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五篇)
【组成】
桂枝12g 白芍10g 甘草6g 麻黄6g 白术15g 知母12g 防风12g 附子10g 生姜15g
【方歌】
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生姜与麻黄,白术防风炮附子,寒热错杂此方良。
【煎服方法】
水浸20分,煎30分,约取汁600毫升,分早、午、晚3次服。
【主治】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加减】
1. 风盛者,倍麻黄。
2. 寒盛者,倍附子或改为川乌。
3.湿盛者,倍白术。
4.化热明显者,加忍冬藤。
5.痛甚者,加全虫、蜈蚣。
【类方】
1. 乌头汤:同可治历节。不同者,乌头汤证以寒湿为主,有关节剧痛,不得屈伸,痛处发凉,天冷益痛之特点;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以风湿为主,关节肿大疼痛,痛处红肿灼热为主要表现。
2.黄芪桂枝五物汤:同可治肢节疼痛。不同者,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属气血虚弱,寒邪为患,以痛处麻痹不仁,日轻夜剧为特点。
3. 白虎加桂枝汤:同可治骨节疼痛。所异者,白虎加桂枝汤证,身不寒、但热,表现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运用】
1. 急性风湿性、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金匮要略今释》)
2. 风寒湿痹。关节肿痛,时发寒热,脉沉紧,舌苔白润。(《治验回忆录》)
3.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身热,关节肿痛畸形,舌红苔黄腻。(《浙江中医杂志》1980;2:54)
4.合桂枝茯苓丸治脉管炎。(《经方传真》)
5.坐骨神经痛。伴舌红,脉沉细。(《湖北中医杂志》1989;4:18)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解】
此温阳清热,祛风除湿,治历节痛风之方也,临床使用以关节肿痛,遇冷则甚,痛处灼热为目标。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明确指出三邪合而成痹,非一邪可成也。一般以痛位游走不定,行速善变像风者为行痹;疼痛剧烈,痛位固定,喜热畏寒者为痛痹;肢体、关节沉重疼痛,肌肤麻木不仁,属重浊黏滞之湿邪所致者为着痹。本方所治之痹,为风寒湿邪,久羁不愈,蕴郁化热,即《类证治裁》“初因风寒湿邪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之证也。临床表现虚怯瘦弱,身体尪羸,头眩短气,诸肢节疼痛,指、腕关节肿痛变形,或肘膝关节如梭状,肿痛处发红、发热者也。
条文之“身体尪羸,脚肿如脱”似今之类风湿性关节炎。初多痛于指关节,渐发展至腕、踝、肘、膝等关节,以晨僵一小时左右为特点。因病久不愈,骨质受损,弯曲变形,屈伸不利,呻吟床褥,痛苦不堪。至后,筋骨挛缩,肢体变小、致残。病至此,治愈无望,惟能缓减其痛,不再发展,便可谓上工矣。临床观察,多数患者夙有痹证,小产、产后、大病后,气血亏损,邪气乘虚而发,既表现有风寒湿痹之象,复有痛处发热,口苦,舌红,脉数之状。因其病在肝肾,邪伏筋骨、络脉,非一汗可解、旦夕可效之肌腠病也。以其筋骨挛缩,余乡人谓之“气传筋”,证之临床,多有惊气之精神创伤,故治疗时据症伍以舒肝、平惊之品。其病渐来,亦以渐去,故须守方百日左右。方中麻黄,《本经》谓能破癥瘕积聚,配桂枝、防风、生姜发散风寒,附子、苍术温阳祛湿,白芍舒筋解急,逐痹止痛;知母、甘草清热滋阴,热甚者加忍冬藤清热通络,痛剧者可加全虫、蜈蚣等虫类药搜风通络。善后之治须从补益肝肾着手,以肝主筋、肾主骨,方如归芍地黄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医案】
1.强直性脊柱炎
林某,男,31岁。2007年2月1日初诊。腰髋疼痛二年余,一般不剧,故未寻医,仅久走显痛,痛时买布络芬片服之。近两月腰脊强痛,寅卯时必然痛醒,一二时强痛始缓。低头、弯腰痛剧,活动不利。畏寒肢冷,遇寒益痛。胃纳可,口干苦,思饮、欲冷,大便日一行。望其腰背肤色如常,脊不驼。舌边尖红,苔白腻。按摸腰脊,不痛、不肿。诊其脉,沉弦细。因其兄亦病强脊,遂令作相关检查:X线摄片显示骶髂关节改变;人类白细胞抗原试验:(+)。
腰髋疼痛二年,风寒湿邪久羁,沉伏筋骨,邪漫太阳。口干口苦,思饮思冷者,为邪已化热。治当风、寒、湿、热并祛,待邪去大半,再补益肝肾。拟:
桂枝12g 白芍10g 知母10g 麻黄6g 白术15g 防风10g 附子10g 甘草6g 约生姜10片
二诊:上方服过十剂,强痛明显减轻,可睡至辰。低头、弯腰仍痛,嘱守方续服。
2008年元月31日,彼从成都回琼,云上方约服三十余剂,疼痛完全消失,遂停药。令做人类白细胞抗原试验,仍呈阳性。为防复发,嘱制丸药,长期服之。
熟地240g 山药120g 山萸肉120g 茯苓100g 白术120g 桂枝100g 附子100g 当归150g 白芍100g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丸重10g,早晚各一丸。
2.关节肿痛
郭某,男,30岁。全身关节疼痛四年余,着凉或变天明显加剧,且变天前即有预感。服保泰松、辛可芬片尚可下田耕耘。七日前田间遭淋,当晚疼痛倍增,举步维艰,竟致睡卧床笫。
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摸之灼热,以肘、腕、膝、踝明显。胃纳尚可,口干思饮,大、小便正常。观其关节肿大,皮色微红。舌质红,苔白腻。诊得脉象弦缓。
脉证观之,此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也。盖风、寒、湿邪侵袭,留滞关节,阳气不能宣达,故而关节疼痛,遇寒益甚;外邪郁久化热,是以红肿灼热,屈伸不利。拟:
桂枝10g 赤芍15g 知母15g 麻黄10g 苍术18g 附子10g 甘草6g 防风10g 薏苡仁15g 忍冬藤30g 三剂
二诊:肿痛明显减轻,可下床活动。
守方五剂。
三诊:灼热肿痛基本消失,活动自如。因汗出较多,减麻黄,加黄芪15g,续服五剂。
延伸阅读: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初探
针刀配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肩周炎120例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产后痹45例
桂枝芍药知母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8例临床观察
知母也叫毛知母,中药名,多年生草本植物,那么知母的功效都有哪些呢?接下来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知母的功效 1、止渴除烦
知母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对口渴、饮多、尿多有很好的作用。
2、清热泻火
主治温热病,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
3、清肺化痰
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4、滋阴补肾
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
5、通便润燥
治疗因阴虚火旺引起的大便干燥,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等证。
知母的药用价值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1、治伤寒邪热内盛,齿牙干燥,烦渴引饮,目昧唇焦:知母五钱,石膏三钱,麦门冬二钱,甘草一钱,人参八钱。水煎服。(《伤寒蕴要》)
2、治温疟壮热,不能食:知母、鳖甲(炙),地骨皮各三两,常山二两,竹叶(切)一升,石膏四两(碎)。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猪肉、苋菜、生葱、生菜。(《延年方》知母鳖甲汤)
3、治消渴:生山药一两,生黄芪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捣细)二钱,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
4、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动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烦热,下午身凉气爽,脉数有热者:知母三钱,黄柏三钱,人参二钱,麦冬五钱,广皮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
5、治肺劳实热,面目苦肿,咳嗽喘急,烦热颊赤,骨节多痛,乍寒乍热:知母、贝母(去心膜)、杏仁(去皮尖,炒)、甜葶苈(略炒)、半夏(汤泡七次)、秦艽(去芦)、橘红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二母汤)
6、治肺家受燥,咳嗽气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
7、治伤寒数日不解,心躁烦乱,小腹胀急,闷痛,大渴喘乏:知母、芍药、麦门冬、柴胡、泽泻各1g,石膏45g,黄芩、甘草15g,竹叶3-7片,姜,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圣济总录》八味知母汤)
8、治产后恶露上攻,流入于肺经咳嗽宜服,如伤风痰喘,却以寻常伤风药治之:知母、贝母、茯苓、人参各15g,桃仁、杏仁各0.3g。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如觉腹痛,并服之,立有神效。(《得效方》二母散)
桂枝芍药知母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
用法: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功效: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
知母的副作用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1、《别录》:多服令人泄。
2、《医学入门》: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
3、《本草经疏》:阳痿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等证,法并禁用。
4、《本经逢原》:外感表证未除、泻痢燥渴忌之。脾胃虚热人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
知母附方记载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2、《名医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
3、《医学启源》:知母,《主治秘要》云作利小便之佐使,肾中本药。上头、引经皆酒炒。刮去毛,里白者佳。
4、《本草纲目》: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
5、《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气味俱厚,沉而下降,为肾经本药。兼能清肺者,为其肃清龙雷,勿使僭上,则手太阴无销烁之虞也。泻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烦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泻,亦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燔灼者,方可暂用。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深矣。盖苦寒之味,行天地肃杀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
目录1拼音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桂枝芍药汤 2.1处方2.2制法2.3功能主治2.4桂枝芍药汤的用法用量2.5摘录 3《保命集》卷中:桂枝芍药汤 3.1处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桂枝芍药汤的用法用量3.5摘录 4《云岐子脉诀》:桂枝芍药汤 4.1处方4.2功能主治4.3桂枝芍药汤的用法用量4.4摘录 5《种痘新书》卷四:桂枝芍药汤 5.1处方5.2功能主治5.3摘录 6《圣惠》卷八:桂枝芍药汤 6.1处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桂枝芍药汤的用法用量6.5摘录 7《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7.1方名7.2组成7.3功效7.4主治7.5桂枝芍药汤的用法用量7.6制备方法 8《症因脉治》卷四 8.1方名8.2组成8.3功效8.4主治 9《重订通俗伤寒论》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 10《三因》卷四 10.1方名10.2组成10.3主治10.4桂枝芍药汤的用法用量10.5加减 附:1古籍中的桂枝芍药汤 1拼音 guì zhī sháo yào tāng
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桂枝芍药汤
腹痛甚者,加大黄30克。
3《保命集》卷中:桂枝芍药汤
4《云岐子脉诀》:桂枝芍药汤
5《种痘新书》卷四:桂枝芍药汤
6《圣惠》卷八:桂枝芍药汤
7《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8《症因脉治》卷四
9《重订通俗伤寒论》
10《三因》卷四
古籍中的桂枝芍药汤 《脉症治方》:[卷之四]医案 家遂用藿香正气散,加消导之药、一剂不效、又用桂枝芍药汤,加干姜乌梅川椒亦不效、请余视余因记丹溪心痛...
《伤寒百证歌》:[卷四]第七十三证·腹满歌 满者。小承气汤主之。此一证当仔细辨之。)太阴桂枝芍药汤。大实大黄汤可治。(仲景云。太阳病。医反下之...
《伤寒括要》:[卷下]温疟 寒邪变为温疟)寒热往来。口苦胸满。(小柴胡加桂枝芍药汤烦渴用人参白虎汤)《伤寒括要》明李中梓公元1...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腹痛 片,枣二枚,水煎服。手足逆冷,加大附子二分。桂枝芍药汤治腹痛。桂枝炙甘草(各一钱)白芍药(酒炒,二...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六·心脏部四痘疮(下)]腹痛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43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桂枝二越婢一汤组成,临床运用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