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何枉做刀下鬼,

历史典故 2023-07-23 03:30:03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兴冲冲地叫来大画家阎立本,让他给24位开国功臣画像,排名第一的就是长孙无忌。阎大画家抬头一看,文可安邦的长孙国舅,长得离“玉树临风”实在有差距,说“以胖为美”还差不多。于是,辛辛苦苦若干天,第一功臣的肖像活灵活现地挂上了凌烟阁:一个“面团团”国舅爷,冲着大家微笑,既温情,又孤傲。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不祥”的太白金星两次划过了白昼的天空。长孙无忌随李世民伏兵玄武门,长孙王妃亲自慰勉将士。舅舅高士廉坚守在李世民王府……整个家族生死与共。

“我有天下,多赖无忌之力”,玄武门血迹未干。李世民已当着众人的面,高声宣布,无忌就是他的姜子牙、管仲。

法律比进谏重要然而,长孙无忌的官运,沉沉浮浮。

打天下的时候,李世民立功,他就跟着水涨船高,从小文书,到比部郎中、上党县公。

得天下,长孙无忌是“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吏部尚书和右仆射的要职,自然而然交给了他。他在人事部长和国务总理的位置上只呆了一年,就大刀阔斧办完了三件事:精简机构,确定朝廷定员643人;削弱宗室,把李家远亲从“郡王”队伍中降级;调整外交,国力没有恢复之前要对突厥服软。

从此,长孙无忌就挂了一堆荣誉头衔:开府仪同三司、司空、司徒……不掌实权,只做顾问,更不屑于交结群臣。

奇怪的是,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非但对长孙家的传家武学没啥兴趣,就是从舅舅那学的诗书文史,也不怎么用心,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到了“法律”上。从贞观元年开始,十年磨一剑,大唐《贞观律》问世。之后,又折腾出一部《大唐仪礼》。

然而,在贞观时代,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以“法”、“礼”为核心的制度建设,正是盛世之源。大家仍然在重人治、轻法治的路上徘徊,盛赞魏征的铁骨铮铮,却忽视了长孙无忌的严密律条。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头脑发热,想要“复古”西周,把皇亲和功臣都封到各地去做藩王。大唐朝廷被这道“英明决策”炸了锅。从老成持重的宰相房玄龄,到怒气冲冲的魏征,重量级的大臣排着队进谏,要求收回“反动”的“割据政策”,李世民就是不听。

房玄龄叹口气,去找长孙国舅。碰巧长孙无忌既然为功臣之首,在分封名单上,第一个正是他。

天底下最管不了的事情,就是立太子。

“玄武门之变”过去了18年,长安却再一次陷入兄弟相残的血腥中——公元644年,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骨肉,太子李承乾、次子李泰,走上了夺嫡的不归路。

此时,皇后已逝世7年,儿子没有了母亲的管教;喜欢唠叨的魏征也去世了,皇帝没有了大臣的约束。只剩下做舅舅的长孙无忌,冷眼旁观,看几个外甥演的好戏——李承乾谋反,被废;李泰谋太子位,公然许诺“我当了皇帝,就杀了自己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年幼柔弱的李治,只知道没命地哭。

公元649年,李世民做出一连串政治安排:长孙无忌出任太尉、兼尚书、门下二省的实职。最后,他叫来了另一位托孤之臣褚遂良。病榻之上,传出一丝微弱而坚定的声音:“我死之后,你要保护无忌。若你放任别人伤害他,就不是我的忠臣。”

太子和群臣跪了下来。这是李世民最后的遗愿——保全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50年来,兄弟曾相煎、儿女曾反目,只有这位少年朋友、郎舅之亲,陪他走完了23年漫长的贞观路。有无忌在,贞观盛世,就能延续到下一代人。

从此,他为心爱的外甥耗尽十年心血,沿着贞观开辟的道路,向唐的全盛时代稳步前进。

多年以后,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因反对立武则天为后,死在了流放之地重庆。有人回忆道,在他辅佐李治时,监修国史的学者举行宴会,长孙无忌身为主编,以国舅和辅政大臣之尊,却从不会第一个举杯。孤傲如他,总以温情的微笑,把第一个举杯的荣耀让给德高望重的学者。而这,正是贞观时代的传统…

长孙无忌是怎么死的?其实他的死一点都不冤

凌烟阁第一位功臣长孙无忌,大多数人可能认为他的死与武则天不无关系,主要就是因为他曾经反对武则天成为皇后。然而真要说起来,这件事还真的主要是李治的原因,而李治又是因为长孙无忌自己的行为。那么,长孙无忌到底做了些什么,会给自己引来这样的杀身之祸?为什么又说他的死其实一点都不冤枉?

唐高宗李治时期,长孙无忌在一天上班的工作餐时间喝的有点多,跟同事们说,我长孙无忌没啥本事,但是承蒙皇上看得起,因此身居三公的高位。你们说我跟隋朝的越公杨素相比谁更胜一筹。有人说他比杨素强,有人说他不如杨素,长孙无忌说,我也觉得我不如杨素。杨素当三公时候已经老了,而我长孙无忌当三公的时候还很年轻。

赵公朝宴,酒酣乐阕,顾群公曰:“无忌不才,幸遇休明之运。因缘宠私,致位上公,人臣之贵可谓极矣。公视无忌,何如越公?”或对曰:“不如。”或曰:“过之。”公曰:“吾自揣诚不羡越公。越公之贵也老,而无忌之贵也少。”

要知道这事啥意思,就得明白杨素是个啥人。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杨素小时候穷困失意,不拘小节,有远大的志向。时人都不理解他,只有他的堂叔祖、魏朝的尚书仆射杨宽认为他很不一般,常对子孙说:“处道不是一般人,他日一定出类拔萃,无与伦比,不是你们赶得上的。”公元572年(北周天和七年)三月,周武帝令杨素起草诏书,杨素下笔成章,文词华丽,周武帝赞扬道:“好好努力,不愁日后没有荣华富贵。”杨素回答说:“臣只怕富贵来逼臣,臣却无心谋取富贵。”

公元584年(开皇四年),杨坚当了大隋皇帝,杨素拜御史大夫。由于其妻郑氏是个悍妇,杨素一次与老婆吵架说了一句:“我如果有一天当了天子,你一定没资格作皇后。”结果被老婆告发,杨素因此获罪,并被免官。其妻郑氏性悍,素忿之曰:“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为皇后。”郑氏奏之,由是坐免。但是杨坚正在用人之际,就没有杀他。

杨素后来屡建大功,一天比一天显贵荣耀,诸子虽无汗马之劳,也都官至柱国、刺史。杨素家童几千人,后院披罗挂绮的乐妓小妾就以千计。府第华丽奢侈,规模体制摹仿皇宫。杨素的内外亲戚和过去属下的官吏,都位列清静显要之职。杨素的显贵,南北朝以来无人可与他相比。

朝臣之中如果有违背冒犯他的,即使其非常忠诚地为国事着想,杨素也在暗地里中伤他们。如果归附奉迎他或者是他亲戚,即使无才可用,他也一定加以推荐提拔。朝廷内外没有不怕他、不归附他的。隋文帝于是逐渐疏远和猜忌杨素,后来下来力令说:“仆射是朝廷的辅政大臣,不可亲自处理那些细小的事务,只须三五天到官署一次,讨论一些国家大事就行了。”表面上显示对他的尊崇、优待,实际上剥夺了他的权力。

杨坚死后,杨素帮助杨广夺取了帝位,并且平定了杨谅之乱。公元606年(大业二年),杨广拜杨素为司徒,又改封他为楚国公,食邑两千五百户。杨素虽然有辅佐隋文帝建国立业的谋略,并且有平定杨谅的功绩,然而却深为杨广所忌。杨广表面显出对他特殊的礼遇,实际上恩情却很淡薄。太史官说隋地所属的分野将有重大的丧事发生,杨广因而改封杨素为楚公,因为楚地和隋地属同一分野,杨广想借杨素来拦挡遭丧的运气。

杨素卧病在床的时候,杨广常派一些有名的医生前去诊治侍候,并且赐他许多上好的药品,然而却总在暗地里问医生,总怕他不死去。杨素知道自己的名望和地位已到了极限,不肯吃药,也不想谨小慎微地活下去了,经常对弟弟杨约说:“我难道还要活下去吗?”杨素死后,长子杨玄感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杨玄感起兵事败,遭到诛杀,杨素的家族也因受杨玄感的牵连都被株夷。

就这么一个人,却是长孙无忌的榜样和偶像,长孙无忌还说自己比杨素年轻。杨素在隋炀帝当皇帝第二年死了,而且是自己要死,其实还能多活几年。长孙无忌却说我还年轻,日子长着呢。他究竟想干啥。真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陈寅恪先生就说,长孙无忌绝非公忠体国之徒。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奏密章,称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许敬宗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唐高宗哭道:“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

同年七月,唐高宗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下场几乎和杨素一样。不同的只是,杨素没等到杨广定他谋反罪之前就自行了断了,长孙无忌却是被李治以谋反罪处死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5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