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桂枝加桂汤原文,症状表现,立方意义

道医 2023-06-24 18:45:07

桂枝汤证,上冲急者,加桂。《伤寒论》名

桂枝12克,芍药、大枣、生姜各7克,甘草5克。以上水 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三次,温服。

【症状表现】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补充:同桂枝汤证,上冲证剧,自觉有气起自少腹,上冲心胸,刺痛欲死,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原因,由温灸,或发汗过多,被寒邪侵袭所致。

【立方意义】前方使用桂枝,治上冲之轻证,兹则上冲证剧,欲发奔豚,故加桂治之。论者谓奔豚系肾之积气,主加肉桂.,以肉桂质重,入足少阴,通上下阴结,去沉寒痼冷。阎德润氏则谓属于胃病,因其下越脐部而入小腹,故误为肾,用桂枝, 健胃制腐,则奏酵止之功。要之,桂枝与肉桂,同一芳香辛热之品,通肾健胃,当具有之,惟肉桂气质较厚较烈,益火消阴之功尤胜,用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之证,最为合宜。

【诸家经验谈】《金匮要略新义》:余无言,余治奔豚证,均用桂枝汤,加顶上肉桂五分,冲服,药到病除,如响斯应。

编者按:本方加桂,方氏以下诸家多主张用肉桂,《伤寒约编》加肉桂钱半,恽铁樵氏亦谓当加肉桂,而均无实验以证明 之,金氏则从临床上取得证明,可信。

《汉方医学解说》:余妹年二十岁时,患头痛如锥刺,剧痛不可忍,投以予所知之安知必林,及偏头痛嗅剥之洋药,不见其 效,遂用本方一服,而大轻快,不出二日而愈矣。

《古方便览》:一男子年六十,患积聚数年,发作有时,奔豚气上冲于心,不能息,气力全无,不得俯仰,不思饮食,以此方,兼用三黄丸而愈,后不再发。

又按:桂枝汤原治由寒邪引起之上冲性神经证,至发为奔豚则甚重矣。为加同类较强烈厚重之肉桂,通其阴结,去其痼冷, 故有效。徐灵胎称为奔豚专方,雉间焕谓奔豚主剂虽多,特桂枝加桂汤为最可,盖有所见而云然也。

又按:桂枝与肉桂,只在香质上的区别,肉桂,香烈而质重,桂枝香质均较轻。叶编《现代实用中药》载:桂枝之皮, 因药肆贮藏不慎,致辛香甘美之味,往往消失,与其用桂枝之重分剂,不如用肉桂之轻分剂较佳。余氏用肉桂少许,治上冲剧证而见特效,极合于叶氏之说。方氏以下诸家,多用肉桂,盖因取得经验疗效之故,非尽泥于后世本草所载也。即照《辑义》依经方不用肉桂,而用多量桂枝,虽亦有效,然必须香质不失者始可。与其难得香质不失之桂枝,何如用少量肉桂而必效乎。

【凭证使用】

桂枝汤证,而头痛甚剧者,下腹部向胸部上冲,剧痛如刺者(《汉方与汉药》)。

神经衰弱,歇斯底里性冲逆,妇人更年期之逆上感(旧称肝阳)(《古方临床之考用》)。

桂枝与经方(3)——治疗心阳虚的5首方剂介绍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桂枝具有温补心阳的特殊功效。医圣张仲景首开心阳虚治疗的法门。桂枝甘草汤,就是温补心阳方剂之开山。

1.桂枝甘草汤

组成服法:桂枝12克(去皮) ,甘草6克(炙)上药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津,顿服。

功能主治: 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桂枝加桂汤

组成服法:桂枝15克(去皮) ,芍药9克, 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功能主治: 温阳祛寒,平冲降逆。治太阳病,误用烧针发汗,使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致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

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组成服法:茯苓25克 ,桂枝12克(去皮) ,甘草6克(炙),大枣15枚。上四味,以甘澜水1升,先煎茯苓减至800毫升,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功能主治: 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4.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组成服法:桂枝1两(去皮) ,甘草2两(炙),牡蛎2两(熬),龙骨2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功能主治: 安神救逆。潜阳,镇惊,补心,摄精。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心摩,失眠,遗精,阳萎。

5.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组成服法:桂枝9克(去皮 ),甘草6克(炙),生姜9克

?《伤寒论》中谈桂枝汤药量比例变化

《伤寒论》在强调药物配伍同时,对药物用量亦有颇多斟酌,在相同的药物组成中,用量不同,产生的效应有别,治疗的病种亦各不相同;反之,不同病证用药量或药物间的比例不同,即使同一病证,因证情轻重不同,其药量或药物配伍比例亦不相同,这一规律在《伤寒论》中被充分体现。
兹就桂枝汤药量比例增减变化和所治病证分析如下。
桂枝汤分析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其病机主要为营卫不和,主症是发热、头痛、恶风、自汗的太阳中风症。
纵观《伤寒论》全书,宜桂枝的条文达10条之多,可见桂枝汤所治病证之广泛。桂枝汤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
桂枝汤煎煮方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法、服量与护理法:适寒温服一升,药后啜稀粥一升,助胃气,益津液,使汗出表和,祛邪不伤正;温覆微汗法:温覆能助阳,微汗不致伤正,若大汗淋漓,则邪不去而正易伤,病必不除;守方继进法:病人服药后病情无进退,应守方续服,半日许令三服尽,即每两小时服一次,病不愈者,可继续服二、三剂;获效停药法:获效药停,中病即止,以防过剂;药后忌口法: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以防恋邪伤正。
桂枝加桂汤分析
《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由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组成。从原文看,病先当有风寒表实证,用烧针的方法发汗,针处感染,病人受到 *** 而产生惊慌,必定要发奔豚,在感染的地方灸一壮,再服桂枝加桂汤。其临床表现有自汗恶风、发热头痛的太阳中风证同时,还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的症状。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桂枝二两,温心阳,平肾邪,泄奔豚,从而达到解表以降逆之效。
桂枝加芍药汤分析
《伤寒论》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煎服方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分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由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组成。本来患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表证,却误用泻下的药物,使患者外邪未解,并出现腹满时痛的症状,故用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而达到表解、腹满、腹痛解除的目的。
神农本草经》云:「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以方测证,当有自汗、畏风、发热等桂枝汤证,并伴有腹满时痛,故用桂枝加芍药汤温阳通结。
综合分析
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三方药物组成相同,但调整桂枝或芍药的用量后,则其治疗病机、病证及主治证候便均已不同。
由此可知,药物用量是变化的,它因病证不同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一定的病证有一定不移的剂量,量变则方变、法变及所治病症亦变。而药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是单纯药力的改变,也可以随着组成配伍的改变而功用、主治发生改变。
同时,药量的变化,又反映了不同的病证,或同一病证在不同阶段的动态演变过程,对临床药物定量及辨识病证变化等都有很好的启示。
综上,临证处方,所处的是方证或病机对应之方,而不是功效类似的药物堆砌,应当引起临床医生或初学中医者的重视。

道说伤寒论之桂枝汤

? ? ? ? 日月星辰山川大地呼吸百脉皆同一自然运行,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那么桂枝汤是如何道法自然,成为群方之冠的,它是否符合自然运行的循环往复之特点?我们先看一下桂枝汤在仲景书中的运用,再看一下组方结构。

桂枝汤组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仲景书有关桂枝汤方证的条文共22条,其重点讲述桂枝汤适应证: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第17条:若酒客家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伤寒论》第19条:若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满,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

? ? ?概括一句话,桂枝汤就是一个阴阳循环的典型方,故为群方之冠。桂枝辛甘能益中土而发散,且为枝而走向末梢,向上,向外,为阳。芍药为根,微寒,性收敛,为阴,向下,向内,与桂枝食后人体的反应相反,桂枝偏兴奋偏向外向末梢,芍药偏抑制偏向内脏偏向腹内。桂枝与芍药同用,促进人体在阴阳二种状态间循环切换。阴阳循环,中间产生的涡旋力为中。炙甘草味甘性守,加强中间的涡旋力,同时促进桂枝与芍药的阴阳循环力的切换。且甘草也是根,根在地下,在阴,在内,所以力量也向内。用一个细胞来说,桂枝就是兴奋细胞向外打开的力量,芍药就是向内入向内合的力量。炙甘草就是调节这两个力量的中间力量。生姜黄色入土,为根入内,性辛兴奋能入于土内向外。就是入于中土后产生向外打开的力量,与大枣互为阴阳,产生涡旋力,促进甘草增强中土的力量。甘草能于沙漠中生长,能生发燥土的生机,能治理沙漠。因其生长在沙漠中,能产生转化津液促进土壤修复的力量,这个也是自然的循环力。所以,甘草能入土中,能修复土,能补津液。生姜是入于土中而开。枣皮色红属火,其肉甘而黄属土,属土而有火生之象。枣为果,在枝上,熟而下落,入中土,有阳降为土之象。与生姜入土内而开而升散,形成中土的涡旋力,又加强了炙甘草的涡旋能量中心的力量。生姜为辛为兴奋为急,大枣为甘为缓,相对为阴阳。以上为方便理解。整个方形成合一共振的循环能量。以脾胃中土来说,整个方都在加强脾胃中土的力量。从运动来说,整个方就是一个阴阳的循环。这个也是仲景师说的阴阳和合。这就是桂枝汤为什么为群方之冠了。整个方就模拟了一个阴阳自然循环。

? ? 上面所讲的都是个人实践所悟,与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可能有很多不同,行医治病以实践验证为准,不拘泥于理论和概念。仲景师说。凡病,经过各种折腾,阴阳自和者病自愈。哪怕亡血,亡汗,亡津液这种严重的伤害。桂枝汤就是帮助阴阳和合的一个方。那阴阳是怎么不和的呢?阴阳是对自然循环的表达,不和就是循环中有阻力。比如有不良情绪,比如有积食等等。所以减法就是疗愈。那么是谁疗愈的呢?仲景师说是自愈。比如,减少不良情绪,减少饮食的积滞。障碍少了,自然循环的能量就顺,人体就会自愈。一切都是自然的力量。神医只是用这个力量而已。减少障碍就会良性循环,增加障碍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桂枝汤就是模拟一个自然良性循环。
?那桂枝汤是做什么的呢,用于哪些症状的治疗?我们看整个方药性偏温,如果很热的喝,能使身体向表的部分反应更大。再小口吸喝很热的粥就更容易使人体发热出汗,而使药的反应偏向外。此方一是强壮,一是周流。其实桂枝汤就是治身体虚弱的问题,治以外在不和为主的问题。并非专指感冒。在实践中,本人发现仲景师之书确实有神奇的疗效。我们看仲景原书条文就更容易理解。我们看39条。太阳病,发热、汗出的,仲景师说宜桂枝汤。就是感冒发热,有汗出现象,可以用桂枝汤。因为桂枝汤是促进阴阳循环畅通的。本来是太阳病,医生用下法,出现腹满时痛的,为什么仲景师就知道用桂枝汤加倍芍药用量就能治。而且没有说哪一种情况的太阳病,连脉象都没说,因为芍药属阴往内走,而且芍药倍于桂枝,所以向内的力量大,整个方的力量就在腹内反应大,就能打通腹部循环,调和腹中阴阳。整个方帮助腹内循环畅通,所以这个腹痛不管西医说是什么病,无非都是循环不畅,通畅了就都好了。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46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