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思想渊源杂而多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然而道教的真正确立,却是因为张道陵鹤鸣山修行悟道。
上古,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宗先贤视为神灵而加以祭祀,祈祷膜拜。黄帝时期有了对于天帝的祭祀,其内容有"封禅告天"、"郊祀上帝"、"接万灵于明廷"等。这种由来已久的鬼神崇拜,到周朝时形成了一个天神、地只和人鬼的神灵系统和敬天法祖的信仰传统。道教不仅承袭了这种鬼神崇拜思想,而且将这个神灵系统纳入神仙体系。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与宗教思想十分接近。而道家注重修真养生,追求长生久视,老子、庄子提出清静无为、见素抱朴、专气致柔、心斋坐忘、导引守一等修道养生方法。战国时期,北方燕齐和南方荆楚等地出现了宣传长生成仙的神仙方士,形成了诸子百家中的神仙家。
道教的创立,是因为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相继出现。这也是道教出现的标志。
道教教主张道陵在蜀中鹤鸣山修行悟道,创立五斗米道(天师道),尊太上老君(老子)为道祖,奉《道德经》为经典。张道陵祖籍江苏丰县,相传为张良八世孙。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少年时就精通《道德经》,曾经在太学学习。汉明帝时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后来隐居洛阳北邙山,学习长生术,朝廷征为博士官,但是其称病不去。汉和帝时又征为太傅,三诏不就。汉顺帝时,其在鹤鸣山创建五斗米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造道书24篇。汉桓帝时,在青城山逝世(约172~178年),相传年123岁,道教称他为“祖天师”或“教主”。另外据传《老子想尔注》即张道陵所作。其弟子有300多人,并设立二十四治,为后来五斗米道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从张道陵这一脉传承下来的天师道,正是以符箓见长,故世称符箓派,也叫正一派。“正一”就是太极虚道的别称,同时也含正宗、正统、规整的意思。
张道陵临终,将剑印传予其子张衡(称嗣师),张衡传子张鲁(称系师),张鲁是三国时割据汉中的主要势力,在汉中地区实施“政教合一”的统治,推行很多公共福利事业,颇得民心,后来归顺了曹操。张鲁晚年嘱其子张盛,后来均由后人或族人世袭张天师位。而张家所传的正一派道士,婚娶不出家,其道观,被人称作“子孙庙”。历朝帝王追加了历代张天师不少“封号”与“赠号”。龙虎山也成为正一天师道的祖庭,历代张天师原居“龙虎山嗣汉天师府”,至今张天师已传至第64代,64代张天师现居台湾,已羽化仙逝。(1949年2月,63代天师张恩溥迁往台湾,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由堂侄张源先在台湾继承64代天师,2008年10月17日(76岁)物化)。
东汉灵帝(168-188在位)时期,奉事黄老道的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奉"中黄太乙"为主神,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反对剥削聚敛,主张周穷救济。当时疾疫流行,张角用"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为人治病,"病者颇愈",十年内信徒便发展到几十万。张角建立三十六方教区,并各立渠帅分管教务。当时豪门掠夺百姓,阶级矛盾尖锐,张角勾画了"太平世道"的蓝图,四处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为发动起义制造舆论。184年,张角自称"天公将军"领导了起义,但由于地方豪强的镇压,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从此销声匿迹。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的发展时期,魏晋时期,对农民利用道教组织起义有了认识的统治者对民间的道教采取了利用和镇压并行的政策。曹操一方面给予张鲁及其子女臣僚优厚的待遇来笼络群众,一方面将张鲁及其教徒北迁来瓦解五斗米道的根据地,既让五斗米道的影响扩展到中原地区。
胡氏宗祠、张氏宗祠、龙川胡氏宗祠、吴氏宗祠、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swh/132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第一家族”《张氏家谱》(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