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引起邪毒内侵胞宫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时间: 阅读:2027

引起邪毒内侵胞宫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最佳回答

食养人

食养人

2023-06-28 21:52:15

一般是机体抵抗力低下,使得寒湿邪毒容易内侵,凝结于胞宫。邪毒内侵胞宫是妇科很多疾病的诱发机制。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外邪就更容易侵犯。所以特别注意保持自身的卫生和健康。避免有不洁的性生活。

最新回答共有3条回答

  • 杭州-毛**
    回复
    2023-06-29 00:00:22

    许多朋友在看中医书或者某种药物的应用时会看到“湿热下注”这四个字,对于这四个字,许多人都不理解,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又湿热的,又下注的,难道湿热还分上中下注?下面,我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个“湿热下注”到底是什么意思。


    要想了解湿热下注是什么意思,我们就先要了解人体三焦。中医里将人体分为三焦,分别为上中下三焦,而诊断湿热,必须辨明三焦,也就是说这个湿热的病证它又分为上焦湿热证、中焦湿热证以及下焦湿热证,而这个下焦湿热证其实就是文中所问的湿热下注证。

    而根据中医里对这三焦的划分,一般认为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内脏,包括心和肺,它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的精气宣散分布于全身,像自然界的雾露一样滋润溉养全身;中焦是指横膈以下至脐部的内脏,包括脾、胃、肝、胆等,它的主要功能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 养生 化的来源;下焦是指脐以下内脏器官,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以及女子胞宫等,它的作用是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其气主下行。


    因此,从概念上来讲“湿热下注”,就是指湿热病邪流注于下焦,简单的来说就是指我们身体产生的湿热之邪侵犯到下焦的内脏器官,如肾、大肠、小肠、膀胱、子宫、阴部、下肢等部处,从而产生的多种证候。

    那么,当湿热下注的时候,人体会产生那些症状呢?下面我们再一一来分析一下:

    ①湿热下注于肾和膀胱:名医叶天士指出“湿热下注,溺痛淋浊”,也就是说当湿热于肾和膀胱的时候,就会影响到肾分别清浊,膀胱气化功能,导致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就会出现小便不通或者不畅,不通则痛,在排尿的时候就会出现尿痛。另外湿热蕴结肾与膀胱,还会产生淋证,包括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六证,也就是西医里说的泌尿系统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前列腺炎,膀胱炎,乳糜尿等疾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尿浑浊或者小便困难等症状。这些都是由于湿热下注,渗入肾和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②湿热下注于大肠:名医叶天士指出:“湿热壅痹,致小肠火腑失其变化传导之司,二便闭阻”。那就是说当湿热下注于大肠时,就会影响肠道的传导以及消化吸收功能,会出现腹痛、便秘以及里急后重等症状,而且肠道受湿热蕴结,还会伤害气血,出现脓血、下痢等,拉出来的大便腥臭溏烂,而且在排便的时候就会出现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症状。而在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患者的舌苔,它是又黄,又厚腻的,这就是大肠湿热的舌象。


    ③湿热下注于胞宫:中医认为,若湿热之邪内侵胞宫,则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发为带下。而清代医学家傅青主在《女科》中也指出“带下俱是湿证”。也就是说,当湿热侵犯到女性的子宫或者阴道时,会出现白带增多,而且白带的颜色色发黄较粘,有异味,患者还会伴随着阴道瘙痒、灼热等症状。

    ④湿热下注于下肢:当湿热下注于下肢时,就会导致下肢出现风湿骨痛,关节红肿疼痛,这就是平时我们说的风湿,中医里认为是由于湿热引起的;另外,我们的下肢皮肤还会出现湿疹、脚气等症状,裆部还会出现阴囊湿疹、股癣等皮肤病,这些都可以归结于湿热下注于下肢所造成的。


    对于湿热下注的治疗,中医里其实有许多方法,而温病名家叶天士在治疗湿热时,首重是祛湿,然后再清热。另外,各个名医大家也有许多治疗的名方,比如名医朱丹溪的二妙散,简简单单的两味中药黄柏、苍术就可以有效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各种症状,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健脾解郁的作用,黄柏寒凉苦燥,其性沉降,擅长清下焦湿热,苍术辛苦而温,性质燥烈,既可以健脾助化湿而治本,又可以芳香苦燥除湿而治标,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当然了,对于治疗湿热下注的方法,还有许多,这里也就不一一细说,而且每个人的症状也有所不用,这个治疗应该在中医大夫的辨证之下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尽量减少摄入一些油腻、生冷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体内产生过多的湿气,还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同时应该适当的进行 体育 锻炼,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体内新陈代谢,而且还有利于祛除体内湿气,缓解湿热产生的不良症状。


    其实通过“湿热下注”这几个字我们就能大概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就是说湿热向下流注。单明白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湿热”,“下注”指的是下注到哪里。

    谈起“湿热”大家并不陌生,湿热形成的原因也很多,可以是外感湿热而使湿热之邪进入人体,也可以因为过食肥甘厚味,或者脾的运化失常造成湿邪内生,久而化热,从而形成湿热。湿热的表现也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有发热、头痛而重、身重,口苦,胸闷,尿黄等等,舌脉以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为主要典型表现。

    全身各个地方都可以有湿热的表现,但是如果主要是身体趋下的部位表现出明显的湿热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湿热下注。比如说下焦的膀胱、肾,因为其主管泌尿生殖系统,所以湿热下注常常表现为泌尿及生殖系统的问题,比如可以表现为泌尿系统感染,具体症状可以为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尿血、尿浊等,也可以表现为慢性前列腺炎、痔疮、阴道炎等等疾病。湿热下注可以是很多疾病的一个证型,也就是说湿热下注可以引起,或者表现为很多的疾病形式。

    在治疗方面,清利湿热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兼顾湿热的蕴积部位偏下,也要适当运用趋下的药物以载药下行。或者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疾病证型而更有针对性的用药。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湿热下注是中医里术语,是对于一种病机的描述,顾名思义,湿热下注与湿热之邪气有关。

    在中医里,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主要是心肺、中焦主要包括脾胃,而下焦主要是肾、膀胱、大小肠等。

    而湿热下注指的是,人体由于感受外边的湿热之邪,或者是由于饮食不洁等原因,导致湿热流注于下焦,停聚在下焦,再加上脾胃虚弱,水湿运化不畅,湿热互相缠结,便出现湿热下注的症状。

    湿热下注的症状

    湿热下注的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小便黄赤、大便溲臭黏腻等。

    湿热之邪,根据下注的部位不同,所对应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湿热下注如何治疗

    湿热下注影响的脏腑较多,所以临床表现也是复杂多样,治疗上需辩证论治,可在饮食调理的同时,配合中成药、中药汤剂、针灸进行综合调理。

    1、饮食调理

    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煎烤油炸,肥甘厚味类食物,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注意戒烟戒酒。

    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多吃祛湿的食物,如薏米、扁豆、冬瓜、红小豆等。

    生活方式方面,避免长时间在潮湿环境工作,多用温水洗脸泡脚,另外就是可以适当的进行运动锻炼。

    2、药物调理

    湿热下注可以适当的口服一些清热利湿的药物进行调理,常用的中成药有龙胆泻肝丸、三黄片、清火片、茵栀黄口服液,栀子金花丸、黄连上清丸等,其中,龙胆泻肝丸是治疗湿热下注的典型方药。

    湿热下注也可以适当服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比如半夏泻心汤、葛根芩连汤、龙胆泻肝汤等。

    针对湿热下注的情况,也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对症的中成药,或配伍清热利湿的中药,如半夏黄连,黄芩,党参,干姜,茯苓,苍术,茵陈,泽泻,炙甘草等等。


    小结:湿热下注属于中医里的一种病机,湿热之邪下注于下焦,影响脏腑各器官,引起诸多不同症状,针对湿热下注的情况,需要在中医的辩证下对症用药治疗,主要是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同时还要保持良好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才能够调理好身体!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湿热下注是中医学的证侯概念,意思是指人体因感受自然界的湿气或脾肾失调引起湿热下注于膀胱,大肠,女子胞宫,以及下肢皮肤导致的一类病证。湿与热的致病范围较广,例如脾胃湿热,肝胆湿热,湿热下注等。湿热的核心是以“湿邪”存在为主要病理改变,发生的内在原因是脾胃失调,运化水液功能减弱,或肾气不足,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引起水液停滞于脏腑某处,就形成了湿滞问题。 湿邪与热结滞在一起就像是团伙作案,危害极大,湿的特点是粘腻的水液状态,混浊不堪且很难驱散,常言道“水往低处流”,由于湿的特性是沉重秽浊趋于沉降在人体脏腑下部,如膀胱,女子胞宫,下肢大腿等部位这样就形成了湿热下注的表现。《内经》所讲到的“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热下注的形成湿热下注的症状 总结 湿热下注是湿热侵犯人体下部脏腑部位的病证名称,多见于慢性长期的脾肾失调的人群,调护方面,注意饮食节制,清淡饮食为主,去除湿热以祛湿为主,湿去热随之化解,医学家叶天士主张化湿利湿为主,湿邪从小便而利去,热也随着湿邪排出了。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2020生机大会#

    湿热下注是指湿热流注于下焦,所以又称下焦湿热。一般情况下,受累的脏腑主要有肾、膀胱、大肠等。

    湿热蕴结大肠,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湿热积滞肠中,气血受阻,传导失司,会出现腹痛和里急后重;湿热伤害气血,变成脓血,所以会下痢;苔腻为湿,色黄为热。痢疾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湿热蕴结膀胱,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困难,尿浑浊或尿血,或尿出砂石。湿热蕴结,气化受阻,所以出现排尿机能异常;湿热积聚可成砂石;热伤血络则尿血。尿路感染、前列腺炎、肾结石、尿路结石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湿热蕴结女性胞宫则带下色黄,有臭味,小腹部坠胀疼痛。湿热流注关节,可出现下肢关节肿痛,或者红肿,或出现红肿脚气。

    湿热下注通过辩证可以应用清热利湿的药物进行对证治疗。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忌酒,适量运动,调整心态,不熬夜,多喝水。

    湿热下注是一个中医的术语,并不特指某一疾病,而是一种病证名。

    从字面的意思,我们大致就可以了解到,湿热下注说的是湿邪夹杂热邪流注于下,湿和热都是中医的致病因素。

    这里的这个下则指的是下焦,中医藏象学说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一般认为大致可将人体躯干划为三个部分:横膈以上内脏包括心、肺等为上焦,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肝、胆、脾、胃等,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及膀胱。

    中医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胱主贮存及排泄尿液,大肠主传化糟粕及吸收津液,小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湿热下注,是指湿热邪气流注于下焦,引起肾和膀胱的蒸腾气化失常,大小肠的传化糟粕功能异常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

    湿热阻于肾与膀胱,导致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则水道不通,小便不利,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短少等尿路刺激症状,还可见尿赤、尿浑浊等症。妇女还可表现为阴痒,带下量多或黄白相间。

    湿热阻于大小肠,肠道传化糟粕、分清泌浊功能失常,可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下痢或泻下急迫,泻而不爽等症。

    湿和热都是中医的致病因素,主要表现为小便短赤,身重疲乏、舌苔黄腻、脉濡数等,可见小便淋漓涩痛、会阴胀痛、阴痒、下肢浮肿、关节肿痛、湿热痢疾、湿热泄泻等。主要的疾病见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盂肾炎、阴道炎、痢疾等。

    湿热下注是一个中医的证型。指的是湿和热同时存在于人体导致的一系列病理表现。

    湿邪具有重浊,粘滞,趋下,致病缠绵难愈的特点。湿热是湿邪加热的表现,因此湿热致病具有典型的症状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膀胱系津液之府,湿热蕴结于下焦,下注膀胱,湿热阻于肾与膀胱,导致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则表现为水道、小便不利,泄时涩痛,尿赤,尿浑浊,小便频数,淋沥不畅(即尿频、尿急、尿短少、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临床可以酌情根据辨证用五淋散、萆解分清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治疗。

    湿热下注,顾名思义,就是湿热之邪侵入人体的下面部位了。其主要症状以身重疲乏,小便色黄或赤,大便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阴囊红肿痒痛,遗精带下为主症的证候。临床表现:腹痛,腹满纳呆,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阴囊红肿痒痛,遗精带下,小便色黄而赤,尿中带血,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湿热下注常见于泄泻,痢疾,淋症,尿血,便血,遗精,带下,疝气,消渴,癃闭,痹病,湿温等疾病中。

    湿热下注是国医的一个证型。如果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就会出现小便短赤,淋漓不尽的症状。如果湿热下注大肠,就会出现腹痛腹泻、下利臭秽、肛门灼热的症状。如果湿热下注宫胞,也会出现外妇女阴瘙痒,带下颜色偏黄、质地粘稠、有腥臭味、月经提前、血色暗红、量偏多等症状。如果是湿热下注,阻滞下焦经络也可以出现下肢的疮疡肿毒,红肿热痛等,比如像下肢的丹毒、蜂窝组织炎、痛风等。湿热来源于肝胆起火,肝阳上亢,引起全身症状。下注(注)字有水,湿热下走。小便黄,白带黄,特别是女性外阴瘙痒,男人阴囊瘙痒,严重者引起下肢水肿疼痛。舌苔黄腻、於紫等,脉弦、洪、大、数等。

    湿热下注证

    膀胱湿热证,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湿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所致。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尿黄赤浑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小腹痛胀迫急,或伴见发热,腰酸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尿频尿急,尿痛,尿黄为辩证要点。湿热蕴结膀胱,热迫尿道,故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湿热内蕴,膀胱气化失司,故尿液黄赤混浊,小腹痛胀迫急。湿热伤及阴络则尿血。湿热久郁不解,煎熬尿中杂质而成砂石,则尿中可见砂石。湿蕴郁蒸,热淫肌表,可见发热,波及肾脏,则见腰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脾肾阳虚,生湿,湿热下注,会有膀胱综合征,尿频,尿急,尿痛,尿路感染等。有的是痛风或关节炎,关节红肿疼痛,局部放血后,有黏液流出,

    有的是下肢湿疹反复难愈,以瘙痒,红肿为主,

    有的是湿热腹痛,症见下利脓血,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临床常用清热利湿药,如黄连,黄柏,苍术,白头翁,秦皮,柴胡等治疗

  • 成都-陈**
    回复
    2023-06-28 23:23:12

    常用的治疗宫颈糜烂的方法有哪些?
    治疗宫颈糜烂多采用局部治疗,而且方法众多,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前两种保守治疗的目的是使宫颈糜烂面的柱状上皮坏死脱落,为新生的鳞状上皮的覆盖生长创造条件。
    (1)药物治疗:适用于糜烂面积较小和炎症浸润较浅的患者。可选用抗生素局部上药,如灭滴灵、磺胺类药、呋喃西林等。以中药治疗宫颈糜烂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疗效也不错,多选用一些验方、配方,加工成药粉或栓剂,置于棉球上,敷贴于糜烂面上。一般每周上药 2次,治疗期间阴道黄色分泌物较多,但不应有异味。治疗多从月经干净后开始,连续上药一月,月经期停用。
    (2)物理治疗:是目前应用很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疗程短、疗效好的优点。适用于糜烂面积较大和炎症浸润较深的患者。常用的方法有电熨法、激光疗法、冷冻疗法。电熨法宜在月经干净后3~7天内进行。治疗时将电熨头接触糜烂面上并稍加压,由内向外左右来回移动,直到略超过糜烂面。术后创面涂1%龙胆紫,患者2~3天内阴道分泌物较多,2周内阴道可能有少量出血,2~3周后创面脱痂,鳞状上皮开始修复。激光治疗是运用激光使糜烂组织炭化结痂,术后3周左右痂皮脱落,创面生长出新的鳞状上皮。激光治疗后阴道也有大量排液。冷冻疗法是以液氮为制冷源,运用快速降温装置使糜烂组织冷冻、坏死、脱落。术后很少出血,但阴道排液较多,一般持续2~3周。6周坏死组织脱落,8周创面愈合。
    物理治疗手术前要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宫颈,术后由于排液量较多,因此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在创面尚未完全愈合前禁止性生活、盆浴和阴道冲洗,这一般需要4 ~8周。治疗后每月复查1次,检查创面愈合情况。
    (3)手术治疗:如果上述治疗无效,或有宫颈肥大,或糜烂面深而广,且累及宫颈管者,可考虑行宫颈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术。但手术治疗目前已很少采用。

    冷冻疗法有何优越性,术后会出现哪些反应?
    用冷冻法治疗宫颈糜烂具有安全、简单、疗效好的优点。通过液氮的局部冷冻作用,使糜烂组织坏死脱落,新生的鳞状上皮重新覆盖宫颈阴道部。冷冻治疗不形成疤痕,因此一般不会发生宫颈狭窄,对有生育要求的妇女较为适合。另外,冷冻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而止血,因此治疗后患者很少出血。冷冻还能减低神经的敏感性,从而有麻醉和镇痛作用,治疗时患者无痛苦。不过,治疗后阴道排液较多,持续2~3周。冷冻时外周阻力降低,血管舒张,因此可以产生一时性血压下降;超低温的刺激还能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头昏、下腹胀痛等反应,因此如果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治疗时要慎重。

    激光治疗宫颈糜烂有何优点,术后应注意什么?
    激光用于治疗宫颈糜烂具有简便、快速、疗效好、并发症少的特点。多采用二氧化碳激光器,通过对糜烂面发出光束照射,使糜烂组织炭化结痂,痂皮脱落后可以长出新的鳞状上皮。激光治疗具有消炎、止痛、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激光刀不接触宫颈组织,对烧灼的深度容易掌握。治疗中有的患者可能有阴道烧灼感。治疗后1~2周阴道会有排液或血性分泌物。一般愈合时间为1个月左右。激光治疗宜在月经干净后进行,治疗后患者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禁房事、禁游泳及盆浴2个月,并按要求定期复查。如果治疗后阴道出血超过月经量,要到医院进行检查。
    孕妇、各种阴道炎患者、急性盆腔炎患者、月经过多过频的病人、以及患全身性疾病(如严重的心脏病、血液病、肝脏病等)的病人,均忌用激光治疗。

    治疗宫颈糜烂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不论是上药、物理疗法还是手术治疗宫颈糜烂,治疗后都应保持外阴清洁,在创面未完全愈合前应禁止性生活、盆浴、游泳和阴道冲洗。治疗后定期复查。治疗期间,如果发现分泌物有臭味,应及时就医,上药治疗者取出阴道内的棉球,以防感染。物理治疗后,如有少量出血,属正常现象。若出血增多,超过月经量或出血时间过长,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找原因,尽快止血。电熨治疗后患者注意观察第一次月经,有无行经不畅或痛经,防止出现宫颈粘连。

    性生活对宫颈糜烂有影响吗?
    性生活时阴茎与宫颈有着直接的接触,如果不注意性生活卫生,可以直接把病菌带入阴道,感染宫颈;对已患宫颈糜烂的妇女来说,则可加重其宫颈炎症,有可能使糜烂面扩大。严重的宫颈糜烂有时还会出现性交时出血。因此,无论妇女是否患有宫颈糜烂,都要注意性交卫生,性生活前男女双方都要清洗外阴,男方要注意清除包皮垢,因为目前认为,包皮垢中的胆固醇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转变为致癌物质。患宫颈糜烂后还要积极治疗。

    ————————————————————

服用定坤丹期间可以喝酒吗

号脉能好出卵泡发育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