痄腮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之一,又称为“温毒”“蛤蟆瘟”“时行腮肿”等。《温病条辨》说:“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瘟、蛤蟆瘟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中医认为,本病由外感风温邪毒,内有积热蕴结而发。风温邪毒,口鼻而入,与内热交结,壅阻少阳之络,经脉壅滞,郁而不散,结于腮部,故见耳下腮部漫肿疼痛。邪毒炽烈,内陷心肝者,尚可见神昏,抽搐等症。因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病则相互传变,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故部分患儿可见睾丸肿痛、少腹疼痛等。本病总的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痛。
西医的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本病。
(一)问诊要点
若症见发热头痛,继之两侧或一侧腮部肿大疼痛,边缘不清,颜色不变,且病前半月左右常有痄腮病者接触史,可诊断此病。临床应注意与发颐鉴别。发颐虽亦见腮部肿痛,但与痄腮不同之处在于其肿处边缘清楚,肤色变红,往往化脓,常见于热病之后,不具传染性。
本病以发热、腮部漫肿疼痛为主症,临床一般根据身热程度及腮部肿痛程度来判断病情轻重。发热轻微,腮部肿痛不重者,多为疾病初起,温毒在表之轻证;壮热不退,腮部肿痛明显者,多属热邪入里,毒热亢盛之重证;若见神昏抽搐或睾丸、少腹疼痛,则为邪陷心肝或邪毒引睾窜腹之变证。
(二)分型问诊
1.温毒在表
问诊:发热不重,徽恶风寒,一侧或双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伴咽红。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用银翘散加减。腮肿明显者,加夏枯草、龙胆草、鲜芦根。
2.热毒蕴结
问诊:壮热不退,烦躁口渴,头痛呕吐,腮部漫肿明显,疼痛较著,坚硬拒按,咀嚼困难,咽喉肿痛。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腮部肿甚,局部坚硬者,加海藻、昆布、夏枯草。
3.邪毒内陷心肝(变证)
问诊:腮部尚未肿大或腮肿后5~7天,骤然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甚至嗜睡昏迷,惊厥抽搐。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镇痉。方用普济消毒饮合紫雪丹。呕吐重者,加代持石、竹茹;嗜睡昏迷者,加菖蒲、胆星或加服至宝丹。
4.邪毒引睾窜腹(变证)
问诊:在腮肿后1周或腮肿同时,出现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伴高热寒战,少腹疼痛,呕吐。多见于较大儿童。
治法:清肝泄火,活血止痛。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jichu/1050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瘾疹的问诊
下一篇: 小儿顿咳的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