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宗祠传统

张氏古宗祠荒废破败!族人:没钱修缮

网络 2023-06-14 22:37:07

在肥东县包公镇大张村,有一座建于清朝初期的古祠堂,祠堂内有精美的砖雕和木雕,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但由于长期无人照看,这座名为“张氏宗祠”的古祠堂内长满杂树杂草,破旧不堪。肥东县文管所一位负责人呼吁,作为家族祠堂,希望当地张氏家族要主动站出来保护古祠堂。

现状 张氏宗祠破败不堪

昨日上午10点多,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来到肥东县包公镇大张村,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张氏宗祠”。

古祠堂四周被围墙围了起来,村民们介绍,祠堂在解放前就被当作学堂,当地地下党、进步人士在此发展革命力量。解放后,祠堂就成为村里的小学,名为大张小学,直到2003年前后,因为没了生源,大张小学停办。

记者进入祠堂院内发现,整个古祠堂看上去破旧不堪,了无人气,耳边还传来嗡嗡的蚊鸣声,简直成了蚊虫天堂。祠堂的院子内杂草、杂树丛生,树木甚至顶破了祠堂屋顶,而在现存的祠堂房间内,还放着鸽笼等物。不过,祠堂屋檐下还有精美的砖雕,祠堂内的横梁和屋檐的横梁上也有精美的木雕和雀替。

记者探访时注意到,这座古祠堂的北边约200米远,就是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张劲夫的出生地。而张劲夫故居(张氏旧居)2012年被公布为肥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讲述 古祠堂是村里宝贝

今年79岁的张世银以前当过大张村的村书记,直到2000年离任。张世银介绍,张氏祖先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苏句容搬到浮槎山北麓现在的包公镇境内,现在保存的大张村“张氏宗祠”东边有两进(前面三间,后面三间)是清朝初期修建的,西边也有两栋十间房子,“祠堂西边的学堂是在1934年到1935年之间修建的。”而在解放前,就有地下党人在张家祠堂办学了,“以办学做掩护发展地下党员,1938年冬,从张家祠堂一次性有38名进步人士走到抗日前线。”张世银说。

张世银介绍,解放后,“张氏宗祠”一直坚持办学,“一直办小学,学生最多时有两百名,基本是每个年级一个班,大概在2003年,因为没有生源办学停止。”而在这之后,祠堂西边的学堂被村民当做养鸽子的鸽舍,“养鸽子的村民大概10年前外出打工了,鸽子又不养了,因为没人打理,祠堂逐渐荒芜。”张世银告诉记者,“张氏宗祠”是大张村的宝贝,“祠堂的主体建筑基本上没有遭到破坏,能保存到今天十分不容易。”

呼吁 不能任由祠堂破败

采访中,今年81岁的村民张圣根和75岁的阚延海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表示,他们十多岁时,曾在“张氏宗祠”内读过一两年的书,“以前祠堂门口还有一对石狮子和一对石鼓,现在都没有了。”张圣根表示,我们现在希望把这个祠堂修缮好,把老祖宗的家业传承下去。张世银则表示,目前修缮祠堂最大的困难是钱,“没资金,预计修缮祠堂需要两三百万的资金,但是我们村民自筹也筹不到这么多钱。”

就“张氏宗祠”的现状,昨日下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前往当地包公镇大张社区,找到了大张社区党总支郑克兵书记,他表示自己小时候也在这座祠堂里上小学,对这座古祠堂的现状也很痛心,而这座“张世宗祠”是张氏家族的宗祠,社区对这座始建于清初的古祠堂也很重视,并希望向上级部门申请修缮资金。“这座古祠堂很有保存价值,我们希望保护好这座古祠堂,不希望再这样残破下去,否则修复的可能性都没了。”郑克兵表示,肥东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也多次专程前来查看这座古祠堂。

记者从肥东县文管所获悉,日前,该所在加强文物保护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位于肥东县包公镇大张村的这座“张氏宗祠”,该祠堂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都比较高,而根据“张氏宗祠”的砖雕风格和木雕风格,可以判断此祠堂为清代早期所建。此外肥东县文管所一位负责人表示,作为家族祠堂,希望当地张氏家族主动站出来保护古祠堂,不能任由其处于无人看护状态,此外,政府部门也可以给予奖补,让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许佳 摄影报道

— END —

【版权声明】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转载自安徽网。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swh/135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