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华北国医学院:中医教育史的光辉一页

佚名 2023-11-10 22:40:30

华北国医学院:中医教育史的光辉一页

施今墨先生

1932年,华北国医学院部分师生合影

20世纪前50年,在中国医学发展问题上,曾两次掀起消灭中医、废止中医的恶浪:第一次是北洋政府教育会议制定《壬子癸午学制》(1912—1913)中,完全没有中医内容,意图从教育体制上消灭中医。第二次是在1929年2月下旬召开的中央卫生委员会上,一致通过余云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这两次消灭中医的阴谋,都因全国中医药界的努力抗争和集体请愿活动而告破灭。

与此同时段,中医药界依靠自身力量先后兴办70余所中医学校,创办期刊近200种。在诸多中医学校中,以“南丁北施”影响力最大,即丁甘仁1916年在上海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和施今墨于1931年在北京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

华北国医学院光辉历程

施今墨(1881—1969),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萧山,自幼立志学医,一因母亲多病,二因其舅李可亭是名中医。施今墨十几岁就随其舅学医,经过七八年的学习,已经可以独立行医。在太原和北京求学期间,他坚持用自己的医术济世救人。1921年,施今墨正式挂牌行医,并改名今墨,其意是行兼爱之道而崇尚墨子,修身从医必做当今之绳墨。他一生力主通过“编书籍、办医院、开学校”三条途径来复兴中医、发展中医。他常强调,编书籍是总结过去的经验,办医院是实践现在的经验,开学校则是开创未来的经验。

1930年,施今墨先与肖龙友、孔伯华等在北京创办北平医学校(即北平国医学院),肖龙友任校长,施今墨与孔伯华任副校长。为了培养中西医兼通人才,实现自己独创的教育方针,让中医紧跟时代不断进步,施今墨觉得只有独立创办一家中医学院才能最后完成自己的理想。1931年末,施今墨与陈宜城、魏建宏等合作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并任校长,陈宜城为董事长,并在中央国医馆立案。华北国医学院校址初在北平宣武区盆儿胡同,次年迁至西城区大麻线胡同8号,并设有诊所,1940年迁至宣武区西砖胡同36号。

华北国医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医,培养中医人才,绝不拘泥成法,唯一宗旨希望明先哲遗言,借助新医经验,为人群造福。”该学院坚持以医德和医术结合、中医和西医结合、理论和临床结合的“三个结合”为学校始终如一的办学方针,按近代教育模式设立董事会和教务机构,实行严格的教学和学籍管理体制。学制为四年,办学时间长达18年,入学人数约650人。

1935年,华北国医学院创办校刊《文医半月刊》,以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改变中医界只顾看病、不善总结的陋习。在1937年的《文医半月刊》上,施今墨云:“学问之道永无止境,取短见长学者本色。当此科学发达之秋,自应舍去吾国医学陈陈相因之玄说奥理,而走向科学化之途。无论中医、西医,其理论正确治疗有效者,皆应信任之,反之摒弃不用也。”

《文医半月刊》设有长篇专著、医学商讨、名医医案、医药问答、脉学讲座、外科启秘、幼科研究、药学研究、良方介绍、论坛、译作、杏林文艺、卫生常识等栏目。在《文医半月刊》上发表文章而较有影响的有彭子益的《中医系统学》(今名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篇、生命宇宙篇,以及第二届学生任冠民的毕业论文《医案概论》、医夫的《萧山今墨施氏医案》、朱壶山的《杂病论精义折衷》等,都是长篇连载。

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医条例,规定考试办法及立案手续。北京第一次中医师考核,施今墨与肖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并推为主考官,世称为“北京四大名医”。1938年,《华北国医学院毕业纪念刊》明确指出:“中医之生命,不在外人,不在官府,而在学术也。”

施门走出的中医大家

祝谌予(1914—1999) 施今墨及门弟子和学术继承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家、中医教育家。曾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1956年起任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任教务长,1986年创办民办顺义国医院。首创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和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中药方。祝谌予在施今墨学术传承上有卓越特殊贡献。

哈荔田(1912—1990) 华北国医学院第一届学生。幼承庭训,家学渊源。曾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任院长,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家、中医教育家。在中医妇科证治规律研究有突破性贡献。

董德懋(1912—2002) 华北国医学院第三届学生,中医临床家。一生献身于中医学术传播和中医学术机构建设,是《中医杂志》主编、名誉主编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在施今墨先生的支持下,自1940年起先后创办《中国医药月刊》《中华医药月刊》《北京中医》和《中医杂志》。临床针药兼治,崇尚中土王道,用药平和,从脾胃治五脏病。

杨医亚(1914—2002) 华北国医学院第四届学生,中医教育家,著述等身。杨医亚自1935年至1937年担任《文医半月刊》常务编辑;1937年起自创《国医砥柱》月刊;自1939年起从事中医教育,包括高校、培训、函授等各级各种中医教育;编写中医教材等著作50余种,达1540万字。

马继兴(1925—) 华北国医学院第十一届学生,著名中医医史文献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所研究员。在针灸学史、本草学史、古中医药文献辑佚和马王堆、敦煌等地出土医学文献、海外中医古文献回归等领域研究,作出卓越贡献,在海内外声名远播。曾获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北京市政府等颁发的多种奖项。

此外,如内科李介鸣、李辅仁、袁家矶、翟济生、索延昌,妇科赵松泉、李德衔,儿科何世英、刘韵远等,均是施门弟子,在有关中医学科领域都是临床大家。在三届国医大师评定中,从施门走出的有李辅仁、吕景山、吕仁和。

施门一派代有传人,绵延不绝,绝非偶然。而传承导师开明,学术发展开放,研究成果开发,绝不拘泥成法,绝不陈陈相因,是其最重要的文化传统。

施今墨用中医“三消”病机理论分析糖尿病辨证规律,主张脾肾双补,创治疗糖尿病的三首丸方和一首汤方。立黄芪、山药和苍术、玄参两组对药,一阴一阳,针对脾肾发挥作用。在上述基础上,祝谌予以糖尿病5个临床分型为主,首先提出瘀血入络证和活血降糖法,对燥热型糖尿病用温清饮加减治疗,兼见高血压、高血脂者则用降糖生脉汤加减治疗,同时亦有针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方剂,较前又有创新发展。而吕仁和在求学期间曾受施今墨亲传,而后在临床上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进行分期辨证、综合治疗,在祝谌予的“瘀血入络”启发下,提出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机假说和治疗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并开发出专病系列成药。

就中医刊物而言,施今墨主办的有《文医半月刊》《国医月刊》《复兴中医》三种。1935年,在施今墨主持下,作为华北国医学院校刊的《文医半月刊》开始招聘编辑,学生杨医亚应聘成功。在办刊过程中,杨医亚不断结识北京名医,提高了沟通能力,开拓了学识眼界,为他以后创办《国医砥柱》月刊创造了良好条件。1939年,杨医亚又应施今墨之聘成为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49年又被任命为校长,走上了一生从事中医教育工作的道路。

教育成才规律初探

多种传承方式结合 家传、师承和院校教育是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三条途径。相对于院校而言,家传、师承从古有之。而中医正规系统的院校教育,应该是“西学东渐”后的事情。与家传、师承最大的区别是,中医院校引进近现代教育体系以及西医课程。现实的做法是,将师承和院校结合起来,并可在招考时尽量考虑家传的因素。在这方面,华北国医学院和施今墨的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指出的是,在这方面他们采取的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有先有家传后再院校的,有先有师承后有家传的,有先有院校后有师承的,还有中医家传后再去西医院校学习的。再如在祝谌予引见下,北京中医学院1962届学生吕仁和、吕景山曾在施今墨诊所抄方,有一定的师承关系,后来都成为国医大师。可见系统学习加上名师点拨,应该是中医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这还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因人施教”的元素,一切以各人因缘造化和天资禀赋为定,而决不“拉郎配”。

经典与临床结合 中医的生命在临床,中医的灵魂在经典。合理将经典和临床有机结合,能尽早全面接触中医精华,尝到真正的中医“味道”。华北国医学院高年级学生学完基础课后,到诊所随师实习。施今墨还亲自带教,并亲自讲《丁甘仁医案》课。后期教医案课的,是编写《祝选施今墨医案》的祝谌予。朱壶山则在讲课时常结合施今墨医案,讲述经典理论精义。而华北国医学院的经典老师都是临床开业医生和理论大家,如朱壶山的《伤寒论通注》《杂病论通注》、杨叔澄的《医学大意》等都是自己编写的教材。而后者以《医学实在易》《慎疾刍言》等原著和注解为主,循序渐进,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少学生回忆,当时都有上午门诊抄方,下午随师出诊,晚间或整理脉案,或名师讲解经典课的经历。

重视医德教育 华北国医学院自1935年起制定“医戒十二条”,其核心是仁者爱人。医戒特别强调:医业以救人为本务,医者以治病为正务,故不可耽安逸,不可邀名利。施今墨在诊病人过程中不厌精详,力免粗疏,认真负责,和颜悦色,细致入微,对患者不论富贵贫贱一视同仁,从不论前医得失,不道他人短长。他在医学带教和讲授医疗知识时的言行,直接体现了“医戒十二条”的要义,成为言传身教的榜样。

中西医汇通教育 中西医课程安排的比例为7:3。中医课有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本草、脉学、医案及内、外、妇、儿等临床课。老师先后有瞿文楼、周介人、朱壶山、杨叔澄、王仲喆、陆湘生、曹养舟、赵锡武、方伯屏、赵炳南、牛泽华等。西医课分别有解剖、生理、病理、生药、细菌、传染病和内、外、妇、儿科等,先后有陈公素、韩宏厚、安伯伦、李仲美、姜泗长、王药雨、张瑞祺等老师授课。国文为李仲翔,德文为陆冈纪,日文为黄济国,国文和外文比例是1:1。这种学习的成果可以从学生毕业论文中得到印证。

顺应社会需要和疾病谱变化 从20世纪40年代中医以治疗急性传染病为主,到60年代中医以治疗慢性病、老年病为主,施今墨和他的学生们都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值得指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综合性医院如北京医院和协和医院、阜外医院、友谊医院等医院里,施今墨的学生们都在慢性病、老年病的中医药防治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这应该和华北国医学院的中西兼通、以中为主的教育理念有关。

如今,施今墨先生已经离开我们50周年了。在民国时期中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以一己之力创办了华北国医学院,成功培养出诸多中医大家。我们今天纪念施今墨,就是要挖掘总结他杰出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方针。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医发展大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好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中医专家、大家,推动中医事业蓬勃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医的历史有多少千年了?

中医的历史有2000多年。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

扩展资料: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

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

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用来推算、预测来年的天象、气候、疾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并提供预防、养生的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医

民国修武三名人(县北三荣)

民国时期,修武县北有三个出了名的大户,即李固村的常树荣家、马坊村的岳世荣家和西水寨村的都麟荣家,因为三个大户的当家主事人的名字里都带有「 ”荣”字,因而被称为县北「 ”三荣”。特意走访了「 ”三荣”的后人及知情人,基本弄清了「 ”三荣”的兴衰家史。 李固村常树荣 常树荣约生于1871年。小时候家里贫穷,地是租种五里源马大户家的,住房则是四处窜房檐。他成家后,不甘心这么继续穷下去,就凭自己的苦干巧干加俭吝,硬是积累了巨大的家业。 常树荣有一技能,就是他会看牲口牙口,经他一看,便知牲口的年龄和价值。他凭着这一技能,常在 *** 上的牲 *** 易市场为买卖双方「 ”说行”,抽取佣金,日积月累收获颇丰。他家原本租种了18亩地,打下粮食要交一半给地主,剩下的一半也仅仅够全家人糊口。他很精明,认为同样是租地,租种的越多,自然是获利越多。于是他就把租种的地从18亩扩大到一百多亩。那时候种地都是靠天种地,平时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尤其是小麦和谷子,主要是种与收。农事关键时,自家忙不过来,就雇用短工。这样巧法租种,让家底逐渐厚实起来。虽然家里已经由穷变富了,但常树荣仍然生活俭朴,处处节省,甚至到了吝啬的地步。冷天时,常树荣身穿烂棉袄,腰束稻草绳。暖天时,则穿的是自家的粗布衣。那时候,人们多穿黑粗布,他家把白粗布染黑,也不舍买煮黑的钱,而是用椿树叶、锅底烟等土法自染。春节除夕五更饭,再穷的人家也要吃顿饺子,他家是富户,吃的却是小米粥。 粒米凑成箩,滴水汇成河。常树荣就是这样,由穷变富,富而更富,有了外人称羡的大家业。当时,常家在李固村有柿树园一顷整版地,外村也有三顷地,分别在辉县王景屯、修武常庄、卧龙岗。常树荣还在李固村中心略偏东之处,盖起了前后六院的大宅院,有客厅、厨房、仓库、马房等百余间房屋。后来,土匪猖獗,为防匪害,马家既有家丁巡边,各个院落还装设天罗地网的机关,各处土匪奈何不得。 1944年,常树荣亡故。他的坟地曾三次被盗挖。头两次,盗墓贼都发了财。常家再也不敢往坟里放陪葬财物,结果第三次被盗,盗墓贼一无所获后,就不再来光顾他的坟了。 1957年,外逃八年的常树荣的二儿子常凤周向修武县公安局投案自首,为了减轻刑罚,上交罗马表一块、貂皮帽两顶,金笔两支。近年,李固村规划街道拆迁,传闻有人在一座老屋下盗走常树荣埋藏于地下七个石槽里的古董、首饰和金银元宝。 马坊村岳世荣 岳世荣本就出身富家,他的父亲叫岳鹏仁。清代同治年间,岳鹏仁与其兄岳鹏举分家,岳鹏仁分得二十多亩水田,一顷多旱田。 1880年,17岁的岳世荣当家主事。他经过考察,在山门河外的马界村开办了一处做粮食销售跟借贷生意的粮栈,两年即获丰厚利润。遂又在五里源、南庄、水寨购置80亩水田、一顷多旱田。之后,他在修武县城北门里办起了名为「 ”义和封”的粮栈和一个杂货铺。从此,每年过罢农历二月二到打下新麦,几乎是不隔天地轮流用太平车往马界和县城运送小麦;八月到十一月则是运送稻谷。人们都怀疑他们家哪有那么多粮食,甚至传闻他家有神秘的「 ”猫鬼神”暗助,其实最大的可能是他从别处籴来平价粮再运往自己的粮栈。几年下来,岳世荣把原来的两处宅院扩建到四处宅院,而且家中食油成缸,骡马成群,金银满籯,佣仆满院。 人怕出名猪怕壮。岳世荣在县城以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他也成为匪人暗中绑架勒索的目标。海蟾宫有个道士叫高吉明(解放后在县城被公开枪决),此人明为道士,却在暗中为辉县的「 ”天明会”(具有土匪性质的帮会组织)搜集马坊一带富户们的情报。1927年冬天,他将岳世荣家的情况报告给了「 ”天明会”,认为岳世荣常年住在县城,不好绑架,但他的两个儿子岳凌霄、岳凌汉在老家居住。于是,在高吉明的引导下,「 ”天明会”把岳世荣的两个儿子绑架到了辉县薄壁的山里面,向岳世荣索要3000块银元。岳世荣本要给赎银,他的管家说,年关将近,可拖一拖时间,这样急用钱的绑匪会降低索银。岳世荣略一迟疑,就传来了他很有才华的大儿子岳凌霄被撕票的消息。绑匪捎话说,3000块银元一块都不能少,否则马上再杀了岳凌汉。吓得岳世荣赶紧派人送去了赎银,才保住了二儿子的命。 1935年,岳世荣辞世。岳凌汉把其父的丧事办得十分铺张。杀了十几头猪,两三头牛,大开七天门,天天摆筵席,马坊村老老少少,甚至外来的叫花子,都可以随便入席。因为被绑架险些丧命,岳凌汉认为财富是惹祸的根由,所以葬埋父亲后,没人约束的他就大肆挥霍家财,他吸大烟,卖房田,挑家园。1948年秋天修武县解放时,他家只剩下几十亩地和半个院两座房。 西水寨村都麟荣 早些年,豫晋交界的老人们常说:山西好住楼,河南爱穿绸。都麟荣的出名,是因为他盖了气派的楼房。 都麟荣,约生于1870年。都家在都麟荣之前就已经是大富之家了。只因在其父都履祥时,其家财半自愿半强迫地被外埠和当地有联系的大规模民间组织,以支援抗击外敌入侵之名运走拍卖了。都履祥为此心灰意冷,便让都麟荣当家主事。 都麟荣要比其父心胸开阔。他认为没有国就没有家,舍财抗敌并非憾事。更何况家财虽然失去了,但那两顷水旱田还在,只要勤劳实干,生活节俭,再振家业也非难事。 农忙时节,都麟荣都要带着都勖德、都勖廉两个还没有成家的儿子和佣工们一起,起早贪黑,同干同吃。他只要一有空,就到马房给牲口挑水、垫圈。弄得饲养员都很不好意思,每次自己挑过水,就把水担藏起来。都麟荣找不着水担,就用手拎桶运水。都家的佣工工资待遇都很高,但也不是随便谁都能进他的门的。要想留下来给他干活,要过两关。第一关是吃饭关,不能吃的不要,饭量很大的才要。饭量大,身体才好,才有力气,才能干好活。第二关是锄地关。都麟荣把应试的带到他家地头,两个人一起锄地,锄不好锄不过都麟荣的不要。别看都麟荣是个地主,他也是做农活能手,所以应试佣工的锄地关并不好过。在都麟荣家,不论主人还是佣工,个个能吃能干,兵强将勇,做起活来生龙活虎。在吃食上,都麟荣以吃饱为主,决不铺张浪费。过年过节和农忙时,顿顿净米细面。平时则是粗粮和细粮对半。都家衣着也很朴素,和村里人没有多大区别,只要干净整洁就行。 勤劳田里长黄金,节俭家有聚宝盆。都麟荣当家几年,农田扩一掊,家财复了原,而且还盖起了平原一带少有的楼房,一时名声大振。1947年,都麟荣病故。但他盖建的两座楼房,至今还矗立着西水寨主街路北的一处宅院里。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09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