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宗祠传统

嘉定“张氏双进士”:一段诗礼传家的美谈

网络 2023-06-14 21:13:11

安亭张氏


安亭的张氏家族在明清时期是嘉定的望族之一,张建华、陶继明先生主编的《嘉定碑刻集》收录了四通属于这个家族的墓志铭,年代不同却一脉相承,结合其他史料,可以勾勒出张氏家族数百年的传承史,其中的“张氏双进士”更是嘉定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


先祖来自崇明
嘉靖七年(1528),四川人张潮在南京主持乡试,来自安亭的考生张意中了举人,因此而有师生之谊的张潮受门生张意所托,撰写了《赠营缮司主事张祯墓表》,全文八百余字,追溯了张氏迁居安亭的起始。

张氏祖先原居崇明,明初张绘因入赘自崇明迁居“昆山之安亭乡”(现嘉定区安亭镇),成为安亭张氏的一世祖。张绘有两个儿子,张祯和张祥。张祯生于正统己巳年(1449)八月,字惟庆,号梓庵,早年有志于经世治用之学,可惜很早就失去了父亲,因经营家业被迫放弃了科举追求,没能在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上走远,但他仍然喜欢读书,并“积久成帙”,将自己的学问整理成书,准备“他日以遗吾子”。中年时张祯喜欢写诗作赋,“亦时有新奇”之佳句被传颂一时,存《梓庵集》留世。这是安亭张氏从“世业农商”到“翁始为儒”、最后“昌大以闻”的起源,由此开创了张氏家族自明清以后在嘉定地区数百年诗礼传家的绵长家史。

张祯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张性,庠生;次子张情,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三子张意,嘉靖八年(1529)进士。晚年,张祯家道日益中落,但他淡然处之,不改读书教子的初衷。正德丁卯年(1507)九月,张祯去世,享年五十九岁。嘉靖庚寅年(1530),明世宗对官员广行推恩赏赐,张祯因其次子张意为工部营缮司主事,追赠“承德郎如其官”,这时离张祯去世已二十三年。


清静俭约的张情
张情像
张情,字约文,又字少峰,张祯次子,明弘治十二年(1499)出生,幼年丧父,由叔父张祥抚育。嘉靖十七年(1538),张情中进士,与弟弟张意并称“张氏双进士”,演成嘉定科举史上的儒林佳话。
据王世贞所撰《中宪大夫福建提刑副使张公(情)墓表》,张情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越而仕途不畅。他先任处州(今浙江丽水市)推官,处州当时有不少矿,但“奸人乘之啸聚”。为了平息矿乱,张情清除了诸矿拖欠的租赋,加意安抚,使境内变得安定。当时处州民风粗野强悍,匿名打官司的不少,甚至还有不少诬陷好人的事情,张情到任后,严加察看,重重打击,终于使“桀黠敛迹”,地方风气为之一清。改任温州后,发现温州也不平静,常有侵占或拖欠租赋的事发生,张情恩威并施,用重法整治,雷厉风行地处理纠缠积滞的陈年旧案,行事卓有成效,而办事风格却不急不躁,疏缓宽简,颇得民心,于是声誉雀起,被巡按使御史王君绅、唐群剡推荐为“理行皆第一”。
然而在封建时代,纵使有能力,却未必有好前程。张情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有金乡、磐石两个卫,许多年来矛盾交织复杂,导致案牍累积,甚至祸及子孙。张情深入民间,很快掌握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经过反复做工作,终于次第解决。当时的御史舒汀一边为治下的政绩而暗暗高兴,一边却又对张情的才干显得不以为然,甚至“故泥其行,考选愆期”,致使政绩斐然、但耽误了考选行期的张情只被授予刑部福建司主事。后来张情以奉养母亲为由改任南京兵部职方司主事,又先后任车驾员外郎、武库郎中。当时南京兵部职方(掌管地图和城池堡寨、行军路线以及途中的便道架设等军事工程的规划)是个肥差,常有盈余,别的官吏伸手将这些盈余据为己有或者私分了,已是官场上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了,张情却清廉为官,一身正气,再多的钱也决不伸手。在任驾部郎时,他掌管军马、车乘、厩牧等,努力整顿军务,宽以待民,竭力减轻百姓负担,百姓都认识他,盛赞这名官员爱民如子,甚至直接叫他“张佛子”。
嘉靖三十三年(1554),张情任九江知府,行事“清静俭约”。在他的治理下,地方稳定,民风平和,以致讼堂前的草茂盛得没过了石阶。但九江地区倭患频繁,有的征倭军队军纪不严,屡屡侵害百姓财物,为了阻止这种暴行,张情以酒食犒劳军队,用文字祭奠死亡战士,使军队深受感动,再经过九江地界时都特别严谨约束,决不扰民,解决了长久以来的部队扰民问题。五年后,张情
迁任福建兵备副使。福建的倭患更甚于九江,几乎随处都有倭寇踪迹了,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张情毫无畏惧,虽一介文官却提兵御寇,先后斩获倭寇数百人,解除了福建连江之围,使福建抗倭士气大涨,其功尤卓。
《吴中名贤传赞》形容张情为“听讼讼解,御寇寇窜,萧墅才名,为一时冠”。虽然贤名远扬,但由于长年勤政,抗倭时的张情已染病在身,遂“以疾请归,又七年卒”,这一年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
张情为人谦虚低调,不喜张扬,回归故里后绝口不提往日政绩,有同仁推荐也不再出仕。他精于国学,诗有唐人遗风,著有《括苍案牍》、《浔阳案牍》及《少峰文集》三卷传世。

逍遥挂冠的张意

张意像
张意生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字诚之。父亲张祯在他三岁时就去世,所以与兄长张情两人都由叔父张祥抚养教育。张情刻苦治学,手不释卷,而张意却顽皮贪玩,但他天资聪颖,过目成诵,文章独具一格。相面的人断言张意会比张情先登第,果然在嘉靖七年(1528),张意二十五岁时就乡试中举,嘉靖八年(1529)又联捷殿试成为进士,九年后兄长张情也中进士,一时安亭张府荣耀无比,并由“张氏双进士”始,从此张家文脉鼎盛,成就数百年的辉煌家史。
1528年的主考官是霍韬,按通常做法,通过会试的进士都称自己是主考官的门生,而张意在拜谒霍韬时居然特立独行,不执弟子礼,不以门生自称,出乎所有人意料,但主考官霍韬不以为意,反而对他欣赏不已。
1529年,张意授工部主事,奉命采木荆楚,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迁郎中,升山东按察司副使。张意为人刚正不阿,品行高洁,又因少年得志,与官场上盛行的迎送往来溜须拍马之风格格不入。别人在见御史时都刻意讨好,张意却以正常的礼仪相待,而这位御史没有当年主考官霍韬的胸襟,自此对张意含恨在心。当时正好有个山东人借人钱款还不出,就买来一个漂亮的妓女,对外假称是自己的妻子,并将妓女盛妆打扮后去挑逗那个收不到钱的债权人,并说这个女子是充当借资还给他的,以后双方债务一笔勾销。那个倒霉的债权人大约太好色,竟悦纳了妓女,料不到这个狡猾的山东人却以强占别人妻子的罪名提起了诉讼。御史认为应当把债权人处死,敏锐的张意却发现了破绽,没有顺水推舟反而与御史争论起来:“娼也,应坐局骗者”,他坚持不能判债权人死刑,应该惩治那个诬陷者。年轻的张意居然与老资格的御史互不相让,在朝中互相弹劾。后来虽然有霍韬等人仗义执言,强调张意的清正廉洁,指出御史的言论不当,但正直的霍韬死后,因为朝中关系网的错综复杂,得罪了老御史的青年英才仍被罢免,从此远离了官场。

张意判案图
出自《千秋风范·碧血丹心照汗青》
(宋文辉主编)一书。

张意回到故乡安亭时,可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至“廉不能自存”。即便如此,他仍古道热肠,倾其所有周济穷人,所以他一生基本都在贫穷窘迫中。幸亏他的长子善于理家,生活才渐渐好转。晚年因为倭患频发,他从安亭搬到了嘉定城里,自称“五余翁”,平日里与朋友在家弹琴、下棋、作诗,有时也旅游,黄山、白鹤、九华、雁荡,一一留下足迹。
张意共有五子二女。他素来强健,人们都说他必然长寿。但在他的爱子先他而去后,一向健康的张意因为过于伤心而病倒了。由于他一直以来的贤名,当时的县令亲自为他请来了大夫诊治,但张意拒绝了药物,每天仅喝一盂清水,他说,死亡不过是自然规律,何必以药力强留?我要净化五脏六腑,不能弄脏了那个极乐世界。如此数日后,以“直道”、“廉吏”称世的张意在涤净了五脏六腑后干净地去世了,身后留下《日涉圜稿》四卷。因家贫,他的后辈在八年后才筹足款项将他安葬。
为张意撰写墓志铭的是殷都,嘉定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与张情儿子张应文同为归有光门下弟子。他撰写的《山东副使张意墓志铭》共一千六百余字,叙述了张意少年登第、耿介为官、热心助人以及罢官后钟意山水、著述颇丰的一生。《吴中名贤传赞》将张意一生概括为“质直好义、不畏言官、澹然名利、逍遥挂冠”。

诗礼传家名人辈出
在“张氏双进士”之后,张家继续诗礼传家,繁衍壮大,不仅使张家后代名人辈出,并由此极大推动了安亭和嘉定、昆山、太仓等地区的读书风气。
归有光,号震川先生,他讲学于安亭,对嘉定文化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阎百诗谓:“隆庆以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得有光之真传也”。史载张情张意辞官回家后,与归有光在安亭的居所仅一水之隔,归有光与二人常谈论终日,至夜分不去。张意构屋三间,名“栎全轩”,归有光曾作文记之。
张情的三个儿子张应文、张应武、张应忠,都善诗文,并称“清河三公子”。史载张应文“八九岁能善文,长益力学。能书,善画兰竹,旁通星学、阴阳”,可谓全才。张情到南京任宫,偕子前往,有一次倭寇来犯,张应文曾代父向朝廷画策上疏,条陈十三事,计议周密,文采飞扬,颇得赏识。张应武师从归有光,三吴水利不修,张应武时常乘小艇出没太湖吴淞间,考察水利,著《三江水利论》,为掌故家所称。万历年间,韩浚修嘉定县志,张应武为总裁,志中诸传及小赞皆为张应武手笔,清人评其“不下史迁”。张应忠,字茂良,一字谢墼。少年警敏,十四岁补博士弟子员,也师从归有光,博学高才,精治《毛诗》,好读《春秋左氏传》,年三十弃去举子业。工草书,书法风格直逼晋唐人。张应武和张应忠都对老师归有光的学术文章大加尊崇和宣扬,而娄坚等再传弟子又从张应武等归门学子那里继续吸取和推广归有光思想之精髓,他们的不懈努力,一方面使嘉定文风鼎盛,世代传承,另一方面使归有光的学术思想大放光芒,最终成就了嘉定学派在学术史上独树一帜的重要地位。
“清河三公子”的子侄辈继续声誉鹊起。张应文的第三子张丑(原名张谦德)是明末著名的收藏鉴赏家,著《清河书画舫》12卷,很长时间成为收藏鉴赏家辩验书画真伪的参考书,影响很大。张应武之子张定安“生五月而能言,五岁习书,十二岁即作文章,眉清目秀,有儒生姿态,补博士弟子,众人瞩目”。张应忠之子张振德“于书无所不窥”,“书法师虞永兴,草书尤妙”。在四川兴文县作知县时,他督率乡兵与贼战,振德与妻钱氏及二女等共二十一人阖家自焚,一门死者十二人。“朝廷闻其事,赐祭葬,赠光禄寺卿,谥烈愍。命当地官府建祠纪念。”
张庆孙是张情的曾孙,张应文之孙,在其父、县学生张慎德时从嘉定迁居苏州。张应文、张慎德父子两代,学业有成但终身不仕。张庆孙则“性敏勤学,年十六即主乡塾”,由于他博学善文,顺治甲午年(1654)中举人,但此后三次参加会试都不中,“退而教授生徒”,以教书为生。张庆孙淡泊名利,从不趋炎附势,“敝衣冠行城市,见裘马辄引避之”。晚年病势沉重时,留给张大受等后代的遗言仍不失本色,“专务本业。设得第,须守拙,乃获福也”。
张庆孙生三子:张燦然,张大受,张士琦。张燦然,县学生。张士琦,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贡生,参修《明史》,1702年迁任江西永新知县,颇有政声,著有《秋山小草》、《春树唱酬集》等。张大受(1658—1723),字日容,一字拙齐,清朝嘉定县人,安亭张氏七世传人。张大受自幼聪敏被视为奇才,学问渊博,贯通经史古今;文笔熟练,能即刻写成千字长文。十六岁时,应苏州府试,获知府高晫赞誉为“江左无双”。擅长诗、古文,尤其精工骈体文,风格清新独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入值南书房,官翰林院检讨,做过四川乡试正考官,两次提督贵州学政,振兴文教。工诗文,尤长骈体,有《匠门书屋文集》。
张氏的十世传人张鹏翀,雍正五年(1727)进士,官至侍讲右庶子、詹事,人称“诗书画三绝”,乾隆帝曾“赐白金百两,御制五律一章,以宠其行。”病逝后,乾隆帝久不能忘,对群臣说:“张鹏翀可惜!”……
在明清数百年绵延史中,张家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不断与邻近望族之间结成姻亲关系。据史载,与张家先后结成亲家的有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万历进士、官至刑部主事的王临亨,明朝著名文学家归有光,明末文坛领袖、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清代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方苞,写出“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著名诗人吴伟业等。这些明清之际文坛上居执牛耳者地位的文学世家互相通婚,有的同一家族内还有多重姻亲关系,为各家族的繁荣延续和相互间的交游互动提供了平台,各家子弟彼此交往、交游、优秀基因的遗传,既加强了望族间的联系,壮大家族的影响,又为嘉定地区民风、学风、文风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为最终形成“教化嘉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作者:陈文华


— END —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自《嘉定报》;整理编辑: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平台。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swh/130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