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北宋大臣陶谷简介,曾为宋太祖抢先拟好周恭帝禅位制书

众妙之门 2023-07-07 05:29:43

北宋大臣陶谷简介,曾为宋太祖抢先拟好周恭帝禅位制书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陶谷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陶谷(903年-970年),本姓唐,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北宋大臣。

陶谷早年历仕后晋、后汉、后周,曾先后担任单州判官、著作佐郎、监察御史、知制诰、仓部郎中、中书舍人、给事中、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等官职。

北宋建立后,陶谷出任礼部尚书,后又历任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开宝三年(970年)病逝,追赠右仆射。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陶谷本姓唐,后晋时期因避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改姓为陶。他在幼年时,父亲被邠州节度使杨崇本杀害,随母亲改嫁到杨家,十几岁便善写文章。

历仕晋汉

后晋建立后,陶谷担任校书郎、单州军事判官。他曾向宰相李崧上书自荐,得到李崧的赏识,被举荐为著作佐郎、集贤校理。

此后,陶谷历任监察御史、虞部员外郎、知制诰。天福五年(940年),晋高祖废除翰林学士之职,又命陶谷兼掌内外制书。

天福九年(944年),陶谷升任仓部郎中,后与兖州节度使安审信发生矛盾,遭到安审信的弹劾。当时,朝廷正姑息武将,陶谷因此被贬为太常少卿。他见台司审案时既不及时裁决,也不认真调查,遂提出一系列革除弊政的建议,都被朝廷采纳,后拜中书舍人。

天福十二年(947年),辽太宗灭亡后晋,并在北归时胁迫陶谷同行。陶谷躲进寺院,改穿褐衣,扮作行者,但却被辽军识破,持刀威逼,只得随行。同年四月,辽太宗在栾城杀胡林病逝。陶谷趁机投奔已经在太原称帝的后汉高祖刘知远,被授为给事中。

效力后周

广顺元年(951年),周太祖郭威建立后周,陶谷担任右散骑常侍。显德元年(954年),周世宗柴荣继位。陶谷改任户部侍郎,并随周世宗征讨北汉。当时,翰林学士鱼崇谅正在家乡侍奉老母,面对世宗的征召,迟迟不至。陶谷趁机道:“鱼崇谅滞留不到,是存有犹豫观望之心。”而鱼崇谅又上表陈述母亲病情。周世宗便让鱼崇谅在家赡养老母,又任命陶谷为翰林学士。

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命近臣二十余人分别撰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当时大多数策论都以“修文德、招远人”为主题,只有陶谷与窦仪、杨昭俭、王朴四人提出了攻取江淮的策略。周世宗自从击败北汉,便经常练兵讲武,意欲统一天下。他看到陶谷等人的策略后,欣然采纳,平定南方的想法越发坚决。

显德三年(956年),陶谷改任兵部侍郎,加翰林学士承旨。当时,周世宗重视农业生产,曾让工匠用木头雕刻出耕夫、织妇、蚕女,放在宫中,以便使自己不忘劝课农桑。陶谷得知后,特意撰写赞辞,加以歌颂。显德六年(959年),陶谷又改任吏部侍郎。

晚年入宋

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称帝。陶谷抢先拟好周恭帝禅位制书,作为宋太祖受禅之用。宋朝建立后,陶谷改任礼部尚书,仍充任翰林承旨。他与窦仪不和,担心窦仪的声望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依附宰相赵普,与赵逢、高锡等人一同排挤窦仪,使得窦仪至死未能拜相。

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命陶谷主持吏部铨选以及礼部贡举。陶谷还充任南郊礼仪使,与范质、张昭一同制定祭祀礼制。后来,宋太祖命户部员外郎王贻孙、周易博士奚屿对品官子弟加以考试。陶谷为儿子陶鄑向奚屿请托,使得陶鄑得以通过,但最终被人告发。王贻孙、奚屿都被贬官,陶谷也被罚俸两月。

此后,陶谷累迁至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开宝三年(970年),陶谷病逝,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右仆射。

赵匡胤的统一过程 急用

  北宋赵匡胤的统一战争全记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质受顾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7岁(一说5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一个由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策划的军事政变计划正在酝酿着。

  翌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后来的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敢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历史上习惯把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称作北宋,赵匡胤死后被尊为宋太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大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盘腿潞州(今山西上党)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李筠和李重进当时是后周境内两个力量较强的藩镇,他们的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这样到建隆元年(960年)末,北宋在原后周统治区已基本上稳定了局势。

  虽然,赵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稳定了内部政局,但是在宋的辖区外,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强大的辽政权和其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占据江汉一隅的南平、占据湖南14州的武平、据有两川、汉中45州的后蜀、据有岭南60州的南汉、据有江淮地区的南唐、据有两浙地区的吴越等割据政权。这一客观形势,不能不使赵匡胤深深感觉到卧榻之侧,皆他人家也。

  因此,一当政局稳定之后,赵匡胤就开始考虑如何把周世宗统一中国的斗争继续进行下去。起初,他曾经想把北汉作为首要目标,但文武官员却不赞成先攻北汉,认为这样做有害无利,后来赵匡胤就放弃了先攻北汉的打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和其弟赵光义走访赵普共商国策。赵普听了宋太祖试探他的话“欲收太原”之后,沉吟良久然后说,先打太原有害无利,为何不等到先削平南方诸国之后再攻打北汉,到那时“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这一分析正合宋太祖走访赵普的初衷,使他大为高兴。一个先消灭南方各个割据势力,后消灭北汉的统一战争的战略方针就这样确定了,也就是后人归纳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略。北宋的统一战争基本是按照这个方略进行的,对辽和北汉,在削平南方割据势力前,基本上采取守势,选派宿将,率领重兵,镇守北部要点,并对来犯之敌适当反击。同时与契丹互派使臣发展关系,力图保持北方战线的暂时安定。对南方各国则密切注视它们的政治动向,寻找时机,准备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死,11岁的幼子周保权继位。盘据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刺史张文表乘机发动兵变,攻占潭州(今湖南长沙),企图取而代之。武平统治者一面派杨师璠率军抵挡,一面派人向宋求援,十一月,南平统治者高保勖也病死,侄高继冲继位。久已图谋南下的赵匡胤,看到武平和南平接连发生丧乱,认为有机可乘,遂采取一箭双雕的方针:以借道为名灭南平,以救援为名灭武平。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初七,赵匡胤命慕容延钊、李处耘等出兵湖南。当经过南平时,要求假道过境。南平对宋的借道要求,意见不一。高继冲未作任何应变准备。二月初,宋军进屯襄州(今湖北襄阳),派人告知南平为宋军准备给养。这时,高继冲遣使以犒师为名探听宋军的真实意图。二月初九,使者与宋军在荆门(今湖北荆门)相遇,慕容延钏假意殷勤款待,暗中由李处耘率轻骑数千,乘夜倍道向江陵急进。高继冲至城外,等待延钊大军,而李处耘则率兵先入城,迅速占领江陵城内要地。高继冲见大势已去,举城投降。宋军灭南平后,征调南平万余人,合兵向武平急进。这时,武平已击杀张文表,平息了内乱。周保权获悉宋军压境的消息,决定抵抗。于是慕容延钊分兵两路,水陆并进:水师东趋岳州(今湖南岳阳);陆路则出澧州(今湖南澧县)直指朗州。水路从江陵沿长江顺流而下,二月末大破武平军于三江口(今岳阳北),进占岳州。陆路三月初进至澧州南,同武平军遭遇,将其击溃,接着占领朗州,生俘周保权,湖南平定。

  北宋占领荆、湖后,后蜀东北两面处在北宋的瞰制之下。于是赵匡胤开始谋划攻蜀事宜。派人勘察川陕地形,以备由陆路攻蜀;同时修造战船,训练水军,以备由水路溯江入蜀。这时,后蜀也感到了宋军的威胁。蜀主孟昶采纳王昭远的建议,决定严兵拒守,以抗宋军。当时北宋东临三峡,北控陇右和秦岭各隘。于是后蜀一面派兵东屯三峡,另一面派人约北汉同时举兵夹攻宋朝。哪知派出的使者中途投宋,向赵匡胤密报了后蜀实情,并绘呈后蜀山川形势和兵力分布图。正欲伺机攻蜀的赵匡胤,以此为借口,于乾德二年十一月初二,发兵两路攻蜀:北路以王全斌、崔彦进、王仁赡等率步骑3万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东路以刘光义、曹彬等率步骑2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长江西上,两路分进合击,会师成都。由于孟昶荒淫腐朽,不修军政,蜀军士气低落,抵挡不住宋军的凌厉攻势。宋军二路兵马势如破竹,连败后蜀军的反抗,迅速进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初七,孟昶见大势已去,被迫向王全斌投降,后蜀至此灭亡。

  宋消灭后蜀之后,南汉屏障已失,岌岌可危。开宝三年(970年)九月,赵匡胤命潘美为桂州道行营都部署,率兵大举攻南汉。南汉主刘鋹派大将伍彦柔率舟师抗宋。宋军设伏以待,大破南汉军。刘鋹急忙起用老将潘崇彻率兵5万进屯贺江口(今广东封开西北)。但潘崇彻进驻贺江口后,拥兵自保,观望不前。潘美见南汉军逗留不进:遂挥师西上,连克昭、桂、富等州,解除了后顾之忧。十一月迅速转向东攻克连州。直逼韶州,击败南汉李承渥所率10余万兵,攻占韶州。消息传来,南汉举国震恐。刘鋹命郭崇岳领兵6万屯马迳(今广州北)以守卫兴王府(今广州)。此时屯驻贺江口的潘崇彻,见大势已去,率部投降。宋军遂全力推进,迫近兴王府。刘鋹见形势危急,遣使向宋军求和。潘美率军疾进,于正月二十八日到达马迳,与汉军对峙。刘鋹求和后不久即反悔,于二月初一遣其弟刘保兴率兵至马迳增援督战。二月初四夜,潘美利用火攻,大败汉军,郭崇岳死于乱兵之中,刘保兴逃归兴王府,宋军追击至城下。二月初五,刘鋹出降,宋军进占兴王府,南汉灭亡。

  宋灭南汉后,对南唐形成了三面包围。南唐后主李煜为苟安求存,一面主动削去南唐国号,表示臣服;一面暗中募兵备战,以防宋军进攻。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宋太祖在出兵南唐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遣使命李煜入朝,李煜惧怕被扣留,称病固辞。宋太祖以此为借口,以曹彬为统帅,下令进攻南唐。其具体部署是:曹彬率荆湖水军顺流而下,攻取池州以东长江南岸各要点;潘美率步骑兵由和州与采石间渡江,会合曹彬东下直攻金陵;京师水军自汴水而下取道扬州入长江攻取润州;以吴越王钱俶率兵从东面配合宋水军攻金陵;以王明率军牵制江西唐军东下赴援。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师沿长江顺流东下,南岸唐军以为宋军是例行巡江,未加阻击,使宋军顺利通过南唐屯兵10万的要地湖口。十月二十四日,宋军突然渡过长江,水陆并进,直趋池州。夺占采石。连克金陵外围据点,并在秦淮河击败南唐水陆军十余万,形成了对金陵的包围。金陵被围数月,李煜全然不知。开宝八年五月李煜登城巡视,见宋军已进逼城下,急忙命朱令赟率十万守军东下赴援。朱令赟率水步军号称15万顺江东下,在皖口遇王明部阻止。朱令赟以火攻宋军,因风向改变,反烧自己。宋乘势猛攻,全歼南唐援军。此时金陵被围九个多月,曹彬再三致书劝降李煜,均被拒绝。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被迫投降,南唐灭亡。

  在削平南方诸国其间,宋太祖曾两次出兵进攻北汉,均未获克捷。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突然死去,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太宗继承了他哥哥未竟的事业,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钱俶和割据福建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降,两浙、福建亦归入宋的版图。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亲率大军北征,他采用了围城打援的战法,派潘美等率军四面合围太原,并击败了辽朝的援兵,北汉主刘继元困守孤城,在外无援兵、内部厌战的情况下,于五月初五被迫投降,北宋统一战争至此结束。

  北宋王朝自公元963年至979年,经过16年的战争,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北宋王朝统一战争所以能取得胜利,其军事上的原因,一是先南后北战略方略符合当时南弱北强的情势,二是运用各个击破的策略比较成功,从而保证了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

大臣要站着上朝?这是宋太祖赵匡胤首创的政治仪轨

【导读】

宋朝,对其后几百年 历史 的影响很深远,体现在政治、文化、 科技 和经济等等各个方面。其中在政治仪轨上,宋太祖赵匡胤首开了宰相和群臣站着上朝议事的先河。同时,我们也要透过这个仪轨的背后,探究“赵匡胤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为什么首先站着上朝的是范质?”

【正文】

宋朝以前皇帝和大臣基本上都是“坐而论道”的,可宋太祖赵匡胤却别出心裁。

北宋邵博撰写《邵氏闻见后录?卷一》 中对此有明确记载。

古代的朝会有所谓的大朝和常朝两种形式。宋朝的大朝除在正旦(正月初一)举行外,还在冬至、五月朔(五月初一)、千秋节(皇帝的诞辰)举行。宋朝常朝有很多种, 侍从官每天到垂拱殿朝见皇帝叫做常参 百司朝官每隔五日到紫宸殿朝见皇帝叫做六参 ,在京朝官每逢朔日(初一)和望日(十五)到紫宸殿朝见皇帝分别叫做 朔参、望参 大朝无论任何朝代,都是在宫殿内举行,大朝更多地具有礼仪功能,很少有政治功能,进入清朝后,大朝完全丧失了政治功能;常朝在明清之前都是在宫殿内举行的。 结合范质宰相的职务,赵匡胤应该是紫宸殿的“六参”中动起了小心思。

从此之后,群臣站着上朝议事就开始成为习惯。不过,可不要小看这个“站着上朝”,要知道这可是政治仪轨的重要变革。

要说政治仪轨,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汉高祖刘邦,没错,就是第一个出身平民的皇帝。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朝会作为古代一项重要的礼仪,古已有之。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形成了早期的朝会制度,但限于史料的不足,具体的制度已难考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套严格的朝会制度,规定“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明确了皇帝独一无二的地位,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刘邦建立汉朝后,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治国方略,“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对朝会制度进行简化。刘邦及其功臣多为平民出身,平时是“好兄弟”,上朝时依然如此。不过,既然做了皇帝总要与之前有点不一样吧。有一次,群臣饮酒争功,有人喝醉后大呼小叫,拔剑击柱,完全失态,就连刘邦也无法再忍受了。汉初大儒叔孙通趁机进言制定上朝的礼仪,刘邦当即就采纳了。叔孙通融合古礼和秦礼,经过无数次彩排和演练后, 终于制定出了一套完备的礼仪

公元前200年10月,群臣在长乐宫正式举行了第一次上朝仪式,《史记-叔孙通传》对此有了详细的记载,而且很有画面感:

结果,“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刘邦不禁叹道:

瞧瞧,这才体验了当皇帝的刘邦和混迹市井的刘老四(刘季),这个瘾头也就上来了。从此,刘邦开始实行严格的上朝制度,以彰显皇帝的权威。

到了赵匡胤,上朝仪轨已经很完备和周全了。为什么他非要搞个“创新”呢?

上朝仪轨的背后体现着权力运行的规则和逻辑,从某种意义上讲,上朝仪轨形式很重要,但形式背后的规则和逻辑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赵匡胤皇位的确立,其实是非常标准的“来自上层的革命”,经济基础、政权形态、权力架构、文武百官乃至上朝仪轨统统都是源自前朝的。更重要的是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有“背主”和“欺负孤儿寡母”之嫌,他需要用各种办法强化夺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所谓“背主” 。赵匡胤的发迹和跃升,都来自前主、周世宗柴荣的信任、关照和提携。

953年,郭威养子柴荣担任开封府尹,调赵匡胤至京师(今河南省开封市)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此后,赵匡胤对柴荣是紧紧跟随左右,柴荣对赵匡胤是步步提携到位。954年初,周太祖逝世,外戚柴荣继位为周世宗,赵匡胤调任中央禁军。4月,周军与北汉军大战于高平(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赵匡胤于战斗中遭流矢射中左臂且立有战功。此战后,世宗拔擢赵匡胤为殿前司都虞候,领严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刺史, 并命赵匡胤整顿禁军,汰羸除弱,更招募天下壮士至京师,设立殿前诸班,由赵匡胤选择精锐将士充之 ,后周军队自始独霸。956年初,周世宗亲征南唐,战后赵匡胤因功受封 殿前都指挥使 ,不久又加封定国军节度使。

957年初,世宗再度亲征南唐。还京后,赵匡胤因功加拜 义成军节度、检校太保,仍担任殿前司都指挥使 。年底,柴荣三征南唐,赵匡胤再立战功。隔年5月,赵匡胤改封 忠武军节度使

959年3月,世宗北征契丹,因染病不适,命车驾回京。7月23日, 世宗任命赵匡胤为殿前司都点检,为殿前禁军最高统帅 。27日,世宗因病驾崩,年仅七岁的梁王柴宗训继位为周恭帝, 改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自953年开始,赵匡胤一直担任柴荣的近职,并长期统领作为亲卫的禁军,柴荣对赵匡胤的信任可见一斑。可问题来了,赵匡胤陈桥驿“被黄袍加身”、左右高呼“万岁”,是在960年正月初四(2月3日)的清晨。此时,距周世宗离世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可谓是“尸骨未寒”。

所谓“欺负孤儿寡母”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郭荣(即柴荣,他是后周太祖郭威正室柴皇后的侄子,赐姓“郭”。郭荣一族在后周灭亡后,也被恢复原本的柴姓。)去世,年仅39岁。由年仅7岁的儿子郭宗训即位,是为周恭帝。因柴宗训年仅7岁,由符太后临朝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

郭荣私生活严谨,天下,几乎是他唯一的兴趣。前前后后追封和封的皇后不过三人。元配贞惠刘皇后,951年后汉末帝下诏尽杀郭威、柴荣两家,刘氏亦被斩首。宣懿符皇后,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一任皇后,是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之长女。性格果断、胸怀大志。世宗要率兵征讨南唐,符皇后认为不宜亲征,世宗不从,符皇后只好同行。南征没有进展,时值炎暑又遭暴雨,符皇后身染重病,回到京师汴京后,于显德三年(956年)七月廿一病逝,终年二十六岁。小符皇后,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二任皇后,是宣懿符皇后之妹、符彦卿之次女。可她宏大的志向和果敢的性格似乎并没有遗传给她。

小符皇后的娘家人,也就是外戚呢?小符皇后确实有娘家人,而且他的父亲就是被后世称为“北宋巨擘”的符彦卿。早在周太祖郭威即位的时候,就进封其为淮阳王。至广顺三年(953年)十二月,郭威正式任命符彦卿为大名府尹,兼天雄军节度使(河北三镇之首),加封卫王。符彦卿,很早就已经列土封王了。从郭威到郭荣,他一直全权负责抗辽。自然小符皇后的兄弟也跟随他的父亲镇守天雄军。无奈河北与当时的京师路途遥远,鞭长莫及。

再多说一句,赵光义的懿德皇后符氏是小符皇后的妹妹,家中排行老六。柴荣和赵光义是连襟。

回到 历史 现场,面对已经黄袍加身、带兵返京的赵匡胤,8岁的郭宗训和娘家人远在天边的小符皇后,是没什么办法制约和抵挡的。

同时,再加上陈桥兵变前前后后的种种不寻常之处,赵匡胤皇位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是存在瑕疵的,有毛病!这一点很重要,对于理解为什么赵匡胤要搞常朝仪轨上的“创新”很重要。

对面着群臣和天下百姓自然而言的怀疑和质疑,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要防范和消除续演“黄袍加身”权力 游戏 的隐患,赵匡胤当然要有所“作为”。黄袍加身的当日,赵匡胤便下令不得侵扰后周皇帝、太后及群臣,也不得擅自掳掠及搜刮府库,违者族诛,众将应诺;通过前后两次“杯酒释兵权”,将军队控制权日益集中;置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权,并检查赋税情形,以供上缴朝廷及地方支用;宋太祖于平定湖南后,下令于其地取消“支郡”,使原属藩镇节度使管辖之州、郡独立,直属中央;962年4月,太祖下诏各地死刑案件须上报中央,由刑部复审,以杜绝藩镇枉法杀人的恶习,等等。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了权力的日益集中,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惩前朝之毖”。

同时,既然汴梁和各地州郡在财政、行政和司法等各方面的关系得以重新确立,那定期常朝的紫宸殿之内,赵匡胤与各朝臣之间的关系也要重新梳理喽。在此背景下,赵匡胤肯定要有所“新的创造和发明”。 如果说当初汉高祖刘邦制定仪轨是为了“知为皇帝之贵也”,那赵匡胤的动机基本上就是“知为臣之低也”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赵匡胤要首先从范质下手呢?

如果说赵匡胤的命运与郭荣紧密相随,那范质无疑就和后周政权荣辱相依。

范质,字文素。自幼好学,九岁能文,十三岁诵五经,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太祖郭威自邺起兵入京,范质为避战祸,藏匿民间。因慕其贤名,郭威几经周折找到了他,当时正值严冬,郭威脱下外袍给范质披上。上演君臣际遇的一段佳话。随后对范质委以重任,命他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到了世宗郭荣继续对范质信赖有加。周显德四年(957年),范质上书朝廷,建议重修法令,编定后周的《显德刑律统类》。多说一句,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统》直接来源于此法典。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临终托孤, 命范质为顾命大臣 ,辅佐七岁的恭帝柴宗训,封为萧国公。文臣能被封为“公”?范质,做到了!可以说后周的两代皇帝对范质既有知遇提携之恩,更有辅助幼主之托。

由于这个缘故,于情于理,范质对于小符皇后和郭宗训母子没有不倾力辅佐的道理。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忽传北汉、契丹联兵南下,命赵匡胤统帅禁军北上御敌的就是主持朝政的范质。只是对于此次出兵的实际后果,完全超出了范质的预期和设想。初四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率兵还京,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作为武将的京城巡检使韩通仓促间进行了抵抗,但随即就被裨将王彦升所杀。身为文臣之首的范质选择了挺身而出,他率王溥、魏仁浦责问赵匡胤。可是在帐前被罗彦环所止,他拔剑厉声:

这分明就是以武力相胁迫。此时,身为文臣的范质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就在这时,早已“阴效诚款”,并献奉宅园以取悦于赵匡胤的王溥带了一个头。他面如土色,降阶下拜。范质也只好跟随下拜。就在这时,赵匡胤现身了!他亲自将各主政大臣扶起,以优礼待之。这就是所谓的“降阶受命”。这时的范质等人依照旧例,还是可以坐的。

《东都事略》卷十八《范质传》对当天的场景,陈述得更详细:

当天,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登大宝。可就是这时众人突然发现还没有禅位的制书。巧的很!翰林学士承旨陶谷把自己事先拟好的诏书取出,使仪式顺利进行,赵匡胤顺利登基。初三(2月3日),赵匡胤领军出汴梁爱景门,朝廷众大臣饯送于郊外。初三的傍晚,行军至陈桥驿,黄袍加身的预备动作已经展开。初四一早,赵匡胤实现黄袍加身,当天有人捧出了事先拟定好的诏书。看来,虽为首相,有很多事情不在范质掌握的范围内啊。

初五赵匡胤改国号为宋,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宋乾德元年(963年),封范质为鲁国公。范质转身作宋臣作的怎么样呢?范质曾向赵匡胤呈表再三推辞,赵匡胤不允许。乾德二年(964年)正月,与王溥、魏仁浦同日罢相。(由此,我们也能推断出赵匡胤改变常朝仪轨的大致时间,就是在960年至963年之间)是年(964年)九月去世。他在临终时的遗言或许能够做一个很好的说明:

无论如何,他是有负后周世宗乃至后周太祖的所托。同时很有不同的意味的是宋太祖和宋太宗两代宋主对他的评价。

宋太祖说:

赵光义说他:

回顾范质的一生。后周太祖郭威在隆冬时节,给他披上了自己的袍子。后周世宗在临终前紧紧握着他的手。宋太祖时,他要站着汇报工作。宋太宗评价他,只欠周世宗一死。只能说,江山鼎故之际,做人难,做臣更难,做托孤之臣难上加难。

回顾古代史。大臣先是席地而坐,后来是有凳可坐地和皇帝汇报工作,讨论问题。后来就开始站着。到最后,不单站着,甚至有时还要跪着,三次跪唱山呼,第一次曰“万岁”,第二次亦曰“万岁”,第三次则曰“万万岁”。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地位越来越高;大臣的人格越来越矮化和萎缩,皇帝的权威越来越强化乃至神圣化。

这之后不再让人们都匍匐在自己脚下的,只有革命者了!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蓄谋已久的行动吗?

蓄谋已久、临时起意不假,但是兵变陈桥前到底有哪些最后促使了赵匡胤黄袍加身了?
我分析三点。
第一,陈桥兵变发生的背景。周世宗柴荣临死之前做了周密的安排,这些安排为什么仅仅维持了半年就被打破,周世宗具体是怎么布置的。
陈桥兵变发生的背景。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在临死之前,周世宗安排了三方辅政的格局辅佐继位周恭帝柴宗训,周恭帝是周世宗柴荣的第四个儿子,当时只有七岁。
而此时政权则有三派力量在暗流涌动,第一派势力--外戚。自古以来皇帝都喜欢靠外戚的力量维护自己的统治,周世宗在不利的政治形势下,也选择了这条路。本来周世宗的原配夫人符皇后死后就一直没有立皇后,但由于符皇后的父亲是当时势力很大的地方军阀符彦卿,周世宗在临死前几天把符皇后的妹妹,也就是符彦卿的另一个女儿立为皇后。此举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靠老丈人的力量维护年幼的周恭帝的天下。说起这位符彦卿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有三个皇帝都做过他的女婿-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当时符彦卿被封为魏王兼天雄军节度使,天雄军在哪里,就是著名的河朔三镇,我们来看看地图,河朔三镇就是卢龙镇,承德镇(今河北正定)和魏博镇(今河北大名)。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向北可以抵御北**辽,向南可以监督京城开封,一旦朝内有事,不搞定天雄军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二方,顾命大臣。周世宗临死前任命宰相范质王溥为辅政大臣。范质是个直性子,而且奉公廉洁,长期担任宰相的位置。王溥的资格更老,这个人早在郭威时期就做了宰相,周世宗即位后契丹大举入侵,满朝文武只有王溥力主周世宗御驾亲征,帮助刚刚即位的周世宗稳定了局面,不但立了大功而且很忠诚。这是第二方势力。但是这一派都是文臣,没有兵权。
第三方,禁军。禁军驻扎在京城,是后周战斗力最强的军队。禁军包括两只部队,一支叫殿前司,另一只叫侍卫司。周世宗首先解除殿前司首领张永德的兵权,安排他最信任的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又把侍卫司首领李重进派到地方担任节度使,安排韩通担任侍卫司的副首领,调动军队的权利就在韩通手里。由此可见,周世宗把原来禁军的两位最高领导都换了人,而且还让他们互相牵制,有制兵权的没有调用权,有掉兵权的没有制兵权,表面看起来这样天衣无缝。谁知这恰恰成为赵匡胤利用的一个弱点。

周世宗安排了三方势力辅佐自己的儿子,以为后周天下可以高枕无忧,却没想到,他死后仅仅半年,三方辅政的格局就此彻底打破,老柴家的天下改姓了赵。

史书记载陈桥兵变发生的过程很快很短暂,仅仅5天就结束了,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文武百官正在向年幼的周恭帝皇帝朝贺,忽然传来一个消息,说北方的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关于这个消息的来源是整个事情的关键之一,后面我们要详细分析。)当时主政的是符太后,也就是周世宗临死前新立的符皇后,她刚刚二十多岁,又是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赵匡胤立即掉动军马准备出城。

正月初二,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京城出了一股留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这个流言瞬间传遍了整个京城和禁军,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皇宫却没有听到这个消息。

正月初三,赵匡胤带领大军出城,走到陈桥驿这个地方,一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此时天色已晚,就驻扎在陈桥驿,当天赵匡胤喝醉了酒醉卧于军中。

这个时候,据《宋史》记载,军中有一个善于观天象的人散布流言说“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就是说天上出现两个太阳在搏杀。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这个流言很动摇军心。于是军中众将就聚集起来商议,大家认为,与其给年幼的皇帝卖命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天子。于是众将就先去找赵普和赵光义,说明来意,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普说“太尉赤忠,必不汝赦”,意思就是赵匡胤是绝对忠诚于柴家的,如果他酒醒了听到你们要拥立他为皇帝,肯定不会宽恕你们。但是众将认为另立天子的话一旦出口,已无退路。所以在众将坚持下,赵普和赵光义一边派人保护赵匡胤的家属,一边派人通知京城禁军另外两个高级将领石守信和韩申琦早做准备,这两个人也是赵匡胤的铁哥们。接下来的一切就等着赵匡胤酒醒。

正月初四,清晨,赵匡胤舒舒服服的睡到自然醒来,接下来的事情在司马光的《沭水纪闻》和《续资治通鉴长编》都有记载,等赵匡胤酒醒,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有个人拿着一件黄袍披到他身上,大家跪在地上参拜新天子,这就是著名的黄袍加身,于是赵匡胤喝点酒睡了一觉就糊里糊涂的被皇帝了。至于这个拿黄袍的人是谁,史书没有说。黄袍加身的记载,虽然源自正史,但是不管别人怎么想,笔者觉得这个事情根本就不符合逻辑,可疑的地方太多,后面我们要详细分析。赵匡胤严令部下不得惊扰皇帝和太后,然后大军仍然如来时一样,不扰民,非常有秩序的从仅仅四十里外的陈桥驿回到京城。

赵匡胤造反的消息传到朝廷,满朝文武皆惊得不知所措,宰相范质握着王溥的手,直掐到出血说“仓促遣将,吾之罪也”,王溥已经惊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所有人中只有一个人非常冷静,就是侍卫司的首领韩通,一得到赵匡胤造反的消息,立即就准备跑回家里组织抵抗。没想到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个人,追着韩通杀,韩通跑到家里来不及关门,就被来人一刀砍死,接下来杀了韩通一家。

正月初五,举行禅位大典,这个时候才发现仓促之际没有准备好禅位诏书,没想到翰林学士承旨(官名)陶谷从靴子里掏出个诏书就念,居然早就准备好了,赵匡胤对这件事情的反映,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是“太祖甚鄙之”。整个政变只用了不到五天时间,几乎不流血,因为只杀了韩通一个人,所以说几乎不流血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3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