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
我们首先来看“藏象”这两个字,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贮藏精、气、血、津液的脏腑;象,是指“藏”与体表组织在形态、生理功能、病理现象之间的特定联系与表现。“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这就是藏象二字的来历,它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我们从今天开始讲的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在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前边我们讲过五脏、六腑,五脏是指肝、心、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我们人体的脏腑除了五脏六腑之外,还有一类称为奇恒之腑,它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女子胞是指女性的子宫。在这里胆既是六腑之一,又包括在奇恒之腑当中,这是由它独特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是我们所讲述的藏象学说的基础。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即是指这一类腑的形态及其生理功能均有异于六腑,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而且还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因而成为奇恒之腑。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时而不满,满而不实也。”这里的满和实,主要是针对精气和水谷的各自特点而言的,即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能贮藏精气,所以是满而不实,六腑的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所以是实而不能满也。
藏象学说主要是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是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这些都为藏象学说的形成,在形态学方面奠定了基础。二是长期以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了皮毛、鼻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例如,骨折病人在使用一些补肾药物后,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因而认识到肾的精气又促进骨折生长的作用,存而产生“肾主骨”的理论。还有许多眼睛的疾病,从肝着手治疗,而使眼的疾患得到痊愈,就得到了肝开窍于目的理论。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这一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于下三个方面:
一是脏与腑是一个整体,脏属阴,腑属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从而脏与腑形成一个整体。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及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
二是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前面我们讲过五脏与五官、五体的关系,藏象学说认为,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与鼻;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这样五脏与形体诸窍通过这种特定的联系就形成了一个整体。
三是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这在《内经》等文献中已有所记载。但是,在藏象学说中,则认为人的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具有密切联系。所以认为大脑的生理功能正常,有赖于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五脏的功能活动异常,则大脑的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也必受其影响;反之,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的失常,也势必反作用于五脏,从而影响五脏的生理功能。《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所提到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进一步把人的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加以科学的分类,分别归属与五脏,探讨其与五脏生理功能的关系,并不是古人不认识人的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活动。
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五脏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五脏与精神情志的关系,来沟通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系着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协调。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藏象学说中的肝、心、脾、肺、肾等脏腑的名称,虽然与现代人体解剖学中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也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中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例如,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肾的生理功能,就包含了现代医学中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功能,还包括了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功能。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我是中医人:李文龙,前5节我给大家介绍了中医的整体性。为什么用了这么些章节去讲中医的整体性,因为中医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种疗病的方法,更是一种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哲学思维,中医讲的是疗全身而治一处,所以看中医,看懂中医,第一步必须要看懂中医的整体性,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节不通的话,那就是本末倒置。
那从第六节开始,我们就逐步开始介绍一些具体的中医知识。本节,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医中的脏象学说。
什么是脏象学说,从字面来看,脏指的是脏腑,是内里,那么“象”又怎么理解呢?象指的是表象。什么的表象呢?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在体外的各种表象。这样来看的话,脏象学说也就是研究人体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同时,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中医不是像很多数人了解的这样,只有“望、闻、问、切”,它是有很多的医学理论知识,包括一些解剖学的知识在里面的。
藏象学说所指的任何一个脏腑都不单是西医学中某个脏器或某个生理解剖系统。人体的脏腑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中医上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六腑相配于五脏,气、血、精、津液则是脏腑功能产生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七窍二阴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转变。它还认为人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性,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与五脏相通,四时的阴阳盛衰与人体阴阳消长相应,因此人与自然界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藏象学说不仅要研究这些脏腑的部位、形态、生理病理,而且要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脏腑与气、血、精、津液的关系,脏腑与人体情志的关系,可见这一学说所研究的范围是很广泛的。
藏象学说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方药、预防等各个领域,是辨证论治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医家非常的高明,他们通过长期大量的实践,以解剖知识为基础,当然那时候的解剖知识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是比较浅的。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恶劣的条件下,我国古代的这些非常智慧的医学家门从体外的各种征象推测脏腑的生理功能,推究病理变化,并运用古代哲学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进行类比推理、综合分析,逐步形成了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这也说明在《内经》时代,人们已自觉地把解剖知识引进了医学领域,所记载的人体脏腑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许多数据都与现代解剖学非常相近,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从某种角度讲,这些文字记载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古代中医学的一些固有认识。而且古代医家凭借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对脏腑功能活动、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的认识已超越了解剖的范围。
拿生活实践而言,如人饮食过饱则腹部胀满,因而认识到胃主纳谷,脾主运化,有腐熟水谷的功能;人受凉感寒则发热、咳嗽、鼻塞、流清涕,从而联想到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风寒外侵,由皮毛而影响及肺,就会发生这些症状。这就清楚地说明,人体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虽然各有分工,但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五脏六腑的特性以及脏腑间的关系,则运用五行学说加以解释,一方面把五行归属于五脏,另一方面用五行的生克规律说明脏腑间的生化制约,这就使藏象学说更为系统化、理论化。
在《内经》所奠定的基础上,《难经》对脏腑的解剖形态和功能的认识又增进了一步,首次提出“左肾右命门”的观点,促进了后世对命门的认识与争鸣。《中藏经》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判断证候的顺逆,形成了系统的脏腑辨证理论。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将五脏、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体(筋、脉、肉、皮、骨髓)等纳入五行的范畴,说明脏腑器官之间及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
宋代著名儿科医学家钱乙,治病以五脏为纲,配合五腑(六腑除三焦外)、进行辨证,认为五脏的发病特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并对五脏为病的常见症状作了归纳,立法用药对后世影响深远。
金代李东垣,以脏腑寒热虚实来分析病机,进行辨证治疗,并从补虚、泻实、温寒、清热几个方面提出常用方药,对脏腑辨证作出进一步的补充,突出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性。
清代叶天士提出了养胃阴的理论和方药,补充和发展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认为治病,当先明脏腑,并躬身实践,解剖尸体,对传统理论提出质疑,如否定“心主思”之说,认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
经过历代医家长期的 探索 和实践,藏象学说逐步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藏象学说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并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心、肝、脾、肺、肾五脏是中心,每脏都配以相应的腑,比如:心配小肠,肝配胆,脾配胃,肺配大肠,肾配膀胱。其他形体官窍、四肢百骸均与五脏相关。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的产物,它们与五脏关系也非常的密切。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称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或“五志”(喜、怒、思、悲、恐),“五志”归属五脏,但这绝不是机械的划分,它是有内在的依据的。作为人体机能活动表现的情志,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脏气失调会引起异常的情志,而异常的情志同样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即贮藏精气,勿使外泄;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即受盛和传化水谷,排出糟粕。就五行而言,金、木、水、火、土归属五脏,类比推理出肝属木。同样的道理,推演出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藏象的阴阳五行模式,绝不是玄虚臆测的理论,而是为历代医家反复实践所证实了的,具有科学的内涵。
藏象学说贯穿到中医学各个领域,成功地指导了中医的实践。就诊断而言,之所以能够运用诊法了解病位的所在,分辨病邪的属性、虚实,关键是通过疾病的外在表现,同时联系脏腑的相关情况,加以分析归纳而得到的。比如眼睛肿痛,大多就是是因为肝火旺的原因,因为“肝开窍于目”,肝火太旺就会导致发生眼睛发红、肿痛。这就是从“象”来了解脏腑的虚实及功能活动,明确疾病的症结所在。
就治疗而言,五脏是主贮藏精气的,表现出来的症状往往是精气不足,如心气亏虚、肾精亏损等,常用滋补的方法,六腑则主受盛与传化水谷,得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传化失常导致的,如食滞胃脘、热结大肠等,常用通法,所以有“六腑以通为用”的说法。由此可见藏象学说对指导临床的重要性之所在。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含有极丰富的内容。但是,从其基本特点及其发展所处的 历史 条件来看,总以直接观察为手段,以经验材料的积累为基础,所以从客观评价的角度讲,理论比较朴素,对人体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的内在联系和内部规律的认识都有待深入。
近30余年来,中外很多医学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等途径,对藏象加以探讨,对藏象理论进行多途径的研究和 探索 ,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关于脾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脾虚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功能偏低,副交感神经偏亢,以及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应激能力低下。一些研究还表明,脾与免疫功能、内分泌系统均有关系。这些研究对促进藏象学说的发展,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来源
它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
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47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妇女气血亏的解决方法
下一篇: 气血两虚吃什么药最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