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宗祠传统

张士方:我的张氏家族考

网络 2023-06-14 22:13:18

人们通常都知道自己的出生地,至于祖籍,未必个个清楚。朋友问起自己祖籍时,我总说是广东人,2010年,笔者开始对自己祖籍及祖先发生兴趣,至今为止,对自己的祖籍仍然没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我们张氏祖籍是广州市白云区石井古料(又叫古鉴,离广州市府约12公里)。然而,真正要考据起来,还得从头细说。

根据《珠玑巷古今》一书的“珠玑巷姓氏人口源流简表” 显示:宋末年,9户42人的张姓人家,从河南迁至南雄珠玑巷。《宋代珠玑巷迁民与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一书也说:“石井古料村人——《广州市地名志》称:‘从南雄迁此建村。’据调查是宋末迁入。所以,我的祖籍是河南。但是,如果深究起来,真正的根却在河北省清河。

据专家估计,中国姓氏大约有18000个,张姓在2018年的全国十大姓氏排名第三。张姓的起源与弓箭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我们的祖先尚未完全摆脱蒙昧,茹毛饮血,获取食物的主要方法是渔猎和采摘自然果蔬。为了生存,先人们要杀死那些足以威胁生命的猛兽;为了食物,要猎取一些小型飞禽走兽,而当时的主要渔猎工具只有棍棒和石块。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斗也是靠棍棒和投石来进行的。到了炎帝后期逐渐势衰,不少部落各自为政,多数部落首领拥戴有熊国王轩辕帝为王,轩辕帝称雄于姬水逐渐兼并其它小部落的时候,一种既可以远射又可以近攻的杀敌工具比较先进的弓箭诞生。最初改制成先进弓箭的先哲是黄帝的第五子“挥”。他是黄帝的第三妃彤鱼氏所生之长子。“挥”自幼聪颖,喜欢研究天象和自然规律。一次,他在夜观天象时,有一颗流星自弧矢九星间飞速划过,令其顿悟。他根据弧矢九星的排列,折枝仿形,弯其成弓,削竹为矢,制皮为弦。经过反复试验,研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先进的弓箭(其实,4万年前,宁夏水洞沟人已发明了弓箭,见《中国历史图谱》)。先进弓箭的发明,使黄帝部落先人们的食物有了充足的保证,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们征服自然和扩充地盘的能力。被尊为中华五帝之首的黄帝,正是靠着这种可以远射而制敌于非命的神秘武器战炎帝,诛蚩尤。尤其是在征服蚩尤的过程中,涿鹿八战而不胜之关键时刻,轩辕帝采纳了“挥”用先进弓箭武装军队的建议,战斗力大增,第九战获胜,从而使轩辕帝确立了天下诸部落联盟盟主的地位。所以,在黄帝登上一统天下的盟主宝座之后,将发明先进弓箭的儿子“挥”官封弓正,主祀弧星,赐姓长弓氏,居尹城国之青阳。挥得姓后与其子孙们就在清河一带繁衍生息,清河因此成为张氏的起源地和发祥地,所谓“天下张姓出清河。”

我们家中至今仍保存由先曾祖父张寿华(1859-1930)遗传的家谱——《番禺古鉴张氏纂辑-家谱-寿华题签并序》(简称《寿华家谱》),是他1924增修的。《寿华家谱》能遗传至今,得感谢先父,如果不是他冒着被批斗的风险去珍藏,它早已和先祖遗留的两大箱字画一起,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化为灰烬。

“观渔”(作者先曾祖张寿华在石门江边的篆刻)

2001年3月21日,作者与胞弟彦方一起,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在一长满青苔巨岩上,互相轮流踩在各自的肩膀上,用破砖块一笔一划地刮了近三小时,才让祖迹重见天日。2007年3月4日,兄弟俩修复祖迹时发现了先曾祖的落款。

《寿华家谱》从第十三世张德禄(1708年)到我们第二十一世(先父续写),只是简单记载着每代每人的生卒年月,婚姻状况及家庭成员。此家谱里,我们只知道张寿华是岁贡生,其长子蔚琮是五品衔广西分缺补用县丞,次子蔚瑠(笔者先祖)是国学生。上世纪90年代初,胞弟彦方从故乡复印了别家收藏,没有封面的族谱,从第一世到第十八世的张寿华,其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我们先曾祖及其长子和先祖的一些事迹。经过一番研究,彦方制成一张《张氏族系表》。

乡人的族谱里记录着:“光绪十五年(1889),应钦命广东提督学政大人樊恭煦(号介轩,杭州人,清同治进士,浙江辛未翰林)岁考,取录番禺县正学第九名张寿华。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寿华又)应广东提督学政大人樊恭煦科考,取录一等一名(案首,即秀才之中的第一名);越明年(1891年)辛卯四月,(张寿华获)拔补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以资助岁、科两试一等前列秀才的生活与学习)。光绪三年(1877)、十年(1884)(张寿华25岁)考取岁贡(指由各省学校通过考试,每年从府、州选拔的年资长久的优秀学子)第一名,诰封(清朝有18官品,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以皇帝的诰命授予的封典)朝议大夫(四品文官)。”长子蔚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23岁),由监生在广东泰晋实官振娟县丞指分广西以分缺捕用加五衔,请封三代四品封典。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广西禀到候职。

张寿华生于1859年,世居石井古料。在徐续著的《弈林野史》里,有这样一段描述:“……颇有才气,据说清光绪时到北京应试,所写试卷因忘记避皇帝名讳,以致名落孙山,以贡生(考取岁贡第一名)终其身……”(笔者怀疑失实,因为岁贡是没资格赴京考试的)。据古料的堂兄张誉永说:1930年的一天,72岁的张寿华骑马晨运,因勒马躲避村民家犬,不幸堕马,被乡人送回家中。当时他说肩膀很疼,也许由于乡人的无知和鲁莽,拿着他的手糊乱拉伸了几下;这几下粗鲁的动作不但没让他有所舒缓,反而要了他的命。古料即现在的庆丰,张寿华在世时,曾组织村民建筑基围(长约2公里,高几米,底宽约10多米),以防洪水淹没田地,并命名为“庆丰围”。后来在基围上种植荔枝,故村民又把它叫作荔枝围。现在“庆丰”的名字就是源于“庆丰围”。当时古料只有张苏两大家族,共有田地三千多亩,庆丰围围起的田地约四、五百亩。广州的四叔张镇峰曾经告诉我们,他小时候,曾在我先祖父张佩侯常上锁的柜子里,见过有光绪皇帝真迹的物件。为什么张家以前有这些东西,现已无从考究。张寿华上京考试的事,也从未听父亲或乡亲说过。但是,誉永曾告诉彦方:张寿华的官帽是红顶(清朝一、二品的官帽都是红色的。笔者存疑,因为他只是四品),其长子蔚琮是蓝顶(三、四品都是蓝色的)。他还说,道光年间,张寿华的曾祖张泰英(1780-1832,笔者列祖,上六代)主管石井桥修建(道光十一年,即1831竣工)。

张寿华功德碑·光绪庚寅恩科岁贡生第一名

作者摄于古料张氏大祠堂门前

据誉永说,我们张家的人似乎没什么官瘾,或者说他们更喜欢过陶渊明般的田园生活。祖先几辈,当官不久便归隐家乡,享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闲逸生活。土改和文革的十年浩劫,祖先们的作品及收藏已化为乌有,幸好,现在,在原羊城八景之一的石门,人们仍可见到张寿华遗留下的作品。在江边的大岩石上,有“观渔”两个篆刻大字,楷书落款是 “寿华”。在进水月宫石阶旁的大石上,有篆刻“迎宾”两字,江边还有对联楷书石刻遗迹:“谁是临渊思结网”(题于丁卯年春月,即1927年春季)。它是立于江边埠头石阶旁两条八角红石柱的一句上联,可惜下联的石柱早已不知去向。据先父张介峥回忆,下联是:非关钓国始垂纶(此联在徐续著的《广东名胜记·石门小景》和梁羽生的《名联观止》有记载)。

“谁是临渊思结网”

2007年3月4日,作者与姊令宜为张寿华的石刻上漆

古料的乡亲也常说,张寿华十分开明,从他那代起(之前的不得而知),每代都过着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难能可贵的是,张家没有重男轻女的陋习。分遗产时,田地分给儿子,金钱留给女儿,据说每个女儿分得一埕(瓮)银元。张家虽然富有但生活俭朴,常接济贫苦人家。每遇饥荒,总是开仓给饥民分派粮食。所以,张家代代都颇受当地村民的爱戴。我们古料忠和里的祖祠,整个门框都是花岗石所做,横额是篆书石刻“德鳞张公祠”(德鳞公是张寿华父亲,名张峻星(1836-1903))。该祠是张寿华为纪念其先父而建,内有祖先牌位,主要用于我们张家的拜祭活动。1952年土改时祖屋被分给村民居住。2012年2月2日,笔者和兄弟姐回古料探亲,发现此祖祠已被拆除,门口上方花岗石横额“德邻张公祠”也不知去向。

先祖父叫张蔚瑠(1884-1944),别字佩侯。《寿华家谱》记下他的事迹只有三个字,就是“国学生”,相当于大学生。他继承祖业,衣食无忧。平时,他除了打理家业,闲时也像他父亲一样,以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伴随一生。据徐骥、褚石编着的《广州棋坛六十年》所载:“清朝完结后,张佩侯以卖字为生,在永汉路(今北京路)的“六雅轩”挂笔单,曾为一景酒家撰写对联。与名家邓尔疋有交游,邓长于篆书,张则行楷篆隶,各体并兼。”

听先父说,当时广州两家经营文房四宝的书画老店‘三多轩’和‘博雅斋’经常请张佩侯写字,广州不少店铺都留下了他的墨迹。他还说,上世纪20年代中期,长堤的高级酒家“一景酒家”的招牌就是张佩侯题的。(见插图)广州诗人徐续(1921-1912)着的《弈林野史》曾介绍过他:“张佩侯是广州有名的棋坛儒将。1934年冬,广州市政当局在海珠广场举办空防游艺会,(每队四对四轮流走子)…… 。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行楷篆隶,各体兼备。那时广州的名酒家多悬挂名家书法,一景酒家特请张佩侯撰写了一副门联,甚为人们称赏……”

一景酒家

先祖张佩侯题于上世纪20年代中期。酒家位于广州长堤

古料堂兄家还珍藏着一本大族谱,去年我见过,本来堂兄叫我拿回家研究,但当时因忙而谢绝了。明年,笔者一定好好对它研究一番,以便对自己的家族有更多的了解,并使本文更为充实的。此外,堂兄誉永和誉炯都说,我们是张九皋的后裔。

张九皋是唐朝开元时期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元代著名作曲家、滨国公张养浩的二十三世祖。于中宗景龙三年明经及第。曾做过南康郡赣县令、南康郡别驾、殿中大监、襄阳郡太守兼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南海太守兼五府节度经略采访处置使、摄御史中丞。赐爵南康县开国男、益封开国伯。

如果说我们是张九皋的后裔,他是曲江人,那似乎与本文开篇所说,古料张姓是宋末由河南迁居南雄珠玑巷的说法有出入。但是,笔者不妨假设,说不定张九皋有些后人先移居河南,宋末后再由河南迁回他们的祖籍——广东老家,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古料张姓考证及我们的祖先的事迹暂时只能写到这里,笔者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找到更多更可靠证据,令我们的后人能清楚地去认祖归宗。

张士方

2010年9月1日

2018年10月23日修订

石井桥

张泰英(作者上六代祖,1780-1832)主管修建,道光十一年(1831年)竣工


注: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平台整理自寻根岭南,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swh/134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