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药常识

人中黄的炮制方法

中药至上 2023-11-11 02:46:47

人中黄的炮制方法

人中黄又名甘草黄、甘中黄。载《日华子本草》。系甘草粉置竹简内,于人粪坑中浸渍一定时间后的制成品。

【炮制方法】《本草纲目》:“人中黄,以竹筒入甘草末于内,竹木塞两头,冬月浸粪缸中,立春取出,悬风处阴干,破竹取草,晒干用。”现行,取一端有节的竹简、刮去竹青,装入甘草粗粉,填实,口端用纸(或布)塞紧,松香封口,立冬前浸入粪坑中,立春取出,用清水漂洗1个月,每日换水1次,取出阴干,劈破竹筒,取出甘草,日晒夜露1个月,至无臭味。干燥。

【饮片性状】呈圆柱形硬块,外表及断面均呈暗黄色,粗糙而紧密,甘草纤维纵横交织,掺杂紫褐色甘草栓皮碎片,外表面常附着残留的竹简内薄膜,易剥落。质轻且坚实,有特殊气味,略有甘草甜味。

【炮制作用】人中黄性味甘、咸、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功能。用于热病发斑,血热毒盛,斑疹紫黯,或高热发狂及咽喉肿痛,丹毒疮疡等证。如治温疫热毒的人中黄丸(《张氏医通》);与茜根汁、竹沥、姜汁同用治呕血吐痰、心烦骨蒸(《丹溪心法》);配伍金银花、丹皮、生山栀治丹毒,(《现代实用中药》):配伍酒大黄治中河豚、菌毒及一切恶疮(《本经逢原》。

【炮制研究】人中黄宋初《日华子本草》收载制备方法:“粪清冷腊月截淡竹去青皮,浸渗取汁,治大行热,狂热痰,中毒并恶疮蕈毒,取汁服,浸皂夹、甘蔗治天行热疾。”金元时代改放甘草至竹筒内:“以竹简两头留节,中作一窍,内甘草于中,仍以竹木钉闭窍,于大粪缸中浸一月,取出晒干,大治疫毒”(《古今中药炮炙经验》引(丹溪心法》)。明、清时代沿用此法。现今,沿用甘草置竹筒内的制法。但因卫生学等原因,临床应用甚少。

我国在 16 世纪明代出了一个医药学家姓李叫时珍, 佢写成一本书,叫乜?

佢写成一本书
叫 本草刚目
参考: me
《本草纲木》 题解 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纲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药物学家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用意在拾遗补正《本草纲目》,其中新增716种药材,补充161种药物内容,纠举错误34条。 体例 《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药物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 影响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敍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例如:把广义的“虫”药扩充到106种,其中昆虫药为73种,分为“卵生”、“化生”和“湿生”三类。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本草纲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因此书中不免有些内容与现代的认识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铅粉辛寒无毒,现代则认为有剧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草鞋、男 *** 治蛇咬、女 *** 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这部份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不过也正由于巨细靡遗的收录,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医书及本草借由纲目而保存下来。 传播 《本草纲目》先后流传到日本(1606年)、朝鲜、越南等地,1656年,波兰人卜弥格(P. Michael Boym,1612年~1659年)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本,书名《中国植物志》(Flora sinensis),在欧洲维也纳出版。1676年米兰出版了义大利文译本,1735年以后又被翻译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
参考: ***
本草刚目
细路仔都知
明伐出了一个医药学家
(李时珍)
His book is ^本草纲目^
李时珍Li Shih Chen(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蕲州亦卒于蕲州。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 《本草纲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 目录[隐藏] 1 题解 2 体例 3 影响 4 传播 5 外部链接 题解 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纲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药物学家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用意在拾遗补正《本草纲目》,其中新增716种药材,补充161种药物内容,纠举错误34条。 体例 《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药物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 影响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敍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例如:把广义的“虫”药扩充到106种,其中昆虫药为73种,分为“卵生”、“化生”和“湿生”三类。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本草纲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因此书中不免有些内容与现代的认识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铅粉辛寒无毒,现代则认为有剧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草鞋、男 *** 治蛇咬、女 *** 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这部份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不过也正由于巨细靡遗的收录,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医书及本草借由纲目而保存下来。 传播 《本草纲目》先后流传到日本(1606年)、朝鲜、越南等地,1656年,波兰人卜弥格(P. Michael Boym,1612年~1659年)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本,书名《中国植物志》(Flora sinensis),在欧洲维也纳出版。1676年米兰出版了意大利文译本,1735年以后又被翻译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HY
参考: zh. *** /wiki/%E6%9D%8E%E6%97%B6%E7%8F%8D & zh. *** /wiki/%E6%9C%AC%E8%8D%89%E7%BA%B2%E7%9B%AE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本草刚目(.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041000806)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著作。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 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纲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代药物学家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用意在拾遗补正《本草纲目》。 [编辑] 体例 《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药物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这种分类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评价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并且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本草纲目》中的一小部分条目仍不够科学,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死人枕席、男 *** 治蛇咬、女 *** 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药物」的药理作用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这部份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 传播 《本草纲目》先后流传到了日本(1606年)、朝鲜、越南等地,1656年,波兰人卜弥格(P.MichaelBoym,1612年~1659年)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本,书名《中国植物志》(Flora sinensis),在欧洲维也纳出版。1676年米兰出版了义大利文译本,1735年以后又被翻译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 达尔文、林奈等欧洲科学家都阅读过这本书。
参考: *** and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041000806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是谁吃了猪屎?

郭汜,在第13回“将粪汁灌之”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董卓死后,其党羽李傕、郭汜专权辅政,其时李傕自为"大司马",郭汜自为"大将军",横行无忌,百官无人敢言,汉献帝十分痛恨。李慰杨彪向献帝奏曰"闻郭汜之妻最妒,可令人于汜妻处用反间计,则二贼自相害矣。"帝乃书密诏付杨彪,以计行事。杨彪暗使夫人以他事入郭府,乘机告诉郭汜妻:"闻郭将军与李司马夫人有染,其情甚密。夫人宜绝其往来为妙。"郭妻妒嫉在心。一次,乘李傕送来酒筵,郭妻暗置毒于食物中,又当着郭汜面给狗试吃,结果狗立即毙命。自此郭汜怀疑李傕真的会谋害他。又一日,李傕力邀郭汜赴家饮宴,至夜席散,郭汜大醉而归,偶然腹痛。郭妻曰:"必中其毒矣!"急令将粪汁灌之,郭汜一吐方定。事后,引起一场郭汜、李傕的大混战,死伤不知其数。

吐法是祖国医学治疗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一,早在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已有应用和总结。吐法是使用催吐药物或者其他物理刺激(如羽毛探喉引起吐),使停痰宿食或毒物,随呕吐排出来的方法。如吐法适用于某些急症,如痰涎阻塞咽喉,妨碍呼吸;或食物停滞胃脘;胀满疼痛;或误食毒物时间不久,尚在胃部等。古人常用中药瓜蒂、苦参、明矾和盐水催吐。《三国演义》中郭汜妻用粪汁催吐解毒的故事,至少可以说明古人对中毒引起的腹痛,已经知道能使用催吐的方法来进行急救了。
  有的地方把粪汁称为"金汁",用于治疗时行大热,温病发狂诸症。方法是用粪液,滤去粪便,将粪汁装入坛内封好,久贮在地下。年后粪汁澄如清水,性苦、微寒,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一般内服用一两至二两。由于久藏在地下,所以气味渐消,甚至没有粪臭,只留性味。因此,服饮"金汁"并不会引起郭汜那样的呕吐。
  在中药里,还有用人粪炮制药材称"人中黄"。冬季用甘草末,装入刮去外皮的青竹筒内。竹筒两头留节,一头钻一孔,装入甘草末后捣实,将孔塞好,用松香溶化封固。然后,置于粪筒,一年后,将竹筒洗净,清水内漂三、四星期,剖开竹筒,将甘草末取出,经日晒夜露,至无臭为度,颜色与甘草相似。人中黄性寒,能清热、凉血、解毒,能治伤寒热病,大热烦渴、热毒斑疹、丹毒、疮疡等,效果显著。
  在古代不但有粪汁治病,也有尝粪辨病的。你听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俘入吴,忍辱服役。一日,吴王夫差生病,勾践要求尝其粪,并说粪味能预示疾病的好坏。因此,博得吴王的欢心,后来就放勾践回国。无独有偶,梁推断其父患"消渴症"(即糖尿病)。可见在古代,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从病人的排泄物中,能查验疾病。
  不但人粪可供药用,就连动物的粪便也可药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就有六十余种,如蚕砂、五灵脂、夜明砂、望目砂、白丁香等。这些中药分别是家蚕幼虫、鼯鼠、蝙蝠、野兔、麻雀的粪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尝粪辨病,粪汁解毒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但治之有效的粪制良药"人中黄",却至今仍应用于临床中。

中药可以晒吗?中药需要晒吗?

我们去医院买药或者去药店买药的时候,可以看到中药房里面的中药都是按照类别放着,几乎每一种中药都是晒干了之后再放进去保存的,所以很多人认为中药都是需要晒干的。那么,中药是否都需要晒干呢?
1、不一定晒干
(1)首先回答,中药不一定晒干了才“有用”。晒干只是中药的炮制方法之一。
(2)炮制,古称炮炙,在中药学中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制、制剂、贮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将药材加工成饮片时所采取的一系列传统制药技术。炮制中药材的过程可以影响中药的药性,改善中药材的储藏性,是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3)传说中发明炮制技术的是中国商代曾经做过厨师的大臣伊尹,他把厨房中经常应用的一些烹饪手法如烤、灸、炒、煮以及常见调味料如盐、醋、酒、蜂蜜、姜等应用于草药的加工,并且创制了中医经常应用的汤剂,总结了煎药之法,相传伊尹著有《汤液经法》一书。
(4)明朝医家缭希雍在其著作《炮制大法》中将前人典籍中炮制方法加以总结归纳,提出了“雷公炮制十七法”,这十七法是后世中药行业炮制和加工药物的基本方法,至今十七法中有些方法已经不再使用了,同时又有一些新的炮制方法添加进来,如今人们将炮制的方法分为一般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等五个大类。
2、为什么晒干
(1)应该不是晒干了才有用吧,是晒干了有利于保存。《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告诉我们:干燥环境不利于微生物滋生。可以有效保证药物有效成分不被病原微生物分解消耗以及保证人体健康。含水量高的动物器官和草药易腐败。
(2)同时,对于中草药。就像家里买的茄子,虽然摘下来了但是茄子的细胞不会迅速死亡,多数在几天内还在进行有氧呼吸。中草药药材的鲜细胞也是如此,自身氧化代谢会消耗自身的有机物,其中就可能包含药物有效成分。干燥使植物细胞死亡,有效成分得以保留,不被自身代谢掉。
(3)当然,中药材也并非全部为干燥保存的呀。泡酒保存的(酒精杀死微生物防腐、还可以溶解出药材里以有机物为主的有效成分)也有哇。
(4)中药包含的药材门类很多。按照古代中国,传统的纯粹中医学。尿、大便、朱砂(就是重金属汞啊)好像都能入药。记得小时候家里有这些书,好像药名叫什么“人中黄”、“人中白”什么的吧。这些即使有疗效,现代医疗也有替代疗法和更好的药物,现在应该没人去吃这些吧
3、炮制前修制
中药晒干的步骤可以粗略归为一般修制的制法中。
(1)拣:仅凭肉眼人工拣除药物中的杂质和非药物成分
(2)筛:用筛子除去药物中体积较小的部分和杂质
(3)簸:用竹簸箕颠动,依照轻重和密度区分药物去除杂质
(4)揉:将质脆易碎的药材放在粗筛上按揉使破碎过筛
(5)拌:将药物与辅料,包括朱砂、青黛、鳖血等拌和
(6)去毛:除去植物来源药物表面的绒毛,通常采取刷去毛、刮去毛、火燎去毛、烫去毛、炒去毛等不同的方式,选取的方式不同会对药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7)磨:用摩擦的方式粉碎药材
(8)捣:用击打的方法将体积小而质地硬的药材粉碎
(9)制绒:将质地松软的药物反复按压揉搓使之松泻成绒
4、中药的炮制
(1)水制
洗:短时间清洗药物去除附着在表面的杂质如泥沙
淘:对细小的种子类药物以如淘米的方式淘洗,去除泥沙
漂:将药材在水中浸泡,气温低时每日换水两次,气温高则须换水3-4次以上,以溶出水溶性的有毒成分
泡:操作如漂但不换水,令药物在水中发酵泡软,用以处理龟板等药材
飞:将药材与水一起研磨,经过短时间沉淀后倾取上层浑浊液,挥干水份后可以获得极细的粉末
去心:将茎类药物泡软后去除木质部
(2)火制
烘:将药物放在近火源处或者相对高温处,令水分蒸发,缓缓烘干
焙:焙就是用文火烘干,与炒相比不需要经常翻动
炒:与烹饪中的炒相同,将药物在铁锅中翻炒,根据炒时的辅料不同分为清炒(无辅料)、麸炒(以麦麸为辅料)、盐炒(以盐粒为辅料)、米炒(以大米为辅料)和土炒(以碱性的灶心土为辅料)
烫:烫与炒类似,但温度更高,约在200-300度,同时需要其他固态辅料共同加热,常用的辅料有砂、蛤粉、滑石粉、蒲黄、盐粒等
煅:煅是将药物在700℃以上高温处理的炮制方式,根据使用工具的不同,分为铁锅闷煅、铁锅煅、坩埚煅、直接火煅、灰火闷煅、炉火闷煅等
炙:炙系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同炒制的炮制技术,根据使用辅料的不同可以分为蜜炙、醋炙、酒炙、姜汁炙、盐水炙、油炙、羊油炙等
煨:将药物包埋在另外一种物质中加热的炮制方式叫做煨,可以分为面浆煨、烘煨、重麸炒煨、米汤煨等
(3)水火共制
煮:与烹饪中的煮相同,将药物与其他液体辅料共同加热,常见的有清水煮、酒煮、醋制、酒醋共制等
蒸:与烹饪中的蒸相同,用液体辅料的蒸汽直接加热,多用于加工滋补类药物,常见的有清蒸、酒蒸、醋蒸等
_(chǎn):_就是将种子类药材用热水浸泡后去除种皮的炮制方法
淬: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被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煮汁淬炉甘石等。
(4)其他制法
制霜:种子类药材压榨去油或药物经过物料析出细小结晶后的制品,称为霜。其相应的炮制方法称为制霜。前者如巴豆霜,后者如西瓜霜。
发酵:将药材与辅料拌和,置于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利用霉菌使其发泡、发霉,并改变原药的药性,以生产新药的方法。如神曲。
发芽: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以后,经常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使其发幼芽。如谷芽、麦芽等。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19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