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张仲景用方解析

道医 2023-06-25 19:10:49

本书上篇简述了经方理论及其学术观点,扼要地介绍了六经分证、八纲辨证和经方脉诊的内容。下篇详细介绍了二十七类方证的257个汤方。各汤方均按照组成、用法、方解、仲景论述解析、临证思考、辩证要点及验案进行论述。本书的特点是每个方证皆参考张仲景的论述及临床经验、具体病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适于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文目录

0.1 媒体推荐0.2 作者简介1 目录

媒体推荐

书评

仔细阅读本书,可使你轻松解读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精髓,是学习中医的捷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张仲景是经方的杰出传人,这是一部指导你解雇《伤寒杂病论》的医书,这是一部指导你学用经方的医书,这是一部自学和教学案头必备的医书。

作者简介

冯世伦,男,1938年出生于河北晋州,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任主任医师、教授。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尤其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扬工作,先后师承莉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老中医,专注于经方研究,事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后对经方研究的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率先提出了《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溯源”、“《伤寒杂病论》与《汉墓马王堆医书》和《内经》”等论文,出版了《经方传真》、《经方传灯》、《伤寒杂病论传真》等医书。

目录

上篇 经方的理论概述

第一章张仲景是经方的杰出传人

一、经方的源流

二、经方的特点

第二章 经方的辩证论治体系

一、辩证论治

二、《伤寒论》辩证论治的形成

三、六经与八纲

四、治则简介

五、方证

六、辩证论治的实质

第三章 经方的脉诊

一、平脉与病脉

二、诊脉法

三、辨脉法

第四章 怎样掌握经方

一、学好仲景原文

二、注重临床体验

三、正确对待中西医结合

下篇 方证各论

第一章 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方

二、桂枝加桂汤方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

六、桥楼桂枝汤方

七、桂枝加黄耆汤方

八、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

十五、黄耆建中汤方

十六、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

……

第二章 麻黄汤类方

第三章 承气汤类方

第四章 白虎汤类方

第五章 下瘀血汤类方

第六章 陷胸汤类方

第七章 泻心汤类方

第八章 瓜蒂散类方

第九章 甘草干姜汤类方

第十章 干姜附子汤类方

第十一章 附了汤类方

第十二章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方

第十三章 大黄附子汤类方

第十四章 柴胡汤类方

第十五章 半夏汤类方

第十六章 橘皮汤类方

第十七章 黄芩黄连汤类方

第十八章 栀子豉汤类方

第十九章甘草汤类方

第二十章 枳术汤类方

第二十一章 桥楼薤白汤类方

第二十二章芎归胶艾汤类方

第二十三章 麦门冬汤类方

第二十四章木防己汤类方

第二十五章 薏苡附子散类方

第二十六章 猪苓汤类方

第二十七章 其他类方

参考文献

大医张仲景名方,一副治疗颈椎的关键方!请体会

分享一个治疗颈椎的中成药。

从古至今,颈椎病一直是骨科的常见临床病症,那古往今来,治疗颈椎病最多的方子是什么?就是张仲景的葛根汤。

关于关于葛根汤,《伤寒论》原文是这么说的: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就是说什么意思呢?如果说你的肩部僵硬总会出现晨僵扭动脖子疼痛的情况,或者说扭脖子就好像有根筋拉着了一样,这就是机体运行不畅的表现,肩膀处经脉不通气血不活络。

冯先生,年纪差不多50岁左右,自诉自己头晕,而且颈椎不舒服,拍片显示4.5椎唇形增生,近半年来经常出现脖子扭动不舒服的感觉,就好像什么东西扯住了一样,而且经常就是早上起来脖子转动困难,就是俗称的晨僵。

辩证之后开这样一幅方子: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切开)

这就是开头说的葛根汤的方组,它的功效不用多说大家 应该都知道,葛根是颈椎病的专药,只要是颈椎的方子,不说十个有十个,起码十个里面九个都有葛根,能够升阳气,祛除肩膀处的湿气风寒邪气,还能够通经络,解肌,就是把你肩膀处的肌肉给放松放松,此患者感觉肩部好像有拉扯的感觉就是肌肉太紧,长时间处于一种状态,血液就不流通了。桂枝则是起到温阳的作用,阳气饱满,经筋就能柔软。白芍和大枣就是典型的补气血和健脾护肾的作用了。

话说归说,颈椎病都是由于日常上的一些小细节引起的,比如长期吹空调,不动,和冷饮,吃寒凉食物,日积月累,身体机体运转速度就变慢了,很容易产生颈椎方面的问题,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自己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总结仲景的50个基础方,看完你就是半个老中医

导读: 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经方的基础方,学好用活经方的基本准则必须深入研究代表方,充实与扩展经方的最佳方法是深入研究衍生方。

学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

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经方的基础方。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剂。研究用活经方的第一要领是务必学习用活基础方,基础方既具有固定性、稳定性和特定性,又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可行性。只有重视深入研究基础方,才能为应用经方奠定扎实的辨治用方思维;只有从基础方深入学习与理解,才能把握与应用基础方。辨治疾病选用基础方的最大优点是针对病变属性而非局限于病变部位,尤其是辨治疾病的病变部位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时。

常用的基础方我进行了总结,可以这样说,在临床实际中,如四逆散作为一个理气解郁基础方,所有的气郁病人都可以首先考虑使用四逆散。

桂枝茯苓丸,作为活血化瘀基础方,换一句话说所有瘀血我们在治病的过程中,都可以把桂枝茯苓丸作为首选方。

赤丸,有四味药,包括乌头、半夏、茯苓、细辛,就是温化寒痰。在临床中辨证就两个痰,一个痰是寒痰,一个痰是热痰。热痰用小陷胸汤,是清热化痰基础方,寒痰就是赤丸。

一个人有湿热,选一个方治疗湿热,叫作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汤有栀子、黄柏、甘草,在临床实际中,只要见到一个人是湿热,首先选用栀子柏皮汤。一个病人来看病,下焦湿热,还有瘀血,我们选两个基础方就是栀子柏皮汤和桂枝茯苓丸合在一起。

治疗寒湿的基础方是甘姜苓术汤,这个方有四味药:甘草、干姜、茯苓、白术。举一个例子,我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女同志,她说带下量多色白,从我们中医来说应该是寒湿,接着她又说她的病证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一不顺心,盆腔炎就复发了,心情一好,病证没有好,但是相对来说轻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开两个方,一个是甘姜苓术汤,一个是四逆散。在门诊还遇到这样一个病人,慢性盆腔炎,带下色白,经常感到小腹疼痛像针刺一样,开甘姜苓术汤与桂枝茯苓丸,这是我们学习基础方的重要性。

益气补血基础方,张仲景有一个方叫芍药甘草汤,芍药是补血的,甘草是补气的。所谓基础方就是说在临床中有很多病,只要它出现了,既有血虚又有气虚,都可以加上芍药甘草汤。

补血温阳基础方是当归四逆汤。温阳壮阳基础方是四逆汤。最近遇到一个病人,她的舌头前半天右侧凉,后半天左侧凉,到了夜里左右都凉,她说凉得比吃雪糕还凉,冰得她的牙不舒服,上颌不舒服,特别难受。各种检查都没有问题。西医说是更年期,吃什么药都不行。当时,我一看她的舌质偏淡,舌苔偏白,我给她开四逆汤。四逆汤有三味药,附子、炙甘草、干姜,四逆汤用的附子是生的。我给她开方:生附子5g,干姜5g,炙甘草6g,就开三味药,并且告诉她大火烧开,然后计算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当她把药取好了,药房的人说这个药最少要煎煮1个小时以上,我给她说10分钟左右。她又来找我,她说你给我说煎煮10分钟左右,药房说煎煮的时间应该长,她问我应该煎煮多长时间,我说这个方是古人的方,用的药发挥治疗作用要重视煎煮。这个病人用药一周,第二周她来看病的时候,她说舌头不再发凉了,当时门诊有几个实习的研究生,就问她喝药什么感觉,她说喝药什么感觉也没有,由于舌头比较凉,也没有感觉到苦,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到口腔就下去了。其中一个研究生问她,吃药之后有什么感觉,她说没有感觉,就是感觉舌头发凉减轻了,减轻到不再凉了,还想再巩固治疗。

滋阴凉血的基础方是百合地黄汤。

清热泻火基础方是白虎汤。

泻热通下基础方是大承气汤。我经常开大承气汤治疗痤疮,用大承气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是这里必须是热结。

温阳通下基础方是大黄附子汤。

清利水气基础方是牡蛎泽泻散。

温化水气基础方是真武汤。

要想学好用活张仲景的方,张仲景的基础方一定要牢牢记住。比说桂枝茯苓丸,我们把它作为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只要病变属性属于瘀血就可以选用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从张仲景的论述主要就是治疗妇科病,而我们今天在应用的时候并不局限在妇科病。

有一个女同志,身上有比较多的脂防瘤,脂肪瘤大的比核桃大,小的像绿豆大小。根据病证表现我给她开桂枝茯苓丸,病人用药之后,感觉大的在缩小,小的在消失。

今年有一个进修生,她说她爱人身上长的小肉瘤,像小麦粒那样,身上最起码50个,也不痛也不痒,就是她爱人心理上觉得不应该有。我给他开桂枝茯苓丸,加了两味药,其中一个药叫王不留行,一个药是皂刺,王不留行是活血的,皂刺是软坚透散的,大概就是在两周左右,身上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肉瘤没有了,她说要再治疗一段时间。我们学习桂枝茯苓丸不能局限在妇科,只要是瘀血都可以用,桂枝茯苓丸是比较中性的,说它热就热,因为有桂枝,说它凉它就凉,因为有丹皮,说它不热不凉就是不热不凉。

四逆散,不管哪里的气郁都可以用。

另一大类是代表方。所谓代表方就是指辨治病证在诸多方中挑选针对脏腑病变部位具有特有性的方剂。学好用活经方的基本准则,必须深入研究代表方,代表方既具有集约性、典型性和特有性,又具有选择性、针对性和可靠性。学习只有深入研究代表方才能为应用经方提供最佳思路,也就是说辨治疾病,只有从代表方深入研究与探索,才能把握与运用代表方治病的切入点,辨治疾病选用代表方的最大优点是既针对病变部位又针对病变属性,也就是说,辨治疾病病变部位具有固定性与确定性。

肺寒证首选的代表方是小青龙汤。假如说,我们遇到一个病人是肺寒证,同时,寒比较重,可以加上赤丸;如果一个肺寒证,加上情绪比较激动,可以加上四逆散。这就是我们学习经方,一个方面要重视基础方,另一个方面要重视代表方。

基础方,针对的是病变属性而不是病变的部位;代表方既针对病变属性又针对病变的部位。

肺寒证代表方是小青龙汤。

肺热证代表方是泽漆汤。

肺气阴两虚证代表方是麦门冬汤。

脾胃气郁证代表方是橘枳姜汤。

脾胃虚寒证代表方是理中丸。举一个例子,我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病人,问他哪里不舒服,他说慢性胃炎。接着说多少年来都没有吃过凉东西,应该是虚寒,我们一看舌质偏红,舌苔黄厚腻,有热,开理中丸合小陷胸汤,最后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脾胃寒热夹杂证代表方是半夏泻心汤。

脾胃气血虚证代表方是黄芪建中汤。

肝瘀血证代表方是大黄蛰虫丸。

肝湿热证代表方是茵陈蒿汤。

肝热生风证代表方是风引汤。

肝胆郁热气虚证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肾虚不固证代表方是天雄散。

肾阴虚水气证代表方是猪苓汤。

肾阴阳俱虚证代表方是肾气丸。

心气郁证代表方是枳实薤白桂枝汤

心阳虚证代表方是桂枝加附子汤。

心阴阳俱虚证代表方是炙甘草汤。

心肝阴血虚证代表方是酸枣仁汤。

心肾阳气虚证代表方是茯苓四逆汤。

心脾风痰证代表方是侯氏黑散。

瘀热证代表方是桃核承气汤。

寒瘀证代表方是温经汤。

阳虚出血证代表方是黄土汤。

血虚出血证代表方是胶艾汤。

风寒湿痹证代表方是乌头汤。

阳虚郁热痹证代表方是桂枝芍药知母汤。

气血两虚夹湿证代表方是当归芍药散。

临床中尽管疾病有很多,疾病的证型有很多,基本上都是基础方加代表方治疗。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心阴阳俱虚证代表方是炙甘草汤,炙甘草汤能不能和真武汤合在一起?炙甘草汤证心阴阳俱虚会出现水肿,水肿要辨两个方面,如果是寒就用真武汤;如果是湿热就用茯苓泽泻散。

一个心脏病会出现大便干结,大便干结应该辨寒热,热了加什么,寒了选什么;如果阴虚为主要方面选什么,如果阳虚为主要方面选什么?如果这个人阴虚我们可以选百合地黄汤,任何一个代表方都可以与基础方合在一起,这样我们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说小青龙汤辨治肺寒证,尽管治疗肺寒证有很多方,相对而言小青龙汤是最佳的选用方,也可以说除了小青龙汤之外其他都不能代替。

下面就是衍生方,所谓衍生方就是我们在学习古人方的基础之上应该借鉴古人用方不断地变化,衍生方是指治病用方在动态中因病证演变而又产生的方剂,充实与扩展经方的最佳方法是深入研究衍生方,衍生方既具有秉承性、关联性和可变性,又具有随机性、特异性和操作性,学习只有深入研究衍生方,才能优化用方最佳思维,亦即辨治疾病只有从衍生方深入思考与探索,才能把握与运用经方衍生方治病的切入点,衍生方是我们治病最为常用的方。

所谓衍生方就是我们用桂枝汤,在桂枝汤的基础之上加葛根;加黄芪叫桂枝加黄芪汤;可以加附子。为何要加黄芪,因为病人有气虚;为何要加附子,因为病人有阳虚;如果病人咳嗽、喘了加厚朴、杏仁。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重点突出有几个衍生方,一个是桂枝汤,我统计了一下,桂枝汤的衍生方有二十多个。另外还有麻黄汤的衍生方、小青龙汤的衍生方、百合知母汤的衍生方、栀子豉汤的衍生方等,小柴胡汤的衍生方有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可以演变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及乌梅丸等,另外还有大承气汤衍生方、干姜附子汤衍生方、苓桂术甘汤衍生方、瓜蒌薤白白酒汤衍生方、麻杏石甘汤衍生方等。

张仲景二陈汤的配方是什么?

二陈汤的组成是半夏15g、橘红15g、白茯苓9g、炙甘草4.5g、生姜7片、乌梅1枚。

二陈汤是出自中医经典古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湿痰证基础方,重在治脾以消痰,燥化之中有行运之法,临床应用广泛。

方药:制半夏、橘红各9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

用法:加生姜3克,乌梅1枚,水煎服。

功效:燥湿健脾、化痰止咳、理气和中。


加减化裁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以上内容参考:-二陈汤

“痞满燥实”,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收录的这个良方,或能缓解

是不是经常感觉腹部肿胀,像是有坚硬的结块,一按就痛,甚至出现大便不通常,难以排出,又或者是下利清水,其气臭秽,如果你也有这些症状,要小心了,这极有可能是肠道出了大问题。

这类病症其实就是中医里的阳明腑实证,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听说这个病症,所谓的阳明腑实证,简单来说就是外在的寒邪顺着我们的阳明经进入体内,然后在胃中化生内热,并且跟肠道中的燥屎结滞,导致体内的腑气不通畅所诱发的一种病证。

患者体内里热结实,出现大便不通,但是频转矢气,也就是俗称的放屁、出虚恭,并且感觉腹中像是有结块,疼痛拒按,舌苔也大多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这种病症前人将其归纳成为四个字“痞、满、燥、实”。

“痞”就是胸腹部像是有东西压住一样,感觉闷塞压重感,“满”就是胸腹胀满,“燥”主要是指肠中有燥屎,干结不下,“实”腹部疼痛拒按,或者下利清水,但是腹痛仍然没有缓解,同时一些患者还会出现神昏谵语,脸面潮热,这些都是“实”的体现。

这些病症均是由于邪热积滞,阻于肠腑所导致的,那么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峻下热结,也就是通过清泻里热的方式,起到缓急止痛、散结止泻的目的。

那么说起这种治法最有名的药方,就不得不说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收录的——大承气汤了。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代表方,也是峻下热结法的基础方。主要针对中医里面的这三个病症。

1.阳明腑实证:腹部疼痛难以按压,大便不通畅,频转矢气,甚至神昏谵语,脸面潮热,手足汗出,舌苔干燥以黄色或黑色为主。

2.热结旁流证:所谓的“热结旁流”就是之体内热邪炽盛,燥屎不出,导致体内的津液从旁而下,患者大多下利清水,其气臭秽,口干舌燥等。

3.里实热证:经常见于热邪过盛,引发的热厥或发狂病症。

既然大承气汤有这样多的功效,那么究竟是哪些药物组成的呢?本方剂的组成很简单,只用到了4味中药,分别是大黄、厚朴、芒硝、枳实,用的几乎都是泻热行气的药物。

本方剂中的大黄苦寒泻热,攻积通便,可以清泻肠道中的邪热,是这个药方最主要的药物,芒硝咸苦而寒,泻热通便,润燥软坚,两者共同配伍,可以增强大黄峻下热结的效力,同时两者一同使用,既可以苦寒泻下,又可以软坚润燥,泻热的能力极强。

大便积滞内阻,导致腑气不通,则会导致内热实邪积聚体内,难以速下,所以该方剂用到了大量的厚朴,行气消胀除满。所以在柯琴的《伤寒来苏集》中提到,由于气机不顺,用攻积的药物行气,“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之君,名大承气”。

枳实下气开痞散结,帮助厚朴行气除满。厚朴与枳实,大黄和芒硝,这四种药物共同使用,“塞者通,闭者畅。热者泄,阴得存”,阳明腑实证得到缓解治愈,以顺应胃气下行的特点,称为“承气”。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医圣张仲景秘传的大承气汤,虽然仅仅4味中药,但是峻下热结的力量十分强大,所以,后世很多医家对于大承气汤还是有些“胆小”的,时至今日,也依然有很多医生不敢用。但是,只要弄懂张仲景的学术精髓,自然是敢用的,而且效如桴鼓。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9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