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统治期间为什么没有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现象

以史为鉴 2023-06-26 23:51:01

明朝统治期间为什么没有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现象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统治两百七十多年,为何没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会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情况,比如说西汉、东汉时期。然而明朝存在两百七十多年,却从未出现过后宫、外戚干预朝政的事情。清朝官方在撰写《明史》时评价道“论者称有明家法,远过汉、唐,信不诬矣”。那么明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呢?

这件事要归功于明太祖朱元璋!别看朱元璋没什么文化,但他却虚心好学,特别是对前朝的历史很感兴趣。朱元璋在位期间,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特意编写了一本《皇明祖训》,用来教导后世子孙,其中明确规定,“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彻底杜绝后宫、外戚干政的呢?

其一,后妃的选择问题。朱元璋很清楚造成外戚专权的根源还在于后妃的选择。历史上的后妃一般出自官宦人家,往往造成“勋而兼戚”,以至酿成外戚、勋旧祸乱朝政的情况。比如说隋文帝杨坚就是北周的高官,女儿被选为太子妃,后来做了皇后。杨坚就通过外戚的身份夺取了皇位。

因此朱元璋规定,“凡天子及亲王、後、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明朝统治时间长达276年,一共有20位皇后,除了明成祖朱棣的妻子徐皇后外,其余全部来自民间,基本上全是平头百姓。这样一来,外戚的力量自然也十分孱弱。

其二,后妃的权限问题。朱元璋在《皇明祖训》对后妃进行了种种限制。比如说严禁男人进入后宫,甚至连后妃的父兄也不许进入,“凡宫闱当谨内外,后妃不许群臣谒见”。。临川侯胡美既是开国功臣,也是朱元璋爱妃胡顺妃的父亲,他因“偕其子婿入乱宫禁”,全家惨遭处死。

甚至连后妃们患病,也不许御医进入后宫看病,只能由宦官们述说症状,向御医取药,“凡宫中遇有疾病,不许唤医人入内,止是说证取药”。后宫中的妃嫔们看似华丽,其实不过是困在笼子中的金丝雀。朱元璋还规定,后宫之中不得向外私写书信,“凡私写文帖於外,写者接者皆斩”。

其三,文官们的抵制。由于明朝后妃大多出自民间,所以外戚的力量十分薄弱,即使有皇帝的关照,他们也很难参与政治,因为他们还要面临着士大夫集团的抵制。明朝统治时期,文官的力量十分强大,比如说万历年间的“争国本”,实际上就包含着文官集团与郑贵妃、郑国泰这些后宫、外戚势力的较量。

除此之外,明朝的一些皇后素质极高,不愿意干预政事,比如明仁宗的皇后张氏,她历经仁宗、宣宗、英宗三朝,威信极高,但却没有垂帘听政。朱元璋精心制定的《皇明祖训》对明朝影响深远,使得明朝没有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情况,不过有些条款却被子孙们背弃,比如说不允许宦官干预政事。

明朝为何没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这些事,这事与朱元璋有什么关系?

后宫干政、外戚专权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但是在明朝时期,却没有过这种事情的发生,这还得说到朱元璋身上,因为当时朱元璋对后妃的选择和权力上做出了很大的调整,让她们没有机会进入朝廷,当然文官也是在抵触这一事情。

朱元璋出身贫穷家庭,受教育程度还是比较低的,他靠一己之力当上了明朝的帝王,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上位后的朱元璋眼界还是非常广的,积极吸收前朝历史教训,自己发动改革,对经济、文化、军事、政治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这也给后来明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说过这么一句话“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这也是他在位期间做出的一件让人非常佩服的事情,杜绝了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现象。首先朱元璋对于后妃选择非常严格,就是只要是天子及亲王、後、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这大大削弱了外戚的力量,

接着,朱元璋还规定男人不可以进后宫,后宫中的妃嫔们几乎就是被关在牢笼里,甚至不可以私传字条,就是防止后宫干政这一现象。还要就是文官的抵制,当时文官占了朝廷的一大半,如此抵制,外戚如何干政呢?

朱元璋采取的政策实施效果还是挺棒的,甚至他还写了一本《皇明祖训》,里面也是有着记载自己在位时采取的一些政策。

明朝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像其他朝代一样出现外戚干政?

在中国封建时代,外戚干政最严重,最频繁的是两汉。两宋有七位太后临朝听政,没有外戚集团。而宋朝士大夫始终控制的朝局,仅太后一人听政,对朝局影响不大。而有明一代更本不存在后宫干政和外戚干政的局面。更缺乏外戚干政的土壤。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就是通过逐渐干政,最后直接把儿子废掉,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再比如著名的穿越者王莽,隋朝的开创者杨坚,也都是作为皇帝的姥爷统领朝政,然后谋朝篡位,开创新的朝代。

然而在历史上的诸多朝代当中,在这个问题上,明朝却是一个难得的特例。


明朝没有外戚干政的现象首先就是明朝没有太后临朝一说,而两汉外戚干政(尤其的东汉)之所以有这样的条件,是因为幼主登基太多,而明朝立国276年一共16位皇帝只有两位幼主登基,余下的14位皇帝都是成年登基,自然就不存在外戚干政的土壤。两个幼年皇帝一个明英宗朱祁镇8岁登基。朝臣有人提议,让太皇太后张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不允。言讲:太祖皇帝有训:后宫吧不得干政,我一个妇道人家焉能处理军国大事,皇帝年幼,可以让内功辅政(三杨)可以说,正是张太后的率先垂范。给大明后世留下了一个很好范例,让外戚始终没有在明朝形成独立的政治集团。而万历皇帝9岁登基,是张居正辅政,也没有太后垂帘外戚干政一说,就此而言,明朝没有外戚干政是值得肯定的。


皇帝母系一脉爵位都不高。最高只能是伯爵,嘉靖帝登基以后,取消了外戚爵位的世袭权。而且有明一朝,文官体系庞大,他们绝不会允许外戚来抢夺他们手中的权力,当万历要给太后的父亲侯爵的时候,举朝反对有违祖制。万历只有作罢。外戚和宦官干政都是依附于皇帝身上的产物。没有皇帝支持根本不可能实现。

明代是如何做到外戚不专权后宫不干政的?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灭亡,总离不开两个角色。一个是太监,一个便是外戚。

比如东汉王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外戚和宦官专政夺权。太监咱们都知道,一个只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其皇帝近臣的特殊关系,往往会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于凌驾于皇权之上。

换句话说,就是皇帝养条狗,结果被狗给咬了。

而外戚则是凭借其皇家姻亲的特殊地位,以及其背后强大的家族势力,来达到左右朝政的目的。

相比于太监,显然外戚更麻烦。太监毕竟是仰仗皇权,再怎么过分也不会取而代之。但外戚则不一样,一旦时机合适,那便是改朝换代啊。而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便是隋文帝杨坚了,他不就是抢了自己外孙的位置吗?

而尽管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吸收外戚干政的教训且一直想办法下条令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外戚干政的情况终究还是屡禁不止。毕竟是老丈人,总得照顾。

当然,也有例外,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个朝代立朝的几百年内几乎都没有出现过外戚干政的现象。

这个朝代就是朱元璋创立的明朝。纵观大明朝数百年的历史,几无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朝出台了许多措施去限制后宫的权力。

因为有感于前朝外戚干政的种种弊端,为了加强皇权,减少外戚干政的可能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了一条规矩。这规矩就是凡是他朱元璋的子孙,天子也好,诸侯也罢,他们的配偶都要从中下层寻找。

明初规定,凡天子、亲王的后妃宫嫔,均通过选秀女方式,从家境清白的低级官员或平民百姓家选取,绝对禁止大臣以各种理由进献美女。

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但是娼妓,不许狎近

所以这也造成了皇帝所娶的皇后出身不高,家族势力不大,而纵观整个明朝历史,除了明成祖朱棣的皇后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出身功勋之家,家族势力庞大。明朝的皇后们几乎都出身中下层人家,她们的父兄不是小官吏,就是穷书生,根本没什么权力,在朝中威望也不高。

纵观明代的后妃,全部遵循这条戒律,因此从根上杜绝了外戚势力的增长。

此外,外戚要形成干政的巨大能力,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成为外戚,也就是说他们的女儿或者妹妹能成为皇后或者熬成太后。

第二,他们本身要拥有足够大的势力,继而凭借女儿或者妹妹的身份进行干政。

就拿汉朝的霍光王莽来说,霍光本身就手握重兵,而王莽把持朝政,也同样是靠着王家的巨大势力。所以他们能利用外戚的身份进一步把持干预朝政。

但是,显然明朝的外戚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而不具备第二个条件,所以明朝的外戚想干预朝政也难。

明朝皇后的出身到底有多低呢?

举几个例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孝恭章皇后孙氏是邹平人,其父仅为永城县主簿;明英宗朱祁镇的孝庄睿皇后钱氏,其父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明宪宗的孝穆皇后纪氏,是广西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被俘入宫中。

以此观之,不难发现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低微,她们的父兄也不是什么手握重权之辈。因此,他们也就无力去干预朝政,所以明朝很少会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

当然,纵观历史,不乏有后期发力的外戚家族,他们开始家族一般,但能凭借着皇后的关系而崛起。这一点朱元璋也想到了,其早早的立下规矩,后宫不可干政。

?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并且朱元璋还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牌用铁,字饰以金,复著令典。并且命令朱升编修《女戒》以教育后妃。成为祖宗成法,为后世遵循。朱元璋马皇后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马皇后也从未干涉政事。

成祖朱棣加以补充,编修《古今列女传》,以封建礼教的形式,进一步约束后妃。

同时明朝为防止后宫勾结外臣作乱,对后宫严加防范!

巨细衣食之费,金银币帛、器用百物之供,皆自尚宫取旨,牒内使监覆奏,移部臣取给焉。若尚宫不及奏、内使监不复奏辄领于部者论死。或以私书出外,罪亦如之。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人宫,以证取药。

后妃的饮食起居,就连生病看病也不可能有与外臣勾结的机会,防范不可谓不密。

因此在这些严格的管控之下,根本不存在外戚成长的土壤,怎么可能会有外戚专权?

与此同时,明代还有一套完善的监察制度,锦衣卫,东厂严密的侦缉工作,御史科道官六部给事中等这些言官们可以风闻言事,这就厉害了,只要听到点风吹草动就可以给皇帝上书,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哪个外戚敢乱来?

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明朝皇帝登基时年纪都基本已经比较大了,有了处理政事的能力。

外戚要想干政还有一个很大的机会,那就是当小皇帝登基时。就比如说吧,先皇驾崩了,而此时继位的皇帝如果如果年纪尚小,那么外戚就有充足的理由干预政事了。

所谓?主少国疑?,便是如此。

试想先皇驾崩,而原来的皇后晋升为太后,而此时的太后是一介女流,带着自己还没长大,不能处理政事的儿子,所以太后就需要找个可靠的人帮助自己代替儿子先处理政事,而毫无疑问,太后的娘家人,太后的父兄会成为这个人选。所以这时候外戚就能名正言顺地干政。

然而,明朝的皇帝登基时大都已经具备处理政事的能力,不需要依靠外戚来理政。

看看那些明朝的皇帝们,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时46岁,明宣宗朱瞻基登基时27岁,明宪宗朱见深登基时17岁,明穆宗朱载垕登基时29岁。

也就是说这些皇帝登基时都已经年纪不小了,心智成熟,哪里还会需要外公舅舅这些外戚来帮助自己处理朝政呢?

所以,明朝的外戚也就很难有机会能趁皇帝年幼初登基不识事为由,干预政事。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是故明朝相比于其他朝代,鲜有外戚干政的现象发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9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