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肺的位置,肺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道医 2023-06-24 19:02:01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由于肺位最高,故称 “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浸(jin4),故又称“娇藏”。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肺上通喉咙,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表里。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 主气、司呼吸

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篇》),“气通于肺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肺主一身之气,首先体现于气的生成方面,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 其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于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肺的呼吸运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着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均匀和调,使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反之,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必然影响宗气的生成和气的运动,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作用也就减弱;如果肺丧失的呼吸的功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人的生命也就终止。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但是气的不足和升降出入运动的异常,以及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异常,均可影响肺的呼吸运动,出现呼吸的异常。

2. 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就是宣发和布散,也就是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

肃降,就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也就是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即是《灵枢·决气》所说的“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因此,肺失于宣降,就会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病理现象。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由于肺位最高,为华盖之脏,故将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因此,肺失于宣降,就会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咳痰、咯血等病理现象。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又常常相互影响。因此,没有正常的宣发,就没有很好的肃降;没有很好的肃降,也必然会影响到正常的宣发。宣发和肃降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体内外的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如果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气失宣”和“肺失肃降”的病变,而出现喘、咳、肺气上逆之证。

3. 通调水道

通就是疏通,调就是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主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至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气肃降,不但将吸入的清气下纳于肾,而且也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而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这就是肺的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也就是肺在调节水液代谢中的作用。所以说“肺主行水”,和“肺为水之上源”。如果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等病变。

4. 朝百脉、主治节

朝,就是聚会的意思,肺朝百脉,就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精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前面我们讲过心主血脉,全身的血和脉,均统属于心,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的运行,又依赖于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于全身。肺主一身之气,由于肺主呼吸,调节着全身的气机,所以血液的运行,也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

“治节”,就是治理和调节。“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奏的一呼一吸;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也就是调节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三是由于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而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二、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 在志为忧

以五志分属五脏,则肺在志为忧。忧和悲的情志变化,虽略有不同,但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大体相同的,因而忧和悲同属肺志。忧愁和悲伤,均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应,它对于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的消耗。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容易伤肺。在肺虚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就容易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2. 在液为涕

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并由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窍,所以鼻在液为涕。在正常情况下,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流黄浊涕;肺燥,则鼻干。

3.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它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滋润,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由于肺主气,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的生理功能,所以肺外合皮毛。“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也较强;反之,如果肺气虚,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生理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就会降低,可出现多汗和容易感冒,或皮毛憔悴枯槁等现象。由于肺和皮毛相合,所以在外邪侵犯皮毛,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的同时,也常常影响到肺,而致肺气不宣;外邪侵肺,肺气不宣时,也同样能引起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等病理变化。汗孔在我们中医学中又被称为“气门”,也就是说,汗孔不仅是排泄由津液所花之汗液,实际上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着体内外的气体交换。

4. 在窍为鼻

“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和喉是呼吸的门户。鼻的嗅觉与喉部的发音,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喉的证候,如鼻塞、流涕、喷嚏、喉痒、音哑和失音等。

这是我们讲的肺的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及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是什么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所司,但有其共同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如《灵枢》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这说是说,心、肺、脾、肝、肾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精神血气魂魄”,即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并分别归属于五脏。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等。二是五脏主藏,以藏精气为主,藏而不泻。在古代,脏写作“藏”,含有储藏之意。五脏主藏,即五脏能储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气、血、精、津等。具体来说,“心藏脉”、“肺藏气”、“脾藏营”、“肝藏血”、“肾藏精”等。五脏之间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平衡的。

肺 肺居胸中,在诸脏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故称"华盖"。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蔽物,在此引申为肺的位置最高,居于诸脏腑之首。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肺在五行属金,专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协助心君调节气血运行,故称"相傅之官"。其附属功能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的经脉与大肠相连,互为表里关系。
肺的生理特性

肺的生理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肺为华盖,与外界直接相通。就脏腑而言,肺属五脏之一,属里。但肺与其它四脏不同,它不但居于胸腔内,处于五脏之高位,被称为华盖,而且还通过喉和鼻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肺的生理功能,往往直接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自然界之风、寒、燥、热等邪气,尤其是温热邪气,多直接从口鼻而入,影响到肺,出现肺卫失宣,肺窍不利等病变。
2、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之所以娇嫩,一方面是由于肺为清虚之体,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界邪气常直接伤及于肺,使之功能失常。另一方面,肺为五脏之华盖,凡其它脏腑有病变,其气多上熏于肺,导致肺病出现,产生咳喘等症状。故《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肺虽在五行属金,反不如肝木刚强,寒邪能伤肺之阳气,热邪能伤肺之阴液,因而产生多种肺的病变。
3、肺与秋气相互通应。根据“天人相应”理论,肺气旺于秋,肺病在秋季,得到自然界之气的滋助,可以好转,病人感到舒适。当然,秋季气候过于燥烈,又容易损伤肺,耗伤肺之阴津,产生干咳少痰,皮肤干燥,鼻咽干燥等病证。

肝 肝位于腹腔,膈膜之下,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被称为“将军之官”。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又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故其生理特性可概括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肝的生理功能

(一)主疏泄。所谓"疏泄",即指疏通、畅达、宣散、流通、排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之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自然界的树木,春天开始萌发,得春风暖和之气的资助,则无拘无束地生长,舒畅条达。肝就象春天的树木,条达疏畅,充满生机。其舒展之性,使人保持生机活泼。肝主疏泄这一生理功能,涉及范围很广,一方面代表着肝本身的柔和舒展的生理状态,另一方面主要关系着人体气机的调畅。人体各种复杂的物质代谢,均在气机的运动"升降出入"过程中完成。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脉通利,所有脏腑器官的活动正常协调,各种富有营养的物质不断化生,水液和糟粕排出通畅。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不但会引起情志、消化、气血水液运行等多方面异常表现,还会出现肝郁、肝火、肝风等多种肝的病理变化。
现将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分述如下:
①调节情志活动人的情志变化,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在中医理论中,人的情志活动,除了为心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方能保持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气血和平,五脏协调。反之,若肝主疏泄功能障碍,气机失调,就会导致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表现为如下两方面: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导致人体气机阻滞不畅,不但出现胸胁、两乳的胀闷疼痛,同时还可出现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多疑善虑等病理现象,中医称之为"肝郁",或"肝气郁结"。二是肝的疏泄功能太过,情志亢奋,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甚则不能卧寐等症状,中医称之为"肝火亢盛"。此外,肝调畅情志与肝藏血密切相关。"肝藏血","血舍魂",肝血充足,肝体得到肝血的滋养,则疏泄功能正常,方能很好地调节情志活动。若肝血亏损,疏泄无权,则出现种种情志活动异常的病症,如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等。肝疏泄失职,可引起情志的异常。反之,也可因外界七情的刺激,特别是郁怒,或在长久反复的不良刺激下,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产生肝气郁结或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学又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暴怒则伤肝"的说法。
②助消化吸收。人体的消化功能,包括对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水谷精微的输布和吸收等生理、生化过程。这些生理活动,虽然主要由脾胃主管,但也需要得到肝主疏泄的促进作用,方能维持消化的过程顺利进行。归纳起来,肝助消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肝能促进胆汁的生成和排泄;二是维持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胆附于右肝叶之后,胆内储藏胆汁,具有较强的消化饮食物的作用。胆汁的生成、排泄都依靠肝之余气,通过疏泄作用,溢入于胆,聚合而成。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胆道畅通,胆汁方能顺利排入消化道,以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若疏泄失职,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常出现黄疸,口苦,呕吐黄水,胁肋胀痛,食欲减退等症。这说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代表了肝疏泄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肝助消化作用还表现在协调脾胃的正常升降方面。脾与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只有脾升胃降协调,饮食物的消化过程才能正常。而脾胃的正常升降不仅与脾胃本身的生理活动有关,而且还和肝主疏泄的功能活动有密切联系。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维持消化机能旺盛的一个重要条件。若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不但影响胆汁的生成和排泄,而且还会导致脾胃的升降机能紊乱。如脾不升清,在上发为眩晕,在下发为飧泄;如胃不降浊,在上则发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前者称为"肝脾不和",后者称为"肝气犯胃",二者可统称为"木旺乘土"。对此,临床常采用疏肝理气、调和脾胃的方法予以治疗。
③促进气、血、水的正常运行气、血、水等物质在体内处于不停的流行状态。气、血、水流行通利状态,除了和心、肺、脾、肾等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外,还和肝的生理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气的正常运行,要依靠肝的疏泄功能,因为疏泄功能直接影响气机的调畅。肝主疏泄,气的运行通利,气的升降出入才能正常。若肝的疏泄功能失职,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则发生障碍,可出现气滞不行的病理变化,出现胸、胁、乳房胀痛等症状,对此,多采用疏肝、理气的方药治疗,常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气是血的运行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这里所说的气,除了与心气的推动、肺气助心行血、脾主统摄血行等作用有关外,还与肝主疏泄的功能有关。若疏泄正常,血液循环则保持通利状态。若疏泄失职,通利作用失常,则出现血瘀等种种病症,如胸胁刺痛,并积肿块,月经不调等。肝的疏泄通利作用在促进水液代谢、保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肝调节水液代谢,主要体现在调畅三焦气机,维持三焦水道通畅,使水液易于流行等方面。如肝的疏泄失职,气机失调,不但影响到三焦水道的通利,使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而且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脉道,进一步阻遏气机,而致水湿停留于人体某些部位,留而为饮,凝而为痰,痰气互结,又可形成痰核、瘰疬。如水湿停留于胸腹腔,则形成胸水和腹水症。肝主疏泄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的。例如,情志障碍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同样又可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胆汁的分泌排泄功能障碍也可影响消化功能。情志不调,又可影响气血、水液的运行,反之,气血运行不利,也可影响情志活动。所以,这三个方面是不能孤立地看待的,只有互相结合全面去看,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正确理解肝的疏泄功能。

(二)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的血液由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液生成后,一部分运行于全身,被各脏腑组织器官所利用,另一部分则流入到肝脏而储藏之,以备应急的情况下使用。在一般情况下,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血流量是相对恒定的,但又必须随人体的机能状态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发生适应性调节。例如,人体在睡眠、休息等安静状态下,机体各部位对血液的需求量就减少,则一部分血液回归于肝而藏之。当在劳动、学习等活动量增加的情况下,人体对血液的需求量就相对增加,肝脏就把其储藏的血液排出,从而增加其有效血循环量,以适应机体对血液的需要。正因为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故又有"肝为血海"的说法。所以人体各部位的生理活动,皆与肝有密切关系。如果肝脏有病,藏血功能失常,不仅会出现血液方面的改变,还会影响到机体其它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藏血功能失常,主要有两种病理变化:一是藏血不足,血液虚少,则分布到全身其它部位的血液减少,不能满足身体的生理需要,因而产生肢体麻木,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二是肝不藏血,则可导致各种出血,如吐血、咳血、衄血、崩漏等。另外,藏象学说中还有"肝藏魂"之说。魂乃神之变,是神所派生的,它们都以血为其主要物质基础。心主血脉而藏神,肝藏血,血舍魂。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若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守舍,可见惊骇多梦,夜寐不安,梦游,梦呓以及出现幻觉等症。综上所述,肝能藏血,又主疏泄,而这两种功能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表现在生理方面,则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血行,血方能归藏。肝血充足,肝之阴血又能制约肝之阳气,使其不致于疏泄太过。表现在病理方面,藏血与疏泄的病变常相互影响。如肝失所藏,血虚阴不足,血不养肝,则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可表现为情绪易于激动,烦躁不宁或性情抑郁沉闷,睡眠多梦,同时又可见到胸胁隐痛,月经不调等症。

肝的生理特点

肝的生理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所谓“刚”,有刚强躁急之意。古人把肝比喻为“将军”,用将军的刚强躁急、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正由于肝为刚脏,所以肝有病变时,则其气易动易亢。因此,又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所谓“体阴”,一是指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二是说肝属脏,位居于下,故属阴。肝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肝的阴血滋养才能正常。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正常。所谓“用阳”,一是说在生理上,肝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动者为阳;二是说在病理上,肝阴、肝血易虚,肝阳易亢。当肝有病时,常可见到阳气亢逆及动风之象,如眩晕,筋膜拘挛,甚则抽搐等。另外,肝失疏泄,又可引起气滞血瘀。肝气郁久化火,耗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虚损又可引起肝阳上亢。一般而言,在病理过程中,诸脏之阳气皆易偏于虚,唯有肝之阳气易亢。而肝阴和肝血又常偏虚。所以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的说法。
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充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而暴怒,或抑郁的精神状态,低沉的情绪,最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暴怒可致肝阳亢逆,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情绪低沉,则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导致肝火、肝风等病变。
3、肝与春气相应。人与天地相参,则肝应春气。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升发、调畅。肝的病变,在春季,得自然界少阳之气滋助,可逐渐好转。但如果自然界春季风气太盛,则可对肝产生不利的影响。

脾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脾气主升,具有运化水谷、水湿之功,并能统摄血液,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其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其经脉与胃相连,形成表里关系。

脾的生理特性

脾的生理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喜燥而恶湿。脾之所以喜燥恶湿,是与其主运化水湿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然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故《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即在治疗脾虚湿滞的病证时,宜用燥湿化湿之?

五脏六腑顺口溜五脏六腑,五脏的各个功能是什么

提起五脏六腑顺口溜五脏六腑,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五脏六腑用药歌诀,另外,还有人想问五行五脏六腑相生相克顺口溜,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五脏六腑的功能口诀是什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五脏的各个功能是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脏六腑顺口溜五脏六腑

五脏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记忆口诀。

(一)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外。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杂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2主神: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主汗液: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

4其华在面: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表面的色泽反映出来。五脏六腑各主是口诀。

5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

(二)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故称肺为华盖。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气、司呼吸:指肺是体内外气体的场所。三肺五心七肝十三脾详细背法。

2主宣发肃降:主宣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的布散;肃降指肺气向下是通降和使呼吸道洁净的作用。五脏的口诀。

3主通调水道:指肺是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起着疏通和协调的作用。

4其华在皮毛:指肺有布散水谷精微和宣发卫气于皮毛等生理功能。

5开窍于鼻:因为鼻是呼吸的通道。五脏上火顺口溜。

(三)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五脏五怕口诀。

1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是生理功能。怕什么顺口溜。

2主统血:指脾有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起逸出脉外的作用。脏腑别通关系口诀。

3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于心、肺、头目、通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以营养全身。

4主、四肢:人体、四肢所需的营养,靠脾化水谷精微以供给。五脏的气道口的位置。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五脏六腑相表里歌诀。

(四)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疏泄:指肝具有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散而不郁的作用。

2主血:指肝有贮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的功能。

3主筋,其华在爪:指血液充足表现于手脚灵活、有力;爪甲坚韧明亮、光泽。

4开窍于耳五脏开窍口诀。

(五)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五脏五行顺口溜。

1主精:指将精气肾,并起不断充盈,防止精气无故丢失,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起生理效应

五脏六腑顺口溜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用药歌诀 内容来自用户:板桥后人

一.心部用药

欲补心,当归栀子血虚寻,

五脏六腑的功能口诀是什么?

茯苓定惊安,远志宁神止湿侵,

润血尤如龙眼肉,最好用丹参,

泻火黄连翘竹茹,灯心枝子善通淋,

菖蒲乃可开心窍,莲子泄梦,

天竹黄陈疾与热,麦冬凉润不伤阴,五脏六腑各怕什么。

摩犀角解癍,温散诸寒肉桂心。松原市中医院推拿科赵东奇

二.肝部用药

山萸肉补肝需,枝子芎归共首乌,脏腑辨证歌诀。

鳖甲滋阴和白芍,木瓜法湿治筋挛,

乌梅五味收肝气,泻火郁金不可无,

莪术三棱破积聚,青皮化气与延胡,

柴胡解表平肝热,祛瘀桃仁赤芍俱,

惊痫勾藤为要药,青蒿劳热在皮肤,

凉肝青黛羚羊角,胆草胡连与夏枯,

明目兼石决,蒺藜木贼亦同途,心肝脾肺肾怕什么顺口溜。

痛连胸胁瓜蒌壳,疮用公英即通,

血热凌霄和紫草,旱连吐衄若神,

和阴活血宜生地,芦荟堪疗热盛躯,肺的位置口诀。

若要温肝何中药,茴香肉桂共吴萸。

三.脾部用药

欲补俾白术宜,莲子黄精切莫遗,

滑精仁山药,大枣心脾又可施,

扁豆薏仁除,和中甘草不能离,五脏六腑记忆在什么地方。

大黄泻热除脾积,两积胸中痞瞒移,

下气化痰莱服子,蒌仁止咳及陈皮,五行五脏六腑相生相克顺口溜。

麦芽山楂肉,消食谷芽我不欺,人体内五脏六腑位置图和功能。

逐水槟榔共大腹,开胸厚朴又芍药,黄芩桑叶除痰热,桔梗开胸不用疑,补

以上就是与五脏的各个功能是什么相关内容,是关于五脏六腑用药歌诀的分享。看完五脏六腑顺口溜五脏六腑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47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