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栀子干姜汤组成,功效,临床运用医案,栀子干姜汤禁忌

道医 2023-06-24 18:04:40

【原文】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组成】

栀子9g 干姜6g

【煎服方法】

水浸20分钟,煎20分钟,约400ml,分两次服。

【主治】

伤寒误下后,身热心烦,大便溏泻者。

【加减】

表热明显者,加豆豉。

【禁忌】

无上热下寒证象者,忌之。

【类方】

1.栀子豉汤:同可清热除烦。不同者,栀子干姜汤清热除烦外,复有温中祛寒作用。

2.甘草泻心汤:同可清上热,温下寒。不同者,甘草泻心汤证为脾胃虚弱,升降失调,除调理寒热外,复有补中健脾之用。

【临床运用】

1.治阴阳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胄。(《伤寒论译释·杨氏家藏方》)

2.食管狭窄。(《伤寒论今释》)

【浅议】

此方寒热并用,上清胸膈之热,下温胃肠之寒,临床运用以身热,口苦,咽干,心烦,大便稀溏为目标。

本证病机为表热未解而大下之,中阳被伤,或素日脾胃虚寒复感冒发热。临床可见服用凉药,心烦减轻而便溏加重;服用热药,便溏见轻而心烦加重,具有喜冷而又不敢食之矛盾现象。方中栀子苦寒,清胸中之热以治心烦,干姜辛温,温脾胃之阳以治便溏,寒温并用,各司其职而功成。

条文之“身热不去”,因发生于太阳病误下之后,余认为当属表热。既属表热何不宣散?李翰卿先生认为表热虽存,然甚轻微,应先顾里,若表证明显,则宜加用豆豉,此说是也。

【栀子干姜汤医案】 

噎塞(食管憩室)

卢某,女,55岁。胸憋,嗳逆,吞咽噎塞由偶作至频发,由轻微至明显,业已3月。作X光造影,显示食管憩室2处,钡剂充盈1厘米左右,建议手术治疗。彼不愿手术,求诊于余。询知胸部发热,口苦口干,胃纳可,吞咽时胸部有压迫、窒塞感,甚则汗出心烦。心下沉重,烧灼,时恶心。大便溏而不畅,一两日一行。食水果、油腻即肠鸣泄泻。神疲乏力,上午尤甚。舌尖红,苔薄白。诊得脉沉滑,腹软无压痛。

中医无食管憩室一说,从脉证观之,此脾胃虚弱,上热下寒证也。热郁胸膈,是以口苦心烦,寒邪留中,故尔肠鸣泄泻。中虚而上热下寒,为黄连汤、半夏泻心汤之证,然黄连汤以腹痛欲呕为标的,半夏泻心汤以心下痞作靶眼,本案胸中窒塞,心烦下利,显宜栀子干姜汤。拟:

栀子10g 干姜10g 炙甘草10g 五剂

二诊:噎塞明显减轻,仍口苦便溏,舌脉如前,守方续服。

三诊:上方已服30剂,噎塞偶见,大便成形,时恶心,原方加半夏15g。之后,烦热加豆豉,恶心加半夏,神疲加党参。噎膈、灼心、便溏遂依次消失。治疗3月余,共服60剂,复作X光线检査,病灶处微有钡影,憩室几至不见。

栀子汤系

栀子豆豉汤,主治失眠,做豆豉的黑豆,形状像肾状黑豆,不经处理直接用,会剥夺肾气,但是发酵成豆豉就不一样了,虽然肉桂附子都可以补肾,但睡不着,用热药有不合的地方,豆豉是凉润的药味,补肾水,还要用一味药,让心火可以和肾水对穿过去,这个药就是栀子,栀子是逆风之药,如果哪里有别的下火药塞住不动了,栀子就特别厉害,可以塞哪里疏导到哪里。

【7.49】,发汗后及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干姜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14(劈),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温二服,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十汤方

栀子14枚(劈),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棉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14枚(劈),生姜五两,香豉四合(棉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这三个方的主证,是虚烦,懊脑,虚烦懊脑和胸口有痰的不舒服是不同的,要注意抓这个个主证。

豆豉要后下,豆豉煮久了,对补肾水让肾气上升的效果会不足。

张仲景写”得吐者,止后服”,其实实际应用时,很少会吐。

【7.50】发汗若下者,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

栀子14枚(劈),香豉四合(棉裹),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5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的痛是灵魂身体上面的。

【7.53】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7.52】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栀子14枚(劈),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54】凡用栀子汤,若病人大便旧微溏者,不可与之。

栀子泻心火,心与小肠相表里,如果有拉肚子的现象,就不能再服了。

《伤寒论》笔记36| 病后调理方-栀子豉汤及变方

八四、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这一条辨是张仲景在用经方治证时,病治好了,还有一些后遗证,用来收尾的,很简单的处方,用到食用的豆豉,可谓药简力专。

病愈后病人不得眠,用栀子豉汤,该方主虚烦。若呼吸短,加甘草,若呕吐,加生姜。桅子和豆豉都是轻微的药,为 病后调理方 。

栀子 味苦,是花,质轻,去虚热;与黄芩黄连不同,后者是根,质重,入里。 豆豉 生胃的阴津,已经用过大枣、甘草,“心中”指胃,胃里怪怪的,“反复颠倒”,也说不出哪里不舒服。栀子豆豉汤去心中虚热,补胃的津液,用于 治疗虚症失眠 。

神农本草】栀子味苦,寒,无毒。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为泻火要药。

【倪师增补神农本草】豆豉色黑味咸无毒,形如心,色如肾,味咸入肾,故治火中之水,令水火相济。主治心中懊憹,旁治心中结痛及心中满烦。

如何辨虚实? 虚热的人脉无力,重按就不见了,舌苔淡黄;实热的人舌苔黄且干裂。

“ 若少气者 ”,人没力气,加甘草滋补。甘草除了入脾(主四肢)、生肠胃津液外,这里用的目的就是担心肠胃里有坏死的食物,用甘草解百毒。

“ 若呕者 ”,加生姜。经方里去呕,有生姜,还有半夏,如何取用?张仲景大部分用生半夏止呕,同时用生姜解半夏的毒,会用半夏都是因为有停水,胃里有水。

水生万物,可以滋养人,也可以让人生病。正常人身体里的水是气化的水,是热水,一旦有冷水必须排掉,不排掉的话新水不会出来。水不够时会渴,病刚愈时元气刚刚恢复,胃火很小,大量的水下去,胃里会停水,其实口喝是好转的表现,应“少少与饮之”。当胃里有停水时,这个水是寒水,必须快速排掉,否则胃里若有宿食,再碰到寒水,食物就发酵烂掉,张仲景多用生半夏来利水。

这里为什么不用半夏 ?因为这里津液刚回来,还不是很足,用了半夏又把津液利掉,所以选了半天用生姜,生姜能止呕,又是食物,还能去腥。

栀子生姜豉汤只用于表邪下陷到胃或食物中毒造成吐,如果有下利,这汤剂就不管用了,要用葛芩连汤。一般来说,上吐下泻一定是热证,也就是西医讲的发炎了。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香豉四合绵裹。

用量与煎煮法:

栀子与香豉等量,各5钱。先煮栀子,再放豆豉(容易煮烂),四碗煮两碗,去滓,分温二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甘草二两,香豉四合。

用量与煎煮法:

栀子与香豉等量,各5钱,甘草2钱。先煮栀子,再放豆豉(容易煮烂),四碗煮两碗,去滓,分温二服。

八五、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息,“栀子豉汤”主之。

有表证发汗后,被攻下了,感觉烦热,呼吸不过来,也是栀子豉汤证。

八六、“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麻黄汤证发汗后,未痊愈,胃痛,也用栀子豉汤。

八四、八五、八六都是因为病人平时肠胃功能弱,一发汗津液不足出现虚热。

八八、“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豉汤”主之。

用到干姜代表里虚,且是寒虚。上焦(肺)和中焦(胃)寒时都会用到干姜,如干姜附子汤,干姜管上中焦,不管下焦,炮附子管下焦。寒就是胃的蠕动慢(一吸两三至)。

攻下的药大部分是寒凉的,“身热不去”,外热里寒,用干姜温中,让肠胃的热度恢复,从而恢复正常的蠕动。生姜是散寒,没有温的力量。

栀子干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干姜二两,香豉四合。

用量及煎煮法:

栀子豆豉等量,各4钱,干姜2钱。四碗煮两碗,去滓,分二服。

八九、凡用“栀子豉汤”,病患旧微溏者,下可与服之。

病人本身肠胃虚寒,大便微溏的,不开寒凉的药。栀子豉汤本身是寒凉的药,遇到这种寒湿的病人,可以加点干姜温中,或加白术茯苓去湿。

小结:

纵观以上六个条辨,凡太阳证,用汗吐下常规去表邪后,出现虚烦、虚热、胃不舒服者,均是因为平时肠胃功能不太好,或虚弱或里寒,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时时呵护好肠胃,尽量吃家里做的饭菜。那些长寿之人,都是在家吃自己煮的饭菜,即使粗茶淡饭,也能保证新鲜无添加,很多肠胃有问题的人多在外面吃饭。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44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