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阳明经症头痛怎么治

时间: 阅读:7590

阳明经症头痛怎么治


最佳回答

百薇

百薇

2024-05-01 08:55:00

阳明经症头痛的话是需要服用止痛的药物来进行缓解的,如果头疼的比较厉害的话,建议还是要去医院检查一下,确定具体的情况,也可以选择服用中药来进行调理,但是中药见效是比较慢的,所以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根河-李**
    回复
    2024-05-01 11:11:50


  • 太原`赵**
    回复
    2024-05-01 11:11:50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症状及治疗5关于阳明病 5.1辨证分型5.2辨证论治 6关于阳明腑病 6.1症状6.2辨证论治 7参考资料附:1治疗阳明经证的方剂2治疗阳明经证的穴位3古籍中的阳明经证 1拼音

    yáng míng jīng zhèng

    2英文参考

    Yangming channel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angming Channel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

    阳明经证(Yangming Channel syndrome[1][2])为病证名[3]。又称阳明经病[3]。见《医学心悟》。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4]。

    《中医药学名词》(2010):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为常见症的阳明病证[2]。

    4症状及治疗

    《伤寒辨证·六经证治》:“传至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宜升麻葛根汤。此证有在经在府之别。如目痛,鼻干,微恶寒,身热,脉浮洪,病在经也。”阳明经病又有在标在本说[3]。在标宜辛凉解肌,在本宜清热保津[3]。

    《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其证目痛、鼻干、不眠、头额痛、身微热、恶寒,此是阳明经之标病,不拘日数多少,便宜解肌;如身热,烦渴欲饮水,汗出恶热者,此阳明经本病也,当清解邪热。”

    《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阳明主里,内候胃中,外候肌肉,故有病经病府之分。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治阳明经病,则以葛根汤或桂枝加葛根汤发之,或以白虎汤清之,或以柴胡白虎汤和之,随其证而施之可也。”

    《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葛根、升麻、秦艽、荆芥、赤芍、苏叶、白芷、甘草、生姜)[3]。

    本方即治阳明经标病,若见身热、烦渴、汗出恶热者,宜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方[3]。

    5关于阳明病

    阳明病为病名[5]。六经病之一[5]。《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泛指肠胃而言;实,是邪气实[5]。阳明病一般主里、热、实证[5]。

    5.1辨证分型

    辨证有经证、府证之分[5]。

    《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上》:“阳明则府病多于经病。以经邪不能久留,而府邪常聚而不行也……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

    5.2辨证论治

    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5]。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5]。

    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5]。治当攻下燥实,清除热结,常用三承气汤等方[5]。

    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5]。在治疗上,因阳热亢盛,津液容易耗伤,故清、下二法,为阳明病的重要治法[5]。

    6关于阳明腑病

    阳明腑病为病证名[3]。亦称阳明腑证[3]。指邪热伤津,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腑气不通,以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脉沉实有力为常见症的证候[4]。

    6.1症状

    证见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3]。

    《伤寒辨证·六经证治》:“潮热、自汗、谵语、发渴、大便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发斑发黄,狂乱恶热,脉沉数,病在府也。”

    6.2辨证论治

    治宜攻下燥实为主[3]。

    《医学心悟·阳明经病》:“假如邪已入腑,发热转为潮热,致有谵语、燥渴、便闭、腹胀等症,是为邪气结聚,则用承气汤下之。”

    《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急宜调胃承气汤下之。”

  • 李雲松
    回复
    2024-05-01 10:10:40

    可能你是阳明经头痛……

    治疗阳明头痛(即前额痛)的引经药是白芷、葛根。

    头痛的辩证,除以脏腑、气血辨别之外,还可以从经络来辨别。三阳经和厥阴经都到达头面部。因此,根据头痛的部位,属于何经,而选用相应经脉之俞穴以治之。

    太阳经头痛:多在后脑,下连于项。选取后项、天柱、昆仑。

    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或眉棱。选取上星、头维、合谷。

    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连及耳部。选取率谷、太阳、侠溪。

    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项,或连于目。选取百会、通天、行间。

    上述按部位分经取穴,采取病所与经脉远道相配合的取穴方法,借以疏通经络之气,而达治疗头痛之目的。

    [按语]头痛一症,采用针刺治疗,尤对脑震荡后遗性头痛,头项肌肉收缩性头痛,情绪紧张性头痛,高血压头痛,偏头痛等等,有较好的效果。如取穴得当,刺激适量,往往收效较其他方法为优。但因头痛原因复杂,临床治疗还应标本兼顾。一般常取百会、太阳、头维、上星、阿是穴,调和经气以止痛;合谷为镇痛要穴,临床常用。如因于风者,可配风池、风府以散风;挟寒者,配肺俞、后溪解表散寒;风热者,用大椎、曲池、天柱疏风散热;挟湿者,配足三里健脾化湿;痰浊阻滞、清阳不升者,配脾俞、足三里、阳陵泉、内关健脾和胃、舒肝升阳,丰隆化痰降浊;气血虚者,配气海、三足里健脾益气;脾俞、肝俞、三阴交健脾养血;肾虚者,配肾俞、太溪滋阴补肾;瘀血者,配血海化瘀和血。如针刺后头痛继续加重者,要考虑炎症及肿瘤等病灶的可能。应中西医结合,及时处理原发病,以提高疗效。

    [针灸治疗头痛的作用机制]头痛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涉及内、外、五官、神经科等病患。针灸对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有较明显的效果。现代研究表明,其治疗作用是针刺调节了神经系统的功能,针刺信号与痛觉信号在各种经传递过程中的整合,减弱了疼痛信号的传递,并激活了体内内源性镇痛调制系统(如脑内的类阿片样物质增多等)起到了镇痛作用。针刺调节了脑血管的紧张程度,对血管性头痛产生了治疗效果,针刺可使迷走神经兴奋性提高,血液中的乙酰胆碱含量增多,儿茶酚氨含量减少,使血管扩张,从而降低了血压,缓解了因血压偏高而诱发的头痛。

遗传性肌病吃中药有用吗

腰痹通能连续服用三个疗程吗