥戴。他在河津县城盖学堂,祭文庙;在河津张家庙、西庄村一带,买地数十亩,带头耕种,为百姓做榜样;整修北山山涧水渠,利于防洪灌溉。
张其昺的祖屋
从乾隆四十二年张其昺当河津知县起,张姓慢慢就成了河津县城西杨家巷的大户。张氏一族,主要居住在侯家胡同至仓后头水井北、东、南部,从南到北有牌楼院、书房院、中院、后院四座大院子,以后又增扩了两座院子。
牌楼院是张其昺任河津知县时的祖屋,大门额悬匾,上书“籲俊承恩”四个金色大字;上款:署河津县正堂加二级(七品加二级,升为五品);下款:大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吉立。这个匾,是河津基层官员感恩张其昺不拘一格提拔、重用人才,而自发挂到张府大门上的。
张其昺母亲仙逝后,乾隆五十一年(1786),朝廷在张其昺祖屋大门外,敕建旌表牌坊一座,二体三厦,三门四柱,木结构,抗战胜利后被拆。牌坊上有正匾,上书“四母遗范”四个大字,系乾隆皇帝命当朝军机大臣、大学士、状元王杰(陕西韩城人)专为张其昺母亲所书。四母是典故,指中国历史上的四位贤母。朝廷表彰张其昺的母亲集“四母”的高贵品质于一身,为朝廷培养了一个优秀官员。
牌楼院北房三间,南房三间(带门洞),东西各有两间厢房,是典型的四合院。北房、南房均有阁楼。北房为张其昺的住房,分家时按“长子不离本宅”的古训,分给曾孙张金海。1950年族叔张桂禄读高小时,曾几次上阁楼玩耍,看到楼上藏有许多蓝布套的线装书,先祖传言是《康熙字典》和《河津县志》;还藏有清代官员戴的暖帽与凉帽,放在笼屉一样的帽盒里;还有六七个过红白喜事时手打和悬挂的纱灯。大量线装书,后来被卖。“籲俊承恩”匾,被锯开做了喂牲口的木槽。200多年的重要文物,由于无知而自毁,着实可惜。
据族叔张桂禄考证,从嘉庆后期到道光初期,牌楼院因院小人多,一些后人搬到书房院居住。书房院即笔者大伯父居住的院子。北房三大间,高大宽敞,折子门,早期是张氏子弟读书的教室。堂屋正北墙上挂着世系表,方桌上摆放着先祖牌位。
到了同治年间,牌楼院又有后人需要搬出,便在书房院后面盖了一个新院。新院规模很大,一门两院:进大门是照壁,照壁东侧一个门,进去是一个大四合院;照壁西侧一个门,进去又是一个大四合院。
以后,这个“新院”仍不够住,再在“新院”前后,建了3个各自独立的大院。
1963年河津老县城拆迁前,杨家巷张氏的祖居,大院套小院,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张其昺的原籍
张其昺原籍丹徒,西周称“宜”,春秋时属吴国,名朱方。吴亡属越,越亡属楚,更名谷阳。秦时置县,属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改谷阳为丹徒。三国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改名武进,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复名丹徒。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丹徒入延陵,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复丹徒。后历朝均以丹徒命名。民国十七年(1928)七月,改名镇江县。1949年解放后,划城区及近郊为镇江市,农村为丹徒县,1958年7月撤县并入镇江市,1962年3月市县分置,恢复丹徒县建制至今。1983年实行市管县后,属镇江市。
张其昺:《康熙字典》总编撰张玉书丹徒张氏家族第15世孙
据现存上海图书馆的《京江张氏家乘》记载,张其昺字敬熙,号慎庵,太学生,例授陕西洵阳县知县,补南郑县知县,后补山西河津县知县,敕授文林郎,生于康熙辛丑(1721)正月初一,卒于嘉庆丁巳(1797)九月十七,寿77岁,葬迴龙山。他是清朝名人、《康熙字典》总编撰张玉书之兄张玉裁的玄孙。
张其昺父亲张成德,祖父张宗艮,曾祖父张宏载,高祖父张玉裁。
张玉书生于1642年,卒于1711年,字素存,号润甫,一生横跨明清两代,其人生最为辉煌的年代是在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张玉书中了进士,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作为文华殿大学士,可谓位极人臣。张玉书为官五十年,政绩卓著。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他随从参与军务。次年,他担任《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他还数度主持治河水利工程,“久任机务,直亮清勤”,为康熙帝所重用。张玉书死后,朝廷追谥他为“文贞”。张玉书曾组织纂修《明史》,担任总裁官。而他最为人熟知的功绩,是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之间,与陈廷敬等著名学者一起,牵头组织编定了具有重要地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
张玉裁也是清代名人,字礼存,号退密,拔贡生。生于明崇祯丁丑(1637)九月十五,卒于清康熙辛亥(1671)七月十四,是张九征的长子,9岁通五经。清朝康熙五年丙午科乡试中举。殿试对策,敢于直刺部院督抚陋弊,极为圣祖康熙皇帝所赏识,读卷者叹曰:此长沙痛哭者书也。康熙六年,殿试钦点第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九年(1670),张玉裁任会试同考官。分校礼闱,所得皆知名夙学的人士。据记载:张玉裁对于“时政有得失、辄诸当轴者,慷慨抗论,不少畏逊。引掖后进,奖籍清流,户外之履常满。”凡治理国家有失误,他将中枢掌权的作为责任者,慷慨陈词、直接议论、批评,毫不畏惧。对于寒门后生给予奖掖,对于有志向有才干的人予以支持,因此他家门庭来来往往,士子们纷至沓来,熙熙攘攘,接踵而至。后来,张玉裁“引疾归,遂不起。在史馆方轨自持,未几卒,年三十五岁。”葬句容县週望山。
张玉裁、张玉书出身官宦人家。他们的父亲张九征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入乡试,清顺治二年乡试中解元。顺治十二年(1655)科中进士,博学有文名,曾官河南提学道僉,后官至衡水郴道。
张玉书、张玉裁这一辈,在丹徒张氏家族排第十一世。
张玉裁的长子张宏载,长孙张宗艮,重孙张成德,玄孙张其昺。张其昺是丹徒张氏家族第十五世。
张其昺的父亲张成德,字若容,号涵斋,太学生。生于康熙丙子(1696),卒于乾隆乙丑(1745),寿七十四岁。例授县丞,保举兵部试用,例官陕西泾阳、渭南、城固、蒲城、咸宁等县知县,直隶邠州知州、山西直隶绛州知州。
张其昺兄弟三人,兄其昌,早年去世。他是次子,弟弟张其景过继出去。张其昺育有三子,长子达志、次子达正、三子达慧,达正过继给张其景,达慧(侧室傅氏所生)早亡,只有长子达志育有一子,名张锡纯。
张其昺元配江宁王氏,陕西长安令王端之女,敕赠孺人。生于康熙壬寅(1662)二月二十日,卒于乾隆庚申(1740)五月十八日。与张其昺合葬于迴龙山。
张其昺长子达志,字以宁,太学生,生于乾隆乙亥(1755)八月二十六日,卒于嘉庆甲子(1804),享年50岁。达志子张锡纯,字宜鲁,生于乾隆丙午(1786)六月二十四日,6岁时(1792)丧母,寄居沭阳县,配沭阳县汪氏,育有一子一女,子名盘庚。
张盘庚,生于道光二年(1822年)正月初六,是张其昺的重孙。张盘庚以后各代《京江张氏家乘》无记载【因《京江张氏家乘》编撰于道光五年(1825年)】。
张其昺的重孙张盘庚,是杨家巷张氏的高祖父
从张氏家族迁坟时发现的老牌位查看,杨家巷张氏的曾祖父(名字待考),生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比张盘庚小15岁。以此推论,张盘庚是张氏的高祖父。
前述:张锡纯6岁丧母,寄居沭阳县,配沭阳县汪氏,育有一子一女,子名盘庚。盘庚的爷爷张达志,元配江宁王氏,继配苏州范氏。范氏生张锡纯,并生二女,一女嫁山东曲阜。乾隆壬子(1792)六月二十五日范氏去世后,葬于迴龙山。而张达志去世后,却葬于山东曲阜(估计当时在女儿家突然病故)。
张达志死前7年(1797年),76岁的张其昺去世。那时,张其昺身边只有一个侧室傅氏陪伴。傅氏亲生儿子达慧早亡。张其昺一死,孤寂的傅氏便把寄居沭阳的张达志之孙、张锡纯之子、张其昺重孙张盘庚,叫到自己身边,并早早成家,早生后代。这就是张盘庚从沭阳回到河津,并15岁生子的缘由。
张其昺墓地,是杨家巷张氏祖坟地
张氏祖坟在县城以北10里地的西庄村西南方一块高冈上,清乾隆年间名迴龙山。这块祖坟地,原有10亩地大,为张其昺所买。民国三十年(1941)十月十六日,笔者父亲张创正以长子张鸿发的名义,买了紧邻祖坟地西边高胜定4亩地作为墓地,地契至今保存完好。
在这14亩墓地中,埋葬着张其昺及元配王氏、继配吴氏、侧室傅氏及其后代,包括笔者高祖父母张盘庚夫妇等。几十座大大小小的坟头不规则地分布着,其中东北方向一座古墓,就是张家的老祖宗张其昺与元配王孺人的合葬墓,距今222年。1958年前,墓前尚有高大的墓碑及砖碑楼。
1958年,碑楼被拆,“文革”中高大的墓碑被砸断,后做了磨面机的底座。族谱原挂在族叔张泽柱家正屋大厅中央,每年春节拜年时,张家老小全在族谱前烧香磕头。这张非常珍贵的族谱,后来让一个晚辈媳妇扔到雨水里清洗时毁坏。(张崇发)

【版权声明】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转载自《三明日报》,转载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swh/136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