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脾和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五行属土,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主肌肉与四肢。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 主运化
运,就是转运输送;化,就是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就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是,必须依赖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微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等,都是说明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脾主为胃行气津液者也”。(《素问厥论》)说的就是脾的这种生理功能。因此,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的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即称作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就会失常,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变。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也就是“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就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因此,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也就能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则导致水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脾的运化功能,不仅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对于我们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也至关重要,故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李中梓《医宗必读》)
前面我们讲过在金元四大家中有一位叫李杲,属于补土派,他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要善于保护脾胃;在患病时,要针对病情进行忌口,用药时也要顾及脾胃,补益脾胃等等。这是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中的具体应用。
2. 主升清
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升,就是上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也就是“脾气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就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属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脾的升清,是和胃的降浊相对而言,也就是升清和降浊相对而言,升和降是脏腑气机的一对矛盾运动。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则元气充沛,人体始有生生之机;同时,也由于脾气的生发,才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若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清气在下,则生飧(sun1)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气下陷,则可出现久泻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病症。
3. 主统血
统,就是统摄、控制的意思,也就是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而气的固摄作用也较健全,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出血;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亏虚,气的固摄功能减退,就会导致出血。但是,有与脾主升清,脾气主升,所以在习惯上,多以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作脾不统血。
二、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 在志为思
思就是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因志而存变谓之思”(《灵枢本神》)。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随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气的正常运动,导致气滞和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从影响脏腑生理功能来说,最明显的是脾的运化功能,由于气结于中,影响了脾的升清,所以思虑过度,常能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晕目眩等症。
2. 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它具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提到“脾为涎”,认为涎出于脾而溢于胃。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处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3.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主身之肌肉,这是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是肌肉发达丰满,才能健壮。人体的肌肉是否壮实,与脾胃的运化功能相关,如果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就会导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萎软不用。
四肢又称“四末”,是与躯体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四肢的营养输送,有赖于清阳的蒸腾宣发,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清阳实四肢”。因此,脾气健运,则四肢的营养充足,活动也轻巧有力;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四肢的营养不足,可见倦怠无力,甚至萎弱不用。《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就是说明四肢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和升清功能是否健旺密切相关。
4.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而且饮食口味等与脾主运化的功能密切相关。口味是否正常,全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是否正常。脾胃健运,则口味正常,而增进食欲。“脾气通于口,脾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若脾失健运,则可出现口淡无味、口甜、口腻、口苦等口味异常的感觉,从而影响食欲。
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不但是全身气血状况的反映,而且实际上也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的反应。
1、脾脏能够滤血。
边缘区和脾索是滤血的主要场所。脾内的大量巨噬细胞可以清除衰老的血细胞(比如红细胞)、抗原和异物。此外,侵入人体血内的抗原,可在脾内激发免疫反应。
2、脾脏能够储藏血液。
人脾可以储存约40毫升的血液,马的脾脏则存储了马体内大约30%的红细胞。胚胎发育早期,脾有造血的功能。但出生后脾的造血功能基本消失,仅在部分条件(比如人体出现严重造血障碍时)刺激下才能够恢复。
扩展资料:
脾脏在人体中的位置和形状:
人体的脾脏位于腹腔左上方,与第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脾可分为光滑隆凸的膈面、和凹陷的脏面两面。
脏面前上方与胃底相连,后下方与左肾和左肾上腺相连。神经、血管自脏面中央的脾门处出入脾脏。脾脏除与胰腺连接处和脾门处外,均被腹膜包裹。腹膜邹襞形成的韧带对脾起了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脾脏在活体时为暗红色,上缘较锐,有2-3个切痕,而下缘则相对钝厚。脾质脆而软,受暴击后易破碎。成人的脾脏重约150-200克。正常情况下,脾无法被触及,肿大的脾则容易被触到。
-脾脏
你好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主运化、升清,主统血。
①主运化、升清。脾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方面。食物经脾消化、吸收后转化为水谷精微,脾将水谷精微上输归肺、散布于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若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和转输营养物质的功能失常,引起食少、纳呆、腹胀、消瘦等症状。脾运化水谷以升清为主,即所谓“脾主升清”。脾的升清,还能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而不下垂。若脾气不升,不但影响水谷精微的输布,使气血生化无源、出现头晕、神疲乏力、泄泻等,严重者还可致脱肛,内脏下垂等。水液的吸收和输布也是脾主运化的一个方面。脾将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转输于肺、肾,经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脾运化水液功能减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形成痰饮、水肿。脾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而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故有“脾开窍于口”的说法。临床上,脾病常可以出现口味的异常,如脾虚则口淡无味,脾有湿热则口中有甜味等。
②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若脾失健运,气虚不能摄血,则出现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作用:
1、脾是人体的“血库”,每当人体休息的时候,脾贮存血液,每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状态中,它又将血液排送回血循环中,可以增加血容量。
2、脾脏就像一台“过滤器”,每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等物质的时候,脾中会出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将其吃掉。
3、脾脏还可以制造一些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物质,发挥出它的免疫作用。另外脾是血液循环中重要的一种过滤器,它可以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所以,脾功能亢进的时候,可能会引起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的减少。
扩展资料:
养脾的注意事项:
1、食物喜温燥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因此养脾要食些温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药。比如,我们厨房里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温性偏燥的,因此亦具养脾之功。
2、香味入脾,可醒脾燥湿
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湿,亦可让脾舒畅。炒香的食物多具养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时即有香味,亦可养脾。
3、勿过食生冷
从小就要注意勿过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饮、凉水等,因为会伤损脾阳。
参考资料:-脾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47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孩子拔火罐好不好呢
下一篇: 肝肾功能不好怎么补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