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张家后人、市民金兴顺携带原丹徒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颁发的张豹文宅和田块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复印件,送到镇江新区档案馆和镇江新区文物主管部门,由专人鉴定并表示有意向捐赠原件。
张豹文(1887-1968),又名张炳蔚,大路宗张村人。从商亦创办新学,于抗战胜利后任原镇江县参议员,兼张氏家族族长,为地方开明士绅。晚年寓居扬州,82岁时病逝。记者了解到,2019年起,张豹文宅由镇江新区文物主管部门会同大路镇先后组织两次修缮保护工程,今年计划将剩余部分进行修缮。目前故居保存基本完好。
档案:《土地房产证》为珍贵史料
走访:两次修缮基本保存完好
追溯:张宅原由兄弟俩共建
“这处老宅子能够保存至今还基本完好,多亏了区、镇两级部门和相关方面的一直以来的保护。”13日,记者来到位于苗家湾路的紫榭丽舍小区金兴顺家中,采访他的岳母张如芳时,他们一家人对当地政府保护家宅和文物表示由衷感激。
据张豹文的侄女张如芳回忆,张家有兄弟俩:老二张豹文,老大张炳常。张宅始建于1931年前后,兄弟二人共同投资,招募了当地能工巧匠,精心打造,主体工程建设约4年、室内装潢工程约3年时间。兄弟二人情同手足,共住一屋,从未分户。他俩当年勤俭持家,无不良嗜好,经商有道,在当地享有口碑。当地村民家中遇到大事小事都会请教他俩。
“老大张炳常于1942年病故。1951年土改时期,每户人家需上缴公粮,兄弟两户合并上缴一户,户主定为张豹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炳常被人们淡忘,而老二张豹文成了张宅唯一户主。”张如芳继续说,张宅建成两年后,也就是1933年,她在这户宅院中出生,长大后读了师范,1951年回到大港一所小学当教师,后来又下放到京口区陈家门,在当地一所小学教书,便离开住了近40年的老宅子。“老大张炳常的两个女儿目前健在,我今年90岁,次女张如云86岁(现居住在上海),张豹文一脉后人均不在镇江。”
土生土长的张洪祥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对故居的印象。他说,自己今年47岁,他们这一批童年玩伴是听着大人说老宅故事长大的。大人们讲过,新四军渡江时张豹文作为爱国人士把老宅捐献了出来,供他们作为营地吃住其中。新中国成立后,老宅分进来五六家住户,前些年建设万顷良田工程,他们分别迁至他处,这个老房子就空了下来。后来房屋发生坍塌,政府组织了维修建设。“老宅墙高院深,我们小时候不敢进门。记得上世纪80年代老宅里住过一位姓戴的老师,是我姐姐的语文老师。”他还说。
据镇江新区文化旅游局文旅产业科副科长陈志勇介绍,张豹文宅现为被列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录,等同于区级文保单位。房屋产权现归属大路镇人民政府。为了保证房屋有人居住有人看管,镇政府现在安排了部分生活困难人员居住此宅。在多次修缮保护过程中,由于产权方拿不出足够的维修资金,镇江新区文物主管部门按照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每年拨付专项修缮保护资金,通过监管邀请古建专业队伍,按照“修旧如旧”要求实施修缮保护工程。今年计划对北部建筑部分进行维修,这将是近年来最后一次投入资金修缮,同时将完成故居整体修缮工程。
— END —
【版权声明】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转载自金山网 (干光磊;摄影 周本林)。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swh/135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忆龙虎山张青剑道长
下一篇: 白银小水村张氏家族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