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宗祠传统

寻根访祖

网络 2023-06-14 22:22:37



寻祖圆梦,家宴后,时间已过中午一点,向导提醒我们,雨势再加大下山就不太方便,我们该离开石桥村了。书记、村长和另外一位在深圳工作的族人都撑伞为我们雨中送行,村长热心地建议我们,在离开村子前站在不远处的桥上看看石桥村全景。我们驱车到桥头,雨雾中的石桥村, 又恢复到我们来时安静的样貌,似乎从未被外人打扰过,石桥村依旧在雨声中静对着远山近树,是千年的沉淀练就了其静默的性格,还是静默成就了它能存在千年,我不知道这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







石桥村是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西北角。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清流如带、十分静谧。书洋溪、三团溪两条溪流穿村而过,古民居临水而建。石桥村的原住居民并不是张姓人,其实早在明代初期,这里就散居着罗、林、程、薛、陈等几个姓氏的人家,而现居住在石桥村的张氏家族是明代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从广东潮州府大埔县漂泊到此客居,所以这里念三郎公的后裔是名副其实的客家人。目前村子1100多人,形态多变的土楼像是从溪石滩上自然生长出来,我们依稀看到千年前的旧貌。







石桥村的客家人坚韧而又勤劳,他们凭借这可耕、可樵、可居、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默默耕耘劳作,并带来张氏家族尊师重教的遗风,家族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南靖土楼有“文风扑茂,甲第巍科,为数郡之冠”之称。据石桥村张氏于清光绪末年编修的《清河张氏族谱·望前大高溪派谱》谱载:石桥的张氏十世祖文静公“诗书训子,耕读家声,宗族坊表,乡里楷程,美哉我公,宜其书香继起,然后昌荣。”可见石桥宗族中读书的风气很盛。十三世祖张子谦、张子望两兄弟还建了一座专门供子孙读书的“逢源楼”,这座长方形的土楼,有上下堂、厢房,上房为三层,二三层以上做出挑外廊,下房单层,中间是天井,全楼21间房,平时学生就在底层读书、活动。第十八世张开万和张开进两兄弟,也建了一座三合院式的学堂“步云斋”,学堂正房七间,上下两层,子孙们在厅堂里上课。“步云斋”联为:“步武安祥循序进,云龙变化任高飞”,以鼓励子孙。当时石桥村的“族规”规定,凡考上秀才和举人的,宗族每年给予奖励七八石谷子;考中进士,每年奖励七八十石谷子,并从公田中拨给部分田亩作奖励,并在大宗祠前竖立石龙旗杆,以示表彰,所以族人崇尚读书蔚然成风,逢源楼于清道光年间出了一名进士,此后还出过一名贡生;步云斋清末也出过一名文秀才、一名武秀才。







敬祖睦宗是石桥人文化心理投影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产物。村里建有一座张氏大宗祠东山祠,采用上下堂五凤楼结构,上堂为祭厅,供奉石桥张氏前4代祖先。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九、三十,五月初一和七月初五为祭祖日,其中腊月二十九、三十日的全族祭祖活动规模最大。村民在祠堂前摆放供品,焚烧冥币香烛,燃放鞭炮,从早到晚,持续不断,十分热闹。逢五或逢十整年为“大祭”,宗祠均请戏班演大戏进行祭拜。祠堂除了祭祖外,也是宗族举行集会的地方。每逢宗族有重大活动,一般都在祖祠前举行。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次比较大型的全族性活动,石桥人要聚集到祠堂前闹花灯、放焰火、看戏班演出。







了解家族的诸多活动,与族人交谈,我慢慢理解这个小村为何能千年留存而生生不息。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过去10年,中国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城镇化的影响让农民不再留恋故土,宁可背井离乡到乡镇或城市夹缝里生存,也不愿回归乡村,但很多人因为知识结构、能力、压力等问题在城市无法落脚,乡村土地荒芜又回不去。站在桥头看这个千年石桥村,确实是个美丽的地方,抽时间和石桥村的人吃一餐饭,就能体会到这是一个能够让人褪去浮华、回归安宁的所在,这是我们保存完整的精神家园。






【版权声明】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转载自遥岑远目,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swh/134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