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宗祠传统

张氏先祠:传统文化的精神坚守

网络 2023-06-14 21:53:02

文 | 张俊杰(河南大学)

指导老师 | 王雪桦(河南大学)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曾在《蜀相》中这样描写过祠堂。“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村庄聚落里的祠堂,是宗祠文化留存的实质载体。我们村东头坐落着一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祠堂,其风格大气宏伟、华丽典雅。龙凤图案的琉璃瓦、雕刻精美的石柱、威风凛凛的石狮、大红色的墙面,无论远望还是近观,都会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关于这所祠堂有很多传说,有人说殿内有神奇的机关,那些红色的墙壁可以把人粘在上面;也有人说殿内有神灵,他们会世世代代保佑着我们这个村庄。每次村里发生大事,去祠堂祭拜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先人智慧,凝聚族人力量,总能度过难关。村里的奶奶都说,这座祠堂里住着一条有灵性的大白蛇,正因为它一直镇守着这个村庄,才使村庄多年以来都平平安安。当然,这些只是一些传说而已。

岁月烟尘,沧桑有痕,祠堂的容颜在历史的风霜雨雪中几经变迁。大概在七十多年前,村里的祠堂变成了学校,因为从我爷爷那一辈的老人开始,他们都是在这所祠堂里上的小学,到了我这一辈房子开始漏水,成了危房。在我三年级时,学校搬迁,祠堂开始没落。曾经,这座祠堂对我们这些小孩儿来说就是神祗一样的存在,高大的殿堂,威武雄壮,大殿前那块倾斜的滑梯,就是我们最喜欢的娱乐场所。然而,近几年,村庄被整改,河流填成了平地,平地变成了干河。祠堂,也再无人问津,加上年久失修,它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大气恢弘,只剩下断墙残垣。祠堂内到处都弥漫着阴森、寒凉之气;而那胡乱生长的柏树、快要倒塌的老墙、没有屋顶的偏房、还有祠堂庭院里稀稀疏疏的野草,更加深了这阴森之地的荒凉破败。古语有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祠堂不仅是供奉祖先灵位、缅怀先贤、祈福安宁、秉承家风、凝聚亲情的地方,更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是乡土文化的根,是乡情的延续,是一代人们的精神寄托。

祠堂,是一个家族凝聚力的核心。族风差,则家风差;民风差,则国风更差。祠堂荒废,不仅仅是文化的遗落,更是一个家族“根”、“本”的丧失;没有祠堂,“寻根问祖”便没有了精神依托和寻找方向,中国是一个重视传统的国家,中国不能没有根。倘若祠堂被遗弃,祠堂文化该如何传承?祠堂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领导人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祠堂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而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时空的桥梁,对现代文明建设有巨大作用。

因此,发掘宗族传统中有利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文化无疑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应保留古老的乡村祠堂风貌,展现其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有的地方可以发展农村旅游业。其次,村委积极举办文化活动,发挥祠堂文化“以德育人”的功能,引领道德风尚。最后,利用祠堂的纽带作用,统一族人的行为和思想,使其保持凝聚力,提升家族的荣誉感。祠堂一盖就是数百载,族谱一修就是几千年,修族谱无疑是形成凝聚力的最好方式。

祠堂不应该遗弃,我们不仅要对时代负责,更要对后人负责,对逝去的先辈负责。世世代代的荣辱与共不该忘,祖祖辈辈的优良传统不该丢,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秉承中华文化传统,尽自己的一份力,让祠堂文化代代相传。

保护遗落祠堂,传承祠堂文化。那些镌刻在灵牌上的名字,虽早已消失在岁月的洪流中,然而,只要祠堂在,那些名字便会永远不朽!

一座祠堂,一世纪念,铭记一种精神,传承千年!

愿每一个回得去的故乡都有一座祠堂,愿每座祠堂都是灵魂安栖的地方!

— END —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发现故乡(ID:hdxcfxgx);整理编辑: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平台。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swh/133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