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白虎汤加人参加减治疗糖尿病

道医 2023-06-24 23:41:14

糖尿中医属消渴,口渴多尿和善饥。总因燥热伤阴液,阴亏热燥成顽疾。燥热灼肺为上消,烦渴多饮小便多。中焦燥热主在脾,烦渴多尿和善饥。下消病变多属肾,腰膝酸软尿浊混。临症审因仔细辨,对症下药效方奇。

注: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围。以口渴、多尿和善饥为主症。中医消渴范围较广,除了糖尿病以外,它还包括尿崩等其它疾病。

消渴病基本病因是燥热,病理为燥热伤阴。燥热过盛,耗阴更甚,阴液越亏,燥热越炽,致使疾病顽固难愈。

当然,个别病例也有属于下元虚寒,蒸腾无权,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火亏不能化水,故尿多,小便清长。

消渴病一般分上、中、下三消。上消烦渴多饮多尿,燥热主要在肺。中消燥热在脾,烦渴善饥多尿。下消病在肾,腰膝酸软,小便混浊。

糖尿病一般多属中消,晚期可能为下消。尿崩症主要为上消。

中焦燥热灼阴液,多食善饥烦渴饮。尿多而频渐消瘦,唇焦舌燥倦无力。清热泻火生阴液,人参石膏知母吃。川连黄芩鲜石斛,百合花粉味葛根。

方药:

白虎汤加人参加减:

白人参8g(另煎兑) 生石膏20g 知母8g 川连4g 黄芩10g 鲜石斛15g 百合10g 天花粉20g 五味子10g 粉葛根10g

注:脾胃燥热,灼伤阴液,故口渴善饥,消瘦乏力,唇焦舌燥。多尿为气虚不能输布津液,喝水虽多,但不能输布全身而随尿排出之故。

石膏,知母,黄芩,川连清胃泻火;石斛,花粉,百合,葛根益胃养阴,生津止渴;五味子敛阴;人参益气。

白虎加人参汤案

突然回想到一个病例。几年前秋天的一个下午,隔壁的房大夫介绍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过来,据患者说怀疑诊断为干燥综合征,自诉在两个三甲医院,没能明确诊断,中午又去了某个中医门诊开了一大袋子补气补血的中药。

当时患者下车,就是看到医院想再顺路看看,刻下症状:某女,40岁,口干口渴3-4年,舌淡干,平素脉细数。细问发病过程,3-4年前开始在自家小工地做饭,天天用煤气灶,开始出现口干,口渴,平素胃口一般,饭量不多,大便可。口干口渴,逐年加重,虽然多处就诊,中西医都治疗过,未能改善。当时以口干口渴为辩证要点,诊断为:阳明病。记得原文是: “ 阳明病,渴欲饮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处方:知母30克,石膏50克,炙甘草20克,山药30克,人参5克。(泡药时放一把大米)。三剂。嘱患者先喝三天,再复诊。因为看病仔细、沟通顺畅,患者决定先吃一段时间我开的药。今天刚开的30天中药,先不喝了。三天后复诊,一直说好多了,好多了,不太干了,也不太渴了,见效真快,见效真快,味道还挺好喝的。前后四诊,十二剂汤药,几年的困扰解决了。

白虎为西方金神 ,色白,阴性。石膏为白色,其性寒,体重而降,属阴。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云:“白虎,西方金神也……夏热秋凉,暑暍之气,得秋而止,秋之令日处暑,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 白虎加人参汤,益气生津之力更强 。


白虎加人参汤原文如下: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1980年版广西人民出版社

阳明病,渴欲饮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 碎 甘草 二两 炙 粳米 六合 人参 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服桂枝汤後,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热结在裏,表裏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乾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当发汗,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一句话总结伤寒常用方剂

少阳病

少阳病、津亏虚热、里虚兼表、半表半里基础方:小柴胡汤

太阴病方:四逆辈

少阴病寒化方:四逆汤

少阴病热化真阴不足、阳明湿热耗伤营血、虚性兴奋方: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寒热虚实夹杂方:乌梅丸

少阳病兼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病兼里实方:大柴胡汤

少阳病兼脾胃虚寒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病兼心胆不宁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热入血室方:小柴胡汤(经期感冒)

太阴虚证腹痛方: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病腹痛(大实痛)方:桂枝加大黄汤


少阴病

少阴阴盛格阳方:通脉四逆汤

少阴病阴盛戴阳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

少阴病阳虚水泛方:真武汤

阳虚寒湿身痛:附子汤

虚寒下痢便脓血方:桃花汤

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方:黄连阿胶汤

少阴病阴虚有热、水气不利方:猪苓汤

少阴病兼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肝胃气滞方:四逆散

少阴客热咽痛方:桔梗汤

少阴客寒咽痛方:半夏散及汤

血虚寒凝致厥方:当归四逆汤

厥阴热利方:白头翁汤

病后腰以下浮肿方:牡蛎泽泻汤

气阴两伤低热方:竹叶石膏汤

辛温解肌、项背僵痛刚痉方:葛根汤

百合病方:百合地黄汤

热盛伤津口渴方:栝楼牡蛎散

狐惑病方:甘草泻心汤

阳毒方:升麻鳖甲汤

风湿历节病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寒湿历节病方:乌头汤

中风痱第一方: 小续命汤

太阴中风四肢病血痹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阴阳两虚失精证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阴虚失眠证

虚劳不眠、饮邪虚热方:酸枣仁汤

阴虚火旺虚烦不寐方:黄连阿胶汤

心阳虚不寐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脾虚痞满不寐方:半夏泻心汤

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水热互结伴失眠方:猪苓汤

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方:炙甘草汤

邪去正未复之失眠方:竹叶石膏汤

脾肾阳虚不寐方:干姜附子汤


杂症

虚劳挟瘀血证方:大黄蛰虫丸

寒饮郁肺咳嗽上气方:射干麻黄汤

浊痰壅肺方:皂荚丸

肺胃阴虚咽喉不利咳喘方:麦门冬汤

肺痈邪实气闭方:葶苈大枣泻肺汤

风热水饮内作咳嗽、目如脱妆方:越脾加半夏汤

肺痈脓成方:苇茎汤

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气逆上冲:奔豚汤

奔豚证属阳虚感寒:桂枝加桂汤

胸痹属胸阳不振寒饮痰浊阻塞方:栝楼薤白白酒汤

胸痹属中焦阳虚气虚方:人参汤方

胸胃脘气滞方:橘枳姜汤

水饮兼气机不畅方:茯苓杏仁甘草汤

寒湿痹痛甚方:薏仁附子散

痰热基础方:小陷胸汤

寒(饮)痰方:赤丸

阴寒痼结方:乌头赤石脂丸

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

腹满胀重于积方:厚朴三物汤

虚寒性腹满痛方:大建中汤

寒实内结方:大黄附子汤

寒疝腹痛方:乌头煎

血虚水盛方:当归芍药散

肝着基础方:旋复花汤

肾着基础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痰饮证

痰饮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方:苓桂术甘汤

留饮基础方:甘遂半夏汤

支饮眩冒基础方:泽泻汤

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基础方:附子粳米方

痰饮善后基础方:《外台》茯苓饮

下寒上燥小便不利方:栝楼瞿麦丸

小便不利:

湿热瘀结小便不利方:蒲灰散

郁热伤阴小便不利方:猪苓汤

风水夹热方:越脾汤

皮水方:防己茯苓汤

气滞脾弱方:枳术汤


血证

虚寒性吐血方:柏叶汤

虚寒性便血方:黄土汤

热盛出血方:泻心汤

下血虚衰强壮止血方:胶艾汤

胃虚有热呃逆呕吐方:橘皮竹茹汤

肠痈未化脓方:大黄牡丹汤

肠道瘀脓方:排脓散

上部有脓方:排脓汤

阴狐疝气方:蜘蛛散

症瘕方:桂枝茯苓丸

血虚出血吐血脱血方:胶艾汤

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腹痛方:当归芍药散

胃虚寒呕逆方:干姜人参半夏丸

血虚热郁小便不利方:当归贝母苦参丸

气血郁滞腹痛方:枳实芍药散

瘀血内结腹痛方:下瘀血汤

产后中风兼阳虚感冒方:竹叶汤

梅核气方:半夏厚朴汤

脏燥病方:甘麦大枣汤

冲任虚寒兼瘀致崩漏方:温经汤

缓急止痛方:芍药甘草汤

补津液虚伤、温散寒邪方:桂枝新加汤

肺阳虚方:甘草干姜汤

阴阳两虚方:芍药甘草附子汤

心阴阳两虚方:炙甘草汤、建中汤

肾阴阳两虚方:肾气丸

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

少腹蓄血证方:桃核承气汤

寒热错杂痞满证方:半夏泻心汤

痰气痞证方:旋覆代赭汤

水结悬饮、痞满胁疼、决水方:十枣汤

阳明经表里俱热方:白虎汤

阳明腑实证方:承气类方

阳明脾约证方:麻子仁丸

湿热黄疸方:茵陈蒿汤

退黄方:陈茵五苓散

阳黄兼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肝胃虚寒上逆方:吴茱萸汤

补先天之方:肾气丸


太阳表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

小寒不解、又营卫之气不足、处中间状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太阳风寒表实、少阳胆腑湿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纯表寒:麻黄汤证

表寒入里化热:大青龙汤证

寒多热少: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寒少热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表水: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越婢汤

风水:越婢加术汤证

肺水: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项背强紧紧:葛根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兼阳明胃逆者: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合太阴水饮、外寒里水寒水射肺:小青龙汤

太阳经脉不利兼阳明里热者: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兼少阴里虚寒者:小青龙加附子汤证

肺热脾寒:麻黄升麻汤证

阳明胃热气逆与太阴里虚寒相合:黄连汤证。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太阴中风:桂枝人参汤证

太阴脾寒重:理中汤证。

太阳中风少阴表虚证: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风兼阳明里热者:瓜蒌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兼阳明里实者: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太阳中风兼经脉不利、项背强紧紧: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邪陷胸膈中风兼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邪陷胸膈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证

太阳病兼心阳虚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心阳损伤心下悸、欲得按、其人叉手自冒心者:桂枝甘草汤证

心阳损伤心悸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太阳中风痰饮水湿扰心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太阴水饮证

脾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胸水:十枣汤证

胃水:茯苓甘草汤证

膀胱水:五苓散证

肾水:真武汤证

肠水:己椒苈黄丸证

下肢水:牡蛎泽泻散证

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太阳经腑气、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脐下水停欲攻冲上逆: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证


阳明里热证

阳明里热证、热偏上焦热郁胸膈:栀子豉汤证。

阳明里热证、兼胃逆、水饮:栀子生姜豉汤证

阳明里热证、兼中气虚:栀子甘草豉汤证

阳明里热胃实者、兼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证

阳明里热胃实者:枳实栀子豉汤证

阳明里热兼有太阴脾寒:栀子干姜汤证

阳明里热偏中焦: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竹叶石膏汤证

阳明里热偏下焦、水热互结膀胱:猪苓汤证

热在肠腑:白头翁汤证

热伤肾阴、心火独亢、水火不济:黄连阿胶汤证

阳明里实与“气”结成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阳明里实兼肾阳虚:附子泻心汤证

阳明里实与“水”结、水热互结:大陷胸丸证和大陷胸汤证

阳明里实与“痰”结:小陷胸汤证

阳明里实与“糟粕”结: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蜜煎方证

阳明里实与“血”结:桃核承气汤证、抵挡汤证、抵挡丸证

少阴病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

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

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少阴里虚寒扶阳保命:四逆汤类方: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胆腑湿热郁结黄疸:栀子柏皮汤证

胆腑湿热兼阳明里实:茵陈蒿汤证

胆腑湿热合肠腑湿热:葛根芩连汤证

肠腑湿热:白头翁汤证


“半病”范畴

调达人体半表半里枢机:柴胡剂为主

少阳病核心:小柴胡汤证

调达人体半上半下枢机:三泻心汤为主

三泻心汤构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少阳太阳合病:柴胡桂枝汤证

少阳太阳太阴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阳明里实:柴胡加芒硝汤证和大柴胡汤证

少阴阳郁:四逆散证

厥阴神志症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少阳胆腑郁热凸显:黄芩汤证

少阳胆腑郁热兼胃逆水饮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太阴里虚寒水饮与阳明里热结:半夏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水饮重表寒束缚:生姜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与阳明里热结:甘草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甘草干姜汤证

太阴里实证:三物白散证、瓜蒂散证

太阴津血不足:芍药甘草汤证、小建中汤证


方-证对应表

越婢汤:肺热风水

越婢加半夏汤:肺胀咳喘

旋复花汤:肝着:常欲捣其胸

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

奔豚汤:肝气奔豚

茯苓杏仁甘草汤:饮阻气塞

小青龙加石膏汤:寒饮咳嗽兼热

麦门冬汤:肺阴虚咳逆

半夏厚朴汤:咽干异物

生姜半夏汤:饮气呕逆

栝蒌薤白白酒汤:胸痹

木防已汤:膈间支饮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芒汤:阳虚饮盛


百合方

百合地黄汤:百合病

百合知母汤:百合病发热

百合鸡子黄汤:百合病心烦

滑石代赭汤:百合病呕吐

百合滑石散:百合病发热

栝蒌牡蛎散:百合病变渴

栝蒌桂枝汤:柔痉

人参汤:胸痹气虚

厚朴七物汤:腹满兼表

小柴胡汤:胆经郁热

大柴胡汤:胆热腑实

桂枝附子汤:湿痹风寒

大黄附子汤:寒实内结

白术附子汤:湿痹湿重

甘草附子汤:湿痹痛甚

附子粳米汤:寒饮寒疝

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证


小建中汤:中气虚寒

吴茱萸汤:肝寒呕吐

黄芪建中汤:中气虚寒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热利兼呕

桃花汤:虚寒下利

桂枝加龙牡汤:精虚阳浮

酸枣仁:肝虚失眠

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痹腹满

栝蒌薤白半夏汤:胸痹胸痛

茵陈蒿汤:黄疸

栀子大黄汤:黄疸实热

桂枝生姜枳实汤:胃逆心痛

肾着汤:肾着


桂苓剂

防已茯苓汤:皮水脾虚

桂苓五味甘草汤:饮去阳冲证

麻黄附子汤:正水阳虚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汤:冲平饮作证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半夏汤:胃饮呕冒证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肺逆水肿证

茯苓桂枝甘草汤:饮发奔豚

去桂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胃热上冲证

猪苓汤:水热互结

枳术汤:脾虚水饮


杂病方

竹叶汤:产后外感

厚朴麻黄汤:咳嗽胸满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热利

甘草泻心汤:狐惑

泻心汤:吐血:火热上冲;吐血不止

黄土汤:虚寒下血

柏叶汤:虚寒吐血

大黄牡丹皮汤:肠痈

下瘀血汤:产后干血;干血著脐下

大黄甘遂汤:水血结在血室;产后水与血相结

芎归胶艾汤:漏下胞阻

温经汤:漏下经寒

甘麦大枣汤:脏躁

白头翁汤:热利

紫参汤:肺痈下利


大承气汤:里实热内结

小承气汤:里实热下利

厚朴大黄汤:里实热腹满

大黄甘草汤:里实热呕吐

栀子大黄汤:里实热黄疸

泽泻汤:痰饮眩冒

苓桂术甘汤:痰饮脾虚

小半夏汤:痰饮呕吐

小半夏加茯苓汤:痰饮心下悸

茯苓泽泻汤:停饮呕吐

四逆汤:阳衰阴盛

通脉四逆汤:阴盛戴阳

桂枝芍药知母汤:历节阴伤

乌头汤:寒盛历节

大建中汤:寒疝腹痛

甘草干姜汤:虚寒肺痿

升麻鳖甲汤:阴阳毒

葶苈大枣泻肺汤:肺痈

桔梗汤:肺痈

排脓汤:肠痈

甘遂半夏汤:留饮;留饮难去

泽漆汤:邪盛正虚;积水而喘

大黄硝石汤:黄疸;里实热甚

土瓜根散:经水不利

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

当归芍药散:妇人腹痛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五苓散:下焦水饮

蒲灰散:小便不利

诃黎勒散:气利;滑脱失禁下利

薏苡附子败酱散:肠痈

当归散:血弱有热;保产安胎

半夏干姜散:中焦寒饮;呕逆胸满

当归生姜羊肉汤:血虚寒疝

蜘蛛散:肝寒疝气

薏苡附子散:胸痹急证

硝石矾石散:黑疸

茵陈五苓散:黄疸湿重

滑石白鱼散:小便不利

鳖甲煎丸:疟母

薯蓣丸:虚劳诸虚

大黄庶虫丸:虚劳干血

乌头赤石脂丸:心痛寒盛

麻子仁丸:脾约

已椒苈黄丸:肠间水饮

半夏麻黄丸:水饮心悸

乌梅丸:蛔厥

桂枝茯苓丸:妇人症病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寒呕

皂荚丸: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竹皮大丸:产后发热烦呕

栝蒌瞿麦丸:上热下寒

赤丸:寒饮厥逆


胶姜汤(血崩)

当归芍药散(孕妇水肿腹痛)

温经汤(更年期、调经、不孕)

当归贝母苦参丸(怀孕期小便难)

矾石丸(经闭、白带外用药)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害喜)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白带)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大病初愈、长久忧郁)

胶艾汤(妊娠出血、腹痛、肝脾两虚)

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坐骨神经痛、脚冰冷月经痛)

附子汤(里寒很盛。怀孕腹痛恶寒。)

小柴胡汤(胸胁苦满。胸中烦而不呕、胁下痞硬。三阳并病。月经时感冒。腮腺炎。三焦淋巴系统清热去寒。产后忧郁、便秘。)

大承气汤(有宿食。恶露不尽、便秘。)

阳旦汤(月子期感冒)

当归散(补血、补身)

甘麦大枣汤(子宫燥藏)

白术散(养胎、补钙)

桂枝茯苓丸(子宫肌瘤、卵巢瘤、月经不顺)

竹叶汤(产后中风)

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

土瓜根散(卵巢疾病)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下利体虚)

乌头桂枝汤(抵当症)

抵当汤(子宫肿块、活血破瘀。血蓄肠胃。有瘀血不大便者。血瘀子宫。)

当归生姜羊肉汤(寒疝、补气血。产后寒疝虚劳。)

甘草粉蜜汤(驱虫)

竹皮大丸(乳房硬块)

乌梅丸(去蛔虫、久利。蚘厥。)

大黄甘遂汤(少妇鼓胀)

红蓝花酒、当归芍药散(腹中刺痛)

小建中汤(小孩胃口差、腹痛。虚劳、小孩脸色苍白、四肢无力晕眩。)

蛇床子散(阴部痒)

五苓散(晨起水肿、消渴症、脑积水、三因方。水逆。汗出而渴。小儿吐奶、水肿、口渴。)

膏发煎(阴吹妇女前阴气吹>)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五官病方

栀子柏皮汤(去黄、结膜炎、眼炎)

猪肤汤(少阴证喉咙痛)

麦门冬汤(咽喉干燥者)

桂枝甘草汤(心下悸。精脱者耳聋。)

半夏散、半夏汤(火喉癣证)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饮症、中耳不平衡、晕车)

排脓汤(痰饮、肺痈、喉癌、舌癌)

苦酒汤(喉咙生疮)

橘皮竹茹汤(扁桃腺、腮腺炎、淋巴癌)


皮肤病方

升麻鳖甲汤(斑疹伤寒、泡疹)

大黄黄连泻心汤(胃出血、恶疮、痔疮)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疥癣、皮肤科)

赤豆当归散(外痣、内痣)

黄连汤(胸膈发炎、霍乱。浸淫疮、皮肤化脓。)

硝石矾石散(黑瘅、瘀血肤黑>)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去疣、脂漏性皮肤炎、风湿)

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

蛇床子散(阴部痒)

猪膏发煎(肌肤甲错肌若鱼鳞>)

狼牙汤(阳梅疮、疱疮)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烫伤内服外敷。烫伤起水泡、火邪。)


手脚病方

乌头汤(关节炎、历节重症)

真武汤(头重脚轻、肾亏。四肢沉重疼痛。)

甘草附子汤(掣痛、痛风。 痛风。)

小建中汤(小孩胃口差、腹痛。虚劳、小孩脸色苍白、四肢无力晕眩。)

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风湿关节炎)

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

桂枝芍药知母汤(阴虚、脚肿)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去疣、脂漏性皮肤炎、风湿)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甲状腺亢进、帕金森氏病)

芍药甘草汤(静脉屈张)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烫伤内服外敷。 烫伤起水泡、火邪。)

葛根汤(抽筋、流汗过多、昏倒)

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坐骨神经痛、脚冰冷月经痛)


水饮汗方

甘遂半夏汤(留饮)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枳术汤(胃有水饮)

当归芍药散(孕妇水肿腹痛)

木防己汤(膈间支饮)

桂枝芍药知母汤(阴虚、脚肿)

己椒苈黄丸(水停肠间)

麻黄加术汤(肾脏水肿、缺氧)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支饮)

蒲灰散(全身性水肿、睾丸水肿)

桂苓五味甘草汤(里虚)

五苓散(晨起水肿、消渴症、脑积水、三因方。水逆。汗出而渴。小儿吐奶、水肿、口渴。)

旋覆代赭石汤(痰饮、反胃恶心)

十枣汤(肺积水、肝积水。悬饮。)

白虎汤(高温壮热)

栝蒌牡蛎散(生津止渴)

小半夏加茯苓汤(先渴后呕、水停心下)

麻黄附子甘草汤(补津液不足、复脉)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饮症、中耳不平衡、晕车)

桂枝加黄芪汤(黄汗表实)

防己茯苓汤(皮水)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汗表虚收敛)

麻黄附子汤(里水)

防己黄芪汤(身重、易流汗。心中风。脉浮身重。)


特种病方

麻黄汤(还魂汤)

鳖甲煎丸(疟病、瘅疟、温虐〈白虎加桂枝汤〉)

风引汤(热瘫痫)

桂枝加葛根汤(面部中风)

滨煎汤(淋巴结肿瘤)

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

防己黄芪汤(身重、易流汗。心中风。脉浮身重。)

橘皮竹茹汤(扁桃腺、腮腺炎、淋巴癌)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甲状腺亢进、帕金森氏病)

小柴胡汤(胸胁苦满。胸中烦而不呕、胁下痞硬。三阳并病。月经时感冒。腮腺炎。三焦淋巴系统清热去寒。产后忧郁、便秘。)

大黄黄连泻心汤(胃出血、恶疮、痔疮)

白虎加人参汤(心热、上消糖尿病。中暑。)

皂荚丸(戒菸方)

大黄甘草汤(食物不洁)

黄连汤(胸膈发炎、霍乱。浸淫疮、皮肤化脓。)

小半夏汤(打嗝。呕吐吃不下。)

蜘蛛散(疝气阴狐疝气>)

柏叶汤(吐血不止)

附子汤(里寒很盛。怀孕腹痛恶寒。)

蜀漆散(劳疟、牝疟)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大病初愈、长久忧)

糖尿病不用怕,降糖绝配的七对药

一、黄连、干姜 来源:《伤寒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应用: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干姜大辛大热,辛温散寒、温中回阳。干姜可制黄连苦寒伤胃,二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功。此配伍取「 ”辛开苦降”之意,为降血糖之经验药对。 心得:该药对应用关键在于黄连、干姜配伍比例:若胃热重,黄连干姜之比为 6:1;若胃热不甚,可调整为3:1;若胃寒明显,二者剂量可为1:1;若中焦气机郁滞较重,血糖控制尚可,治疗时以开郁为主、降糖为辅,黄连、干姜之比可为1:3。 临床应用时,干姜偏于温中,生姜功善止呕,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合并胃轻瘫见呕吐的患者。临床上大剂量应用黄连(15~30克),确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即使虚寒体质,为达降糖目的,仍可用黄连15~30克,防止伤胃的关键在于配伍干姜(6~9克),辛热之干姜可完全佐制黄连之苦寒。 二、黄连、乌梅 来源:《伤寒论》乌梅丸,《温病条辨》连梅汤。 应用:黄连苦寒清热,乌梅生津止渴、酸涩敛阴。二药合用,取「 ”苦酸制甜”之意,是具有较好疗效的降糖药对。 心得:在治疗糖尿病时,苦味药确有显著的降糖效果。此配伍多用于热盛津伤的糖尿病患者,且配合使用甘味药,如人参、甘草,有酸甘化阴之意,共奏清热、生津、降糖之效。 三、知母、黄柏 来源:《兰室秘藏》通关丸,又名滋肾丸、滋肾通关丸,知柏地黄丸。 应用: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泻肾火,清下焦湿热;知母甘寒,滋肾润燥,上润肺燥、泻肺火,中清胃火、除烦渴,下滋肾阴、润肾燥而退骨蒸。二者相须为用,为清泻肾火之良剂,有降糖之功效。 心得:该药对可视为知柏地黄丸之浓缩方,治疗由下焦肾火引起的小便不利者,疗效显著。 若下焦湿热明显,可加用苦参。 四、黄柏、苍术 来源:《丹溪心法》二妙散。 应用:苍术辛烈温燥,可升可降,功擅祛风胜湿、健脾止泻;黄柏苦寒沉降,善清下焦湿热。二药参合,一温一寒,相互制约,并走于下,清热燥湿之力增强。 心得:尤适用于湿热并重、舌苔厚腻者,可大剂量使用苍术(15~30克),既可清热燥湿,又有降糖之功效。临床若以湿为重,热不显者,应以祛湿为主。若化湿则用佩兰、荷叶、藿香,渗湿当用云苓、薏苡仁,利水即用车前草、竹叶。 五、石膏、知母 来源:《伤寒论》白虎汤。 应用:石膏甘辛而淡、体重而降,气浮又升,性大寒,善清肺胃之热,又偏走气分,以清气分湿热。知母甘苦寒、质润多液,既升又降,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相火。二药配伍,增强清泻气分大热之效。 心得:知母有降糖作用,配伍石膏,适用于阳明经热盛,或温热病气分热盛,燥热津伤的糖尿病患者。临床应用白虎汤,治疗热盛始伤阴液的患者,用浮小麦代替粳米,取浮小麦安神、止汗之功效;且遵《伤寒论》之旨,煎煮时不先煎石膏。若兼壮火食气伤津,用白虎加人参汤,配石斛、天花粉以生津。 六、海藻、昆布 来源:《证治准绳》二海丸。 应用:海藻软坚散结,消痰利水;昆布消痰软坚,利水退肿。二药同为咸寒之品,相须为用,消痰软坚之功增强。 心得:治疗痰瘀互结的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配合使用三棱、莪术等药物。现代研究显示,昆布亦有降脂、降糖作用。 七、柴胡、黄芩 来源:《伤寒论》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 应用:柴胡气味轻清,善宣透,能疏解少阳郁滞,助少阳之气外达;黄芩苦寒,能清胸腹蕴热,使少阳之火清于里。二者相伍,一开一阖,一升一降,促少阳之枢运转,共奏开郁清胃之功。 心得:二药伍用清肝热,适用于肝郁胃热型的肥胖糖尿病患者。若肝热重,以柴胡为主药,大剂量应用(30克)。若肝火亢盛,则可加用夏枯草、龙胆草,增强降火清热之效。 END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人参白虎汤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之人参白虎汤 3.1组成3.2人参白虎汤的用法用量3.3功能主治3.4摘录 4《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人参白虎汤 4.1组成4.2人参白虎汤的用法用量4.3功能主治 5《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十九方之人参白虎汤 5.1组成5.2人参白虎汤的用法用量5.3功能主治5.4方解5.5人参白虎汤的药理作用 6《验方新编》卷十方之人参白虎汤 6.1组成6.2人参白虎汤的用法用量6.3功能主治 7《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之人参白虎汤 7.1组成7.2功效7.3主治 8《万病回春》卷二方之人参白虎汤 8.1组成8.2主治8.3人参白虎汤的用法用量8.4加减8.5制备方法 9《痘疹全书》卷上方之人参白虎汤 9.1组成9.2主治9.3人参白虎汤的用法用量 10《痘疹全书》卷下方之人参白虎汤 10.1组成10.2主治10.3人参白虎汤的用法用量 11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人参白虎汤 1拼音 rén shēn bái hǔ tāng

2概述 人参白虎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八首。

3《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之人参白虎汤

3.1组成

人参、知母、石膏、天花粉、葛根、麦门冬、竹叶、粳米[1]。

3.2人参白虎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3.3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益气,养阴生津。治麻疹服表散药后,发热时渴者[1]。

3.4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

4《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人参白虎汤

4.1组成

人参、石膏、知母、甘草[1]。

4.2人参白虎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4.3功能主治

治上消,烦渴能食[1]。

5《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十九方之人参白虎汤 人参白虎汤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十九方,即《伤寒论》方之白虎加人参汤[1][2]。

5.1组成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2]。

5.2人参白虎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米熟汤成,去滓,分三次温服[2]。

5.3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除烦,益气生津。治伤寒表邪已解,热盛于里,津气两伤,烦渴不解;夏季中暑,身热而渴,汗出恶寒;以及火热伤肺,上消多饮者[2]。

5.4方解

方用白虎汤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加人参益气生津[2]。

5.5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本方有降血糖作用[2]。

6《验方新编》卷十方之人参白虎汤

6.1组成

党参三钱,石膏四钱,知母一钱五分。

6.2人参白虎汤的用法用量

加升麻、防风、牛蒡子、炒黄芩、水煎服。

6.3功能主治

治小儿痘疹毒盛,元气又亏而出不快者。

7《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之人参白虎汤

7.1组成

西洋参3钱,生石膏4钱,知母4钱,生甘草1钱,生粳米3钱(荷叶包)。

7.2功效

甘凉救液,大生肺津。

7.3主治

伤寒服新加白虎汤后,斑发虽透,谵狂虽除,而身热不退,口燥渴,汗大出,脉虚芤。

8《万病回春》卷二方之人参白虎汤

8.1组成

人参5分,石膏1钱半,知母1钱半,甘草3分,麦门冬(去心)7分,白术7分,栀子1钱,茯苓1钱,芍药1钱,陈皮7分,香薷1钱,扁豆8个。

8.2主治

夏日中暍。其症身热头痛、洒然毛耸、微寒口开,前板齿燥,舌燥生苔刺,大烦渴。

8.3人参白虎汤的用法用量

加莲肉10个、乌梅1个,水煎服。

8.4加减

热极,小便遗尿不止,加黄柏(炒);烦躁,加辰砂末、酸枣仁;若腹痛呕哕,吐泻饱闷,切不可用石膏。

8.5制备方法

上锉。

9《痘疹全书》卷上方之人参白虎汤

9.1组成

人参、知母、石膏、甘草、香薷、麦门冬、藿香。

9.2主治

痘疹,酷热熏蒸而发热病者。

9.3人参白虎汤的用法用量

水1盏,加淡竹叶、粳米、白扁豆炒过作引,水煎服。

10《痘疹全书》卷下方之人参白虎汤

10.1组成

知母、石膏、人参、天花粉、葛根、粳米、麦门冬、淡竹叶。

10.2主治

疹子发热口渴。

10.3人参白虎汤的用法用量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pianfang/857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