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宗祠传统

张氏族居之地 的形成始末

网络 2023-06-14 22:15:44

自 序

为了对在双树村的本户近族张家全面了解,从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8)一直到现在2013年为止。总共表述326个年头本户张姓在双树村的始末。

写此资料时,对张姓远古年代只是一扫而过的手法,关于远古有张姓开始,在我的其他资料中(我的博客)有更加详细的记述。对来到双树坨村之后的各分支的张家也是简单表述,这是由于辈分之中有许多分支原因,有的不知去向,有的只知道去向,不能了解详情,所以,也不能表述清楚。只能对本门户近几辈份,做以详细的表述而已,再有对各别的年轻人正在走南闯北,会出现了解不周,也会出现写出其坐落地址不否。敬请看到我所写出杂文,即简单又不全面的张家描述,给以高度谅解,对有疑问的部位可以提出批评指证。 诚心听取您的建议和意见。

原始的双树坨村老堡,从公元1651年至1949年坐落于,浑河堤内的浑河边上;浑河,发源于辽宁省清源青龙山脉三道背及滚马岭的浑河,经抚顺西南下,入沈阳南郊,曲曲回环,来到苏家屯区王纲镇与于洪区彰驿站镇交界处之后,再往南下从营口入海。经多年洪涝,河身变化多端,在双树村地界形成了只有两棵大榆树固守的一个方圆千米的泥坨。它不是趟子房和笔直的街道,并且,在六十年前就已被浑河吞没了。然而,它毕竟是张家祖宗的发详地,没有它也就没有现存的后代,这就是我要写它,进而达到慎终追远的目的。

曾在1949年春季向北侧搬迁800米(浑河大堤北),来到现在的沈阳市于洪区彰驿站镇双树村位置。

老双树坨村形成始末
第一节 山东人闯关东

山西人“走西口”,闽粤人“下南洋”,山东人“闯关东”。

“关”是山海关,“关东”,即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四省。“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城东门,进了这个门便是中原,出了这个门就到了关外大地,因位山海关以东,自古泛称“辽东”,明朝后俗称“关东”。

山海关以东,清代前人口主要是满、蒙等少数民族,汉人几乎没有。

清初,山东人“闯关东”经历了由“鼓励”至“严禁”的转变。

1644至1667年。清前,包括辽、吉、黑和蒙古东部,人烟稀少,荒野未开,崇山未辟,加上开国战争影响,百姓走死逃亡,“民人畏出关如虎”。清定都北京后,百万满族人随军入关者达90多万,编入汉军旗的汉人和大批奴婢随之入关(韩光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第27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致使关外“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关东是满清“龙兴之地”,为强根固本,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朝廷要求各地官署劝农开垦:

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招徕“流民”,不论原籍别籍,编入保甲,开垦无主荒田……永准为业。

老祖宗留下的辞典中,有句话叫“官逼民反”。其实,中国老百姓在走投无路之前,大抵不是反而是跑“官逼民跑”。“公鸡”状的中国土地上的各族百姓,逢上天灾战祸,就像候鸟和鱼类迁移、洄游一样,是各有属于自己的路线和天地的。

山东、河北人心目中的乐土是关东,他们世世代代走的都是一条路:“闯关东”。

笔者的祖先张成起,在1688年和一群山东汉子来到了辽宁沈阳双树坨村。其他汉子们可那一双双眼睛都燃烧着灼人的光彩,到关东啦!各自选择各自喜欢的村落。

捧一把故乡的黄土,揣一本祖宗的家谱。跪拜了娘亲父老,再望一眼村头的老槐树。肩一条扁担两篓筐,携妻儿老小上路。

你推车、我挑担,“闯关东”、路漫漫。一条褡裢青瓷碗,尝尽苦辣千家饭。饿毙就此路边倒,严寒冻死迎风站。迢迢千里不归路,粼粼白骨铺征途。

他们过的完全是野人般的生活,但是他们却总算维持住了生命。实际上,不管各家各户初因为何,但“闯关东”根源是一样的,叫穷逼的,实在活不下去了,另找条生路。

第二节 两户定居双树坨

顺治八年(1651)随龙从山东省隆县、搬迁来了两户人家,有冯姓、刘姓落户并创建了双树坨村。

冯姓定居在双树坨村西南,当时往东南50米便是浑河流域。

刘姓定居在双树坨村东南,往东南50米便是浑河流域,两家距离只有200米,这两户是双树坨村最原始居住户。当时并没有其他户籍在此村定居,此地只是荒地,仅靠浑河西岸,山清水秀之地,吃水比较方便,种粮也是方便,属于吃喝不愁之地。

当年大部分山东人、河北人好多都是闯关东者,来到东北各地,好多都定居在奉天(沈阳)管辖之地,唯独这冯姓与刘姓看准了双树坨村这片肥沃之土。

正因为此处距清亮的浑河秀水较近,古代人就是靠吃这样的天然水为生。所以,不管走南闯北,都要靠近有着良好的秀水才能生产、生活、生存。浑河东南岸是马头浪村,也被双树坨人称为河东。当年浑河涨水是三年两头的事,每当涨了大水,河水就要从村中流淌,毛草屋极容易被洪水冲倒,坚实的房子还可耐得过去;每逢涨水,村民都躲在房脊上、大树上、柴草垛上,也都没有十足的安全感,部份住户的木制大门板都关上,大门两侧堆上较多的土堆顶着,只听洪水哗哗的从街道上流过,严重时也会进到屋中。

据冯姓后人(双数村干部)在1995年开玩笑说过:“你看,当时从关里闯关东的老前辈,眼光多么短浅,为什么走到双树坨村就不走了啊?假如再往前走30公里,就到现在的沈阳城市城边了,那样我们今天的后人就属于城边子人口了,那样的话发展空间该多好啊!就是说当时老人腿脚懒了一步,再加油两天功夫,我们后人该多好!”笑谈。

第三节 张姓迁途双树坨

张辉是黄帝玄嚣第五子,张辉是创有张姓开始的第一人,据张氏族谱延续可得知张良是张挥【八十代孙】(此处暂间叙:在我寻根溯祖张氏家族(第一部分 第一章至第十章另一文中有详文),张成起是张良的后人,是张辉的【134代孙】;张成起是顺治七年(1650)生人,张成起的祖父,在明万历31年(1603)年,从山东省济南府长清县张夏镇张夏村,开始向外迁移,投奔近族的迁途,来到登州府西山张家沟村落户。此山东的张家沟村早年就是本族张家大户,现年此张家沟村尚有许多本族居住。

张成起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满38岁时,从登州府西山张家沟村,与许多山东汉子迁途至,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彰驿站镇双树坨村浑河西岸,其他山东汉子继续往前走各奔他乡。

张成起一家四口定居在双树坨村东南侧的刘姓后院的80米处,此时双树坨村就是有了冯、刘、张三个姓氏村民。

至今已有三百二十五年。后裔以浑河两岸向四处播迁。清康熙四十年以来,人丁兴旺,分布广泛。是早年占籍彰驿站地区的张姓家族。故称双树坨张。

在这里耕耘,生儿育女。天长日久,便形成村落,原村中有个土坨子,在坨子上长着两棵大树。因此,后人将此村起名为双树坨村。到了1949年解放第一年时,在这298个年代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当时因浑河烦乱成灾,在解放初期1949年春季全村整体搬迁之时,双树坨全村就已经有107处住宅,1949年之前(实际上是一个住宅多户居住,我家的北大门张家,就居住了4户人家),发展到245户人家,1220口人。

从清顺治八年(1651)至1949年,双树坨村形成之后的298个年头之时,就已形成了大规模的一个双树坨村落。

第四节 解放之前各户居住分布方位

要注意的是:1949年,双树坨村整体搬迁,此村落早已不在了,并不是1949年之后的现在双树村。

接近300余年的老双树坨村居住现状如下:

冯姓住宅10处,重点还是分布在村西侧,冯家面铺在村西南中部。

刘姓住宅12处。重点分布在村东南与村北为主,南侧有河沿刘家,二财主刘家。

张姓住宅16处(还有部分一姓隔户的张姓住宅11处)。

其他异姓住宅69处,分布在村内东西南北中各处,均是近三百年之内搬进此村。

张姓老院子在村东南侧,南数第六趟街,东数第三家,张天有、张常好、张成春、张永兴、张永祥、张信德、张信棉各辈分居住。

老院子的前院,北大门张家是张成起【第八代孙】张常玉一家居住,是五间房子就是我家长辈的住宅地。居住在村东南侧,第五趟街,东数第一家,就是张常玉、张凤春、张永盛、张永庆、张信荣、张信丰、张怀言各辈分在东屋居住;张喜春、张德春、张永涛、张永男、张信国、张怀军、张怀忠、张桂兰各辈分在西屋居住。张怀忠、张桂兰是原沈阳市地方戏演员,现年已退休。

张信国女儿张桂兰解放后随父定居朴坨村, 1941年出生,高小文化,由于喜爱曲艺,16岁便步入艺坛,参加了沈阳市群众剧团,1959年群众剧团改名为沈阳曲艺团。她刻苦学习文化、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并且在名师指导下,进步很快,她从艺几十年。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她的代表剧目是“狂庙会、车喜”;上世纪六十年代有“接姑娘、红苗、妈妈湖涂”等戏;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剧有“一碗豆油、锦秀家乡、园丁之歌”;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是一般老剧目如:“杨八姐游春、包公赔情、刘云打母”等戏;她与丈夫刘景文共同创作并演出的“一碗豆油”被省授予创作一等奖;“议价孩子”给予表演奖;他还经常与自己的亲二哥张怀忠多次上台表演。

由于她的表演细腻、传情、逼真、扮相秀丽、明快大方、嗓音甜美宽亮、音质纯正、吐字清晰,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很受观众的欢迎和赞赏;为此受到沈阳市四次表演奖,一次省表演奖,一次东北大区曲艺汇演表演奖,是东北地区地方戏著名演员之一。

在1985年她是辽宁省第六届人民代表,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并被人民日报誉为八十年代,全国文艺体制改革先行者的光荣称号。

她的家也是一个曲艺家庭,她的丈夫、儿子、儿媳、哥哥张怀忠均是东北地方戏著名演员之一。她的孩子现年还有在赵本山名下参与二人转等剧目表演。

张怀忠哥哥张怀军后人张进宇等人,现年居住在彰驿站镇朴坨村较多。

张姓老院子前边120米的土地上叫做“前地”,是老院子逐年开荒种粮之地,盖上两戳各三间草房,也叫做前地张家,南数第四趟街,东数第三家,就是张常顺、张治春、张永厚等辈分居住。张永厚现年94岁,身体康健。

村北侧的教堂张家,居住在南数第十四趟街,东数第四家,就是张茂春、张永富、张信志、张信文、张玉华等辈分居住。此户比较富裕。张永富是当家的,张信文之女张玉华现年在哈尔滨定居。张信志以及子女在1948年全部迁途到锦州市定居。

村西南中部的挖土坑子(老四狠子)张家,居住在第三趟街西数第二家,就是张仲春张永业 张永孝等各辈分居住。

村中部小学校前院的二次修撰族谱的“绍树洪功百世”张家,张宪功、张百英的长辈分在此居住,是在村中第十趟街居住。

其他异姓洋井张家在村东侧,张明泽在此居住。在第七趟街,东数第一户。

还有异姓南套张家8户,是张凤山、张凤革等8户,也是在近几十年,从河东牵来此村落户的村中大户,均在此南套居住。在村西南街的一趟街居住八户,叫做南套

还有朱家几户,有朱祥武(朱玉成父亲),土地比较多,号称大院朱家。在村中部,第九趟街东数第三家居住。

第五节 当年古迹

双树坨村在298个年头发展历程中,双树坨老堡逐年留存的历史古迹,现年已经不存在了,在1949年全村搬迁中拆除。这些古迹有:

一村南有关公庙一处,现在的南窑地东侧,简称叫南庙也叫老爷庙,每年的农历4月18日为庙会日,远近来此逛庙会的人士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二村北有天主教堂一处,每到星期日都有信奉天主教的教徒前来聚会,也是热闹非凡。

早已被遗忘的双树坨村,是清顺治八年(1651)建村,到1949年搬迁时已发展到107户住宅,245户,就是这样陈旧298个年头的古老双树坨村原貌。请看下图:此图与实际房子的差距是:原始房子没有此图这样整齐,属于不咋对齐形。这个图是接近原始原貌住宅图,各户邻居全对,与不整齐前后差不了1—2米远,整个街路都对。

— END —

【版权声明】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平台转载自張进文的新浪博客。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swh/134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