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药常识

霞天曲的炮制方法

中药至上 2023-11-11 02:46:09

霞天曲的炮制方法

霞天曲载《本草备要》。系半夏等药和霞天青制成的曲剂。据《本草备要》载:“黄牛肉煎汁炼膏(即霞天膏)和半夏末为曲,草食七日,待生黄衣晒干,悬挂风处,愈久愈良。”现行,取焦白术、白茯苓各9kg,党参12kg,炙甘草4.5kg,广陈皮4.5kg,霞天膏12kg。先将霞天膏置适当容器内用热水并加热使之溶解。其他各药料粉碎后,将溶解的霞天膏倾入,混合均匀,通过涂有麻油的模印进行印曲,然后晒干。

【炮制方法】1.霞天曲:取原药材,除去灰屑。

2.麸炒霞天曲:取麸皮撒在热锅内,冒浓烟时投入霞天曲,炒至药物表面呈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

【饮片性状】霞天曲星立方块,表面浅黄色。质疏松,麸炒霞天曲表面呈深黄色,微具焦香气。

【炮制作用】霞天曲性味甘、微苦,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润肺,化痰蠲饮的功能。生品常用于咳嗽,痰核,痞块,如治疗沉疴瘤痰,功效最烈(《本草备要》);健脾化痰,但内热燥痰者忌用(《饮片新参》)。麸炒后产生焦香气,增强健胃消食作用,用于健脾养胃,如治中气虚馁,体倦腹胀(《药剂学》)。

【炮制研究】霞天曲在清代始有制备记载(《本草备要》),现行,有蚨炒等炮制方法。

霞天曲含有各种含氰和不含氮的化合物,如肌酸、牛磺酸、明胶、蛋白质、氨基酸、脂肪、乳艘、糖元、无机盐等。此外,还含有淀粉、烟碱、甘草酸等。

汪逢春的临证用药,别具匠心

讲究炮制及处方用药注意药物间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等关系。入煎剂用时常注明某药与某药同炒,或某药与某药同打烂,其药物伍用颇有“药对”之意。有的取古方,经方配伍之原旨,有的依本人临证经验搭配,有的是意在去性取味,有的意在去味取性,颇具匠心。如香豆豉与焦山栀同炒,取栀子豉汤之意,清胸膈之热;厚朴和川连同炒,黄连之寒监制厚朴之温,意在宽中行气,苦以燥湿,小枳壳与苦桔梗同炒,一升一降,用于肺失宣肃咳喘之证;大豆卷与西秦艽同炒,有宣散解表,清泻虚热之功,绿茵陈与焦山栀同炒,取茵陈蒿汤之意,有清利湿热之力;桑枝与丝瓜络同炒,宣痹以通络,建泽泻与赤苓皮同炒,两者协同,建脾以利尿;松子仁与大麻仁同炒,两者协同,甘润和中,润肠通便;全瓜蒌与薤白头同打烂,仿瓜蒌薤白白酒汤之意,有宽胸通痹之功。汪逢春先生上述用药之经验,今天仍可师可法。
善用药物粉剂装配胶囊使用,与汤剂同服。有的药物入煎后,破坏有效成分,影响药力发挥;有的药物价值昂贵,入煎需量大,有浪费之嫌,或患者也苦于负担过重;有些药物不宜入煎者,多装入胶囊,随汤吞服。这样少量吞服的方法,既能节约药材,又能充分发挥药效,简捷、方便、价廉,利民利病,又开辟了新的给药门路。据不完全统计,仅《泊庐医案》一书,使用胶囊装药随汤同服者,达七十五处之多。汪逢春先生常视病情出入,选定多种配方以随机应用。如治疗湿温病供选配方;羚羊角尖0.3克,太乙玉枢丹、白蔻仁各0.6克;白蔻仁、太乙玉枢丹、酒军各0.6克,白蔻仁0.6克,生熟大黄各1.2克;香犀角、白蔻仁各0.6克,香犀角、真郁金各0.6克,酒军、白蔻仁各0.6克。此多种配方,皆分研细末,装入胶囊,随汤药分两次送服。镇惊熄风,常以琥珀抱龙丸,太乙玉枢丹各0.6克,薤白头1.5克,研细末,装小胶囊中匀二次送下;妊娠恶阻,饮水即吐者,以明矾、食盐各0.3克,装入胶囊内服用,呕吐酸苦水者,以白蔻仁0.6克,枯矾、食盐各0.3克,装入小胶管内服用,食后上泛者,落水沉香0.3克、白蔻仁0.6克、食盐0.3克,共研细末,装入小胶管内同服。其中食盐以用大粗盐研细为好,精制盐、再生盐不用。因这两种盐服后舌根有涩感,不舒服,食盐不要炒用,如炒成胡盐,服之坠气。泄泻者,常用上上落水沉香末二分(即质量好的沉香)、白蔻仁二分,同研细末后,装入胶囊,随汤服下。又凡口中粘腻苦涩者,可用莲子心,沉香,食盐各一分,装小胶囊吞服效好。由此可见,其配方十分灵活,视病情而定,可谓变通有方,圆机活法。
喜用曲类。如沉香曲、范志曲、霞天曲,治疗肠胃病应用曲类自不待言,对一些杂病的恢复期,善后调理时尤多于方中加入曲类药物,意在振奋胃气,开胃进食,增强体质。
善用药物鲜品。常用鲜藿香、鲜佩兰、鲜枇杷叶、鲜菖蒲、鲜荷叶、鲜佛手、鲜西瓜翠衣、鲜芦根、鲜柠檬皮、鲜竹叶、鲜煨姜等。鲜品有干品不可比的优点,一些轻宣疏解药物,鲜品芳香之气较大,取其芳香化浊之力较强。鲜品其植物精汁尚较丰富,汪逢春先生认为暑温证及温病滋阴尤以鲜品效佳。
成药入煎剂。中成药取其适量入煎剂同煎煮,既可以起到协同或佐药的作用,又可以弥补单纯汤剂的某些不足。用汤剂以解决主要矛盾,丸药入煎可解决次要矛盾,有主有从,并行不悖。常用入煎中成药有:越鞠保和丸、香砂六君子丸、枳术丸等,不一而足。

如何把半夏制的没有白芯

  中药半夏炮制方法的研究

  顾宏琼

  湖州市中医院 313000

  摘 要:半夏是中药最早记载的炮制品种之一,有工艺记载始于汉末,根据炮制的主要辅料不同,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青盐半夏及京半夏等各类,本文归纳小结了各类半夏不同种类的炮制方法,概括了半夏不同的炮制其临床应用有不同的侧重点,兼做比较,为方便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关键词:半夏;炮制方法;功效

  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我国大部分地区及朝鲜半岛和日本都能生长。异名有麻芋子、三叶半夏、地文、水玉、和姑等。半夏辛、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痰多咳喘、痰饮眩晕、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在汉以前即有“治半夏”的炮制法(《内经》)。汉、唐时代,主要有汤洗(汉·《玉函》)、姜制(晋·《肘后》)、水煮(梁·《集注》)、微火炮(唐·《干金》)等法。从宋代到清代,有制曲(宋·《药证》)、矾制(宋·《总录》)、姜矾制(宋·《局方》)、姜罗卜制(宋·《传信》)、姜甘草制(宋·《朱氏》)、酒姜制(明·《普济方》)、皂角矾生姜制(明·《婴童》)、法制(明·《纲目》)、姜青盐制(清·《便读》)等炮制方法[1]。

  半夏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各有所异。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制多用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多用于燥湿化痰;红半夏消风热,清痰涎,降气利咽;竹沥半夏用于痰之偏于黄稠者;宋半夏与仙半夏相近,而较法半夏为纯,体虚有痰者宜之;苏州戈半夏治寒湿痰上壅气喘有效。半夏制法多样,功效各异,是中药炮制品中较典型的代表,具体如下:

  1.生半夏 取原药材,拣净杂质,筛去灰屑。生半夏有毒,现代研究发现生半夏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对眼、咽喉、胃肠等黏膜的强烈刺激。半夏的有效成分复杂,主要是生物碱、谷甾醇、氨基酸、有机酸、半夏蛋白等。有学者实验发现半夏蛋白具有影响卵巢黄体功能的活性,半夏蛋白影响卵巢黄体功能,使内源性孕酮水平下降导致蜕膜变性,胚胎失去蜕膜的支持而流产[2]。所以中医应用半夏治疗妊娠呕吐时应采用炮制过的半夏,慎用或禁用未经炮制的生半夏。生半夏一般以外用为主,或制成丸子,以减少药量[3]。

  2.清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的白矾水浸泡2~3天(冬季4~5天),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白矾中铝的复盐易与半夏毒性成分结合或吸附而降低半夏的毒性。法半夏长与化痰,可治疗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有学者认为半夏的止咳镇吐功效与麻黄碱、谷甾醇成分有关[4]。 杨玉琴等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炮制品中麻黄碱的含量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5]。

  3.姜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清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另取干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成薄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白矾制能降低毒性,生姜和半夏均含有某些相同的化学成分,互相起协同作用,能增加温中化痰止呕的作用,姜半夏善于止呕,常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6]。有报道探讨了姜半夏的致突变性,临床应用于孕妇时应保持慎重态度,特别在胚胎发育早期,以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的影响[7]。

  4.法半夏 取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清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入甘草石灰液(甘草加入水煎两次,合并煎液,倒入加入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浸漂约4~5日,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Ph12以上,口尝微有麻舌感,切面黄色均匀为度,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每100kg半夏,用甘草1kg,生石灰块10kg。半夏炮制后毒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强,经石灰水液泡后湿燥之性增强,长于燥湿化痰,多用于中成药中。如治胃寒气滞、胃脘满闷的香砂养胃丸中用的半夏是法半夏。有报道用法半夏原粉压片,口服剂量3g,经102例临床验证,治疗慢性气管炎有较好疗效[8]。

  5.苏半夏 取洁净半夏,大小分开,加入清水浸过药面33cm,共浸3天(每天换水2-3次),改用2%白矾水浸泡5-10天(每2天换水1次);再以1%白矾水浸泡15-20天(每1-2天换水1次)。最后用清水浸泡3天(每天换水1-2次),至无麻或微有麻舌感,取出,晒干,用时打碎[9]。

  6.仙半夏 用大半夏一斤、石灰一斤、滚水七八碗,入盆内搅凉、澄清去渣,将半夏入盆内,手搅之,日晒夜露,七日足,捞去控干,用井华水洗净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捞起控干,用白矾八两,皮硝一斤,滚水七八碗,将矾共入盆内,搅晾温,将半夏入内浸七日,日干夜露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取出控干,入后药,甘草、薄荷各四两,丁香五钱,白豆蔻三钱,藿香一钱,枳实、木香、川芎、肉桂各三钱,陈皮、枳壳、五味子、青皮、砂仁各五钱。共十四味,切片,滚水十五碗凉温,将半夏同药入盆内,泡二七日足,日晒夜露搅之,将药取出与半夏同白布包住,放在热坑,用器扣位三柱香时,药与半夏分胎,半夏干收[10]。

  7.宋·半夏 取制半夏净片,用下列处方的药汁搅拌入,使之吸尽;干燥。每半夏10kg,用陈皮0.19kg,苏子0.13kg,青礞石0.13kg,五味子0.06kg,天花粉0.13kg,白前0.06kg批把叶0.13kg,共煎浓汁[10]。

  8.青盐半夏 取制半夏净片,用青盐化水拌匀,使之吸尽,晒干。每制半夏净片10kg,用青盐0.31kg[10]。

  9.竹沥半夏

  9.1取姜半夏加竹沥拌匀,待吸尽,干燥。每姜半夏100kg,用竹沥12.5kg[11]。

  9.2取生半夏水浸8-24小时,润透至无白心,切厚片,与明矾姜汁拌匀,腌至口嚼微具麻味感,漂去涩味,干燥,与竹沥拌匀,吸尽,干燥。每生半夏100kg,用竹沥25kg[12]。

  10.醋制半夏 先将半夏片拣净杂质。每100kg半夏片加醋20kg兑沸水适量喷洒拌匀,吸约半小时,再放火锅内用文火不断拌炒,炒至醋干,表面呈淡黑黄色,铲出晾冷即醋炙半夏[13]。

  11.胆汁制半夏 先将半夏片拣净杂质,每100kg半夏片加猪胆汁1kg,兑沸水适量溶化。将胆水汁喷洒拌匀半夏片内,洒完吸透约半小时,再放入锅内用文火不断拌炒至胆汁干,表面呈淡黑黄色,铲出晾冷即成胆炙半夏[13]。

  12.半夏曲

  12.1 半夏曲:先将半夏汤泡9次,晒干为末,随痛用或煎膏,或绞汁调末为丸如弹子大,用楮叶或纸包裹,以稻草上下盒七日,生毛取出悬风烟之上,愈久愈良[14]。

  12.2 霞天曲:以黄牛肉汁炼膏即霞天膏和半夏末为曲、名霞天曲。治沉疴痼疾,照超曲法草盒七日,待生黄衣,悬挂风处,愈久愈佳[15]。

  12.3 红半夏:大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转,以浓米泔浸一夜,每再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每两入龙食五分。砂为衣染之,先排灯一重,约一指厚,排半夏于上,再以灯草盖一指厚,以炒豆焙之,候干取药[15]。

  总结:从半夏的整个炮制历史沿革来看,半夏入药的历史悠久,各个时代均有新的炮制方法出现。关于半夏炮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降低毒性,以保证用药安全,古代学者已经对其作了详尽的阐述;另一方面,用多种辅料与半夏共制,采取各种辅料炮制是为改变半夏的药性,从而扩大半夏的应用范围,提高半夏的临床疗效。半夏的不同炮制方法有着不相同的功效,各种炮制半夏在临床应用中各有其侧重点,在使用时按病情需要,谨慎使用,做好安全、科学用药。

  文献摘要:

  1. 叶定江,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55;

  2. 修彦凤、王智华、洪筱坤,半夏毒性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5):304;

  3. 毛红兵,半夏的不同炮制方法及其疗效[J],传统医药2003,12(7):61-62:

  4. 邓兴然、黄儒龙、范宋玲,不同方法炮制姜半夏对谷甾醇含量的影响[J],基层中药杂志,2001,12(12):25-26;

  5. 杨玉琴、张丽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半夏炮制品中麻黄碱的含量[J],贵州医药,2001,25(9):846;

  6. 彭继荣,半夏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5(5):319;

  7. 王小红,江洪,夏明珠等,姜半夏致突变性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2002,23(8);

  8. 马兴民,新编中药炮制法[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63;

  9. 广东省中药材饮片加工炮制手册[M].广东省药品公司 .1977 , 168

  10.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71

  11. 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 江苏省卫生局 .1980,P 189

  12. 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浙江省卫生厅 .1985, P 445

  13. 云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云南科技出版社》. 云南省卫生厅编.1986

  14. 医药入门辑要〔M〕.锦章书局,1941∶365

  15. 本草江纂辑要〔M〕.国医砥柱社印版,755

  16.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94~1195

医学家汪逢春

  汪逢春(1884—1941),江苏苏州人,他毕生热心于公益事业,尤其注重培养中医人才,提倡在职教育。1938年,国医职业会成立,汪逢春任公会会长,同时,他也在筹备创建《北京医药月刊》。1939年,创刊时他亲自撰文,以资号召倡导。

  汪逢春先生精究医术,博览群书。在京行医期间,妇孺皆知其名。他常能顿起他医束手之病,临床效验颇佳。汪逢春擅长治疗时令病以及肠胃病。他十分重视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认为濡养五脏的精微物质皆赖脾胃之运化与传输,脾胃失司,则化源衰竭,灾害易至。他审证精详,辨证细腻,立法严谨,常以不到10味药的小方取其效验,主张“轻可去实”。他十分擅长治湿温病,不仅对吴鞠通、薛生白的方剂十分熟悉,而且以从不拘泥于古人之方,在选药组方上自成一格。他采用清热和化湿兼重的方法,仔细勘酌湿热之偏重,结合宣透、舒郁、淡渗、缓泻等方法来缓解病势。尤其善于使用辛香宣达、芳香清解之法治疗,常能取得很满意的效果。他最忌“见轻即清”,认为此时清热,易使湿邪停滞,难以取效。他合理地使用清、化、宣、利、泻等多种治法,湿热之邪随之可除,诸证皆愈。

  汪逢春先生的遣方用药很有特点,可将其用药风格概括为“繁花似锦”。他对药物的炮制、产地、相须、相使、相关、相畏等十分讲究,在药物的选择搭配、服用方法上也很有研究。临床选方配药灵活多变,其处方精致优雅,常会给人一种繁花似锦、心旷神怡的感受。例如,入煎剂的药味,他常会注明某药与某药同炒,或者某药与某药一同打烂等,旨在取其性而去其味,或者取其味而存其性,立法严密,颇具匠心。如淡豆豉与山栀同炒,就有“栀子鼓汤”之意等。他还十分善用“曲”类药,如沉香曲、范志曲、霞天曲等,曲类药品皆可振奋胃气、开胃进食、增强体质。汪老用药可谓匠心独具,自成一格。

  汪先生一生操劳于诊务与教学上,无暇著述。他教学甚严,不但极重医德,而且每必严教其弟子尊敬同道。并于每月初一、十五都停诊以讨论病例,还邀请西医专家前来讨论学习,让学生们恭听、记录。汪先生一生信佛,又喜欢读书,每天必在清晨5:00起床,读佛经、打坐、读医书,每天饮食适量,作息按时,虽忙而不紊。他临终前正在打坐,一笑而亡,无丝毫痛苦。汪老也是一位桃李满天下中医教育家,现在的名老中医吴子桢、谢子恒、赵绍琴等,都是他的学生。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019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