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竹叶石膏汤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道医 2023-06-24 23:59:26

本文目录

1 【竹叶石膏汤组成】2 【竹叶石膏汤方歌】3 【竹叶石膏汤方解】4 【竹叶石膏汤主治】5 【竹叶石膏汤医案】6 【医案分析】7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竹叶石膏汤的论述7.0.1 治法7.0.2 方解7.0.3 配伍特点7.0.4 辨证要点7.0.5 随证加减7.0.6 使用注意

【竹叶石膏汤组成】竹叶6g 生石膏(先)50g 法半夏9g 麦冬20g 生晒参(另)6g 生甘草6g 粳米10g

【竹叶石膏汤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竹叶石膏汤方解】本方治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逆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证。在实际运用中,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温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

【竹叶石膏汤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竹叶石膏汤医案】丁某某,男,61岁。主因寒战高热10天,于2003年11月2日住院。体温波动于38.8~40.6°C,伴咽痛偶有咳嗽,时有心悸,于院外查血白细胞升高,诊为“肺炎”。抗炎治疗1周,寒战高热仍无改善。入院时诉:间断胸闷气短、纳差、身痛。该患者既往已有风心病、房颤30余年,高血压15年,脑梗史1年,病前10天曾拔牙。入院时:体温38.8°C,心率96次/分,血压110/70 mmHg,双肺呼吸音低,双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浊音界稍大,心音强弱不等,律不齐,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脉搏短绌,舌黯红苔黄,脉结数。入院当日行血培养,予以物理降温及常规抗炎、扩冠、抗凝,治疗3日后不效。此时患者高热寒战伴烦渴、盗汗,且有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纳差、尿少色红等,舌红苔黄燥,脉细数。中医辨证:邪热炽盛,气阴两伤。调整治疗:抗生素改为青霉素,中药予以竹叶石膏汤加减:生石膏40g,淡竹叶10g,连翘15g,黄芩10g,生地15g,人参10g(单煎),麦门冬30g,丹参20g,白茅根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以清热解毒、益气生津。

5天后体温逐渐下降,37.8~38.4°C之间,唯每夜间发热2~3小时,可自行汗出热退,尿量有增。中药逐渐减生石膏剂量守方续服。先后两次血培养回报均阴性。治疗两周后,体温正常,仍诉间断气短,口渴,汗出,动辄汗出加重,舌质色暗苔薄白,脉细缓。血尿检查正常。青霉素减量,中药以前方人参加量,去连翘、黄芩、白茅根续服。转至社区治疗,两周后复诊超声心动图提示菌栓已消失1个,另1个体积明显缩小(O.3cm)。未发现菌栓脱落迹象,自觉气短、汗出烦渴较前改善,舌脉亦如前。中药守方再服。两周后(治疗6周)超声心动图提示菌栓及血栓巳消失,本病告愈。仅维持口服扩冠药物及复方丹参片治疗。半年后随访无复发,除两次外感外无其他疾患。 (摘自《四川中医》)

【医案分析】患者初时“寒战高热10....伴咽痛偶有咳嗽”,似是风热外感。“心悸.....间断胸闷气短.....风心、房颤30余年...心.音强弱不等,律不齐.....脉搏短绌.....脉结数”,都是其旧疾风湿性心脏病所致。仅就心系统而言,便已是虚实夹杂之象,不知此前有无经常“胸闷气短”,不便判断其气虚程度。“身痛”,表邪阻遏肌肤,气血不畅所致。“纳差”,不知既往如何,病情较重时出现的,暂不考虑。舌暗红,苔黄,脉也数,有里实热无疑。舌暗红乃是“久病多瘀”的关系,何况是主血脉的心系统的久病呢。综合来看,既有新病(表里俱热),又有宿疾(气虚血瘀,邪阻于胸),病情极为复杂。

住院西医治疗3日后,病情又变化为:“高热寒战伴烦渴....尿少色红...舌红苔黄燥”,表里俱热仍在,且热伤血络;“盗汗,且有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纳差.....脉细数”,是气阴两虚之象。经过“扩冠、抗凝”后,舌黯、脉结的血瘀之象至少暂时消失了。身痛也没了,不知是治疗效果,还是表邪进一步深入入里、在表邪气反而减少的现象。从新见尿血来看,似是后者。现在表里俱热与气阴两虚的表现都很明显,必须兼顾。前者可以用表里两解的银翘散,或者选力量更强的防风通圣散。再加益气养阴药、凉血止血药。

作者用生石膏、淡竹叶、连翘、黄芩清热泻火,生地清热凉血滋阴,麦冬助生地滋阴,白茅根助生地凉血止血。人参、甘草益气。丹参通心脉并安神,也相当于继续保持“扩冠、抗凝”疗法了。连翘仅有很微弱的发散表热作用,在这么大队寒凉药中,基本上不能再发挥出解表作用了。其他的与我们上述分析的思路大致相同。用药“5天”后体温渐降,“唯每夜间发热2~3小时,可自行汗出热退”,这很似高热后期“夜热早凉”的青蒿鳖甲汤表现。作者“效不更方”,渐减退烧的石膏的量,因为体温恢复正常,哪怕有余热之邪也不会多了。但气阴两虚、尤其气虚的表现仍减轻不多(气短.....汗出,动辄汗出加重.....脉细缓),久病血瘀的表现(舌暗)又重新出现了。原方继续减少清热药,去止血药,加重补气药,后来新病逐渐告愈,“维持口服扩冠药物及复方丹参片”继续治疗其旧疾。全程来看,虽中间有调整,但仍能看出作者有“效不更方”的想法。中间若根据新的病情,做较大的治疗侧重的改变,不知会如何。作者开始的时候等于放弃了解表,结果余邪进一步入里化热,后来一直持之以恒地清里热而得解除,只不过这样一来,初始退热效果就显得稍慢了些。瑕不掩瑜,如此虚、实、新、旧的复杂重病,有此效果已堪称国手。

——本段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竹叶石膏汤的论述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是常用方。性质来讲是个常用方,这个方是根据白虎汤加减变化而来的。是针对了白虎汤证这种气分大热,伤津耗气,同时引起胃气不和这个证候而设的。从竹叶石膏汤的证候分析来看,它一般用于暑病,或温热病,或者伤寒入里,入阳明以后,阳明经热,这类病到后期,气分之热还在,已经达到气阴两伤,从正气来说,气阴两伤的程度。所以从病机分析中间,有三个方面特点。

气分热盛后期余热未清身热多汗气津两伤短气神疲,口干喜饮胃气不和气逆欲呕,舌红少苔,脉虚数余热未清。气分之热的后期。所以发热,用升热多汗,反映了比大热要可能低一点。这个方在临床上运用,如果高热也能用。关键掌握石膏的一个用量。多汗可以伤津。心胸烦闷是热扰心神。

有明显的气津两伤。短气神疲,这种神志疲乏,短气就气虚的表现。伤津多汗,伤津以后,形成口干喜饮。

胃气不和。反映在气逆欲呕。胃气上逆的现象。从舌红少苔,脉虚数,反应了热病后期气阴不足的左证,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清气分热的同时,考虑到气和津液受到损伤,同时兼顾胃气上逆。

方解     君  臣佐     使竹叶生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这个方是在白虎汤基础上去掉知母,去掉知母的含义,是考虑到胃气不合,胃气上逆,因胃知母偏于苦寒,它和石膏不同,知母也能清热除烦,但苦寒容易伤胃。所以去掉知母以后,加竹叶来协助透热,同时清心除烦。用人参、麦冬来益气养阴生津。用人参、麦冬可以气阴兼顾。

这方里加了半夏为佐药,有和胃降逆的作用。半夏在仲景方中,经常和麦冬相配,还可以互相制约。半夏偏于温性,和麦冬相配,制约半夏的燥性,这种温燥的特点被制约了。而它降逆之用,就是说和胃降逆的作用还保持,所以这是一个佐药。半夏麦冬同用,还可以,比如说气机阻滞、胸闷,使的麦冬虽然养阴生津,但不会因滋腻而阻滞气机了。有个相互制约的作用。

粳米甘草既能养胃气,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养胃气,生津液,既是佐药,又是使药。

后世对于仲景方里用这个基础方,化裁以后便成这个常用方,竹叶石膏汤,治疗气分大热。到这种气氛热盛的后期。气阴两伤证,胃气不和。这种化裁很推崇了,所以几乎所有教材都引用了《医宗金鉴》上这个话:"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这概括了这个方的配伍特点。清补结合,是竹叶石膏汤的配伍特点。也是针对了这类气分热盛证,多数容易伤气伤津的需要。

配伍特点清热益气养阴并用。邪正兼顾。它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具体的方义分析里,刚才讨论了,整个清热药中间有少量的温燥药,清而不寒,用像麦冬这类偏于养阴生津之品,和半夏相配,补而不滞。所以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辨证要点身热多汗,气短神疲,烦渴喜饮,气逆欲呕,舌红少津,脉虚数。

有一组气阴不足的现象,在气分大热,发热基础上,气短神疲,多汗,烦渴喜饮,这是他的正气不足,气阴两伤的特点。而气逆欲呕,胃气上逆,反应出它的兼证。加上舌像脉像左证,这是辨证要点。

随证加减胃阴不足,胃火上炎,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加石斛、天花粉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加黄连、知母、天花粉

临床上如果津伤严重,胃阴不足,刚是有麦冬这一类还不足,加天花粉、石斛一类。尤其再胃阴不足,胃火上炎,但如果说胃火炽盛,这时候胃热不是反映光是伤阴方面,本身胃热,胃火较重时候出现消谷善饥,用花粉这类养阴的,同时还加黄连、知母直接清泄胃热。

使用注意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忌用。

在使用当中,这方用了一些润的药,有痰湿不适合。这类发热,如果是阳虚型不适合了。

相关文章:

竹叶石膏汤组成,功效主治

竹叶石膏汤方歌与功用

中药竹叶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竹叶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竹叶的功效与作用。相信大家对竹叶并不陌生,竹叶是我们非常常见的植物,但竹叶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中药竹叶的功效与作用的相关内容。

中药竹叶的功效与作用11、目前某些中药书籍误以为竹叶、淡竹叶为同一药物,应予鉴别。淡竹叶为禾本科一种矮小的草本植物淡竹叶的带茎的叶;竹叶为禾本科常绿苞木类(木本)植物苦竹或淡竹(非淡竹叶)的叶,亦即竹茹、竹沥同一植物的叶。由于竹叶、淡竹叶功效基本相同,可相互为用。淡竹叶始载于《本草纲目》。竹叶、淡竹叶两者来源不同,不可混淆,但两者的功效基本相似。明·《本草纲目》以前的处方中所载竹叶或淡竹叶,皆系竹叶。

2、竹叶的使用历史较淡竹叶更为悠久,早在《伤寒论》中就有竹叶石膏汤应用的实例。《本草纲目》记述有淡竹叶以后,在药材方面就有两种,有人误以为竹叶、淡竹叶为同一药物,由于两者功效基本相同,故又可相互代替使用。其区别点在于:竹叶清心热功效颇佳,淡竹叶利尿功效颇优。

3、从植物来源方面来看,竹叶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竹状乔木或灌木植物淡竹的干燥叶片,主要产于长江流域;淡竹叶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主要产于浙江、江苏、湖南等地。

4、从性状鉴别方面来看,竹叶叶片为长披针形,浅绿色,有时切成长短不一的丝状,初出未展开的嫩叶,称“竹叶卷心”。叶有短柄,叶片易自关节处脱落,其上表面光滑,其下表面粗糙,叶脉突出。质脆而富弹性,气微,味淡。淡竹叶呈段片状,茎、叶混合。茎呈圆柱状,有节,表面淡黄绿色,切断面中空,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5、竹叶用于治疗热在气分病证,如热病烦渴、燥热不适。有的人认为竹叶入血分清血热,说清营汤中配伍有该药,其实这是导热下行的功效。我们认为,竹叶是通过清除气分之热才达到治疗功效的.,并不是其直接深入血分治疗血热证,竹叶石膏汤就是一例。

6、在古代的一些文献中记述竹叶可用于治疗痰多咳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竹叶与竹茹、竹沥同出一物,而竹茹、竹沥具有化痰止咳之功,故称竹叶也具有此功效。现在的一些中药书籍中无竹叶化痰止咳功效的记述。从目前临床使用情况来看,竹叶主要还是用于治疗清心热方面,如导赤散。

【处方用名】竹叶。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淡。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与主治】功效清热除烦,利尿通淋。主治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等。

【临证运用禁忌】 竹叶味甘而辛,故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忌服。

【用量用法】干品6~15克,鲜品15~30克,水煎服。

中药竹叶的功效与作用2 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

1、清热解毒

竹叶茶是一种性质含量的养生茶,清热解毒是它的主要功效,它能用于人类多种热病的预防和治疗,能让人体出现的不适症状减轻,另外那些热性体质的人多喝竹叶茶,以后还能清理身体内的热毒,能预防多种上火症状出现。

2、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加快人体内气血循环,也是竹叶茶的重要功效之一,人们用它泡水喝,以后能提高身体筋骨健康水平并能并且人类的气血不和对人类经常出现了肢体麻木,关节疼痛和关节肿胀等症都有一定预防和缓解作用。

3、利尿消肿

利尿消肿也是竹叶茶的重要功效,它能如肾经可提高人体肾功能,特别是它含有的皂苷被人体吸收后,能加快人体内多余水分排出,对人类经常出现的小便不利和小便短赤以及身体水肿等症都有特别好的缓解作用。

竹叶茶的禁忌

竹叶茶是一种性质寒凉的健康养生茶,但它在饮用时也有一些禁忌,生活中那些脾胃虚寒和经常腹部冷痛的人禁止用竹叶茶泡水喝,不然会让病情加重,另外那些经常出现腹痛腹泻的人也禁止喝竹叶茶,他们喝了竹叶茶以后对病情恢复不利。

中药竹叶的功效与作用3 淡竹叶的功效与作用

淡竹叶

淡竹叶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40-90cm。根状茎粗短,坚硬。别称为碎骨草、山鸡米草、竹叶草。禾本科淡竹叶属植物。

淡竹叶的功效

主治:胸中疾热、咳逆上气、吐血、热毒风、止消渴、压丹石毒、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痛头风、止惊悸、瘟疫迷闷、杀小虫、除热缓脾,清热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用法用量】 6 ~9g。

【贮藏】置干燥处。

淡竹叶的应用

1、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治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精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细数。竹叶6g,石膏50g,半夏9g,麦门冬20g,人参6g,甘草(炙)6g,粳米10g。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去六升,去渣,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中竹叶清热除烦,兼以生津,为君药。

2、竹叶汤(《外台秘要》)治眼赤。淡竹叶10g,黄连4枚,青钱20文,大枣(去皮核)20枚,栀子7枚,车前草10g。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以洗眼,每日6~7遍。忌猪肉。方中淡竹叶配伍诸药有清热除烦,利尿之功。

3、单味煎汤,代茶饮,预防喉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58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