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俞穴(足太阳膀胱经的位置)

学穴位 2023-05-29 17:48:33

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俞穴

穴位解析释义

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大肠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俞是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大肠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大肠俞。

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大肠俞。

大,与小对言。肠是指人体消化器官的后半部分。盖“大肠”即从盲肠至肛门的一段,为六腑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大肠者,传导之府。”此处大肠指大肠本腑。大肠司传导,主变化,体之俞,腑之应也。本穴系大肠在背之俞穴,与大肠相应,是大肠之气转输、输注之所,因而得名。

附注:大肠背俞穴。

穴位含义:大肠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取穴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二指宽)处。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外散大肠腑之热。

主治病症:腹胀,泄泻,便秘,腰痛,腰腹泻、髋关节疼痛等。

穴位配伍:

大肠俞配中脘、梁门、足三里、天枢、气海,治食滞胃肠之腹痛、泄泻。大肠俞配合谷、上巨虚、阴陵泉、天枢,治大肠湿热之肠鸣泄泻、痢疾。大肠俞配长强、承山、曲池、阴陵泉,治湿热下注之脱肛痔疾。大肠俞配合谷、内庭、天枢、支沟、上巨虚,治燥热内结便秘。大肠俞配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治气虚便秘。大肠俞配气海、足三里、支沟,治便秘。大肠俞配上巨虚、承山,调肠腑清积热,治便秘。大肠俞配关元,治阳气不足之大便失禁。大肠俞配天枢,治胃肠积滞,肠鸣腹泻。大肠俞配小肠俞,治二便不利。大肠俞配至阳、腰阳关,强筋骨,利腰膝,治腰脊骶髂疼痛。大肠俞配肾俞、命门、腰阳关、委中,治腰脊强痛。大肠俞配环跳、承扶、小肠俞、次髎,治经脉痹阻之腰腿痛。大肠俞配次髎、委中、肾俞、气海俞、腰阳关,治肾虚劳损之腰脊强痛。大肠俞配天枢,为俞募配穴法,培土健中,消积滞,治胃肠积滞,肠鸣腹泻。临床运用:腰痛,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肠炎,便秘,阑尾炎,肠出血,遗尿,肾炎,淋病。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大肠俞穴艾条温灸10~15分钟。

大肠俞穴,大肠的背部通路

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

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在14正经总共的361个穴位中,以“大肠”命名的穴位,仅大肠俞一家,当我们在后背刮痧拔罐时,将有助于我们观察和了解对应的脏腑的健康状况,同时也借助相对应的俞穴来治疗相关的疾病。具体来说,大肠俞,就是大肠这个脏腑,透过膀胱经与外界进行气血交换的通道,这也正符合穴义:“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大肠俞,疏调肠腑、理气化滞

大肠俞为治疗大肠腑病的重要腧穴,也是治疗腰部疾患的主穴。

大肠俞位于第4腰椎旁,与大肠腑内外相应,是大肠之气转输之处,大肠为传导之官,故可治疗肠病、痔疾。

大肠俞位于腰部,故可治疗腰痛。

大肠俞有通调大肠之功,主治大肠疾患。治肠鸣泻痢、绕脐切痛、腰痛、腹胀、食不化、大小便难。诸症之关于大肠者,皆可取此以舒之,凡取用大、小肠俞穴,可与足阳明之太乙门互参。

大肠俞既为大肠之俞,其与大肠定有通感。至如阳明腑证,大肠有燥粪,甚则狂躁神乱,治法取本穴及阳关。以医理揆之,刺阳关者泻督脉也,刺本穴者泻大肠也。若究之病理,大肠热邪所以上升头脑者,应有导致而然也。其或本穴与阳关之间,有微细横络,可以通督上脑也。由此观点,再再揆之,则本经背部诸俞,俱可横通督脉,若采用本经背部俞穴,兼取两俞中间之督脉穴,则疗效或能更大。

大肠俞穴,便秘腹泻双向调理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第8》: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传道:这里的传道,指的就是大肠的排泄人体垃圾的功能;

变化:这里的变化指的是,人体的大便排泄是否通畅,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变化,是向好或者不好的方向转化。

大肠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吸水,二是传导粪便。这个粪便,是在小肠吸收完食物营养后剩余的残渣。大肠在蠕动前行的过程中,一边吸水给肾脏用于造血,一边将粪便蠕动到肛门。如果大肠蠕动无力,这些残渣就会在大肠中停留的时间过长,由于大肠需要不断地吸水,从而导致大便含水量降低,便秘就此发生。同时由于积存在大肠里的大便时间过长,会产生大便的毒素,被人体反吸收,造成自体中毒现象,这就是“变化出焉”一词的含意。

食物从口腔中进入,到从肛门里排出,这个过程通常是在24小时完成,所以健康的人通常一天一次大便。如果大便过快从体内排出,就是腹泻。腹泻会造成脱水,因为大肠还来不及吸水,大便就排出体外了,这时你会发现,腹泻的人通常小便量很小,也就是说,大便吸不着水给肾-膀胱这条路了,失去了水的来源,肾也就无血可造了;同时,便秘则是过量吸水,吸的太多了,把毒素也吸进去了,所以,大便在大肠里呆的时间应该不超过24小时,或多或少,都对身体不利。

既然大肠俞,是361个穴位中唯一与外界沟通的气血通路,我们刺激它时,一方面会引周边的新鲜气血过来对大便进行灌注,给大肠活力,防止便秘;同时,也帮助控制大肠的蠕动频率,防止腹泻,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肠俞是对大肠的运动进行双向调节的重要穴位,即可防止便秘,也可防止腹泻。

按摩手法: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穴位,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足太阳膀胱经的位置

足太阳膀胱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阳肾经。
  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郄、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本经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本经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足太阳膀胱经——腰背部

腰背部18个穴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32、三焦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33、肾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34、气海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35、大肠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36、关元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

37、小肠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主治: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痛。

38、膀胱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39、中膂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主治: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40、白环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主治: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41、上髎穴:

位置: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

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萎,腰痛。

42、次髎穴:

位置: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

主治: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43、中髎穴:

位置: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四骶后孔。

主治:便秘,泄泻,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腰痛。

44、下髎穴:

位置: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四骶后孔。

主治:腹痛,便秘,带下,小便不利,腰痛。

45、会阳穴:

位置:在骶部,尾骨端旁开1.5寸。主治: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46、肓门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47、志室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遗精,阳萎,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48、胞肓穴:

位置: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肠鸣,腹痛,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49、秩边穴:

位置: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1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